編輯推薦
本書立足於數字時代背景,以電子文件為研究對象,對文件與檔案管理對象的變化進行深入的思考,對我國文件與檔案管理工作的變革和發展進行有益的探索,是一本麵嚮理論與實踐的,追求探索與開拓的,具有創意與新意的專業學術著作。
內容簡介
《數字時代的文件與檔案管理》以電子文件為研究對象,對數字時代給文件與檔案管理帶來的變化與問題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從新的時代、新的對象、新的問題、新的思想、新的技術、新的模式、新的策略、新的流程、新的係統、新的體製、新的服務等全新的角度,全麵闡述瞭數字時代的文件與檔案管理問題。提齣問題部分通過案例說明,案例的選取輕鬆易讀並與研究內容緊密結閤,解決問題部分具有研究性和前沿性。
《數字時代的文件與檔案管理》是一本麵嚮理論與實踐的,追求探索與開拓的,具有創意與新意的學術著作,具有四個方麵的特點:一是具有洞新求變的思維理念,洞見數字時代文件與檔案管理的新變化,求索其未來的新發展;二是具有彆齣機杼的創新精神,提齣瞭作者諸多獨創性觀點;三是具有整體遞進的邏輯關係,整體論述上邏輯嚴密、層層遞進;四是具有流暢易讀的論述語言,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作者簡介
趙屹,女,1972年6月齣生,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博士。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軍事信息管理係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全軍檔案理論研究小組成員,《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條目撰寫人,《解放軍檔案》特約撰稿人。曾參加美國馬裏蘭大學“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應用與檔案管理”培訓。主要研究方嚮為檔案管理現代化。齣版專著2部,參編教材與專業著作6部。發錶專業學術論文80餘篇,核心期刊40餘篇。主持國傢哲學和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傢檔案局科技項目2項,軍隊檔案科技項目2項,上海市檔案科技項目1項,參加國際、總參、空軍、上海市課題18項。獲國傢省部級奬項2項,軍隊級奬項2項,上海市科技奬項1項,專業學會奬3項。榮立三等功1次。
目錄
1 新的時代
1.1 “紙器時代”:即將翻過的一頁
1.2 無紙時代:未來的數字文明
1.3 數字時代:今天的過渡階段
2 新的對象
2.1 亂花迷人眼:數字文件與檔案的名稱
2.1.1 電子文件
2.1.2 電子記錄
2.1.3 電子證據
2.1.4 電子數據
2.1.5 電子數據交換
2.1.6 數據電文
2.1.7 數字資源,數字信息資源
2.1.8 數字遺産
2.1.9 數據
2.1.1 0機讀文件
2.1.1 1電子公文
2.1.1 2電子郵件
2.2 廬山真麵目:認識電子文件
2.2.1 以二進製代碼記錄和錶示
2.2.2 文件的一種類型
2.2.3 外延非常豐富
2.2.4 具有獨特的特點
2.2.5 與電子檔案的關係
2.3 舉杯邀明月:電子文件的元數據
2.3.1 含義:數據的數據
2.3.2 作用:電子文件管理係統的“血液”
2.3.3 關係:電子文件、元數據、背景信息“成三人”
2.3.4 使用:標準製定、係統引用、管理維護
2.4 江春入1日年:新型電子文件歸檔對象
2.4.1 政府網站文件
2.4.2 社會媒體文件
2.4.3 程序文件
2.4.4 微觀文件
3 新的問題
3.1 法律地位問題:關於“原始性”與“原件”的睏惑
3.2 長期保管問題:記憶黑洞與數字考古
3.3 歸檔管理問題:體製束縛、策略掣肘與規則失範
3.3.1 體製束縛
3.3.2 策略掣肘
……
4 新的思想
5 新的技術
6 新的法規
7 新的模式
8 新的策略
9 新的流程
10 新的體製
11 新的係統
12 新的服務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4.1.5 聯係:有關的理論與思想
1.文件生命周期理論
前端控製思想並不是憑空産生的,它孕育和植根於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文件生命周期理論是西方檔案學理論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麵:一是文件從産生直至因喪失作用而被銷毀或者因具有長遠曆史價值而被檔案館永久保存是一個不斷運動的整體過程;二是由於文件價值形態的變化,文件生命周期這一完整過程可劃分為若乾階段,國外最有代錶性的觀點是把文件生命周期劃分為現行、半現行和非現行三個階段,我國則劃分為文件形成階段、現實使用階段、暫時保存階段和永久保存階段;三是文件在每一階段內,因其特定的價值形態而與服務對象、保存場所和管理形式之間存在一種內在的對應關係。
在傳統的文件與檔案管理中,對文件生命周期的階段劃分比較重視,在我國通過人為規定的動作——歸檔確立瞭文件與檔案的分界綫。然而在電子文件管理中,更重視文件與檔案之間的天然關聯性,認為整個電子文件的生命周期是一個統一延續的、前後銜接的、不可分割的過程,因而文件管理與檔案管理是密切聯係、一脈相承的,有必要將二者整閤為一個無縫係統。基於這種認識,不僅産生瞭前端控製思想,還産生瞭全程管理思想。
2.全程管理
馮惠玲教授主編的《電子文件管理教程》一書中提齣瞭“全程管理”的概念,強調根據電子文件的特點和管理要求,必須建立一個完整的管理體係,對電子文件從産生到永久保存或銷毀的整個生命周期進行全程管理。電子文件全程管理是一種全麵的管理,涵蓋全部管理活動的目標體係、程序體係和技術方法體係;是一種係統的管理,各項管理內容和要求實現無縫鏈接、係統整閤並發揮總體效應;是一種過程管理,通過過程控製實現結果控製。①
該書將全程管理與前端控製作為電子文件管理的兩項並列的原則進行闡述。筆者認為,作為管理思想,全程管理與前端控製並無差彆,隻是前者是從電子文件整個生命周期這條綫的角度上進行描述,而後者從檔案管理這個點的角度上進行描述。如果從性質上加以區彆,前端控製可以歸為一種思想,而全程管理是與該思想對應的手段。
3.文檔一體化
我國的檔案工作者也一直在對從文件到檔案的客觀運動過程進行思考。20世紀80年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的引入對這種思考起到瞭極大的促進作用。這種促進的結果之一就是産生瞭文檔一體化思想。1985年6月,國傢教育委員會與國傢檔案局聯閤印發的《關於發展和改革檔案學教育的幾點意見》中,第一次明確提齣檔案工作和檔案學研究正麵臨著“檔案與文件管理一體化”的趨勢。自此,文檔一體化理論研究蓬勃發展,在實踐中也湧現齣很多文檔一體化計算機輔助管理係統。
文檔一體化是指把文件管理工作和檔案管理工作整閤為一個係統,立足於文件、檔案的形成規律,運用係統理論和計算機管理方法,將文件管理和檔案管理數據化、信息化、網絡化,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係統,對文件和檔案進行統一控製和管理。
筆者認為,前端控製、全程管理與文檔一體化都是隨計算機等新技術發展催生的文檔管理思想,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差彆。“電子文件的大量齣現及其長久保存的需要將促使多年來提倡的文件、檔案一體化管理進入實質性階段。”②
……
前言/序言
我們身處一個變革的時代。作者在書中將這樣一個時代稱為數字時代。在這個時代,數字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成為席捲一切、衝擊一切的強大動力,具有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這個時代的文件與檔案工作,由電子文件引發瞭史上革命性的變化。這種革命性的變化蘊含著很多機遇、深藏著很多風險也製造瞭很多的難題……正如書中所言,當前電子文件在法律地位方麵、長期保管方麵、歸檔管理方麵、安全方麵都存在問題。這些問題影響瞭電子文件的長期保存,也使得許多作為檔案永久留存的電子文件最後無法發揮檔案的作用——尤其是憑證作用。電子文件管理問題不解決,數字時代的未來就沒有曆史!
數字時代藉由電子文件的廣泛使用給人類文明的保存與延續提齣瞭嚴峻的挑戰,並期待著檔案管理工作和我們檔案工作者迎接挑戰、交齣答捲。麵對電子文件,我們熟悉的文檔特點變化瞭,1日有的管理手段無措瞭,傳統的管理方法失效瞭,習慣的服務模式落後瞭……時代的挑戰使我們檔案工作者睏惑、彷徨、思考、探索。本書作者趙屹博士是數字時代麵對電子文件管理的思考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前行者之一。她迎難而上、禦潮而行,基於個人多年研究基礎之上寫齣瞭這部迴應時代的學術著作。
本書立足於數字時代背景,以電子文件為研究對象,對文件與檔案管理對象的變化進行深入的思考,對我國文件與檔案管理工作的變革和發展進行有益的探索,對新時代文件與檔案管理的發展和方嚮進行專深的研究,對個人提齣的觀點和策略進行精闢的論述。
《數字時代的記憶守護者:信息、技術與人文的融閤》 在這個信息洪流奔湧、技術革新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越來越依賴於那些經過精心組織、妥善保存的數字信息。從個人珍藏的照片、書信,到企業運營的關鍵數據,再到國傢民族的文化遺産,它們共同構成瞭我們理解過去、塑造現在、規劃未來的寶貴財富。然而,數字信息的易失性、易損性和易復製性,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纔能確保這些珍貴的信息在浩瀚的數字海洋中不被遺忘,不被篡改,不被濫用?這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關乎社會發展、文化傳承和個人權益的深層議題。 《數字時代的記憶守護者:信息、技術與人文的融閤》一書,正是為瞭迴應這一時代命題而生。它並非簡單羅列技術工具或管理流程,而是深入探討瞭在數字化浪潮下,如何構建一個係統、安全、可持續的數字信息管理體係,並在此基礎上,深刻剖析瞭信息管理所蘊含的豐富人文內涵與社會價值。本書旨在為所有關注信息資産價值、緻力於構建有序數字環境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思考框架和實踐指引。 第一部分:數字信息的本質與價值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數字信息本身。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將首先界定“數字信息”的內涵,它已不再是簡單的二進製代碼,而是承載著邏輯、情感、知識和曆史的復閤體。我們將深入分析數字信息的不同類型,包括文本、圖像、音頻、視頻、數據庫、軟件代碼等,並探討它們各自獨特的屬性和潛在的價值。 信息無形,價值有形: 傳統檔案的價值往往體現在其物質載體上,而數字信息的價值則更多地體現在其內容和所能衍生齣的應用中。本書將詳細闡述數字信息如何在知識生産、商業決策、科學研究、文化傳播、社會治理等多個維度上體現其巨大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易失性與永恒性的悖論: 數字信息似乎觸手可及,卻又極易消失。磁介質的衰減、文件格式的過時、技術的迭代更新,都可能導緻數字信息的“死亡”。本書將揭示數字信息所麵臨的脆弱性,並引齣構建 robust(穩健)數字信息體係的必要性。 信息的生命周期: 任何信息都有其生命周期,從産生、收集、組織、利用、保存到最終的處置。本書將深入剖析數字信息在不同生命周期階段所麵臨的獨特挑戰,以及相應的管理策略。理解信息的生命周期,是有效管理數字信息的基礎。 第二部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石與挑戰 在理解瞭數字信息的本質與價值之後,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支撐數字信息管理的技術力量。我們將審視那些構成現代數字信息管理基石的技術,並同時審視它們所帶來的挑戰。 數據庫與數據倉庫: 數據庫技術是組織和管理結構化數據的核心。本書將介紹不同類型的數據庫(關係型、NoSQL等),以及數據倉庫在聚閤、分析和報告方麵的作用。理解數據庫的設計原理和查詢語言,是高效管理海量數據的關鍵。 雲計算與分布式存儲: 雲計算以其彈性、可擴展性和成本效益,正在深刻改變著信息的存儲和訪問方式。本書將探討雲計算的各種服務模式(IaaS, PaaS, SaaS),以及分布式存儲技術在應對大規模數據存儲和高可用性方麵的優勢。 區塊鏈與數據安全: 區塊鏈技術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為數字信息的安全和可信度提供瞭新的解決方案。本書將探討區塊鏈在數字身份認證、版權保護、供應鏈溯源等方麵的應用潛力。 人工智能與信息挖掘: 人工智能技術,特彆是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正在賦能信息管理,使其能夠從海量非結構化數據中挖掘有價值的洞察。本書將介紹AI在文本分類、情感分析、智能檢索等方麵的應用。 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 隨著信息資産價值的日益凸顯,網絡攻擊和數據泄露的風險也隨之增加。本書將深入探討加密技術、訪問控製、身份驗證、數據備份與恢復等核心信息安全措施。同時,也將關注日益重要的個人隱私保護議題,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應對。 互操作性與標準化: 數字信息的有效流通和長期保存,離不開技術和格式的標準化。本書將探討數據互操作性的重要性,以及開放標準和數據格式在確保信息長期可訪問性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數字檔案管理的戰略與實踐 在技術層麵之上,本書將重點闡述數字檔案管理的戰略與實踐。檔案不僅僅是冰冷的數據,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是塑造認同、傳承文明的載體。 數字檔案的定義與特徵: 區彆於傳統紙質檔案,數字檔案具有獨特的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和價值體現方式。本書將清晰界定數字檔案的定義,並深入分析其在真實性、完整性、可靠性、可用性方麵的要求。 檔案的生命周期管理: 從信息的産生,到其作為“檔案”的永久保存,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心設計和管理。本書將詳細介紹數字檔案的收集、組織、描述、存儲、利用和處置等各個階段的策略和方法。 元數據的重要性: 元數據是描述和管理數字檔案的關鍵。本書將深入探討不同層次的元數據標準(如Dublin Core, METS, PREMIS等),以及如何利用元數據來提升檔案的可發現性、可理解性和可管理性。 數字檔案的長期保存策略: 如何確保數字檔案在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後依然能夠被訪問和理解,是數字檔案管理麵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本書將探討遷移、模擬、封裝等多種長期保存策略,以及在不同存儲介質和技術環境下進行風險評估的重要性。 數字檔案的訪問與利用: 檔案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其利用上。本書將探討如何構建安全、高效的數字檔案訪問平颱,並研究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如全文檢索、知識圖譜等)來促進檔案資源的活化和利用。 數字檔案機構的角色與轉型: 傳統的檔案機構在數字時代麵臨轉型壓力。本書將探討數字時代下,檔案機構的使命、功能和新的發展方嚮,包括與信息技術部門、研究機構的閤作模式。 第四部分: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 技術和管理策略固然重要,但最終,信息管理的目標是為瞭服務於人,服務於社會。本書的第四部分將迴歸人文的視角,探討數字信息管理所承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 信息的倫理與道德: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對待信息,如何保護信息的權利,以及如何避免信息的濫用,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嚴峻倫理挑戰。本書將探討數據所有權、信息公開、算法偏見等議題。 數字鴻溝與信息公平: 確保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平等地獲取和利用信息,是構建公平社會的重要基石。本書將分析數字鴻溝的成因,並探討如何通過技術和政策手段來彌閤這一差距。 曆史記憶的保護與傳承: 數字檔案不僅僅是數據,更是民族的記憶、曆史的見證。本書將探討數字檔案在記錄社會變遷、保存文化遺産、構建集體認同方麵的作用,以及如何防止“數字失憶”。 公民的知情權與參與權: 在信息公開日益重要的今天,如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促進信息在公共領域的閤理流通,是現代治理的重要課題。本書將探討開放數據、政府信息公開等議題。 跨學科的視角: 數字信息管理並非孤立的技術實踐,它與曆史學、社會學、法學、傳播學、信息科學等多個學科緊密相關。本書將強調跨學科閤作的重要性,以期更全麵地理解和解決數字信息管理所麵臨的問題。 《數字時代的記憶守護者:信息、技術與人文的融閤》一書,通過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討,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幅關於數字信息管理的全景圖。它不僅關注技術工具的革新,更強調信息背後的價值、人文的關懷和社會的責任。我們相信,隻有當技術、管理與人文精神相互融閤,纔能真正構建起堅不可摧的數字記憶長城,讓珍貴的數字信息得以安全、有序地傳承,服務於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本書適閤從事信息管理、檔案學、計算機科學、圖書館學、曆史學、社會學、法學等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及對數字信息管理、信息安全、文化傳承和社會發展等議題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