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是《美学》的一部分,《美学》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心灵的哲学“的全貌。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美学》分“原理“和“历史“两部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分阶段的,它需要你的耐心,但也绝对会给你丰厚的回报。初期,阅读过程略显吃力,因为作者似乎执着于溯源每一个美学思潮的哲学根基,那些对先秦诸子、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的引用和阐释,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储备。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就像攀登一座高山,越往上走,视野就越开阔。当最终抵达那些关于“崇高”与“优美”的辩论高潮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轻松读物都无法给予的。作者的逻辑链条极为缜密,他从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层层递进地构建论证,让你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推导。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一份标准答案,而在于它为你装备了一套分析和批判的工具箱,让你今后在面对任何艺术作品时,都能进行一场深入且有根据的内在对话。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拿在手里,光是封面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感觉像是捧着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了一壶浓茶,才鼓起勇气翻开第一页的。说实话,一开始我有些被那些晦涩的哲学名词给震慑住了,感觉自己像个初学徒般,在巨人云集的殿堂里小心翼翼地行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古典,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慢条斯理地拉着你的衣角,带你穿梭于雅典的学院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的作坊之间。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巧妙地编织了一张巨大的思想网络,让你能清晰地看到,某种关于“美”的观念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根、发芽、开花,乃至凋零,又如何在新的土壤中重新焕发生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古希腊雕塑美学与中世纪神学色彩的对比分析,简直是鞭辟入里,让我对那些看似冰冷的艺术品产生了全新的情感共鸣。读完第一部分,我甚至放下书本,走到窗边,仔细端详窗外的一片落叶,试图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具历史深度的眼光去审视它的形状和纹理。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进入一场严肃的、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冒险。
评分我向来是个对艺术史不太感冒的人,总觉得那些年代、流派的划分枯燥乏味,像是在背诵一本过时的字典。然而,当我偶然翻开这本大部头时,那种预期的枯燥感竟然奇迹般地消散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轻快灵动,与其说是学术著作,不如说更像是一位资深艺术评论家在陪着你闲逛一座巨大的、没有围墙的露天博物馆。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将那些宏大的理论概念,瞬间拉回到日常生活的触手可及之处。比如,他描述洛可可风格的“轻盈感”时,用的词汇竟然是“像夏日午后不小心打翻的奶油泡芙”,一下子就让人心领神会,再也不会忘记那种特有的繁复与甜腻。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亲切感”,它没有高高在上地教导你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而是像一位老朋友那样,带着你一起探索、一起质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不同地域审美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包容和好奇心,他让我意识到,“美”从来都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一个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实践。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结构精妙的迷宫”,你得跟着指引才能不迷路,但一旦掌握了核心的导向,迷宫本身就成了你的游乐场。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注处理得非常用心,每一个引用的画作或建筑照片都恰到好处,既没有喧宾夺主,又提供了必要的视觉参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感知”层面探讨的深度,他不仅仅停留在对艺术形式的分析,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类感官系统如何被文化所塑形,以及社会结构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我们对对称、比例乃至色彩的偏好。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英式”,有一种特有的冷静的幽默感,尤其是在批判某些僵化的学院派观点时,那种带着礼貌的讽刺,读起来让人会心一笑。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件需要时间来“品尝”的陈年佳酿,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风味和更深的层次,它让人思考的不是艺术的“过去”,而是我们如何带着历史的厚度,去理解和构建我们自己的“现在”的审美经验。
评分我是在一个极度需要精神滋养的时期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经历一些职业上的瓶颈期,感觉一切都变得灰暗而功利。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它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仿佛能洗涤掉日常生活的尘埃,让人重新发现世界上的秩序与和谐之美。作者对后现代美学转向的描述尤为精彩,他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从宏大叙事崩塌后,个体如何在碎片化的美感中寻找立足点的焦虑与挣扎。不同于一些偏爱赞美的书籍,这本书的笔触是审慎而克制的,它敢于直面那些被主流审美所忽略的、甚至被斥为“丑陋”或“媚俗”的现象,并试图将它们纳入一个更广阔的审美谱系中进行考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做一些自己的联想,比如将书中提到的某种空间感与我最近读到的一篇小说联系起来,或者用它提出的视角去解构一部刚看完的电影。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什么是值得关注的”这一问题的定义。
评分书的内容很棒,大家著作!值得一读。商务馆质量有保证。
评分不错不错!支持支持!
评分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轻松遐想,提不起兴致。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缘故吧平心而论,文章里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于我,就像那火红的木棉,那金色圆润的木瓜,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却在别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了否定。不用说话,只要发光就好,有没有人知道都没关系,会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么,即使有人在,听不懂自己的话,那还是一样的寂寞啊,安安静静的,看看来来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这样,多好啊。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最早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但很多问题还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评分在柳薇卡的作品中,每个人都梦想着在英国开启新的生活,但却始终无法抹去故乡、历史刻在他们灵魂深处的印痕。例如《英国农民工小像》里的安德利和爱丽娜,他们都是乌克兰人,前者是来自顿涅兹克的矿工,后者则是基辅的女大学生,颜色革命在东西乌克兰之间造成的分裂,也在他们中间筑起了一道厚厚的障壁。安德利和爱丽娜在异国他乡相互扶助并渐生爱意,但总是在缠绵悱恻之际爆发出激烈的争吵。前者指责后者全盘西化、数典忘祖,后者则辱骂前者因循守旧、甘当俄国人的走狗。读到此处,读者免不了要为他们惋惜,漂泊中的爱情是那样珍贵,为何要为千里之外的政治纷争浪费这般良辰美景?相比之下,住在迦南别墅里的以色列人哈伊姆则显得更加可笑,明明是住在英国的迦南别墅,却非要像远在中东的迦南一样,拒绝与巴勒斯坦人使用同一套供水管线,结果弄得水管爆裂狼狈不堪。最后,笨手笨脚的哈伊姆还是要靠巴勒斯坦人阿里来收拾残局。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蛮好,价格公道,书籍保真
评分书的内容很棒,大家著作!值得一读。商务馆质量有保证。
评分这次满200减100的订单接近尾声啦终于。。。感觉有点累。总体还算满意。。。。。。。。。。。。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