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杂草系统识别图谱

常见杂草系统识别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市通州区植物保护站 编
图书标签:
  • 杂草
  • 植物识别
  • 图谱
  • 农业
  • 园艺
  • 植物学
  • 野外生存
  • 科普
  • 植物图鉴
  • 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191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02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常见杂草系统识别图谱》内容包括了酢浆草科、栊牛苗儿科、蒺藜科、远志科、火戟科、风仙花科、锦葵科、堇菜科、仙人掌科、千屈菜科、菱科、柳叶菜科、小二仙草科、伞形科、报春花科、夹竹桃科、萝蘑科、旋花科、紫草科、马鞭草科、唇形科、茄科、玄参科、车前科、茜草科、败酱科、桔梗科等等。

目录

使用说明
木贼科
1.节节草
2.问荆
星接藻科
3.水绵
桑 科
4.大麻
5.葎草
荨麻科
6.小叶冷水花
7.蝎子草
蓼科
8.扁蓄
9.两栖蓼
10.水蓼
11.酸模叶蓼
12.绵毛酸模叶蓼
13.红蓼
14.尼泊尔蓼
15.柳叶刺蓼
16.杠板归
17.戟叶蓼
18.巴天酸模
19.长刺酸模
藜科
20.软毛虫实
21.尖头叶藜
22.藜
23.刺藜
24.灰绿藜
25.小藜
26.地肤
27.猪毛菜
苋 科
28.尾穗苋
29.反枝苋
30.刺苋
3 1.皱果苋
32.凹头苋
33.长芒苋
34.合被苋
35.苋
36.繁穗苋
37.牛膝
38.空心莲子草
紫茉莉科
39.紫茉莉
商陆科
40.美洲商陆
马齿苋科
41.马齿苋
42.大花马齿苋
石竹科
43.牛繁缕
44.繁缕
45.麦瓶草
46.石竹
金鱼藻科
47.金鱼藻
毛茛科
48.茴茴蒜
十字花科
49.独行菜
50.荠菜
51.球果萍菜
52.无瓣萍菜
53.弯曲碎米荠
54.碎米荠
55.播娘蒿
56.菘蓝
57.二月兰
景天科
58.景天三七
59.瓦松
蔷薇科
60.朝天委陵菜
61.路边青
豆 科
62.豆茶决明
63.决明
64.白香草木樨
65.黄香草木樨
66.达呼里胡枝子
……
酢浆草科
栊牛苗儿科
蒺藜科
远志科
火戟科
风仙花科
锦葵科
堇菜科
仙人掌科
千屈菜科
菱科
柳叶菜科
小二仙草科
伞形科
报春花科
夹竹桃科
萝蘑科
旋花科
紫草科
马鞭草科
唇形科
茄科
玄参科
车前科
茜草科
败酱科
桔梗科
菊科
香蒲科
泽泻科
禾本科

前言/序言


《城市公园里的绿色奇兵:那些你可能忽略的美好》 漫步在城市的喧嚣之中,我们总会被精心打理的花坛、修剪整齐的草坪所吸引。那些色彩斑斓的花卉,高大挺拔的乔木,无不彰显着人类的审美与自然的和谐。然而,在这份精心编织的绿意图景之下,总有一些“不请自来”的生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悄然占据着我们视野的边缘。它们或纤细柔弱,或姿态各异,在不经意间,便在砖缝中探出头来,在林下悄悄蔓延,在道路旁默默生长。它们,便是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那些被称为“杂草”的植物。 本书并非一部冰冷枯燥的植物学图鉴,也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铲除”这些“眼中钉”的实用手册。相反,我们希望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邀请你走进这些被称为“杂草”的植物的世界,去发现它们不为人知的生命故事,去探寻它们隐藏在朴实外表下的独特魅力。我们将聚焦于城市公园这一特殊的微观生态系统,那里,人与自然交织,人工景观与野外生命共存。在这样独特的环境中,那些被我们冠以“杂草”之名的植物,同样展现着令人惊叹的生存智慧和生态价值。 第一章:城市绿洲的“隐形居民”——它们的身份与生存法则 在你的印象中,“杂草”是否总是与“不受欢迎”划等号?它们似乎总是与我们精心培育的花草争夺养分,破坏景观的整洁。然而,事实上,许多被我们称为“杂草”的植物,在它们的原生环境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它们是重要的传粉者,吸引着各类昆虫;它们是土壤健康的守护者,通过根系固结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它们更是许多小型动物的食物来源和栖息之所。 在本书中,我们将首先为你揭开这些“隐形居民”的神秘面纱。我们不会用专业术语让你望而生畏,而是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它们的名字、它们是如何来到城市公园的,以及它们在城市环境中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你将了解到,为何有些植物似乎“无处不在”,有些却只在特定的角落出现。我们会从种子的传播方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与其他生物的互动关系等方面,为你深入浅出地解读它们的生存法则。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看似普通的植物,其实拥有着一套精妙绝伦的生存策略,足以让它们在竞争激烈的城市环境中顽强生存。 第二章:公园里的“绿野仙踪”——它们的形态与辨识之美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植物而言,形态特征便是它们最直观的“身份证”。本书将引导你细心观察这些“杂草”的独特之处,从它们的叶片形状、边缘特征、花朵颜色、果实形态,到它们的茎秆质地、生长姿态,一一为你呈现。你将学会如何通过这些细微的差异,来区分它们。 想象一下,当你下次在公园里散步时,不再是匆匆一瞥,而是停下脚步,仔细端详路边一株不起眼的野草。它的叶片是卵形的还是披针形的?边缘是锯齿状还是波浪状?花朵是十字形还是伞形?果实是浆果还是瘦果?这些看似琐碎的观察,将为你打开一个全新的植物世界。我们会挑选一些在城市公园中常见的“杂草”,用精美的插画或写实的摄影图片,配合详细的文字描述,帮助你认识它们。我们也会分享一些有趣的辨识小技巧,让你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乐中成长。你会发现,即使是同一类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的展现。 第三章:它们的故事,与城市共生——生态价值与人文关怀 “杂草”并非是自然的“败笔”,而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城市公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默默地维系着这里的生态平衡。例如,某些“杂草”能够净化空气,吸收污染物;另一些则能为昆虫提供重要的蜜源和食物,支持着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杂草”的生态价值。我们会介绍它们如何为土壤提供养分,如何防止水土流失,如何为鸟类提供隐蔽和食物。你将了解到,为什么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植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尝试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审视我们与这些植物的关系。它们是否只是我们城市景观中的“瑕疵”?还是它们本身就构成了城市自然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理解? 我们会分享一些关于“杂草”在不同文化中的故事和传说,它们可能曾是古老的药材,也可能是民间传说中的神秘植物。这些故事,将帮助我们拓宽视野,重新认识这些被低估的生命。我们会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加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去接纳这些“绿色奇兵”,理解它们与城市共生的重要性。 第四章:在公园角落,遇见生命的韧性——从“杂草”中汲取的启示 从这些顽强生长的“杂草”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关于生命韧性的宝贵启示。它们不畏环境的限制,不惧生长空间的狭窄,总能找到生存的缝隙,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光。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结合一些实际的案例,来分享从这些“杂草”身上所能汲取的精神力量。它们如何适应人工化的环境?它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它们如何在大自然残酷的筛选中生存下来?这些都将为我们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鼓舞。 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打破你对“杂草”的刻板印象,让你在下次走进城市公园时,能够以一种更加细致、更加好奇的目光,去观察那些在草地边缘、在树荫下、在石缝间悄然绽放的生命。它们或许没有玫瑰的娇艳,也没有牡丹的华贵,但它们同样拥有着生命的尊严和独特的美丽。它们是城市绿洲里最真实的“隐形居民”,是生命韧性的最佳代言,是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理解、去欣赏的“绿色奇兵”。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对“杂草”的知识普及,更是一次心灵的邀请,邀请你放慢脚步,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去发现隐藏在平凡之中的不凡,去拥抱与城市共生的自然之美。让我们一起,在公园的每一个角落,遇见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出的植物图鉴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首先,它在内容深度上做到了非常出色的平衡。我过去买过几本号称“全面”的植物手册,结果不是枯燥的专业术语堆砌,就是插图模糊不清,根本无法用于野外识别。但这本书不同,它似乎抓住了业余爱好者和初学者的痛点。作者在介绍每一种植物时,不仅仅停留在物种的拉丁文学名和科属分类上,而是非常细致地描绘了它们的生长习性、对环境的适应性,甚至包括了它们在不同生长阶段形态上的细微变化。特别是那些关于“生境偏好”的描述,简直是实地考察的宝典,能让你迅速锁定目标植物可能出现的大致区域。图版的制作工艺也值得称赞,色彩还原度极高,叶脉的纹理、花朵的绒毛都清晰可见,这对于区分那些长得非常相似的近缘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优势。光是翻阅图版,就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生机勃勃的田野之中,对自然界的热情都被重新点燃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称得上是一次视觉盛宴,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工具书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块,而是大量运用了留白和简洁的图标系统,使得信息获取的效率大大提高。我特别欣赏它在“对比识别”部分的处理方式。通常,识别相似物种需要不断地翻阅不同页面的描述,效率低下。而这本书巧妙地将几种容易混淆的植物的关键特征并置展示,用精炼的文字对比了它们在叶形、果实结构上的核心差异,辅以对比性的高清微距照片。这种结构化的展示方式,极大地减轻了读者的认知负担。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上一个设计精良的互动课程,而不是在啃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对于长期在户外进行植物记录的爱好者来说,这种高效的信息呈现方式是极其友好的,确保了在野外光线不佳或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也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纂结构体现了极强的逻辑性和可操作性。它明显不是简单地按照植物分类学的顺序罗列,而是似乎融入了更符合实际观察路径的组织逻辑。例如,它可能首先按照生长环境(如水边、山坡、路边)进行大致分类,然后再进入物种细分。这种“自顶向下”的检索设计,极大地优化了查找流程。当我面对一片不熟悉的植被时,我不需要先知道它属于哪个科,只需要大致判断它生长在哪里,这本书就能迅速将范围缩小。此外,关于植物的“生态网络”的介绍也十分精彩,它没有孤立地描述物种,而是探讨了它们如何与其他昆虫、微生物发生关联,这对于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更宏观的视角。这不仅仅是识别图谱,更是一本关于生命相互依存关系的入门指南。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它极其亲切且充满人文关怀。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冷冰冰地罗列事实,这本书的文字里透露出作者对所记录对象的深厚情感和多年的田野经验。例如,在描述某种“不起眼”的植物时,作者会穿插一些小故事,讲述这种植物在历史上的用途,或者它如何顽强地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这种叙事手法,让冰冷的物种信息瞬间“活”了起来,赋予了每一种植物独特的“性格”。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作者当初在哪个角落、顶着怎样的天气记录下这些细节。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一种任务,而变成了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带着温度的自然观察笔记,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拿起它,走出去验证书中的描述。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也许在于它对细节的执着和近乎偏执的准确性。我特意拿了几种我过去常混淆的菊科植物进行了交叉比对,发现这本书在花序的排列方式、总苞片的形状、甚至果实的着生角度这些极其微小的特征上,都给出了清晰且可验证的描述和图像支持。在某些权威图谱中,这些细微的特征往往被一笔带过,但在实际鉴定中却是决定性的证据。这本书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捕捉和记录这些“决定性特征”。这种对精度的坚持,让我对其专业性深信不疑,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在实际工作中的信心。对于任何一个需要精确鉴定的植物学爱好者、生态工作者或园艺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无疑是能信赖的“终极参考书”,它所提供的确定性,是任何模糊的在线资料都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