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沪杭甬铁路对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社会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书在交通与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工程性影响”的概念,借助交通规划学、铁路工程学的理论工具,运用我国大陆、港台地区以及英、美、日等国所藏的各类史料,通过研究路线布置、土地征收、主体施工对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沿线基层社会变动和太湖流域水利问题等方面的影响,认为铁路的工程性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同的正负效应,体现出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欠发展与不发展的一些面相。
岳钦韬,1984年生,浙江嘉兴人。2013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讲师、博士后,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人员。曾出版合著两部,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目前主持三项省部级课题,从事历史交通地理和抗战史的研究,主编《稀见嘉兴抗战旧影集》、《日军入侵苏州图证》。
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它扎实的史料功底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书名《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甬铁路与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变迁》就点明了作者的关注点,而正文的展开则远超书名的字面意义。作者似乎并不是简单地梳理两条铁路的修建历程,而是将这两条铁路视为连接上海与周边腹地的“神经系统”,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它们如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上海中心论”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上海视为一个孤立的经济中心,而是通过铁路这一具体的媒介,阐述了上海如何通过经济辐射、技术扩散、信息传递等方式,深刻影响着沪宁、沪杭甬沿线城镇的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比如,书中对一些沿线小型城镇如何因为铁路的开通而摆脱闭塞,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商贸集散地的案例分析,就非常生动。而且,作者的视角非常宏观,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铁路建设对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我看到书中提到了铁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使得原本遥不可及的地方变得触手可及,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在铁路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不同体验和互动,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立体和丰富。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铁路的历史,更是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如何被交通方式重塑的精彩篇章,充满了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甬铁路与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变迁》就足够吸引人,而内容更是让我爱不释手。作者非常巧妙地将上海这座近代中国的“魔都”置于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中心位置,并通过沪宁、沪杭甬这两条具有代表性的铁路,来透视整个区域的社会变迁。我惊叹于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他不仅梳理了铁路的兴建过程,更深入挖掘了铁路建设背后错综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因素。书中对上海如何利用铁路网络,将自身的经济影响力辐射到宁绍平原,乃至更广阔的腹地,有着非常细致的描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中心-边缘”理论的运用,他清晰地展示了上海的“中心”地位是如何通过铁路的连接,逐步确立和强化的,同时,他也关注到这种中心化过程对沿线城市和乡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趣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铁路视为一个纯粹的积极力量,而是呈现了其带来的多重影响,既有经济的腾飞,也有传统经济模式的冲击,既有人员的流动,也有社会结构的重塑。书中对于不同群体,如商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在铁路时代的不同经历的叙述,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史实的梳理,更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它让我看到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以及交通工具在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部精心绘制的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地图,而上海、沪宁、沪杭甬铁路则是地图上最重要的几个坐标。作者以一种非常“微观”的视角切入,但最终却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区域社会发展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比如,作者选取了某个沿线城市,通过追踪其在铁路开通前后的经济结构、商业活动、人口构成等方面的变化,来印证上海作为区域中心的辐射效应。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原本抽象的学术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看到了铁路如何打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促进了商品、资本、人才的流动,从而改变了城市的命运。同时,我也看到了这种改变并非一帆风顺,书中也提到了铁路建设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例如传统产业的衰落、新的经济剥削的出现等等,这些都使得作者的论述更加客观和全面。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铁路视为一个独立的因素,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他探讨了铁路如何与当时的政治权力、外国资本、以及本土商业力量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近代面貌。这本书让我对近代中国经济史和社会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关联的演变过程。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澎湃的活力和深刻的变革。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意思,“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甬铁路与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变迁”。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很感兴趣,尤其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它在近代中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影响周边地区的呢?这本书的名字正好触及了我好奇的几个点。首先,书名直接点明了研究的主体——上海,并且将其定位为“中心”,这立刻引发了我的思考:上海的“中心”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就像一个磁石,吸引着周边的资源和人口?其次,提到的“沪宁、沪杭甬铁路”更是关键线索。铁路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交通运输的进步,更是一个强大的社会经济重塑力量。我很好奇,这两条铁路的修建,是如何将上海与南京、杭州、宁波这些重要的城市紧密联系起来的?它们在打破地域隔阂、促进商品流通、人员往来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特别是考虑到当时上海租界的特殊背景,这两条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是否受到了租界的影响,又反过来对租界的发展产生什么效应?再者,“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变迁”这个副标题,将研究的视野从点(上海)扩展到了面(整个长三角地区)。这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宏大叙事充满了期待。我想象书中会描绘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示出铁路的修建是如何改变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格局、人口分布、生活方式,甚至思想观念的。例如,随着铁路的开通,农村地区是否开始融入城市经济圈?传统的农业社会是否面临转型?新的社会阶层是否出现?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又因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本书就像一个引子,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图景,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生动的近代长江三角洲社会变迁的立体画卷。作者以上海为核心,将沪宁、沪杭甬铁路的修建和运营视为解剖近代区域社会发展的绝佳切入点。书中对于铁路如何改变了原有的地理空间和经济联系的分析,简直是鞭辟入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不仅仅关注了铁路的主干线,还深入到沿线的各个城镇,考察了铁路对这些城镇经济结构、产业分工、商业活动的具体影响。比如,书中描绘了某个原本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的江南小镇,如何因为铁路的接入,开始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发展出新的制造业,并逐渐融入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这种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分析,让我对近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经济层面,而是将视角拓展到了社会文化层面。他探讨了铁路如何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信息传播的速度,甚至婚丧嫁娶的习俗。比如,书中提到,铁路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人们远行的时间,这不仅便利了商业往来,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作者也关注到铁路建设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冲突和挑战,例如土地征用、劳工问题等,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整本书更加真实和有深度。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听到火车在近代中国大地上轰鸣的声音,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