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哲学(精华编)

汤一介哲学(精华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一介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汤一介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中国哲学
  • 现代哲学
  • 人生哲学
  • 学术著作
  • 精华版
  • 通俗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585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87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8
字数: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汤一介先生著作等身,学习起来并非易事。《汤一介哲学(精华编)》梳理精要,汇集精华,是学习汤先生思想的方便的版本。
  汤先生的哲学是关注社会的哲学,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哲学,他的思想极具全球眼光和前瞻性,对于小到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大到企业、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汤一介先生是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界开风气之先的代表性人物。他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和把握,体现着先生究天人之际、探寻真善美的学术自觉,以及兼济天下的知识分子情怀。汤先生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内容简介

  《汤一介哲学(精华编)》精选了汤一介先生的七十余篇论文、演讲及访谈录,并将其汇编为论天地人、论儒释道、论中西印、论真善美,论商业文明五个部分,本书集中反映了汤一介先生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重构及发展的哲学思考。

作者简介

  汤一介先生(1927.2-2014.9),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儒藏》编纂与研究”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儒藏》总编纂。 汤一介先生的主要教学及研究领域为魏晋玄学、早期道教、佛学、儒学、中西文化关系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主要论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英文)、《在非有非无之间》、《非实非虚集》、《昔不至今》、《佛教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我的哲学之路》、《儒学十论及外五篇》、《瞩望新轴心时代》等。

精彩书评

  ★子承父业的学者汤一介先生
  二○○一年,佛光山佛光文化出版《汤用彤全集》。汤用彤先生学贯古今,在中国哲学、中国佛教史等领域,有著非凡的成就。其公子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经历多年的搜集、整理、校订,而让此全集得以面世,令后人能完整了解汤用彤先生的思想枢要与学术理论菁华,不仅为全佛教人士所阅读,对于推动两岸佛教文化的交流,具有深刻的意义。
  汤一介先生,深受父亲的影响,也是一生讲学不辍,著作丰厚。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日益彰显的时候,为此执著践行的汤一介先生的哲学研究成果,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人类真、善、美境界的宣导,启人深思,意义非凡。他的哲学思想必将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传播。
    ——星云大师(佛光山开山宗长)
  
  ★汤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真善美的观点,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情景合一”这三个命题中,这表现了中华民族在理论思维方面的独创性。他的一生都是在追求和实现真善美的人生价值。真善美这三个字体现了“哲学照亮了人生”,是一种精神力量,人生信仰。
    ——杨辛(北京大学教授,中华美学学会顾问)
  
  ★汤一介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成绩斐然。其一生的付出与努力,几近于道。汤先生善仁、善信、善能的品德令人敬佩,堪称后学典范。
    ——任法融(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

目录

一 论“天、地、人”
先秦各家学派的天道观 002
“天人合一”学说及其意义 008
论“道始于情”与儒学的性情说 020
孔子的“天道观”理论分析 033
孟子的“人事”、“天命”思想 042
庄子思想中“我”、“至人”、“道”的关系 046
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的性质及天人关系 050
《太平经》的内容主旨:三一为宗“天、地、人” 063
关于人本主义的问题:天、地、人 070
论“以人为本,道行天下” 072
二 论“儒、释、道”
儒 080
儒学的三个视角 080
儒学与经典诠释 084
儒学与“和谐社会”建设 099
为什么研究孔子和儒学 106
儒、道思想中的某些方面至今仍有益于人类 110
论儒、释、道“三教归一”问题 120
“三智”儒释道 132
道 134
道教的产生 134
道教的成因与建立 139
道教哲学的特点 145
关于早期道教的看法 149
道教在东晋南北朝的发展过程 151
论《道德经》建立哲学体系的方法 169
《道德经》导读 179
释 205
佛教传入中国值得借鉴的三方面 205
一心三观,空假中一体圆融 211
佛教天台宗的哲学意义 213
佛教华严宗的哲学意义 215
禅宗—中国化的佛教 219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231
三 论“中、西、印”
思考中国哲学 264
儒学与外来文化的传入 278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287
西方文化传入 289
漫长的中西文化之争 292
“会东西之学,成一家之言” 303
当今中西文化交流与会通的趋势 306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316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项目启动会议汤先生的发言纪要 326
浅谈汤一介先生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329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 343
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看文化的双向选择 348
“三智”中、西、印 350
四 论“真、善、美”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命题—中国哲学中“真、善、美”问题 352
论“天人合一” 357
论“知行合一” 370
在三智阳明商系传习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 380
论“情景合一” 382
论儒家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 391
从“真、善、美”诠释三智 411
宗教:信仰“真、善、美” 414
论中西文化在真、善、美问题上的比较 416
五 论“商业文明”
文明是什么? 436
思考“文明” 439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文明”? 443
中国文化能否为“文明的共存”作出贡献? 446
国学教育和东西方文明 455
儒学何用? 457
民族崛起与文化复兴 461
传承中华文化,振兴民族精神 469
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企业家精神 473
企业家参与《儒藏》编纂的重要意义 482
现代社会中的书院 484
经济发展仍需要提倡奉献精神和道德责任意识 487
“人间佛教”之意义 492
自我和无我 499
中国的儒道文化可以让文明不再冲突 505
用人文精神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510
略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正义观 514
汤一介先生与“普遍和谐观念”的重构 518
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540
后 记 545










前言/序言

  汤先生生前对中国文化书院、三智文化书院的发展十分关注,时常鼓励大家深刻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及其精粹的思想内涵,告诫我们要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重新认识人类文明的历史与价值,重新估价人类在创造与推进文明过程中的得与失、成与败,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身的贡献。
  先生是有民族社会责任的思想家。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先生就关注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大学教育的改革,他倡导并主持中国文化书院创立及其后30年的发展,又受邀主持中华孔子学会。2003年担任《儒藏》总编纂,推动中国儒家经典的编辑校勘整理,完备了三千年来中国文化三教经典宝藏。先生呕心沥血,其功至伟!
  先生的学术研究与教学为中国哲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继承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课题。他指导学生完成重玄学的建构;他注重中外哲学的比较研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中国解释学”的构想,推动了学界对传统哲学使命的大讨论;他还提出“新轴心时代”问题,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提纯取精,挖掘不同文化中的思想资源,尝试传统文化与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使优秀的、先进的思想融汇到中国文化中来。先生在80年代初就提出作为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设想,并广泛收集史料,认真研究,直至重病在身都未放弃这个困扰中国前途的问题。先生一生学术研究成绩对推动中国乃至人类社会的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先生的学生,作为先生寄予厚望的企业家,我们亦愿意坚定地追随着先生的脚步,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积极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社会责任。本书为先生著作的选编,分为论“天、地、人”,论“儒、释、道”,论“中、西、印”,论“真、善、美”,论“商业文明”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是先生对中国哲学研究的汇总;第四部分是先生对中国哲学概念体系的重新建构,亦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最后一部分是先生对新时代构建商业文明的有关思考。
  编选此书,诚惶诚恐,谨以此书献给老师,表示学生们对老师的感谢与怀念。
  王守常

《心路拾遗:一部关于人类意识与存在之探索的沉思录》 序言 自古以来,人类对自身的存在、意识的本质以及宇宙的奥秘,便从未停止过追问与探索。这些深邃的哲学命题,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也激发着我们内心最深沉的思考。《心路拾遗》正是这样一部尝试触及这些古老而又永恒问题的沉思录。它并非是对某个既定哲学体系的梳理或演绎,也不是对某一学派理论的详尽解析,而是一次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人类经验与智慧的自由观照。本书的文字,如同一条涓涓细流,试图穿透现象的迷雾,探寻那潜藏于生命深处,关于“为何是我们?”、“何以如此?”的隐秘回响。 第一卷:存在的迷宫——自我与世界的边界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我”,一个独立于他者的意识实体。然而,这个“我”究竟是什么?它是在身体的束缚中独立存在,还是与周遭的世界密不可分?《心路拾遗》的第一卷,便从对“自我”的追问开始,试图勾勒出存在主义哲学的脉络,探讨个体在广袤世界中的孤独与自由。 意识的囚笼与自由的翱翔:意识,是我们感知世界、体验情感、形成思想的载体。然而,它是否也是一道无形的藩篱,将我们与真实的世界隔离开来?我们是意识的囚徒,在主观的幻象中度过一生,还是能够通过意识的觉醒,触及更广阔的真理?本书将深入探讨意识的运作机制,从现象学、认识论等多个角度,审视意识与客体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借此引发关于主观性与客观性、幻觉与真实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我们将考察那些关于“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以及意识流的不可捉摸,试图理解我们是如何构建起自身的存在感,以及这种构建的局限性。 身份的迷雾与认同的追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如何确立自己的身份?是家庭、文化、社会赋予我们的标签,还是内在深处那种难以言喻的自我认知?本书将剖析社会建构论对个体身份的影响,以及个体在群体认同与独立人格之间的张力。我们将探讨,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个体如何在众多的叙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清晰定位,以及这种“寻找”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从童年时的模糊感知,到青春期的叛逆探索,再到成年后的责任与归属,身份的形成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而本书将试图呈现这个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与内在逻辑。 自由意志的幻影与宿命的锁链:我们是否真的拥有自由意志,能够自主选择人生道路?抑或,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早已被先前的因果链条所注定?本书将从哲学史上的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争出发,借由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最新发现,来审视人类行动的根源。我们将探讨,即使在看似自由的选择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生物性本能、社会性规范和环境影响。同时,本书也会审视那些关于“存在即是自由”的观点,思考在看似受限的条件下,个体是否依然能够通过意义的选择和责任的承担,实现某种形式上的超越。 第二卷:存在的维度——时间、空间与意义的交织 如果说第一卷聚焦于“自我”这个内在的宇宙,那么第二卷则将目光投向了自我所处的外部环境——时间、空间,以及那些赋予存在以意义的抽象概念。 时间的河流与永恒的瞬间:时间,是生命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残酷的无情。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无限的意义?本书将从古希腊哲学对时间的理解,到现代物理学对时间维度的探索,来呈现人类对时间性的多重认知。我们将探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界限是否真的如此分明,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记忆与期望,在当下创造对时间的体验。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到伯格森的“生命冲力”,我们将审视不同的哲学思想如何解读时间流逝中的生命存在。 空间的维度与存在的疆域:空间,是我们活动的舞台,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维度。然而,空间是否仅仅是物质存在的容器,还是承载着更深层的哲学意味?本书将从现象学对身体空间性的阐述,到存在主义对“在场”的强调,来探讨空间与个体存在之间的关联。我们将思考,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这些不同维度的空间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行为和情感。从儿时对家园的依恋,到旅行中的陌生感,再到精神家园的追寻,空间的体验塑造了我们存在的边界与可能性。 意义的追寻与价值的构建:在日趋物质化的社会,意义的缺失成为许多人内心的隐痛。我们从何处寻找人生的意义?意义是否是客观存在的,还是由我们主观构建的?本书将深入探讨价值论与意义学的相关议题,借由存在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宗教哲学等多个视角,来审视个体在追求意义过程中的困境与出路。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普遍价值趋于瓦解的时代,找到个体安身立命的坐标,以及那些看似微小的日常实践,如何能够汇聚成生命宏大的意义之河。 第三卷:存在的超越——爱、死亡与灵性的回响 当个体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并开始审视与世界的联系时,便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那些最深沉、最难以捉摸的议题:爱、死亡以及灵性。 爱的多重奏——连接与失落:爱,是人类情感最复杂的面向,是连接心灵的桥梁,也是体验失落的深渊。本书将从柏拉图的“爱之阶梯”到萨特的“主体间性”,来考察不同哲学思想对爱的理解。我们将探讨,从亲情、友情到爱情,这些不同形式的爱如何塑造我们的生命体验,以及在爱的互动中,个体如何实现自我超越与个体认同。同时,本书也会直面爱的脆弱性,以及在失落与破碎中,我们如何重新找回爱的力量。 死亡的沉思——终结与新生:死亡,是生命最无可回避的终点,也是激发我们对生命价值反思的催化剂。本书将从宗教哲学对死亡的解读,到存在主义对“向死而生”的思考,来审视个体面对死亡的态度。我们将探讨,死亡是否意味着一切的终结,抑或是一种转换与超越。通过对死亡的沉思,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并激励我们更加积极地去生活,去体验,去创造。 灵性的追问——超越与归属:在物质世界之外,是否还存在着某种超越性的力量,或者说,一种更深层的存在维度?本书将从宗教信仰、神秘主义以及一些非主流的哲学思潮出发,探讨人类对灵性的追寻。我们将审视,个体如何在纷繁的世俗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以及那些关于“道”、“空”或“神性”的哲学观念,如何能够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与更深刻的慰藉。本书并非鼓励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旨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关于心灵深度与存在边界的开放性探索。 结语 《心路拾遗》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深刻的问题。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关于生命、意识与存在的自我探寻之旅。在字里行间,我们或许会发现自己曾经的困惑,或许会激发起新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我们会重新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以及我们在这趟名为“人生”的旅程中的独特位置。愿本书的文字,能成为您心路旅程中的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发现实中的深刻领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其思想体系时,展现出一种近乎严苛的逻辑自洽性。他似乎摒弃了所有不必要的华丽辞藻和故作高深的表达,所有的论述都像精密运转的钟表齿轮,环环相扣,无懈可击。每提出一个概念,都会立刻辅以清晰的定义和层层递进的推导过程,让人在跟随他思绪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一个稳固的认知框架。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复杂的认识论问题时,作者没有采取一味地否定或全盘接受的态度,而是采用了非常辩证且富有建设性的视角,引导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的训练价值,远超于单纯的知识灌输。它更像是一本高级的“思维工具箱”,教你如何去拆解和重构世界万物的内在联系,这对我日常工作中的决策制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意外惊喜,来自于其穿透历史与现实的非凡洞察力。作者并未将讨论局限在纯粹的理论建构中,而是高明地将那些抽象的哲学命题,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具体节点紧密地连接起来。每一次理论的阐释,都能立刻找到古代贤哲的影子,或是当代社会现象的投射。例如,当他讨论到某个核心概念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数个历史事件的片段,以及近期报纸上读到的社会新闻。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哲学不再是高悬于庙堂之上的说教,而成为了解决当下困惑的实用工具。它提供了一套宏大而又精细的透镜,让我得以重新审视周遭的一切,用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和人性关怀的目光去看待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充实而震撼的精神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那种低调奢华的质感,拿到手里就让人爱不释手。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厚实且带有微微的纹理感,翻页时发出的沙沙声响,仿佛在与智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封面设计简洁却蕴含深意,用色沉稳又不失灵动,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内容的厚重与精粹。我特别喜欢它在字体排版上的匠心独运,无论是正文还是引文,字号和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在当今快餐式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仪式感,让人情不自禁地想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酣畅淋漓”来形容或许有些轻浮,但确实是最贴切的感受。它仿佛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思想探险”,作者作为向导,既指明了方向,又巧妙地设置了诸多需要读者主动探索的“知识暗道”。我发现在阅读某些章节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拿起笔在空白处画出思维导图,试图将作者宏大的体系结构可视化。这种主动参与的阅读状态,与被动接受信息有着天壤之别。更有趣的是,作者在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时,总能精准地把握住关键的张力所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献综述部分,读起来也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撰写这些部分时,那种在思想的海洋中乘风破浪的兴奋感,并将这份热情感染到了屏幕外的我。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部分对我来说,构成了相当大的挑战,但这种“难啃”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并非是迎合大众口味的通俗读物,而是对阅读者心智成熟度的一种“筛选”。我必须承认,有好几次我不得不后退几页,重新梳理前文的脉络,才能真正理解当前段落的深层含义。这种需要反复咀嚼和消化的文字,反而具有惊人的记忆粘性。比起那些读完就忘的畅销书,这本书里的某些理论模型,已经深深地嵌入到我的思考底层结构中,成为了一种分析问题的默认视角。这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脑部体操”,虽然过程略显吃力,但完成后带来的思维敏捷度和清晰度,是立竿见影的。它迫使我离开了舒适区,去直面那些更根本、更棘手的问题。

评分

父子两代大学者,大陆儒家的楷模,仁者气象

评分

满意

评分

不错不错,是正版。。。

评分

好书………………………………

评分

汤一介哲学(精华编)

评分

不错

评分

百年精品,思想沉淀,社会文化,值得收藏!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还没看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