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国:汉字与饮食

汉字中国:汉字与饮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维明 著
图书标签:
  • 汉字
  • 中国
  • 饮食文化
  • 文字学
  • 语言学
  • 传统文化
  • 美食
  • 汉字故事
  • 文化史
  • 民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8095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45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字中国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
字数:1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以食为天,任何时代,只要有生命存在,“吃”就是每天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汉字中国:汉字与饮食》以与饮食有关的汉字为纲,通过对具体汉字的解析,探讨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及风俗人情。具体来说,本项目拟在不同章节,分专题研究美味佳肴、小吃、作料、食器、炊具、腌渍技艺、酒名、酒器、饮酒情状、饮酒礼仪、酿酒技艺等,从而系统反映古代饮食文化及相关的典章制度,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及审美价值观。

目录

总序
前言
引子 “饮食”与“饕餮”──从传说中的怪兽说起

一、主食篇
(一)贻我来牟,帝命率育──说“来”
(二)著书都为稻粱谋──说“稻”、“粱”
(三)何不食肉糜?──说“羹”
(四)赔了夫人只为“饼”
(五)水饺水饺,过年不可少
(六)汤圆汤圆,全家团圆
(七)煎堆碌碌,金银满屋
(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说“粽”

二、副食篇(上)
(一)朱门酒肉臭──说“肉”
(二)玉盘珍羞直万钱──说“羞”
(三)鸡黍情深见诚信
(四)脍炙人口说腊味
(五)酱味飘香传四方
(六)不可缺少的下饭──从“?m”字说起
(七)国色天香说豆腐
(八)拔掉丝瓜种韭菜
(九)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吃──说“茄”
(十)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笋”
(十一)污泥其外,白玉其中──说“藕”

三、副食篇(中)
(一)调和五味说吃“醋”
(二)煎炒爆炸“油”为主
(三)万事俱备还需“盐”
(四)百般滋味首推“甜”
(五)刻骨铭心说“辣”味
(六)治大国若“烹”小鲜

四、副食篇(下)
(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说“桃”
(五)青梅煮酒论英雄──说“梅”
(六)臭到极致便是香──“榴莲”趣谈
(七)每天一个果,疾病远离我
(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梨”
(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李”

五、饮酒篇(上)
(一)“酉”──饱含诱人的酒香
(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说“酒”
(三)青春作伴好还乡──说“春”
(四)贵妃醉酒,仪态万方──说“醉”
(五)饮酒之道,“酣”而不“酗”
(六)男儿喝酒应当“酷”
(七)只有“饮”者留其名

六、饮酒篇(中)
(一)从“三碗不过冈”说起
(二)舒筋活血说白酒
(三)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四)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五)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六)爱不释手“竹叶青”
(七)消夏解暑说啤酒

七、饮酒篇(下)
(一)甜蜜生活酒酿成
(二)“醮”──人生美好的归宿
(三)酒肉齐全就是“福”

八、饮茶篇
(一)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说“茶”
(二)品茶宜静,饮酒宜闹
(三)以茶代酒,亦真亦假
(四)老少咸宜说“乳”、“酪”
(五)君子似“水”,止于至善

九、器具篇
(一)调和鼎鼐,和而不同──说“鼎”
(二)破“釜”沉舟说炊具
(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四)争奇斗艳说食器
(五)扬起风帆说筷子
(六)李白斗酒诗百篇──说“斗”
(七)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
(八)从“关羽温酒斩华雄”说起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汉字中国:汉字与饮食》:
  春节吃饺子的时间,也很有讲究,一般定在子时,即除夕深夜十一点至大年初一凌晨一点这段时光,深夜十二点左右最佳。寓意“更岁交子”,“饺”与“交”谐音,“子”即子时,表示送走旧年,迎来新年。这里说的吃饺子的时间,是指一般情况,具体情况因人因地而异,不可过于死板看待。如今北方人家过除夕,饺子仍是标志性食品。老人小孩熬不过夜,可在晚上八九点钟就吃,表示“送旧”,体力耐心好的,可等到除夕与初一交替之时。至于大年初一,百姓起床后的早餐,饺子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表示“迎新”的意思。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北方面食、南方米饭的传统。在面食品种中,饺子声价颇高。除春节外,平时隔三岔五,逢有喜庆之事,北方人都爱包饺子庆贺一番。除了品尝美食之外,包饺子还具有象征意义。一家人坐在一起,边聊边包,交流心得,展望前景。不知不觉之间,打发了时间,活跃了气氛,融洽了亲人之间的感情,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随着北人南迁,南人北上,风俗习惯彼此渗透,不少南方人也爱上了吃饺子,并学会了包饺子。
  说起包饺子,它可是一门技术活。皮儿厚了既不经济,又不好吃;皮儿薄,馅儿多,技术不佳就露馅了。这些包饺子的术语生动形象,进入了日常语言系统。例如“包饺子”等于说“一锅端”,“露馅”就是“暴露秘密”,看来饺子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
  ……

前言/序言


《汉字中国:汉字与饮食》 引言 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度,其文化的根基深藏于文字之中。而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更是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在这浩瀚的汉字海洋里,有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却又常常被忽略的领域——饮食。饮食不仅是维系生命的生理需求,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交往的纽带,是节庆仪式的核心。本书《汉字中国:汉字与饮食》旨在深入探索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汉字的字形、字义、字源出发,揭示它们如何反映、塑造、记录了中华民族的饮食习俗、食材选择、烹饪技艺、餐桌礼仪乃至于地域特色。 第一部分:字里乾坤——汉字如何诉说饮食故事 一、形生万象:汉字字形中的饮食意象 汉字的象形起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古人饮食生活的窗口。许多汉字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饮食信息。 “食”与“米”: 最基础的“食”字,其甲骨文形态就描绘着一个人进食的场景。而“米”,作为中国人的主食,其字形也如同米粒的堆叠,朴实而直观。“谷”字,由“禾”和“口”组成,意为禾苗丰收,人们得以温饱,体现了农业社会对粮食的重视。“麦”、“黍”、“稷”等字,也分别以不同的形态描绘了这些重要的谷物,它们的出现和演变,本身就是中国农业发展和饮食结构变迁的历史缩影。 器皿与烹饪: 炉灶、锅碗瓢盆等与饮食密切相关的器物,也在汉字中留下了痕迹。“鼎”,作为古代重要的炊具和礼器,其字形就模仿了有三足两耳的鼎的形状。“釜”、“甑”、“鬲”等字,也都形象地描绘了古代的炊具,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烹饪方式。而“勺”、“筷”、“刀”、“叉”等餐具的字形,也直观地展现了它们的功能和使用方式。“火”字,本身就蕴含着烹饪的意义,而“煮”、“炒”、“蒸”、“烤”、“炖”等动词,其字形往往也与火、水、器皿等元素相关联,生动地刻画了不同的烹饪过程。 食材的描绘: 许多描绘食材的汉字,也充满了象形和指事之妙。“肉”字,在早期字形中,往往描绘的是一块带骨的肉。“鱼”、“鸟”、“虫”等字,也如出一辙,直接描绘了这些动物的形态。“菜”字,在古代更侧重于指地上长出的植物,其演变也反映了我们对各类蔬菜的认知和利用。 味觉的传递: 汉字也尝试捕捉人类微妙的味觉体验。“甘”字,描绘了甜美的滋味。“酸”、“苦”、“辣”、“咸”、“鲜”等字,虽然不直接是象形,但其声旁或部首,往往与感受、体会、甚至具体的物质(如“辛”与辣,“咸”与盐)有关,试图用文字的力量来传达舌尖上的感受。 二、字义流转:汉字背后隐藏的饮食文化密码 汉字的字义演变,如同河流的流淌,承载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和价值观念。 “食”的引申义: “食”字,除了表示进食,还引申出“俸禄”、“职业”、“事物”等含义,如“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反映了在古代,食物的获取与生存、社会地位紧密相连,甚至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食货”一词,更是将物质生产和经济流通联系起来,强调了“民以食为天”的根本。 “饮”的文化意蕴: “饮”字,不仅仅指喝水或酒,更承载了丰富的社交和仪式意义。古代的“饮宴”,是重要的社交活动;“饮酒”,常与庆典、祭祀、抒发情怀等紧密结合。许多与“饮”相关的成语,如“畅饮”、“豪饮”、“细饮”,都赋予了饮酒不同的文化内涵。 “肴”与“馔”: “肴”,古代多指烹饪过的肉食,是宴席上的重要菜肴。“馔”,则更为广泛,指精美的食品。这些字的出现和使用,反映了中国饮食从满足基本生存到追求精细化、仪式化的发展过程。 “家”与“灶”: “家”字,其字形下部常与“穴”或“豕”(猪)相关,早期带有“穴”的家,可能指穴居,而带有“豕”的家,则暗示了畜牧和家庭的紧密联系。而“灶”,作为家庭烹饪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家与灶的结合,是中华文化中“家”的温暖和烟火气的集中体现。 地域饮食的命名: 许多地名、人名、甚至菜肴的名称,都深深地烙印着汉字的痕迹。例如,“粤”字与广东的岭南文化相关,“鲁”字与山东的儒家饮食文化相关。而川菜、湘菜、粤菜、徽菜等“八大菜系”的名称,也都直接以地域命名,这些字本身就凝聚了当地的气候、物产、历史和人文特色。 三、字源追溯:探寻汉字与饮食的古老渊源 追溯汉字的字源,就是追溯中国饮食的起源和早期形态。 史前的痕迹: 许多关于烹饪和食材的早期汉字,其字形仍然保留着史前人类的朴素智慧。例如,描绘“火”的字形,从简单的点、线到复杂的结构,都反映了人类对火的认识和利用过程。而描绘“陶”的字形,则揭示了陶器出现后,人类饮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农业的奠基: 农耕文明的兴起,是汉字和饮食文化发展的基石。“谷”、“禾”、“稼”、“穑”等字,记录了早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对土地的敬畏。这些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饮食从采集和狩猎为主,转向以谷物为主的定居生活。 古代的智慧: 甲骨文、金文中的许多与饮食相关的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饮食制度、祭祀习俗、日常生活的宝贵线索。例如,与祭祀相关的“牲”、“祭”、“献”等字,都反映了饮食在古代宗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箸与勺——汉字塑造的饮食生活 一、餐桌上的汉字:礼仪与秩序的体现 汉字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塑造。在餐桌上,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饮食礼仪。 “长幼尊卑”的体现: 在传统的家庭聚餐中,“长辈先动筷”、“为长辈布菜”等习俗,都与汉字背后蕴含的等级观念有关。这些观念通过家庭教育和口头传承,也渗透到文字的使用中,例如,“尊”、“卑”、“长”、“幼”等字,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结构对餐桌上的影响。 “礼尚往来”的文化: 赠送食物、分享食物,是中国人重要的社交方式。例如,逢年过节,人们会馈赠“糕点”、“年货”,这些词汇本身就带有美好的寓意。而“请客”、“赴宴”等词汇,更是承载着人情往来和社交活动的丰富内涵。 “食不言”与“言之有物”: 在用餐时,一些传统的礼仪强调“食不言”,是为了尊重食物,也为了更好地品味。而另一些场合,则鼓励“言谈甚欢”,通过“谈天说地”、“分享美食”来增进感情。这些都与汉字所传达的“雅”、“俗”、“慎”等不同的文化价值有关。 二、言传身教——汉字中的饮食智慧与养生之道 汉字不仅记录了饮食的物质层面,更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智慧和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句古老的饮食箴言,在汉字中得以清晰地表达。不同的谷物、果蔬、肉类,通过不同的字来命名和区分,也体现了古人对不同食物营养价值的认识。“养”、“助”、“益”、“充”等字,直接指出了食物在人体内的不同作用。 “药食同源”的理念: 许多食物本身就具有药用价值,这种观念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中。“人参”、“枸杞”、“当归”等药材的名称,都直接出现在食材的范畴。“食疗”一词,更是将食物与疾病的治疗紧密结合。这些字的组合和含义,体现了中国人对健康饮食的深刻理解。 “顺时而食”的智慧: 汉字中的许多词语,都体现了顺应自然、遵循时令的原则。例如,“时令”、“当季”、“不时不食”,这些词语提醒人们食用最适合当时季节的食物,以获取最佳的营养和风味。 “节制”与“适度”: 面对丰盛的美食,汉字也传递着“节制”和“适度”的观念。“过犹不及”、“量力而行”等成语,同样适用于饮食。而“饱”、“饿”、“馋”、“戒”等字,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对食量和欲望的控制。 三、地域的烙印——方言与汉字共同谱写饮食篇章 中国的地域辽阔,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方言和饮食文化。汉字,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连接和记录角色。 方言中的汉字: 许多地方方言中的词汇,虽然发音不同,但其书写仍然使用汉字,并且这些汉字往往能够追溯到古汉语的读音和含义。例如,南方一些方言中对某种食物的称呼,可能比普通话更加古老。 地域性食材的命名: 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食材,其名称往往也是由汉字组成的,这些名称简洁明了地概括了食材的特点。例如,“龙眼”、“荔枝”、“莲藕”、“豆腐”等,都是由汉字组成的,并且其字形和字义也能够传递出食材的某些信息。 菜肴的独特性: 各地的招牌菜肴,其名称往往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麻婆豆腐”、“宫保鸡丁”、“北京烤鸭”,这些名称不仅具有指示作用,更蕴含了地域的历史、人文和风味。 结论 《汉字中国:汉字与饮食》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汉字与食物的对应关系,而是致力于挖掘隐藏在汉字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揭示汉字如何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生动地记录、塑造和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象形字中勾勒出的食材形态、烹饪器皿,到字义演变中折射出的饮食观念、社会习俗,再到字源追溯中探寻的古老智慧,汉字宛如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与食物共生的关系。 通过对汉字的深入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脉络,理解中国人为何如此热爱美食,为何如此讲究餐桌上的仪式,又为何在食物中寄托着如此深厚的情感和智慧。本书旨在让读者在认识汉字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汉字与饮食之间那份不可分割的血脉相连。这不仅是对文字本身的致敬,更是对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赞颂。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包装拆封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气泡膜包裹得非常严实,确保了书本的边角没有一丝磕碰,这一点对于追求完美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从侧面观察书脊的装订工艺,缝线紧密平整,预示着这本书可以被频繁翻阅而不会轻易散页。这种对物理质量的坚持,实际上也是对内容质量的一种侧面保证——一个用心制作外壳的团队,通常也会对内涵进行精雕细琢。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它到底是如何解读这片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文字系统的。

评分

拿到书后,我首先翻阅了扉页和致谢部分,从中能感受到作者对前辈学者的尊重,以及对研究工作本身的严谨态度。这种谦逊的姿态在当下浮躁的学术环境中是难能可贵的。虽然我尚未开始精读正文,但随便翻阅的几页,便被其中引用的那些罕见文献资料所吸引。这表明,本书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简单整合,更可能包含了作者独到的考证和新的见解。对于我个人而言,寻找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被淡化的历史脉络,是阅读这类书籍最大的乐趣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露着精致的感觉,让人一上手就觉得内容肯定不一般。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油墨的印制清晰有力,即便是复杂的字体结构也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留白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使得整体视觉效果非常大气。尤其是那些配图,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文本,但仅凭这些图片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取素材上的用心良苦,那些古老的碑文拓片和精致的古代器具照片,无一不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在同类学术性读物中算是比较公道的,考虑到其厚度和印刷质量,绝对是物超所值。作为一名对文化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学术态度和内容的深度。从目录结构来看,这本书似乎采取了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梳理方式,从字源学的角度切入,再逐步探讨文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结构安排,让人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它不像很多市面上流行的文化普及读物那样浅尝辄止,反而透露出一种扎实的功底,让人相信作者是真正潜心研究过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具有象征意义,那种抽象化的笔触和色彩搭配,让人联想到文字诞生的神秘与伟大。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而非单纯的知识载体。一个好的封面能够预示着内容的厚重与精妙,而这本《汉字中国》显然做到了。我打算把它放在书架上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一番。这种对实体书的珍视,其实也反映了对书中承载的文化价值的认同,期待它能带来超越文字本身的审美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