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饲料原料品质鉴定技术

常见饲料原料品质鉴定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生宏,杨荣芳 编
图书标签:
  • 饲料原料
  • 饲料品质
  • 饲料检测
  • 饲料分析
  • 农牧业
  • 质量控制
  • 实验室技术
  • 饲料安全
  • 农业科技
  • 饲料成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110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01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3
字数:26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饲料检验的必备书,饲料检验员职业资格考试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常见饲料原料品质鉴定技术》主要介绍饲料原料品质的鉴定,包括玉米、豆粕、鱼粉、菜籽粕、玉米干全酒糟、饲料用肉骨粉、饲料用乳清粉、饲料用油脂等大宗原料的采样、样品前处理、品质检测,也包括氨基酸、维生素、矿物元素以及抗生素、益生菌、酶制剂、真菌毒素的检测。

目录

绪论
第1章 饲料分类与样品采集制备
1.1 饲料分类
1.1.1 国际饲料分类法
1.1.2 中国饲料分类法
1.2 样品的采集制备
1.2.1 采样的要求
1.2.2 采样工具
1.2.3 采样
1.3 饲料样品制备
1.3.1 风干样品的制备
1.3.2 半干样品的制备
1.3.3 饲料样品的登记与保存
第2章 大宗饲料原料检验
2.1 玉米品质检验
2.1.1 玉米的起源与分布
2.1.2 玉米的分类
2.1.3 玉米的营养特点
2.1.4 玉米的饲用价值
2.1.5 玉米的检验指标
2.1.6 玉米品质检验方法
2.2 豆粕品质检验
2.2.1 大豆饼粕加工工艺
2.2.2 营养特性
2.2.3 饲用价值
2.2.4 检验指标
2.2.5 豆粕的检验方法
2.3 鱼粉品质检验
2.3.1 鱼粉的分类
2.3.2 鱼粉的加工工艺
2.3.3 鱼粉的营养特性
2.3.4 鱼粉的饲用价值
2.3.5 检验指标
2.3.6 鱼粉的检验方法
2.4 棉籽粕品质检验
2.4.1 棉籽粕的加工工艺
2.4.2 营养特性
2.4.3 饲用价值
2.4.4 检验指标
2.4.5 棉籽粕的检测方法
2.5 菜籽粕的品质检验
2.5.1 菜籽粕的基本概况及工艺
2.5.2 营养特性
2.5.3 饲用价值
2.5.4 检验指标
2.5.5 菜籽粕的检验方法
2.6 玉米干全酒糟(玉米DDGS)品质检验
2.6.1 DDGS概况及生产工艺
2.6.2 DDGS的营养价值
2.6.3 DDGS的饲喂价值
2.6.4 检验指标
2.6.5 玉米 DDGS的检验方法
2.7 饲料用肉骨粉品质检验
2.7.1 肉骨粉加工工艺
2.7.2 肉骨粉的营养特性
2.7.3 肉骨粉的饲用价值
2.7.4 检验指标
2.7.5 检验程序
2.8 饲料用乳清粉品质检验
2.8.1 乳清粉定义及工艺
2.8.2 乳清粉的营养价值
2.8.3 乳清粉的饲用价值
2.8.4 检验指标
2.8.5 乳清粉的检验方法
2.9饲料用油脂品质检验
2.9.1 饲料中添加油脂的作用
2.9.2 油脂的分类
2.9.3 油脂对动物的饲用价值
2.9.4 检验指标
2.9.5 油脂的检测方法
第3章 饲料添加剂检验
3.1 氨基酸类添加剂检验
3.1.1 饲料添加剂L�怖蛋彼嵫嗡嵫蔚牟舛�
3.1.2 饲料级DL�驳鞍彼岬牟舛�
3.1.3 饲料级L�菜瞻彼岬牟舛�
3.2 脂溶性维生素添加剂检验
3.2.1 饲料添加剂维生素A棕榈酸酯粉的测定
3.2.2 饲料添加剂维生素D3微粒的测定
3.2.3 饲料添加剂亚硫酸氢钠甲萘醌(维生素K3)的测定
3.2.4 饲料添加剂维生素E的测定
3.3 水溶性维生素的检验
3.3.1 饲料添加剂维生素B1(盐酸硫胺)的测定
3.3.2 饲料添加剂维生素B1(硝酸硫胺)的测定
3.3.3 饲料添加剂维生素B2(核黄素)的测定
3.3.4 饲料添加剂维生素B6的测定
3.3.5 饲料添加剂维生素B12(氰钴胺)的测定
3.3.6 饲料添加剂氯化胆碱的测定
3.3.7 饲料添加剂D�卜核岣频牟舛�
3.3.8 饲料添加剂烟酸的测定
3.3.9饲料添加剂烟酰胺的测定
3.3.1 0饲料添加剂叶酸的测定
3.4 矿物质元素的检验
3.4.1 饲料添加剂硫酸铜含量测定
3.4.2 饲料添加剂硫酸锌含量测定
3.4.3 饲料添加剂硫酸锰含量测定
3.4.4 饲料添加剂硫酸亚铁含量测定
3.4.5 饲料添加剂用亚硒酸钠的含量测定
3.4.6 饲料添加剂硫酸镁的测定
3.4.7 饲料添加剂碘化钾的测定
3.4.8 饲料添加剂氯化钴的测定
3.4.9饲料添加剂磷酸二氢钾的测定
3.5 饲料中药物的检验
3.5.1 饲料中杆菌肽锌的含量测定
3.5.2 饲料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含量的测定
3.5.3 饲料中喹乙醇含量测定
3.5.4 饲料中己烷雌酚、己烯雌酚、双烯雌酚残留量的检验
3.5.5 饲料中9种磺胺类药物的测定
3.5.6 饲料中乙氧基喹啉含量的测定
3.6 饲料中微生物添加剂的检验
3.6.1 饲用微生物制剂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测定
3.6.2 饲料添加剂饲用活性干酵母活细胞数检测
3.6.3 饲料微生物添加剂地衣芽孢杆菌的测定
3.7 其他功能性添加剂的检验
3.7.1 饲料添加剂木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3.7.2 饲料添加剂糖萜素中油茶总皂苷测定(比色法)
第4章 饲料检验室筹建与管理
4.1 饲料检验室的筹建
4.1.1 检验室建设的提出
4.1.2 饲料检验室的选址
4.1.3 检验室的设计
4.1.4 实验台、通风橱和试剂架
4.1.5 检验室的施工与验收
4.2 饲料检验室的管理
4.2.1 饲料检验室的内务管理
4.2.2 饲料检验室人员的配备与管理
4.2.3 仪器设备的配置与管理
4.2.4 饲料检验室试剂和材料的配置与管理
4.2.5 饲料分析检验过程的质量保证与控制
附录 饲料卫生标准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我国的饲料安全现状
  所谓饲料安全,通常是指饲料产品(包括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中不含有对饲养动物健康造成实际危害,而且不会在养殖产品中残留、蓄积和转移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饲料产品以及利用饲料产品生产的养殖产品,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饲料安全问题在不断得到改善。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而饲料安全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因此饲料安全事件也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饲料安全水乎的不断提升。2012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在2。12年5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进一步提升了饲料安全管理的等级,对规范我国饲料生产、销售和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关于饲料安全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抗生素的残留和细菌耐药性传递问题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或滥用所造成的耐药性和残留问题越来越突出,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葡萄球菌开始对青霉素特别敏感,到目前为止,该菌属中80%的菌株对青霉素已经产生了耐药性。细菌抗药性的存在导致原来对动物传染病有效的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下降。另外,一些动物的耐药菌株通过食物等途径传递给人类,致使抗生素对人类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大大下降。而且已证明细菌的耐药性基因可以在人群中的细菌、动物群中的细菌、生态系统中的细菌之间互相传递。一旦细菌的耐药性传递给人类,就会出现用抗生素无法控制人类细菌感染的后果,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巨大危害。
  ②盐酸克仑特罗残留问题盐酸克仑特罗,商品名为瘦肉精,是一种化学合成的p一兴奋剂,作为饲料添加剂,有提高家畜生长率,增加瘦肉率,减少脂肪的效果。作为饲料添加剂,易在动物组织和畜产品中残留。盐酸克仑特罗化学性质稳定,半衰期长,在体内代谢慢,蓄积性强,特别易在肝脏贮存,且一般的烹饪方法不能使其失活。人食用了含盐酸克仑特罗的畜产品易出现中毒,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心跳加速、体温升高等症状。国内外曾发生多起中毒事件。目前,瘦肉精问题已经成为饲料安全或者食品安全的一个典型问题。
  ③激素类促生长剂残留问题早年批准在肉牛和水产动物中使用的性激素类促生长剂(如睾酮、孕酮、雌二醇等)和甲状腺类激素(如T3、T4、碘化酪蛋白),因易在畜产品中残留而危害人类健康,已被各国禁用,在我国也被列为违禁药物。但是目前仍然有人使用性激素类作为水产动物特别是甲鱼和黄鳝的生长促进剂。这些性激素类促生长剂残留在水产品中,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

前言/序言


《食材密码:舌尖上的真相与辨别》 在这场与食物的亲密对话中,我们往往沉醉于诱人的色泽、馥郁的香气和丰富的口感,却鲜少停下来思考,这些餐桌上的美味,究竟源自何方?它们承载着怎样的生命印记,又经过了怎样严苛的挑选与加工?《食材密码:舌尖上的真相与辨别》将带领您踏上一场探索之旅,拨开层层迷雾,揭示隐藏在日常食材背后的秘密,教会您用敏锐的感官和科学的眼光,去审视、去品味、去辨别,真正读懂舌尖上的真相。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本生动的生活指南。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和生活化的场景,将复杂的食材鉴定知识融入日常的点滴之中。无论您是追求健康生活的美食爱好者,还是希望为家人甄选最优质食材的家庭主厨,亦或是对食材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的求知者,《食材密码》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第一篇:溯源生命的原初——食材的生命周期与价值链 在品尝美味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本篇将带您深入探究各类常见食材从诞生到餐桌的完整旅程。 谷物之根: 麦子、稻米、玉米……这些看似平凡的谷物,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基石。我们将从它们生长的土壤、气候、品种差异出发,讲述不同谷物所蕴含的能量、营养成分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您将了解到,同一片土地上生长出的麦子,为何风味各异?不同品种的稻米,又如何影响着我们最终的口感和营养摄入?我们将剖析从田间到粮仓,从碾磨到包装的每一个环节,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品质变数。 蔬果之鲜: 色彩斑斓的蔬菜水果,是大自然馈赠的维生素宝库。本篇将深入探索不同季节、不同产地的蔬果风貌。您将学会如何从果实的饱满度、表皮的光泽、果蒂的新鲜度来判断其成熟度和采摘时间;如何通过闻其香、触其质,来感受蔬果的天然气息与水分含量;了解不同栽培方式(如有机、绿色、传统)对蔬果品质的影响,以及如何识别因不当储存和运输而产生的损伤。我们将分享挑选不同种类蔬果(如浆果、瓜果、叶菜类)的独门秘籍,让您轻松选出最鲜活、最有营养的选择。 肉禽鱼蛋的生命印记: 鲜嫩多汁的肉类、饱满的禽蛋、肥美的鱼虾,是大餐的主角。本篇将引导您走进这些动物性食材的“秘密花园”。您将学习如何通过肉类的色泽、脂肪的分布、肌纤维的粗细来判断其新鲜度和口感;如何通过观察禽蛋的蛋壳完整度、蛋黄的颜色、蛋清的粘稠度来评估其品质;如何辨别不同鱼类的眼球清澈度、鱼鳃鲜红度、鱼鳞光泽度,以及如何识别它们的产地和捕捞方式。我们将探讨饲养方式(如散养、圈养、网捕)对肉禽鱼蛋风味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让您在购买时更有底气。 奶制品与发酵品的智慧: 牛奶、酸奶、奶酪、豆腐、酱油、醋……这些经过加工的食材,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与时间的沉淀。本篇将深入剖析它们背后的发酵工艺与微生物世界。您将了解不同发酵菌种对风味和营养的影响,如何通过观察其质地、气味、表面状态来判断其新鲜度和品质;学习如何区分纯天然发酵产品与添加剂勾兑的产品,以及不同奶源(如牛奶、羊奶、水牛奶)带来的独特风味。 第二篇:感官的放大镜——细微之处见真章 我们的感官是辨别食材品质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本篇将训练您的“火眼金睛”和“灵敏鼻子”,让您在纷繁复杂的食材中,迅速捕捉到关键信息。 视觉的艺术: 色泽是食材的第一张名片。我们将详细讲解不同食材的最佳色泽表现,以及哪些色泽异常可能预示着品质问题(如氧化、霉变、染料)。您将学会如何通过观察食材表面的光泽、纹理、斑点来判断其新鲜度和生长环境;如何识别经过漂白、着色或其他处理的痕迹。 嗅觉的语言: 气味是食材内在的“ DNA”。我们将带领您一同探索各种食材的天然香气,了解哪些气味是优质的标志,而哪些异味则需要警惕(如氨味、霉味、酸败味)。您将学习如何通过嗅闻来辨别食材的新鲜度、储存条件以及是否存在不当添加物。 触觉的反馈: 触感能传递关于食材水分、弹性和质地的宝贵信息。您将学习如何通过轻捏、按压、摩擦等方式,来感受食材的紧实度、弹性、表面质感,从而判断其成熟度、新鲜度和内部结构。例如,如何通过触摸来判断西瓜的成熟度,或者肉类的弹性。 听觉的玄机: 某些食材的品质,还能通过声音来“倾听”。我们将分享一些有趣的辨别方法,例如,敲击瓜果时发出的声音,或者摇晃鸡蛋时听到的声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声音,往往蕴含着关于食材内部状态的重要线索。 味觉的觉醒: 品尝是最终的检验,但在此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前面四种感官来预判。本篇将引导您在品尝时,不仅仅关注“好吃”与否,更要留意其风味的层次感、回甘、以及是否存在不愉快的余味。我们将讨论不同烹饪方式如何影响食材的风味表现,以及如何品鉴出食材本身的天然甜度、鲜味和香气。 第三篇:科技的慧眼——科学辅助辨真伪 在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精确、更客观的食材鉴定手段。本篇将介绍一些易于理解和应用的科学方法,帮助您成为更懂行的消费者。 基础检测的奥秘: pH值、水分活度、可溶性固形物(糖度)……这些看似专业的指标,其实与我们的食材品质息息相关。我们将用简明扼要的方式解释这些指标的含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食材的口感、储存性和安全性。例如,过高的水分活度可能意味着微生物更容易滋生,而过低的pH值则可能影响肉类的嫩度。 简易工具的应用: 您不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一些市面上常见的工具也能派上大用场。我们将介绍如何使用折光仪测量水果糖度,如何使用pH试纸检测某些食材的酸碱度,以及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食材的微观结构。 识别添加剂的“蛛丝马迹”: 为了改善外观、延长保质期或增强风味,一些不当的添加剂可能会被使用。本篇将指导您如何通过观察食材的异常色泽、不自然的光泽、以及某些特殊的气味,来警惕潜在的添加剂使用。我们将讨论一些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让您在选购时心中有数。 产地与溯源的重要性: 了解食材的产地,有时比任何鉴定方法都来得重要。我们将强调产地信息、品牌信誉以及溯源标签的重要性,教您如何通过这些信息来选择更可靠、更优质的食材。 第四篇:餐桌上的智慧——选购、储存与烹饪的艺术 掌握了辨别技巧,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本篇将为您提供实用的选购、储存与烹饪建议。 不同场景下的选购策略: 无论是菜市场、超市,还是网络平台,不同的购物环境需要不同的选购策略。我们将为您提供针对不同类型食材(如生鲜、包装食品、散装食品)的选购指南,以及在不同季节和促销活动中的购物技巧。 延长食材生命力的储存秘诀: 正确的储存是保持食材新鲜度和营养的关键。我们将分享针对不同食材的储存方法,包括温度、湿度、包装方式的讲究,以及如何通过预处理来延长食材的保质期。 烹饪的加成与减损: 烹饪方式对食材的最终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篇将探讨不同的烹饪方法(如蒸、煮、炖、炒、烤)如何影响食材的营养、风味和口感,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烹饪技巧来最大化食材的价值,同时避免营养流失和风味破坏。 识别“潜规则”与“陷阱”: 在食材的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潜规则”或“营销陷阱”。本篇将为您揭示一些常见的误导信息和不公平的交易行为,帮助您擦亮眼睛,做出明智的选择。 《食材密码:舌尖上的真相与辨别》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鼓励我们放慢脚步,重新审视与食物的关系,用智慧和理性去拥抱自然的馈赠。通过这本书,您将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一个有主见、有品味、懂得甄选的“食材侦探”,让每一餐都吃得安心、健康、美味。打开《食材密码》,开启您与食物更深刻的连接,感受舌尖上每一份真实的喜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新颖,它巧妙地将理论阐述与实际操作场景进行了穿插融合,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前面几章理论,后面几章全是实验步骤。相反,它更像是一本“案例解析手册”。每当介绍完一个关键的鉴别技术后,紧接着就会引入一个或多个“常见问题与故障排除”的模块,这些模块通常以问答的形式呈现,直接模拟了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棘手情况。比如,当读者疑惑“为什么这批玉米的霉变指示物检测值偏高,但肉眼看起来却很正常?”时,书中会立即给出多角度的深度分析,从样品采集的规范性到仪器校准的疏漏,一一排查。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机制,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应用效率,让读者仿佛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实战演习。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蓝色调,搭配着精致的金色烫印字体,显得既专业又不失典雅。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内页纸张的克重拿捏得恰到好处,厚实又不笨重,阅读时手感极佳,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微小的文字细节,也展现出了极高的清晰度。装订方面,采用了锁线胶装,可以完全平摊在桌面上,无论是边阅读边做笔记,还是在实验室里参考,都非常方便,不用担心书页会合拢。作者在章节的划分上显示出深厚的功力,逻辑脉络清晰可见,从宏观的原料分类到具体的检测流程,过渡自然流畅,让人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时,感觉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引路,整体的阅读体验堪称一流,足以看出出版社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工具书。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细节考证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几乎达到了“偏执”的程度。我随便翻开其中关于微量元素分析的一章,发现它不仅仅罗列了标准的检测方法,还深入探讨了不同产地、不同储存条件下,同一种原料的营养成分谱系会发生哪些微妙的变化。书中甚至加入了大量历史性的对比数据,说明了过去几十年间,行业标准是如何逐步演进和完善的,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误差控制”的讨论,细致到了操作人员的心理状态和环境湿度的微小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仿佛在提醒读者,科学的严谨性是从最小的细节开始积累的。这种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寻精神,贯穿了全书,体现了作者极高的职业操守和学术良知。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价值,我会选择“前瞻性”。它远超出了我们通常理解的“鉴定技术”的范畴。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判断现有的原料好坏,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思考未来的框架。作者似乎在引导我们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原料替代品和新兴的加工技术对传统鉴定体系带来的冲击。书中对可持续农业和新型蛋白来源的简要讨论,虽然篇幅不大,但极具启发性,让人意识到,品质鉴定技术本身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批进入饲料生产链条的物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掌握了一门技术,更建立起了一种面向未来挑战的科学思维模式,这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行文方式,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位年长的、技艺精湛的老师傅,在耐心地向一位初出茅庐的学徒传授毕生所学。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生畏的晦涩术语堆砌,而是大量使用了生动的比喻和直观的实例来解释那些原本抽象的化学或物理概念。比如,在描述某种饲料的陈化程度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数值范围,而是描绘了“气味如同夏日午后阳光暴晒下的旧麻袋”这样的画面感极强的描述,瞬间就能让人领悟到其核心的品质问题所在。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专业知识的门槛,使得即使是刚接触饲料行业的新手,也能迅速抓住重点,建立起扎实的感性认识和理论基础。这种教学相长的平衡感,是很多专业书籍所欠缺的,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和受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