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的自由主义哲学:论法的精神 疏证 [Montesquieu's Philosophy of Liberalism]

孟德斯鸠的自由主义哲学:论法的精神 疏证 [Montesquieu's Philosophy of Liberalis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潘戈 著,胡兴建,郑凡 译
图书标签:
  • 孟德斯鸠
  • 法之精神
  • 自由主义
  • 政治哲学
  • 启蒙运动
  • 宪政主义
  • 三权分立
  • 法学
  • 西方政治思想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65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85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外文名称:Montesquieu's Philosophy of Liberalism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孟德斯鸠写作《论法的精神》“花费了二十年心血”,当时,自由民主的政治观念尚未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孟德斯鸠面临的*大挑战因此是:如何论证古代尚德的君主政体和贵族政体反倒不如尚商的自由民主政体。
  如本书作者潘戈教授所说,《论法的精神》*大的矛盾是:既要高扬尚商的英格兰自由民主政体,又必须装得来拥护尚德的古代共和政体。本书揭示了《论法的精神》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技巧,会为我们的阅读提供有益的引导。

精彩书评

  孟德斯鸠用“论法的精神”这个书名表明,他关切的并非“每一个别的法律”,而是诸法律的“精神”(l’esprit),这种“精神”可以恰当地称之为自由民主共和精神。

  ——刘小枫

  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并且一步步跟随着展开孟德斯鸠部分隐藏起来的计划和论证,我表明,《论法的精神》系统性地尝试将早前出现在霍布斯、斯宾诺莎和洛克笔下的自由政治哲学置于一个更稳固的基础之上。我表明,孟德斯鸠对自由主义哲学基础的重新思考,需要针对自由主义的*伟大挑战和替代方案进行无与伦比的理解和争论,这就是古希腊—罗马理论和实践中的那种古典的、参与式的共和主义。《论法的精神》详细阐述的论证试图表明,与强调品德和友爱的小型、共同体式民主相比,个人主义的、自由放任的商业政治社会是对人性自然需求的更完整的回答。

  ——潘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孟德斯鸠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方式

第三章 人的本性与自然法

第四章 参与式共和主义

第五章 自由共和主义

第六章 自由的障碍:气候、地理和历史

第七章 商业以及民族多样性的魅力

第八章 宗教

第九章 自然法和立法者的审慎

精彩书摘

  孟德斯鸠(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55,清康熙28年-清乾隆20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园,曾祖父是卡尔文教徒,曾效力亨利四世国王,受封贵族头衔。孟德斯鸠的祖父重新皈依天主教,凭靠购买得来的波尔多高等法院职位跻身“穿袍贵族”。孟德斯鸠自幼受过良好教育,上大学(波尔多学院)攻读法律,19岁(1707)获法学学士,毕业后做律师。25岁那年(1714)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两年后(1716年)继承其祖父、伯父一直占据的波尔多法庭议长职务(当时把官职官私有财产传给继承人司空见惯),并获男爵封号。

  32岁那年(1721),孟德斯鸠用化名“波尔?马多”出版了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Lettrespersanes),假托收录的是两位漫游法国的波斯人写给远在家乡的妻子和朋友写的书信,其实是借“外国人”之口抨击路易十四晚年朝政的衰败和路易十五即位后其母摄政时期(1715-1723)的社会动荡。这部诙谐的作品为孟德斯鸠带来作家声誉,从此他经常前往巴黎,出入文学沙龙和政治俱乐部(如著名的“夹层俱乐部”),与各色新派文人交往。孟德斯鸠很喜欢巴黎的生活,1726年,他卖掉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迁居巴黎(但终身保留了“庭长头衔”)。

  ……

前言/序言





《孟德斯鸠的自由主义哲学:论法的精神 疏证》并非一本探讨《论法的精神》文本内容的著作,而是一部独立的研究性作品,它以孟德斯鸠的自由主义思想为核心,对现代政治思想史上这一重要奠基性著作进行深入的哲学梳理与理论建构。本书并非对《论法的精神》进行逐字逐句的疏解或考证,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思想的宝库,从中提炼出其蕴含的深刻自由主义精神,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哲学视野下进行解读与阐释。 本书的研究起点,在于认识到孟德斯鸠的思想并非仅仅是对政治制度的分类或描述,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了自由的本质、权力的界限以及人类社会的根本运作法则。作者并非旨在复述孟德斯鸠的论证过程,而是试图挖掘其思想的底层逻辑,揭示其自由主义理论的独特贡献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因此,本书的书名中的“疏证”并非指对原著进行文本校勘,而是强调一种“疏导”与“阐明”的哲学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的哲学分析,将孟德斯鸠的思想“疏通”至现代读者能够理解的语境,并对其核心概念进行“证实”与“辨析”。 全书围绕孟德斯鸠自由主义思想的几个关键维度展开。首先,作者着重探讨了孟德斯鸠对“自由”的定义与理解。在孟德斯鸠看来,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这是一种以法律为前提、以秩序为保障的积极自由。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概念的哲学含义,阐释为何法律是自由的基石,以及法律如何通过设定界限来保障个体不受专断权力的侵犯。作者将孟德斯鸠的观点与启蒙时代其他思想家对自由的理解进行对比,凸显其思想的独特性和前瞻性。 其次,本书将聚焦于孟德斯鸠最为人熟知的“三权分立”原则。然而,作者并非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简单的政治结构设计,而是将其视为实现自由、防止暴政的根本性哲学原则。本书将深入探讨三权分立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制衡、相互监督的思想,揭示其作为现代宪政体制基石的理论依据。作者将分析孟德斯鸠如何从历史经验和人性洞察出发,论证分权制衡的必要性,并将其与现代国家治理中的权力分散、司法独立等概念进行联系,阐明其思想在实践中的演进与演变。 第三,本书将深入研究孟德斯鸠关于“政体”与“立法”的哲学思想。孟德斯鸠对不同政体(共和制、君主制、专制制)的分析,并非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深入考察了其赖以运作的精神、原则与社会结构。本书将着重解析孟德斯鸠关于“政体精神”的论述,阐释为何一种政体能够维持其稳定与繁荣,与其固有的道德、习俗、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同时,作者将探讨孟德斯鸠对立法过程的思考,包括立法者应如何理解社会现实,如何制定合乎自然法则和民族精神的法律,以及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对社会自由度的影响。 第四,本书还将考察孟德斯鸠关于“气候”、“地理”等因素对社会与政治制度影响的论述。尽管这些论述在当今看来可能带有历史局限性,但作者认为,孟德斯鸠在此处体现了一种深刻的经验主义精神,即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运作并非脱离具体社会环境而存在,而是受到自然、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本书将尝试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孟德斯鸠的这些观点,挖掘其作为一种早期对社会科学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尝试,以及其对理解不同国家政治文化差异的启发意义。 第五,本书将重点梳理孟德斯鸠的法学思想。他强调“法的精神”,即法律背后的理性与正义原则。本书将深入分析孟德斯鸠对自然法、万民法的理解,以及他如何将这些普遍原则应用于具体国家的法律体系之中。作者将探讨孟德斯鸠对刑事司法、民事诉讼等方面的看法,以及他对保障公民权利、追求公正司法的重视,从而揭示其法学思想在现代法治建设中的奠基性作用。 第六,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孟德斯鸠思想中关于“社会”与“公民”的理念。他认为,社会是自由得以实现的基础,而公民的参与与责任则是维持自由秩序的关键。本书将分析孟德斯鸠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看法,以及他如何看待公民教育、公共舆论在维护政治稳定与公民自由中的作用。 此外,本书还可能涉及对孟德斯鸠思想的传承与批判性分析。作者将探讨孟德斯鸠的思想如何被后来的自由主义者如洛克、卢梭、康德,乃至现代政治哲学家所吸收、发展或修正。通过这种历史的梳理,本书旨在呈现孟德斯鸠思想的生命力及其在不断变化的政治现实中的持续 relevance。 总而言之,《孟德斯鸠的自由主义哲学:论法的精神 疏证》并非一本简单的文本解读,而是一次深入的哲学探险,旨在挖掘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蕴含的、对于理解现代自由主义至关重要的思想内核。本书通过对自由的本质、权力制衡的原理、政体运作的逻辑、法律的理性基础以及社会与公民的角色等多个维度的深入阐释,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去认识孟德斯鸠作为自由主义思想奠基者的重要地位,并理解其思想对于构建公正、自由、稳定的现代社会的永恒价值。本书致力于呈现孟德斯鸠思想的哲学深度与现实意义,引导读者超越对原著的表面认知,进入对其思想精髓的深层探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赞扬一下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它的详尽程度简直令人敬佩。很多地方的脚注并非简单的文献引用,而更像是作者对某些关键概念的补充阐释,甚至包含了对其他学者观点的简要评述。这些注释极大地丰富了主文的内容,尤其是在涉及一些晦涩的拉丁文或古法语词汇的解释上,提供了及时的帮助。我发现自己常常因为一个有趣的脚注而中断主文的阅读,转而深入挖掘那个知识点。这表明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心力来确保文本的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平衡,使得这本书既适合严肃的研究者,也对普通爱好者十分友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种复古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搭配深邃的蓝色调,立刻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的那枚印章式的图案,它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某种权威与智慧的传承。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质量也让人感到惊喜,那种扎实的手感,让人觉得手里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装帧的工艺显示出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享受到一种仪式感。这本书的整体质感,从触感到视觉,都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极高的基调。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阅读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引言部分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以一种极其流畅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将读者迅速带入到18世纪法国的社会背景之中。我发现作者对于当时法国的政治气候、社会结构,乃至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状态,都有着非常细腻的描摹。尤其是一些对当时启蒙思想家之间微妙关系的梳理,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感觉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深入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作者在开篇就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历史观,将看似零散的社会现象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叙事技巧高明之处在于,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说服,相信作者对后续论述的把握是全面而深刻的。

评分

在阅读本书的某个章节时,我被其中对“权力制衡”概念的阐释深深吸引住了。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进行反向论证,这使得原本抽象的政治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例如,书中对某个古代城邦的政治体制进行剖析时,所采用的比较研究方法,极大地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我注意到,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那种比喻既贴切又富有启发性,让人茅塞顿开。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让读者在理解历史事实的同时,也同步提升了自身的思辨能力,感觉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结尾部分给我的感受尤为深刻,它并没有简单地进行总结,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极具前瞻性的思考空间。作者在最后几页中,将那些历史上的理论与当今世界的某些现实困境进行了巧妙的映射,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心潮澎湃。它不是在告诉读者“应该”怎么想,而是在启发读者“如何”去思考当代社会面临的治理难题。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智力上的充盈感,仿佛被赋予了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这本书的影响力,在于它能够在你阅读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在你的脑海中持续发酵,不断引发新的联想和反思。

评分

老婆买来看的书,还行

评分

okokokokokok

评分

明天继续保持良好形象

评分

明天继续保持良好形象

评分

请至少填写一件商品的评价

评分

panfeer的博士论文

评分

okokokokokok

评分

孟德斯鸠的东西没读过,更遑论读研究著作了。。

评分

买买买,好书人会变聪明,这是本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