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论语(套装全2册)

子曰论语(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仁图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论语
  • 孔子
  • 文化
  • 传统
  • 思想
  • 教育
  • 哲学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69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87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爱智典藏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4
套装数量:2
字数:5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子曰论语》作者许仁图先生师承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潜心研究《论语》三十多年,以《论语》解读《论语》,依经解经。
  《子曰论语》以孔子之言,解孔子之语,以《论语》彼章印证《论语》此章,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和活泼有趣的《论语》。
  《子曰论语》既是许仁图先生的心得,也是孔子所说的《论语》。《周易》、《尚书》、《礼记》等是其解读《论语》的主要经籍依据,同时结合孟子、熊十力、王夫之的学说辅证,使得《论语》之道真正一以贯之。

内容简介

  《子曰论语》所阐述的《论语》有别于程朱以来的旧批注。
  《子曰论语》作者许仁图先生为清朝礼亲王代善裔孙、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亲传弟子之一。
  爱新觉罗·毓鋆说:“一个人至少要读懂一本书。”《论语》就是其中之一。
  爱新觉罗·毓鋆在台湾成立私塾,教学六十年,训诲学生要学会造就苍生,读古文要用古人的智慧来启发自己的智慧。许仁图先生遵师命,用笔代读,完成《子曰论语》。
  《子曰论语》解读的是孔子所说的《论语》,也是毓老所教导的《论语》。
  书名“子曰”,是“孔子曰”,是“毓老曰”,也是“作者曰”(即文中自称“小子曰”是也)。

作者简介

  许仁图,台湾苗栗后龙人,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河洛图书出版社发行人、五千年出版社负责人、河洛影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于1971年入“天德黉舍”读经,受业于爱新觉罗·毓鋆,为毓老身边较为亲近的弟子。著有《大武林》、《枕舟江湖》、《少侠路拔刀》、《子曰论语》、《中国哲学史:祖述篇&孔学篇》、《说孟子》等。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精彩书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这章别有深义。颜回小孔子三十岁,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颜回、子贡年纪只相差一岁。孔子钟爱颜回,对外交、营商都是高手的子贡也十分器重。孔子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就因为两人在伯仲间,才有此一问。我们由此一问,可知颜回死后,子贡颇为孔子器重。
  “愈”,朱注“胜也”。常言“一较高下”,“愈”即为比高下。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贡善言,在孔门四科十哲中,列名言语科,果真会说话,他不只称赞颜回比他高明,还举出例子。
  子贡就言语、政事之能而论,不比颜渊差,但子贡方人(批评人,语出《宪问篇》),遭老师指正,深知老师之学首重德行,就这一点来说,他自知确实是比不上颜回的,所以用“闻一以知十”和“闻一以知二”作比喻,确有自知之明。
  人贵自知,自知且知人,才是一个不惑的知者。子贡是否达到孔子所谓的知者,我们不得而知,但子贡此言确是知者之言。
  “赐也,何敢望回”,以前晚辈对长辈,弟子对老师,都是说出自己的名,而老师称弟子也直接称呼名。“望”,比视,有相比之意。
  “闻”在古籍不是“听闻”,而是“闻知”。听闻是听到的口耳之说,必须落实于知,才能闻一以知二、知十,可见闻是闻知。知者不惑,闻知后再用思想推理所得的知,即为“推知”,知二、知十即为推知,也就是“举一三隅反”(《述而篇》)。
  一、十、二这三个数字,在此章不是一件事、十件事、二件事这种定数,而是抽象的数字。古籍的一是数之始,三、九是数之多,十是数之终,二是一之对。
  “闻一以知十”就是即始而见终。《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颜回之能就是知事的终始先后,颜回之德即为“近道”之德。
  “闻一以知二”是子贡自言自己有推理之知,由此而知彼,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叩其两端”(《子罕篇》)。《学而篇》孔子称赞子贡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闻一以知二即为告诸往而知来者。
  “闻一以知二”是子贡的自知,“闻一以知十”则是子贡知事知人。孔子对子贡有自知之明,大为赞许,所以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与”,称许。孔子就颜渊与子贡二人比较,子贡是不如颜渊,但他对子贡有自知之明,也表示称许之意。
  《皇侃义疏》说,“吾与女,弗如也”谓我和你都不如颜渊。孔子怎么可能说自己不如弟子颜渊呢?这种谦辞的解读只能当一说。
  [小子曰]
  颜渊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见长,留给后人的,只是《论语》一书中,孔子对他的称赞,可以说,颜渊的地位是孔子一手拉拔的。
  子贡师事孔子,功业十分彪炳。孔子之所以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子贡的宣传功劳很大。
  也因为子贡功业出色,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和陈子禽就说子贡贤于孔子。
  2.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粪土”,秽土。圬音wū,抹泥墙工具,此处用作动词,镘也。“与”,语助词,无义。“诛”,责备。
  “昼寝”,一般解读“当昼而寝”,就是白天困午觉。孔子认为宰予志气昏惰、教无所施,所以深切责备宰予,有如朽木粪墙,不可雕圬,对宰予不再期待。何必再加诛责呢?
  如果这个解读合宜,那么孔子几乎骂尽现代苍生。现代人流行午睡,连学生都规定中午要伏桌午睡。宰予即使不是生病,而是偷懒一下睡个觉,老师应该不会说得那么重吧?
  小子还会怀疑,偷睡懒觉和朽木、粪土之墙有何关系,孔子为何用作比喻呢?因此,若是将昼寝和朽木、粪土之墙合解,就比较合情。
  韩李《论语笔解》说,“昼”旧文作“画”,李匡义《资暇录》说,“‘寝’,梁武帝读为寝室之寝;‘昼’当‘画’字,言其绘画寝室。”
  春秋时代有画寝流风,不只庙宇因供奉神祗,要采画传说故事,士大夫堂屋寝室也要采画百鸟,甚至连死人的墓壁也要采画。
  宰予显然受流俗影响,不仅采画堂屋,也采画寝室,由于过于奢华,恐怕也有违礼之处,孔子才会严责“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雕梁需用木,朽木难以为雕;秽土筑成的墙壁,难以镘出好画,用现代的口语,我们忖摩孔子的语气是这样的,“寝室内那几根破木头、几堵烂墙壁,有什么好雕刻采画的呢。我对宰予呵,要用什么话来责备呢?”
  孔子对弟子爱之深责之切,对擅长言语的宰予说得特别重。
  [小子曰]
  司马迁的《仲尼弟子列传》说:“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在鲁哀公十一年才返鲁,这年孔子已六十八岁,孔子再过五年就死了。《八佾篇》,鲁哀公还问社于宰我,宰我说的话超过,遭孔子训斥“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对弟子虽然有时爱深责切,绝不会见弟子被夷族还“耻之”。
  再说,田常欲作乱,忌惮齐国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等人从中作梗,暂时把作乱的兵移用,有意攻打鲁国。孔子听到这消息,派子贡游说,结果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破灭了吴国,强大了晋国,让越国称霸,宰我怎么会在齐国当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田常后来作乱成功,成为齐威王。宰予若是与田常作乱,应该有功受赏,何况春秋战国时代,国君寻才若渴,才士求仕,哪会夷族呢?
  此外,齐大夫田常弑简公,孔子还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讨伐(《宪问篇》),宰我怎么可能与田常作乱呢?
  孟子盛赞孔子,引用三个孔门弟子的赞词,其中之一就是宰我,宰我如被夷族,孔子耻之,孟子还会引用吗?
  学者或疑此为齐论,司马迁却加以引用。
  ……

前言/序言

  自序:但求夫子一哂之
  孔子会不会笑?如果夫子会笑,他的音容笑貌又如何?大概《论语》专家和孔子尊崇者很少想到这个有趣话题。
  孔子是性情中人,他有发怒的时候,骂宰予昼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冶长篇》)骂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篇》)
  孔子也有悲哀的时间,他见卫灵公夫人南子,遭弟子子路误解,居然向子路“矢之曰”(《雍也篇》);遭长沮、桀溺两个耕种者消遣,痛心“怃然曰”(《微子篇》);颜渊死,孔子更是“哭之恸”。(《先进篇》)
  有怒有哀的人,自然也会有喜有乐。
  孔子曾说君子人的条件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威而不猛”这个不猛的“威”,自然不是“威严”,而是“威仪”,有威仪的人会端正自己的衣冠,尊重自己的动静观瞻,使人敬畏(“畏”非害怕)。
  也大概就是注重自己威仪的缘故吧,《论语》记载的孔子乐多于喜。
  《论语》的乐大都是乐在心中。《学而篇》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雍也篇》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先进篇》孔子见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几个成材弟子侍候一旁,就是“子乐”。
  喜形于色的文字,《论语》只见两处,一是孔子往武城,看看在武城当宰官的弟子子游,听到弦歌声,高兴起来就开了子游一个小玩笑:“割鸡焉用牛刀?”(《阳货篇》)孔子这发自内心,同时也形诸于色的喜乐,出现了孔子难得一见的笑容——“莞尔而笑”。
  “莞”,《说文解字》称是一种可以作席子的草,这种草茎向上舒展,“莞尔而笑”虽然不见得是开怀大笑或心花怒放,但也不会只是“小笑貌”。
  孔子的“小笑”应该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夫子要四位弟子各说自己愿望,子路率尔而对的“夫子哂之。”(《先进篇》)
  “哂”音shěn,露齿而笑。孔子何以对子路“哂之”呢?因为子路把自己的能力吹得太大了,他说:“如果有个千乘之国,遭大国胁迫,外有强国军队侵伐,内又闹饥荒,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使人民见义必为,且知行事之方。”(原文: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孔子在《子路篇》说自己的能力:“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期月”是一年岁月,孔子自认如果有人用他治国,约略一年有成效,三年有小成就。子路这一自许,比做老师的孔子还贤能,孔子不由得露齿浅笑。
  我之所以浅谈孔子的音容笑貌,是四十多年来,不时出现我脑海中的一个想法。
  1971年,我跟前清礼亲王代善裔孙爱新觉罗·毓鋆老师读经书。老师和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同年生,六岁成为溥仪在毓庆宫的伴读,受学的老师有太傅陈宝琛,以及当时的名儒罗振玉、王国维、陆润庠、郑孝胥、康有为等人。
  老师在伪满州国当御前行走,类似溥仪的特助,1947年,继张学良之后,被蒋介石安排来台湾监管。只身在台六十四年,创办私塾“天德黉舍”(后来改为“奉元书院”),从《论语》讲起。老师开课百余班,教读弟子《论语》百余遍,他四岁就开始启蒙,背《论语》,老师百年读书、六十多年的讲学中,《论语》大概读过千遍以上。
  我在2011年元月底与老师对桌而谈,老师还说,他不解孔子何以那么聪明睿智,而我却有个唐突的想法:如果孔子重生,他坐在一间不通风的地下室,听读过千遍《论语》的老师讲《论语》,他的表情会是如何?
  “莞尔而笑”就是我想象中的孔子表情。
  老师跟我们上《论语》的第一天谈“学”字,突然问说:“孔子重学,你们是学生,什么叫“学生’?”我们没人接话,老师正襟说:“学生就是要学如何抚慰苍生,为苍生谋!”我想孔子应该会点头称许。
  老师强调读古书要读古人的智慧,要学古人智慧来启发自己的智慧。读书不要师承师说,照着走,要接着走。孔子是“圣之时者也”,老师有些话用今日语言解读古文,十分亲切,甚至更简明通神。
  读《为政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老师解读“先做再说”。
  读《子罕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老师说“事在人为”。
  读《公冶长篇》:“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老师叹口气说:“天下乌鸦一般黑,陈文子妄想找白乌鸦!”
  《述而篇》孔子批评子路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老师解读得特别通神:“救生员是旱鸭子,死到临头还不知道,我不陪葬!”
  我甚至认为,孔子听老师说《论语》是“论道之语”、“结论之语”,孔子的表情可能比“莞尔而笑”更喜乐吧?
  老师在2011年3月20日薨逝,高寿一百零六岁。忆春风之沐,怀化雨师恩。老师常说,一个人至少要读懂一本书,我遵师命,用笔代读,完成了《子曰论语》。
  《论语》用字,出现最多的是“子”,达四三一次,其中专指孔子的有三百七十五次,《论语》首章的前面二字就是“子曰”。老师跟我说:“‘子曰’二字是‘我的老师说’,后人尊崇孔子,成为‘孔子说’。”
  《子曰论语》这个书名,是个人的希望,希望解读的《论语》既是老师所说的《论语》,也是孔子所说的《论语》,个人但求“夫子一哂之”。
  孔子在《里仁篇》和《卫灵公篇》向两位弟子曾参和子贡说“吾道一以贯之”,老师说《论语》和六经都是通贯的,要了悟六经,得从《论语》下手,要真正默识《论语》,先知晓六经。当然,《论语》之道更是一以贯之。
  祈愿《子曰论语》能让孔子一哂之,我依经解经,先以孔子之言,解孔子之语,以《论语》彼章印证《论语》此章,而许多师承师说的孔门弟子之言,也引孔子之言解说,以期通达孔子之学。
  以《论语》《解读》《论语》,我十分注意相关的史实史料,像季氏等三家专横窃国柄,源于季氏先祖季友有功于鲁国。孔子能够周游列国,得力于时君求才若渴,诸国冲突缓和,游说之士不会被要求忠君,以及和向戎的“弭兵”之会有关。
  《周易》、《尚书》、《礼记》当然是我解读《论语》的主要经籍依据,而子书集中在《孟子》。
  老师钦敬熊十力夫子,熊十力尊崇王夫之,我不免引用两位夫子精辟训义解读《论语》。
  老师说,《论语》的“人”和“民”不同,“人”是有位者,“民”是一般庶民;“君子”有些不能解读“成德之人”,而是上位者、有位者;“小人”不是无德之人,而是一般百姓庶民;“而”有些当“能”字解。几个字词解读不同,《子曰论语》呈显大异程朱注解的风貌。程朱的注释影响后学太大,我必须参照说明。
  孔子在陈国怀念自己鲁国的家乡弟子,感叹说:“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公冶长篇》)个性疏狂的我,需要先进的裁剪,而个人有些补述小意见,就列在章末的“小子曰”。
  《子曰论语》的印行,最遗憾的是不能恭呈老师点拨教正。我赶在老师作古这年的生日这天印行。


《子曰论语(套装全2册)》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思想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永恒的魅力,为世人指引着道德修养、人生智慧和治国之道。这部套装共含两册,旨在全面、深入地呈现孔子及其弟子围绕“仁”、“礼”、“君子”等核心概念所展开的深刻探讨,以及这些思想在历代传承与演变中的丰富内涵。 第一册:思想的基石——《论语》精读与解析 本册为《子曰论语》的核心内容,聚焦于《论语》原文的逐字逐句解读与精要分析。编者力求还原孔子及其弟子们对话的原貌,通过严谨的校勘和注释,帮助读者跨越古今的语言鸿沟,直接体味圣人思想的精髓。 原文精读与原意钩沉: 每一章、每一节的《论语》原文都经过精心挑选与编排,辅以详尽的白话翻译。更重要的是,本册深入剖析了每个词语、每句话的深层含义,考证其在古代语境下的用法,并追溯其思想渊源。例如,在解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不仅解释了“学”与“习”的不同侧重,更阐释了“时习”并非机械重复,而是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的动态过程,并探讨了这种学习方式所带来的内在喜悦与心性提升。对于“仁者,爱人”这样的核心概念,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辨析,解析“仁”作为一种内在德性,如何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与理解之中。 核心概念体系梳理: 本册将《论语》中的核心概念——“仁”、“礼”、“义”、“智”、“信”、“孝”、“悌”、“忠”、“恕”、“君子”、“小人”等——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通过这些概念的相互关联和有机统一,勾勒出孔子思想的完整图景。例如,“仁”是核心,而“礼”则是践行“仁”的外在规范和行为准则。“君子”则是追求“仁”与“礼”的理想人格。“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如何延伸至社会交往中的“忠恕”,都将得到清晰的展示。 人生哲学与实践指南: 《论语》不仅是政治和道德的理论,更是指导个人如何立身处世、安顿身心的智慧宝典。本册将《论语》中关于修身养性、交友之道、学习方法、人生志向等方面的论述,提炼为切实可行的生活指南。例如,关于“慎言”、“寡言”的论述,揭示了语言的智慧;关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对比,阐明了内心境界的差异;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更是普适性极强的人际关系原则。 历史背景与文化传承: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本册还会适时介绍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以及思想流派,力求让读者在历史的纵深感中体会孔子思想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会简要勾勒《论语》在中华文化中传承千年的轨迹,说明其如何深刻影响了东亚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 第二册:智慧的延展——《论语》应用与时代解读 本册在第一册对《论语》原文及核心思想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论语》思想的应用价值,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的解读与发展,旨在展现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历代名家解读汇编与比较: 本册精选历代思想家、学者对《论语》的经典解读,如汉代的郑玄、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等。通过对这些不同流派、不同侧重点解读的汇编与比较,展现《论语》思想在不同时代、不同学派中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例如,朱熹的理学解读与王阳明的阳明心学解读,对“致良知”等概念的理解差异,将帮助读者更立体地认识《论语》的丰富意蕴。 《论语》思想的现代转化与应用: 在当下社会,如何理解和应用《论语》中的智慧,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本册将《论语》中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民本思想”、“教育思想”等,与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相结合,探讨其在个人发展、企业管理、社会治理、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启示意义。例如,如何从“仁”的理念出发,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友善的社会氛围;如何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企业管理智慧;如何借鉴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适应现代教育的多元化需求。 跨文化视角下的《论语》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论语》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作,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接受与传播,也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本册将引入一些西方学者对《论语》的研究成果,探讨《论语》中的某些思想,如“和谐”、“责任”、“个人品德”等,在世界范围内的共鸣,以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能提供的借鉴。 《论语》的文学与艺术价值: 除了思想深度,《论语》的语言也极具艺术魅力,其精炼的语言、生动的对话、富有哲理的格言,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本册会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赏析《论语》的语言风格、叙事艺术,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学意象,让读者在感受思想深度的同时,也能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美感。 编后语与进一步阅读建议: 在套装的结尾,会有一个简短的编后语,总结《子曰论语》套装的编撰宗旨与价值,并为有兴趣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进一步阅读的经典书目和研究方向的建议,鼓励读者将《论语》的智慧融入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子曰论语(套装全2册)》并非仅仅是一部古籍的复刻,它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一次连接古今的桥梁。它邀请您与圣人对话,在智慧的海洋中遨游,在人生的迷雾中找到方向,在道德的殿堂中升华自我。这套书,是您探索中华文化根脉、提升个人修养、领悟人生真谛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将引导您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活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刚看完一本口味比较清奇的散文集,叫做《深夜便利店的哲学家》。这本书完全没有传统散文那种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抒情,它的语言极其朴素,几乎像是在进行日常的独白。作者似乎真的只是在记录他每天晚上值夜班时,观察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顾客:那些下班后拖着疲惫身躯的蓝领工人,那些躲在角落里借着微弱灯光看书的流浪者,还有那些因为失眠而徘徊不前的年轻人。通过这些碎片化的、不经意的瞬间,作者构建了一个微观的社会图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感”,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过度美化。他写人们在自动贩卖机前犹豫选择哪种饮料时的心理活动,写收银机“嘀”的一声背后所代表的交易的完成与隔阂的加深,都极其精准到位。读这本集子,就像是在一个温暖却又略带疏离的环境里,与一位深谙世事人情的智者进行了一次次安静的对谈,让人在深夜里感到一种奇特的慰藉。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探险小说,叫《失落的星图》。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它的封面吸引的——那种古老羊皮纸的质感和手绘的复杂星轨图案,立刻抓住了我的想象力。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出色,从主角发现一块神秘的古代罗盘开始,故事便进入了高速运转的轨道。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方面下了大功夫,那些被遗忘的文明遗迹、错综复杂的机关陷阱,以及那些为争夺“星图”而展开的国际间的角力,都写得惊心动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控,比如描述热带雨林中潮湿空气的味道,或是古老神庙中尘土飞扬的质感,都让人身临其境。当然,作为一本冒险小说,它的逻辑性有时会为了戏剧冲突而做出一些让步,但瑕不掩瑜,那些紧张刺激的追逐场面和解谜过程,足以让人肾上腺素飙升。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未知即是希望”的氛围,让你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探寻那张星图背后隐藏的终极秘密。

评分

我必须推荐《现代量子物理漫谈》。对于我这种对科学理论只停留在科普读物层面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座宝藏。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接地气,他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系列生动的类比和日常生活的例子来解释像叠加态、不确定性原理这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概念。我记得他解释“量子纠缠”那一段,用两个相隔遥远但命运相连的硬币来比喻,一下子就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也很好,从历史起源讲到最新的研究进展,循序渐进,不会让人产生畏难情绪。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讲解技术细节的同时,也穿插了许多物理学家们充满激情的科学探索历程和那些有趣的“思想实验”,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文色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边界又被拓宽了一圈,那种掌握了宇宙基本运行规律的震撼感,是其他类型的书籍难以提供的。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让我深思许久的书,名为《静默的呐喊》。这本书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偏远山村中几个家庭在时代变迁下的命运沉浮。作者似乎对人性有着一种近乎残忍的洞察力,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那些被道德光环掩盖下的自私与挣扎。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沉默”的描绘,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停下来,喘口气,去消化那些沉重的情绪。故事情节的推进并不急躁,而是像一条缓慢流淌的河流,不动声色地将你卷入其中,直到结局那个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的反转,才让人猛地意识到,原来所有的铺垫都早已埋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大量的环境描写充满了诗意,但这种诗意并没有削弱现实的残酷性,反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让人在美的享受中品尝到苦涩的滋味。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和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洗礼,久久不能平静。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就忘的消遣之作,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意触碰的阴影。

评分

最近手头刚好在看一本关于城市规划与社会变迁的专著,名字叫《混凝土的记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入手,而是聚焦于一栋栋建筑、一条条街道,去追溯城市肌理如何反映并塑造了居住其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作者的文笔沉稳而富有哲思,他探讨了老城区拆迁时人们集体失落的情感,以及新建的玻璃幕墙背后隐藏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街道空间公共性”衰退的论述,作者通过对比上世纪中叶和当代街景的照片,清晰地展示了“步行友好型”社区如何一步步让位于“汽车主导型”空间,这直接影响了邻里关系的亲疏远近。这本书需要慢慢品味,因为它引用的案例和数据很多,但每一个分析都极具说服力。它让人重新审视自己每天穿梭其中的环境,意识到我们居住的物理空间,其实是凝固了的历史和无声的社会契约。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还不错得嘛啊

评分

书很厚,两本,写的啰嗦,可惜

评分

好,好,好,活动买了价格便宜。

评分

《子曰论语》作者许仁图先生师承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潜心研究《论语》三十多年,以《论语》解读《论语》,依经解经。

评分

《子曰论语》作者许仁图先生师承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潜心研究《论语》三十多年,以《论语》解读《论语》,依经解经。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评分

还不错得嘛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