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历史

美学的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克罗齐 著
图书标签:
  • 美学
  • 哲学
  • 艺术史
  • 西方美学
  • 中国美学
  • 艺术理论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审美学
  • 艺术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93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073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学原理》是《美学》的一部分,《美学》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心灵的哲学“的全貌。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美学》分“原理“和“历史“两部分。

作者简介

贝奈戴托·克罗齐是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有时也被认为是政治家。他在哲学、历史学、历史学方法论、美学领域颇有著作,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自由主义者。

目录

第一章 古希腊一罗马时代的美学观念
第二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观念
第三章 17世纪思想的酝酿
第四章 笛卡尔主义、莱布尼茨学派中的美学观念和鲍姆嘉通的《埃斯特惕卡》
第五章 詹巴蒂斯塔·维柯
第六章 18世纪次要的美学学说
第七章 同一时期的其他美学学说
第八章 伊曼努尔·康德
第九章 唯心主义的美学:席勒、谢林、佐尔格和黑格尔
第十章 叔本华和赫尔巴特
第十一章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
第十二章 语言哲学:洪堡德和施泰因塔尔
第十三章 次要的德国美学家
第十四章 19世纪上半叶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美学
第十五章 弗朗西斯科·德·桑蒂斯
第十六章 后继者们的美学
第十七章 美学的实证论和自然主义
第十八章 美学的心理学主义和其他近期趋向
第十九章 对一些具体学说的历史回顾

精彩书摘

  第一章古希腊一罗马时代的美学观念
  美学的历史概念美学应被视为古代的科学还是近代的科学?它是于18世纪问世的还是于希腊罗马时代就已形成的?这个问题曾多次成为论战的主题。显而易见,这不仅是事实问题,也是标准问题:用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解答它,首先取决于人们对这门科学所拥有的概念,其次取决于人们怎样使用作为衡量尺度和类比项的这个概念。
  我们的概念是:美学是表现(表象、幻想)活动的科学。所以,我们认为,只有当幻想、表象、表现的实质——当然,人们还可以用其他名词称呼这种精神态度,它是认识的而不是知性的,是个别认识而不是普遍认识的制造者——被确认时,美学才会出现。对我们来说,离开这样的概念,就必然发生偏差和酿成错误。
  这些偏差可以在各种意义上发生,遵循意大利的一个大哲学家在类似情况下使用过的术语和分类法,①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偏差的发生或是源于缺漏或是源于过度。缺漏偏差就是否定审美和幻想的特殊活动,或者(这是一样的)以割裂精神的实在性来否定这个活动的自主性。过度偏差就是以另一个在内心生活的经验中根本找不到的、一个神秘的和实际上不存在的活动来代替或把它强加给审美和幻想的特殊活动。缺漏偏差和过度偏差,正像从本书’原理部分可推知的那样,有各种形式。第一种,缺漏偏差,可能是以下几种:1)纯粹享乐主义的,因为它认为和承认艺术是感官快感的简单事实;2)享乐严格主义的,因为它在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艺术的同时,宣称艺术与人的最高生活是无法调和的;3)享乐一道德论的或教育的,它企图调和,既承认艺术是感性的东西,又宣称艺术可能不是有害的,甚至还能给道德教育以一些帮助,但艺术应永远屈从和听命于道德①。第二种,过度偏差(我们称之为神秘主义的),其形式不能先验地确定,因为它们属于在它们无穷的多样性和细微差别中的情感和幻想②。
  古希腊一罗马时代的美学探求和错误方向古希腊一罗马时代已经表现出偏差的所有基本形式:纯粹享乐主义的,道德论的或教育的,神秘主义的,以及在对艺术所做过的严格否定中最庄重、最著名的否定。它也朝着表现理论或纯粹想象理论的方向迈出了头几步,但仅仅是开始和尝试而已。所以,要在美学是古代的科学还是近代的科学这一论战中表态,我们就不能不站在那些断定美学是近代科学的人的一边了。
  ……
《艺术的触动:探寻美的千载回响》 “美”,这个词汇,宛如一颗流淌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时而耀眼夺目,时而又深藏不露,却从未停止过激荡心扉的力量。我们试图在此书中,并非梳理一部枯燥的学术史,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感官旅程,去聆听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那些关于“美”的低语、呐喊与沉思。我们将一同探索,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人们是如何理解、塑造、追求乃至质疑美的。 故事的开端,不妨将目光投向古老的东方。在中国,从《诗经》中质朴的情感流露,到《道德经》中“道”的浑然天成,再到《庄子》笔下那逍遥自在、物我两忘的境界,早已蕴藏着深邃的美学思想。那里,美并非孤立存在于具象的形体,而是与自然和谐统一,与人的内心宁静相连。它是一种“意境”,是“言外之意”,是“韵外之致”,是一种超越感官直接体验,直抵精神层面的微妙感受。我们将一同品味那“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如何渗透进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形式,让每一笔、每一画、每一景都充满了呼吸与生命。从唐代仕女画的丰腴之美,到宋代山水画的空灵飘逸,再到明清时期文人画的雅致闲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法的演进,更是审美趣味的变迁,是士人阶层精神世界的写照。陶瓷的温润,丝绸的光泽,玉器的内敛,无不承载着古人对器物之美的独特理解,一种将实用性与精神性完美融合的智慧。 当我们跨越大陆,来到古希腊,我们将邂逅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美学传统。那里,数学与理性成为衡量美的标尺。“黄金分割”的比率,和谐的几何比例,在雕塑、建筑中被奉为圭臬,塑造了理想化的人体,创造了永恒的殿堂。柏拉图笔下的“理型世界”,将美提升至至高的哲学境界,认为我们所见的感官之美,不过是永恒、绝对的“美”的不完美摹本。亚里士多德则更关注艺术的模仿与净化功能,认为悲剧能够引发怜悯与恐惧,从而达到“卡塔西斯”的情感宣泄。从帕特农神庙的庄严宏伟,到米洛的维纳斯雕像的健美典雅,古希腊的美,是一种秩序、一种理性、一种理想化的完美。它所追求的,是形式上的均衡、对称与和谐,是肉体与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一种基于理性的、普遍适用的美学范式。 罗马帝国继承并发展了希腊的艺术成就,却更强调实用性与权力象征。宏伟的斗兽场、高耸的凯旋门,以及精美的马赛克壁画,都展现了帝国的强大与辉煌。但其美学核心,依然离不开对古典形式的借鉴与创新。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欧洲进入了中世纪。此时,美学的主题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神圣的宗教信仰占据了主导地位,美被赋予了神圣的光辉。拜占庭的镶嵌画,以其金碧辉煌的色彩和神秘的光感,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宗教氛围。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的尖顶、繁复精美的彩绘玻璃,则试图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上帝,在宏伟的空间中感受神的伟大与永恒。这里的“美”,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启示,一种对彼岸世界的向往,是对神秘、崇高与虔诚的表达。虽然在某些时期,具象的描绘有所限制,但这种对精神性与象征意义的追求,却为后来的艺术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文艺复兴时期,是对古希腊罗马传统的复兴,但更是在此基础上对人的价值与潜能的重新发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大师,将人类的智慧与情感推向了新的高峰。人体结构的精确描绘,透视法的巧妙运用,色彩的丰富表现,都让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人文主义思潮将“美”重新拉回人本身,强调人的理性、情感与创造力。此时的美,是一种健康、活力、和谐与理想化的人性之美。从《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到《大卫》强健的体魄,再到《雅典学院》思想的碰撞,都是对人类价值的赞颂。 巴洛克时期,艺术风格变得更加夸张、动感与戏剧化。卡拉瓦乔的强烈光影对比,贝尔尼尼的动感雕塑,鲁本斯的丰腴肉感,都在试图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来震撼观众。路易十四时期的凡尔赛宫,更是将这种宏伟、奢华与对称之美推向极致。此时的美,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一种力量的展现,是一种对生命活力的奔放表达。 启蒙运动之后,欧洲的审美思潮迎来了更加多元的分化。 新古典主义,回归理性与秩序,强调古典的规范与崇高。雅克-路易·大卫的画作,以其清晰的构图和明确的道德主题,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典范。 浪漫主义,则是对启蒙运动理性至上的一种反叛,强调情感、想象、个性与自然。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拜伦的诗歌,以及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都展现了对个人情感的极致抒发,对自由的热烈追求,以及对自然鬼魅力量的迷恋。此时的美,可以是汹涌澎湃的情感,可以是神秘莫测的意境,可以是个人主义的独特表达。 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深刻地影响了艺术。现实主义,试图如实地描绘社会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苦难。库尔贝的画作,直接而有力地展现了劳动者的形象。印象派的出现,则标志着对视觉感知方式的革命性探索。莫奈、雷诺阿等画家,捕捉光影瞬间的变化,用色彩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将“美”的定义从客观实在推向了主观感知。 20世纪,现代艺术的浪潮更是将“美”的概念彻底颠覆与拓展。“形式的解放”成为核心。野兽派用鲜艳的色彩表达情感,立体派解构形体,表现主义描绘内心的压抑与焦虑,抽象艺术更是将艺术从具象的描绘中解放出来,走向纯粹的形式与色彩。杜尚的“现成品”艺术,更是将艺术的边界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地带,质疑了艺术的本质与价值。后现代主义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构宏大叙事,玩转挪用与拼贴,强调多元与模糊。 从古老的东方哲学,到古希腊的理性之光,从宗教的虔诚,到人文主义的光辉,从浪漫的激情,到现代的解构与重塑,我们看到,“美”的定义从未固化,它随着时代、文化、技术、以及人类思想的演进而不断变化,不断被挑战,又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 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将不拘泥于单一的理论框架,而是试图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作品、哲学思想、文学评论,乃至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来展现“美”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其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所探讨的,并非是“什么是美”的最终答案,而是“人们是如何思考美的,又是如何创造美的”这一过程。这是一个关于观察、体验、理解、创造与传承的永恒故事。 本书并非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梳理,而是更侧重于对“美”的感悟与启发。它希望激发起读者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对艺术的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并在此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美”的理解与触动。因为,归根结底,“美”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也不是象牙塔里的理论,它存在于每一次令人心动的日出,存在于一句温暖的问候,存在于一次深刻的共鸣,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永恒向往。这是一场关于“美”的发现之旅,邀请您一同启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分阶段的,它需要你的耐心,但也绝对会给你丰厚的回报。初期,阅读过程略显吃力,因为作者似乎执着于溯源每一个美学思潮的哲学根基,那些对先秦诸子、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的引用和阐释,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储备。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就像攀登一座高山,越往上走,视野就越开阔。当最终抵达那些关于“崇高”与“优美”的辩论高潮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轻松读物都无法给予的。作者的逻辑链条极为缜密,他从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层层递进地构建论证,让你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推导。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一份标准答案,而在于它为你装备了一套分析和批判的工具箱,让你今后在面对任何艺术作品时,都能进行一场深入且有根据的内在对话。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结构精妙的迷宫”,你得跟着指引才能不迷路,但一旦掌握了核心的导向,迷宫本身就成了你的游乐场。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注处理得非常用心,每一个引用的画作或建筑照片都恰到好处,既没有喧宾夺主,又提供了必要的视觉参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感知”层面探讨的深度,他不仅仅停留在对艺术形式的分析,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类感官系统如何被文化所塑形,以及社会结构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我们对对称、比例乃至色彩的偏好。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英式”,有一种特有的冷静的幽默感,尤其是在批判某些僵化的学院派观点时,那种带着礼貌的讽刺,读起来让人会心一笑。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件需要时间来“品尝”的陈年佳酿,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风味和更深的层次,它让人思考的不是艺术的“过去”,而是我们如何带着历史的厚度,去理解和构建我们自己的“现在”的审美经验。

评分

我向来是个对艺术史不太感冒的人,总觉得那些年代、流派的划分枯燥乏味,像是在背诵一本过时的字典。然而,当我偶然翻开这本大部头时,那种预期的枯燥感竟然奇迹般地消散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轻快灵动,与其说是学术著作,不如说更像是一位资深艺术评论家在陪着你闲逛一座巨大的、没有围墙的露天博物馆。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将那些宏大的理论概念,瞬间拉回到日常生活的触手可及之处。比如,他描述洛可可风格的“轻盈感”时,用的词汇竟然是“像夏日午后不小心打翻的奶油泡芙”,一下子就让人心领神会,再也不会忘记那种特有的繁复与甜腻。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亲切感”,它没有高高在上地教导你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而是像一位老朋友那样,带着你一起探索、一起质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不同地域审美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包容和好奇心,他让我意识到,“美”从来都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一个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实践。

评分

我是在一个极度需要精神滋养的时期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经历一些职业上的瓶颈期,感觉一切都变得灰暗而功利。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它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仿佛能洗涤掉日常生活的尘埃,让人重新发现世界上的秩序与和谐之美。作者对后现代美学转向的描述尤为精彩,他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从宏大叙事崩塌后,个体如何在碎片化的美感中寻找立足点的焦虑与挣扎。不同于一些偏爱赞美的书籍,这本书的笔触是审慎而克制的,它敢于直面那些被主流审美所忽略的、甚至被斥为“丑陋”或“媚俗”的现象,并试图将它们纳入一个更广阔的审美谱系中进行考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做一些自己的联想,比如将书中提到的某种空间感与我最近读到的一篇小说联系起来,或者用它提出的视角去解构一部刚看完的电影。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什么是值得关注的”这一问题的定义。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拿在手里,光是封面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感觉像是捧着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了一壶浓茶,才鼓起勇气翻开第一页的。说实话,一开始我有些被那些晦涩的哲学名词给震慑住了,感觉自己像个初学徒般,在巨人云集的殿堂里小心翼翼地行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古典,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慢条斯理地拉着你的衣角,带你穿梭于雅典的学院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的作坊之间。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巧妙地编织了一张巨大的思想网络,让你能清晰地看到,某种关于“美”的观念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根、发芽、开花,乃至凋零,又如何在新的土壤中重新焕发生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古希腊雕塑美学与中世纪神学色彩的对比分析,简直是鞭辟入里,让我对那些看似冰冷的艺术品产生了全新的情感共鸣。读完第一部分,我甚至放下书本,走到窗边,仔细端详窗外的一片落叶,试图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具历史深度的眼光去审视它的形状和纹理。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进入一场严肃的、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冒险。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下单后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

人文阅读 学术权威 思想沉淀 社会文化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美学原理》是《美学》的一部分,《美学》是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心灵的哲学”的全貌。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美学》分“原理“和 “历史“两部分。

评分

这本是克罗齐的美学史,一家之言吧

评分

这次周年庆图书品类,京东的活动给力,快递也给力!为书虫提供了方便。算是大餐。

评分

经典之作,必看!

评分

克罗齐的不用说了,经典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