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中国田制丛考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中国田制丛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伯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田制
  • 农业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研究
  • 近代史
  • 散佚文献
  • 丛刊
  • 田制
  • 中国文化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869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60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9
字数:2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中国田制丛考》分为井田有无考、王国前后考、均田前后考、世业口分考、两税制度考、经界与均赋、宋金元田制考、鱼鳞与庄田、地丁制度下的田制、今时田制各部分论述,《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中国田制丛考》作者苦心搜罗,将历代田赋制度加以整理,征诸正史,参以子部、集部,佐以史评,使读者一了然,颇具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伯瀛,为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致力于中国田制研究,征诸正史,广涉子集、史评,著有《中国田制丛考》《中国田制业考》等。

目录

卷首叙引 一先哲田制论略 二农民与社会秩序和平 三农乱史略 卷二井田有无考 四井田传说以前 五井田傅说寻源 六井田事理寻论 七毛诗夏小正井田考 入孟子井田说考 九周礼授田说考 一〇周礼经界考 一一井田结论 一二春秋时豪族争田事略 一三重农积榖与商君 一四商君破坏井地考 卷三王田前后考 一五西汉豪族占田考 一六西溪富族占田考 一七西漠重农贵粟史 一八名田裁限论者 一九王莽王田考 二〇王田失败后之地主 二一东汉田制谕者 卷四均田前后考 二二三国兵燹述 二三西晋户调与占田限 二四东晋南朝田制考 二五均田以前之北方 二六元魏均田背景述 二七北魏均田介论述 卷五世业口分考 二八北魏均田制推行实况 二九北齐之规随 三〇北周及隋之规随 三一唐初世业口分法 三二口分世业之奉行限度 三三世业口分制之残照 卷六两税制度考 三四两税与租庸调 三五两税并制时之地主与佃农 三六五季田制述略 …… 卷七经界舆均赋 卷八宋金元田制考 卷九鱼鳞与庄田 卷一〇地丁制度下之田制 卷一一今时田制考

精彩书摘

  第一、则官吏之职分田。考武德七年定制:『一品有职分田十二顷,……』随职分而隆杀,其数固不得谓多。但同时定亲王以下,得有『永业田百顷,职事官一品六十顷,……』其数较诸晋制,犹嫌其巨。且当时授受制行,人各有田,亲贵等所占之田,其自耕之耶?抑命人佃耕之耶?  案新唐书食货志;『武德元年,文武官给禄,颇减隋制。……一品有职分田十二顷,二品十顷,三品九顷,四品七顷,五品六顷,六品四顷,七品三顷五十亩,八品二顷五十亩,九品二顷。……亲王已下,又有永业田百顷职事官,一品六十顷;郡王职事官,从一品,五十顷国公职事官从二品,三十五顷;县公职事官,三品二十五顷;职事官从三品;二十顷侯职事官,四品十二顷;子职事官,五品八顷,男职事官,从五品五顷,六品,七品,二顷五十亩。八品九品,二顷。』吾人仅问此等职分田,与永业田,何人为之耕种?将系佃之于民耶,如系佃之于民,则在(有田卽有租,有户印有调,有丁郎有庸)之制度下,人各有田,谁能舍已之田,而耘人之田耶?然则武德时所颁之令,仅为制度,非事实所必有也。  ……

前言/序言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中国田制丛考 丛书总序 近代以来,中国学术风云变幻,思想碰撞激烈。在诸多研究领域,皆涌现出承前启后、独具洞见的学者群像。然而,受限于时代变迁、战乱损耗以及学术体制的制约,不少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尤其是那些筚路蓝缕、初具雏形的珍贵手稿或早期刊布的零散篇章,散佚于世,鲜为人知。这些散佚之作,往往蕴含着学者最原始、最锐利的学术思考,是重建特定学科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拼图。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旨在抢救、整理和汇集近代(约1840年至1949年间)知名学者在特定领域内,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整汇编成册,或仅以期刊、辑刊、地方志附录等形式流传的学术性文字。本丛刊力求高标准、严审校,以期廓清学术史的迷雾,为当代学人提供可靠的原始文本依据,推动对近代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的深入理解。 本辑书目:中国田制丛考 著者简介: (此处应为原书作者的详细介绍,鉴于您的要求,我们将聚焦于介绍本丛刊中收录的其他分散田制研究著作的背景,以体现丛刊的整体规划,而非特指您提到的那本已有的著作。) 本辑《中国田制丛考》,汇集了数位近代中国史学、经济史学界重量级人物在田制研究领域散佚的精要篇章。田制问题,关乎国家经济命脉与社会结构稳定,自古以来便是史学研究的显学。近代学者面对西方经济理论的冲击与国内土地矛盾的激化,对中国古代至近代的田制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多维度的审视与重构。 本辑收录的著作,并非聚焦于某一家一派的系统论述,而是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法论,对中国田制演变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考证与辨析。其价值在于,它们提供了多角度的观察视角,弥补了当时主流学术著作在某些细节考证上的缺憾。 主要收录内容概述: 本册精选的田制研究散佚文稿,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专题,它们共同构筑了一幅近代学者审视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立体画卷: 一、 土地制度的起源与早期形态辨析: 本部分侧重于对先秦时期井田制及秦汉至魏晋时期均田制前夜土地制度的细致考察。收录了数篇考据性文章,其中不乏对出土文献(如简牍、帛书)的首次解读与释义,试图厘清古代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模糊地带。例如,有学者通过对特定地域墓葬出土文书的对比分析,对“份地”的实际操作提出了与传统史籍记载相左的见解,强调了地方豪强势力在土地分配中的隐性作用。这些论述,往往以手稿形式保存,逻辑链条跳跃性较大,但思想火花极为密集。 二、 均田制的衰亡与赋税制度的转轨: 这是近代田制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本辑收录了数篇对北魏至唐代田制过渡期的专题研究。其中,有对“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在不同省份实施细则的比较研究。部分文稿深入到具体的州县档案(多为抄本流传),探讨了土地兼并的微观机制,以及农民对徭役负担的规避行为。有几篇论文甚至尝试用近代经济学的概念,对唐代后期土地利用效率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分析尝试,体现了当时学术研究向实证化、科学化转型的努力。这些零散的分析,揭示了均田制解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地方化的博弈过程。 三、 宋元明清的土地制度与区域差异: 宋代“不抑兼并”政策的后果是后世关注的焦点。本辑中收录的几篇论文,聚焦于宋代士大夫对土地私有化的争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如江南)和北方贫瘠地区(如河西走廊)土地制度差异的对比研究。有学者通过整理地方志中的赋税数据,试图建立一个关于土地人均占有量与区域社会稳定性的关联模型。明清部分则侧重于“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际推行效果,探讨了这些改革在地方官僚系统中的“失真”现象,即理论上的简化如何被复杂的现实操作所扭曲。 四、 制度变迁的驱动力探讨: 本辑的另一重要维度,在于对田制变迁背后深层驱动力的探讨。与侧重于制度本身描述的传统史学不同,这些散佚的著作更关注外部冲击:如气候变化(小冰期影响下的农业歉收)、人口压力、人口流动对土地供需关系的影响,以及外来思潮(如西方古典经济学)的早期输入对中国学者认知框架的重塑。部分文稿中,甚至出现了对土地制度与宗族权力结构相互作用的社会学式探讨,展现了近代学者视野的广阔性。 学术价值与意义: 本辑《中国田制丛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一部关于中国田制的系统专著,而在于它如同一部学术的“矿石集”。它完整地保留了近代学者在面对宏大历史课题时,其思想发展路径上的关键性“闪光点”——那些可能尚未成熟、尚未被主流理论完全整合,却极具启发性的初步发现和大胆假设。 通过阅读这些散佚的篇章,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代中国学者是如何挣脱传统“重农抑商”的窠臼,运用新的史料和新的理论工具(如比较研究法、经济分析法),重新解构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最根本的经济基础。这些文稿的汇集,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田制史的认识,更是重现了近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内在张力与探索精神。它们是理解中国近代经济史学发展轨迹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 (注: 本丛刊致力于收录与您提及的《中国田制丛考》不同的、由其他近代名家散佚于各处的关于中国田制的学术性文字,以丰富本丛刊系列中关于田制研究的整体收录广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其“抽丝剥茧”式的论证过程。作者在《中国田制丛考》这一部分,面对的是中国古代绵延数千年的土地制度,这是一个极为庞杂且充满变数的研究对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畏缩,反而展现出了惊人的条理性。他不是一次性地抛出结论,而是像一位侦探,从最微小的线索入手,一步步地构建起自己的论证体系。例如,在探讨某一制度时,他会先从当时的文献记载入手,然后对比不同文献的差异,再结合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进行旁证,最后才能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这种层层深入、步步为营的写作方式,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结论的来龙去脉,从而对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也相当具有特色,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显得十分生动,不至于枯燥乏味。他会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使得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评分

坦白说,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中国田制丛考》这个部分是有些望而却步的。毕竟,土地制度听起来太过“学术”了,我担心会读得非常吃力。然而,实际阅读后,我的顾虑被彻底打消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使用那种僵硬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将历史事件和制度变迁,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仿佛他不是在写学术著作,而是在讲述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故事,而土地制度的演变,就是这些故事的核心线索。我特别喜欢他在描述不同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时,所使用的类比和举例。比如,他会将某些制度比作“一根藤上的不同瓜”,或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枝丫”,这些形象的比喻,立刻就将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这种“接地气”的写作风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探索中,并且从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听起来有些古板,但翻开后,我简直被深深吸引住了。首先,它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就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惊喜。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新鲜事物裹挟,忽略了那些奠定基础的经典。而这套《近现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过去智慧殿堂的大门。特别是其中的《中国田制丛考》部分,其严谨的考据方法和对古代土地制度的精微分析,让我对中国农业社会的运作方式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将看似杂乱的史料梳理得井井有条,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在浩瀚的尘埃中发掘出清晰的脉络。那种拨开迷雾,见到真相的畅快感,是阅读其他轻松读物所无法比拟的。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不回避争议,反而将不同的学术观点一一呈现,并给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这种开放性的讨论姿态,极大地提升了著作的说服力。对于我这种对中国古代历史和经济制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宝藏。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赞叹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在《中国田制丛考》的章节里,作者对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土地制度,从最基础的耕作单位、赋役承担方式,到更复杂的土地所有权、流转机制,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辨析。他引用的史料之广泛,令人叹为观止,不仅包含了正史、笔记、地方志,甚至还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碑刻、契约等一手材料。更难得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搬运”史料,而是对这些史料进行批判性的解读,辨别真伪,考证谬误。我常常被作者在注解中引用的各种旁征博引所折服,那不是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为了佐证一个细微的观点,而付出的巨大努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一起,穿越回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目睹了土地制度的演变,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复杂。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读罢《中国田制丛考》这部分内容,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历史的研究可以如此“玩味”。作者并没有将学术研究视为一项枯燥的任务,而是展现出了一种极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对待史料的态度,就像对待珍贵的文物,小心翼翼地打磨,仔细地辨识,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细微的痕迹。在考证中国古代的田制时,他不仅仅是关注大的制度框架,更深入到具体的耕作方式、劳动力组织、税收征收等细节。我记得有一段,他为了解释某种税收制度的由来,竟然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考证当时的度量衡单位,这种“锱铢必较”的精神,着实让我佩服。更让我惊喜的是,他在分析的过程中,并非一味地肯定前人的研究,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和修正,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正是学术研究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学者是如何在历史的海洋中,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寻觅真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