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农药手册(第2版)

新编农药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局,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编
图书标签:
  • 农药
  • 农药手册
  • 农业
  • 植物保护
  • 农药应用
  • 农药知识
  • 第二版
  • 新编
  • 参考书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80369
版次:2
商品编码:1175910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新编农药手册(第2版)》涉及农药基本知识、药效与药害、毒性与中毒、农药选购、农药品种的使用方法,以及我国关于高毒农药禁用、限用产品的相关规定,涵盖了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方便查询,可使读者全面了解国内外农药发展情况。

内容简介

  《新编农药手册(第2版)》对1989年《新编农药手册》和1997年《新编农药手册》(续集)全面修订而成,囊括1982-2012年登记的农药有效成分404种,制剂品种575种。《新编农药手册(第2版)》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是农药科研单位、植保技术推广员、农药企业、农药经销商及农民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一篇 农药基础知识
第一章 农药基本知识
第一节 农药的含义
一、农药的定义和范围
二、农药的类型
三、农药的名称
四、农药标签
第二节 农药剂型与应用
一、农药的主要剂型
二、农药剂型的使用方法
第二章 农药的药效与药害
第一节 农药的毒力和药效
一、农药的毒力
二、农药的药效
第二节 农药药害
一、农药药害症状
二、药害产生的原因
三、控制药害的措施
第三章 农药的毒性与农药中毒
第一节 农药毒性
第二节 农药中毒
一、农药中毒症状
二、农药中毒救治

第二篇 农药安全合理使用
第四章 安全合理使用农药
第一节 农药的选购与识别
一、科学对症选购农药
二、认真识别假劣农药
三、妥善保管农药
第二节 正确选择施药器械
第三节 农药的配制
一、安全准确的称量农药
二、用药量及稀释剂用量的计算
第四节 农药的安全施用
一、把握好用药时期
二、把握好用药量
三、把握好施药次数和施药间隔时间
四、把握好施药质量
五、注意和控制好影响农药效果的因素
第五章 安全防护与农药剩余物的处置

第三篇 农药品种应用
第六章 杀虫剂
第七章 杀菌剂
第八章 除草剂
第九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
附录
农药名称索引(按音序排列)
农药防治对象索引(按音序排列)

精彩书摘

  《新编农药手册(第2版)》: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理化性质及规格: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由有效成分、表面活性剂和载体等组成。外观为无定形灰棕色或灰紫色粉剂,可通过300目筛以上,密度为1.3~0.23g/m3,悬浮率>70%,正常储存条件下稳定性2年以上。
  毒性:按照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属低毒。雄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雌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4350mg/kg,大鼠、小鼠急性经皮LD50>5000mg/kg。
  使用方法:
  1.防治番茄叶霉病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每667m2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5~53g(有效成分24.5~37.1g),病害发生严重地区可适当增加剂量,最多可增加到每667m2用制剂量80g(有效成分56g)对水喷雾,每隔7~10d喷一次,连续使用2~3次。安全间隔期为3d,每季作物最多使用次数3次。
  2.防治甘薯黑斑病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2800倍液(有效成分浓度250~1000mg/kg)浸种薯,播种前浸种10min。
  3.防治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用药,每667m2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2~48g(有效成分22.5~33.75g)对水喷雾,间隔7~10d喷一次,安全间隔期为4d,每季最多施药次数为2次。
  4.防治花生褐斑病 发病初期或发病前开始用药,每667m2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5~33.3g(有效成分17.5~23.3g)对水喷雾,间隔7~10d使用一次,连续使用3~4次。间隔7~10d喷一次。安全间隔期为7d,每季最多使用4次。
  5.防治梨黑星病梨树花芽形成后及幼果形成时各喷药一次,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55~2000倍液(有效成分浓度360~450mg/L)整株喷雾,病害严重地区可使用800~1250倍液(有效成分浓度560~875mg/L),每隔7~10d喷一次,安全间隔期为21d,一季最多用药2次。
  6.防治芦笋茎枯病发病初期或发病前开始用药,每667m2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75g(有效成分42~52.5g)对水喷雾,间隔7~10d使用一次,连续使用3~4次安全间隔期为14d,每季最多使用5次。
  7.防治苹果轮纹病发病初期开始用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有效成分浓度700~1167mglL)整株喷雾,每隔10~15d喷一欢次,连续使用3~4次。安全间隔期为21d,每季最多使用4次。
  ……

前言/序言


《实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指南》(修订版) 书籍简介 《实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指南》(修订版)是一本面向广大农业生产者、技术推广人员、农资经营者以及相关领域研究者的综合性工具书。本书以服务于实际生产为宗旨,聚焦于当前农业生产中普遍面临的植物病虫害问题,提供系统、科学、实用的防治解决方案。全书内容紧扣生产实际,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识别病虫害,并采取最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损失,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 内容概览 本书共分十五章,条理清晰,内容详实,涵盖了作物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绝大多数重要病虫害。 第一章 农业生产中的植物病虫害及其危害 本章首先阐述了植物病虫害对现代农业生产造成的严峻挑战,包括对产量、品质、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详细介绍了各类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如环境因素、病原体特性、寄主植物抗性等,并强调了综合防治策略的重要性,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识别与诊断 本章专注于植物病害的识别方法。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各类病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典型症状,包括叶部病害、茎部病害、根部病害、果实病害等。每种病害均配有高清图片,以便读者直观对比。同时,本章还提供了病害诊断的基本原则和常用辅助诊断技术,如显微镜观察、培养鉴定等,帮助读者做出准确判断。 第三章 植物虫害的识别与诊断 与病害识别类似,本章详细介绍了各类农业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特点以及在不同作物上的危害表现。涵盖了刺吸式口器害虫、咀嚼式口器害虫、钻蛀性害虫等多种类型。每种害虫均配有精美的插图或照片,并辅以文字描述,便于读者在外业调查时进行比对和辨识。此外,本章还介绍了害虫发生期预测和监测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 主要作物病害防治(一):粮食作物 本章聚焦于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针对这些作物上普遍发生的赤霉病、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玉米锈病、玉米螟、蚜虫、地下害虫等,逐一列出其发生原因、为害症状,并提供详细的防治措施。防治措施涵盖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多个方面,并强调了不同防治措施的适用时机和最佳组合。 第五章 主要作物病害防治(二):蔬菜作物 本章详细介绍了番茄、黄瓜、辣椒、白菜、马铃薯等主要蔬菜作物上的常见病害,如番茄晚疫病、枯萎病、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辣椒炭疽病、白菜软腐病、马铃薯疮痂病等。针对每种病害,深入分析其发病规律,并提供具体、可操作的防治方案。本章特别关注蔬菜的周年种植和病害轮作问题,旨在帮助生产者实现连续稳产。 第六章 主要作物病害防治(三):果树 本章涵盖了苹果、柑橘、葡萄、桃、梨等主要果树的病害防治。重点介绍了炭疽病、黑星病、褐腐病、疮痂病、霜霉病、梢枯病、流胶病等。针对果树病害的发生特点,如病菌的越冬、传播途径,以及果树的生长周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包括修剪、清园、树干涂药、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和治疗性杀菌剂等。 第七章 主要作物虫害防治(一):粮食作物 本章重点阐述粮食作物上的主要害虫及其防治。包括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麦蚜、玉米螟、棉铃虫(在部分地区也危害玉米)等。针对这些害虫,详细介绍了其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并提供了农业防治(如深耕、秸秆处理)、物理防治(如灯光诱杀、性诱剂)、生物防治(如天敌保护与利用、生物农药)以及化学防治(如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选择与使用)等综合防治技术。 第八章 主要作物虫害防治(二):蔬菜作物 本章聚焦于蔬菜害虫的防治。涵盖了蚜虫、白粉虱、菜青虫、小菜蛾、跳甲、蓟马、根结线虫等。针对不同害虫的取食方式、活动规律,提供了差异化的防治策略。例如,针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强调了药剂选择的触杀和内吸作用;针对咀嚼式口器害虫,则注重胃毒作用。本章还特别强调了蔬菜上的农药残留问题,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第九章 主要作物虫害防治(三):果树 本章详细介绍了果树上的各类重要害虫,如蚜虫、红蜘蛛、介壳虫、卷叶蛾、蛀果蛾、蚧壳虫等。针对果树的生长特点和害虫的发生规律,提供了详细的防治措施,包括越冬代防治、生长季防治、产后防治等。本章特别强调了针对果树害虫的抗药性管理,提倡轮换用药,并推广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 第十章 杂草的识别与防除 本章系统介绍了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杂草种类,并根据杂草的形态特征、生命周期等进行了分类。重点阐述了杂草对作物的影响,包括竞争养分、水分、光照,传播病虫害等。详细介绍了农业防治(如深耕、覆膜、轮作)、物理防治(如人工拔除、机械除草)和化学防治(如不同选择性、作用机制的除草剂选择与使用)等多种杂草防除技术,并强调了精准施药和抗药性管理。 第十一章 农药的合理使用与安全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详细介绍了各类农药的作用机制、药效特点、使用方法、适用的作物及病虫害。重点讲解了如何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作物种类、生长时期以及环境条件,科学选择农药的种类、剂量、施药次数和施药方式。同时,本章详细阐述了农药的安全使用原则,包括个人防护、用药器械的清洁与维护、农药的储存与运输,以及农药残留的控制和检测,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第十二章 生物防治与绿色防控技术 本章推广了生物防治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天敌昆虫的种类、识别及保护利用方法;微生物农药(如Bt、白僵菌、绿僵菌)的作用机理、使用技术;以及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应用。本章还重点介绍了物理防治技术,如诱捕器、色板、性信息素等,并结合这些技术,提出了综合性的绿色防控策略,旨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章 病虫害抗药性管理 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病虫害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本章深入分析了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抗药性管理策略。包括科学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合理控制施药次数、加强监测和预警、推广应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以及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等。 第十四章 农药残留与质量安全 本章重点关注农药残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详细介绍了各类农药在环境和生物体内的降解途径和速度,以及不同农药的残留限量标准。本章还介绍了常见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并强调了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如何有效控制和降低农药残留,确保食品安全。 第十五章 农业生产常见问题解答 本章以问答的形式,汇总了农业生产者在实际生产中经常遇到的关于病虫害防治的疑问,并提供了简洁明了的解答。涵盖了从病虫害的早期识别,到农药的选择与使用,再到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等方方面面,力求为读者提供实用、便捷的参考。 本书特色 《实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指南》(修订版)最大的特色在于其高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出重点,强化对常见病虫害的诊断和防治。书中提供的防治方案,既有成熟的经验总结,也融入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大量的图片和图表,直观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应用。同时,本书在强调化学防治的同时,也充分突出了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是指导现代农业绿色生产的得力助手。本书旨在成为每一位农业从业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各种病虫害挑战,实现增产增收,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学术架构是完整且严谨的,它无疑汇集了大量的化学和毒理学信息。然而,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衡量,它的“用户体验”并不友好。排版上,文字密度过高,段落间距和行间距都偏小,大量的专业术语堆砌在一起,使得阅读体验像是在啃一块坚硬的干粮。对于需要边在田里查阅边打电话确认的场景,这种密密麻麻的文本结构极大地增加了查找和辨识的难度。我更喜欢那种模块化、卡片式的设计,将关键的“剂量-间隔期-靶标生物”信息用醒目的图表突出显示。此外,书中对“如何处理农药空包装”和“紧急医疗救助措施”的描述篇幅,相对于其庞大的内容量来说,显得过于简略,这部分恰恰是保证操作人员人身安全最关键的信息。一本优秀的“手册”,其最终价值在于它在关键时刻能否快速提供正确且安全的信息。这本书似乎在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时,稍微牺牲了一点点作为“现场急救工具”的直观性和便捷性。

评分

这本名为《新编农药手册(第2版)》的读物,着实让我这个常年与田间地头打交道的农人感到有些“不接地气”。我原以为,作为一本“手册”,它应该像我手里那本泛黄的、记录着各种农事经验的旧本子一样,言简意赅,直指问题核心。然而,这本书的开篇便是一大段关于现代农药化学发展史的宏大叙事,让我不禁皱起了眉头。我需要的不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分子结构图和复杂的生物活性机理分析,我更关心的是,今年新出的那种针对抗性蚜虫特别有效的药剂,它的安全间隔期到底该怎么算,还有,如果我把两种广谱性的除草剂混用,会不会产生药害?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国际上对某些禁用农药的最新监管动态,这些信息对于远在千里之外、主要依赖地方农业推广站获取即时信息的我们来说,显得有些高高在上。我期望的是一本能指导我日常操作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文集。翻阅中,我注意到它对一些新型生物农药的介绍篇幅相对较薄弱,似乎更侧重于传统化学合成药剂的详尽分析,这在当前追求绿色农业的大背景下,显得有些滞后和保守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深度毋庸置疑,但其广度和实用性,对于一线操作者来说,可能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化学背景知识才能完全消化吸收,否则,很多珍贵的信息就会因为晦涩的表述而被轻易跳过。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新编农药手册(第2版)》时,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这种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体现在内容密度上。我是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常年穿梭于各个试验田和农户之间,我的需求是快速、准确地检索特定病虫害的防治方案以及药剂的混配指南。这本书的索引系统做得相当复杂,查找起来颇费周章。例如,我需要查找针对小麦赤霉病的推荐用药,我可能需要先通过“病害索引”找到赤霉病,然后翻到几十页后的“化学防治方案”,接着再对比不同药剂的活性谱,最后才能找到推荐用量。这个过程远不如我习惯的“问题驱动型”检索方式来得高效。书中大量篇幅用于阐述药剂作用靶点的分子机制,这对于指导初级技术员快速解决现场的突发性爆发病虫害问题,帮助不大。我更欣赏那种将图片、表格和简短的操作建议紧密结合的排版风格。这本书的图文比例严重失衡,精美的彩图少之又少,大多是黑白的化学结构式,这使得视觉疲劳感很强。而且,书中对于一些新兴的抗性管理策略,比如轮换用药的时间节点和间隔设计,阐述得过于理论化,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SOP”,这让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本供研究人员参考的参考书,而非一本面向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实用手册。

评分

作为一名深谙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的技术人员,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药剂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部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过于保守”。它似乎倾向于将农药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淡化,或者仅仅从宏观层面提及生态风险,而没有深入探讨具体施药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下,对特定有益微生物群落(如固氮菌、解磷菌)的具体抑制程度。我期待的是能看到更细致的实验数据对比,比如“在pH值低于6.5的酸性土壤中,某类杀菌剂的半衰期缩短了X%”,这类具体到环境因子的数据支撑。然而,书中给出的建议往往是“请遵照标签说明”,这种一刀切的指导方针,对于我们进行精准农业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实践来说,帮助非常有限。它似乎更像是为那些只需要遵循标准操作流程的农场设计,而不是为那些需要根据本地土壤气候条件进行微调的专业人士准备的。这种对细节环境因素的忽略,使得这本书在指导复杂生态系统管理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不菲,坦白讲,对于我们这种需要经常更新工具书的行业来说,成本是个不小的考量。但价格高低暂且不提,关键是其内容更新的时效性让我感到一丝担忧。农药登记证件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新的农药不断涌现,旧的配方可能会被淘汰或限制使用。我翻阅目录,发现关于某些已经在我所在区域被限制使用的新烟碱类农药的介绍,依然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而对于今年新批准的几种高效、低毒的替代品,介绍得却寥寥数语,甚至连推荐的田间试验数据都显得有些陈旧。这让我对“第2版”的“新编”含金量产生了疑问。一本优秀的农药手册,其核心价值在于其“时效性”和“权威性”。如果我发现我手头这本手册里的信息,在田间操作中已经与当地最新的农药残留标准或推荐用药指南有所出入,那么它的参考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清晰标注的“首次出版日期”和“最近一次数据修订日期”,这样我才能更好地评估其信息的“保质期”。目前的叙述方式,更像是一种对现有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梳理,而非对前沿动态的快速跟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