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经典全译本,附带解读及详细案例;
◎张良凭此1360字,成为帝王师;
◎人生哲学、处世艺术、情商锻炼、心灵修养、成功励志的集大成者;
◎不玩厚黑学也能成大事的谋略智慧;
◎用以修身,可以明智益寿;用以从政,可以经世济民;用以经商,可以富甲天下;用以军事,可以百战百胜。
内容简介
《素书》为传统文化经典,相传为秦汉时期黄石公所著,后传授给张良,张良凭借《素书》中的智慧,辅佐刘邦称帝。张良去世后,将《素书》随葬,后被盗贼发掘,流传后世。《素书》原文并不长,词句虽不十分难懂,但每句话的内蕴却异常丰富。本书对《素书》原文中比较生僻的字词作了注释,每句都附有现代汉语译文。此外对《素书》的每个观点,本书都作了详细解读,并附有颇具趣味和针对性的案例。本书还辑录了宋代张商英及清代王氏对《素书》的点评。
作者简介
黄石公,秦汉时期著名隐士。据宋人罗沁《四皓辩》记载,黄石公又名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因避秦时乱,曾隐居今湖北谷城黄石山,世称黄石公,又称“黄公”。
目录
原始章第一
构建人生的五种思想
道是宇宙最高法则
有德者必有所得
仁者爱人
有道义者可立功立世
礼是为人处世的规矩
为人之本,缺一不可
贤人君子的明通审达
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乘势而行,待时而动
道高而名重
正道章第二
德以怀远
信义服人
鉴古察今,人中才俊
行智信廉,人中豪杰
可守本分,舍生取义
身正不怕影子斜
见利不忘义,人中之杰
求人之志章第三
无欲则刚
不为恶事,自然无过
戒绝酒色,洁身自好
远离是非,明哲保身
博学多闻,增长见识
言行清高乃修身之道
深谋远虑才不会陷入困境
慎重选择朋友
宽恕容人是美德
任用人才要知人善任
谗言止于智者
凡事三思而后行
灵活通变可解死结
慎言可避祸
坚守信念才能立功
本德宗道章第四
长于谋划,才能有所成就
忍辱方能身安
进德修业乃首要之事
多做好事就会快乐
心志专一者能成大事
细微之处察本质
34知足是福,多愿则苦
不贪不义之财
自满者败,自恃者孤
用人忌疑心太重
自私自利终致败局
遵义章第五
大智若愚
有过不知为蔽
谨防祸从口出
令出如山,切忌朝令夕改
树立权威不等于发怒
辱人自辱、不可怠慢所敬之人
明辨亲疏贤恶
贪恋女色使人昏聩
私心重者不可委以重任
忌以权势欺压人
名不副实者无善终
厚己薄人不得人心
内讧毁基业
人才不可用而不任
论功行赏留人心
赏识人才要言行一致
施恩莫望报
不可贵而忘贱
用人不可计前嫌
用人不当,后患无穷
明了自身的“强”与“弱”
决策宜仁、宜密
毋让奋勇之士穷困
严防腐败
用人而疑是昏聩
刑罚不可滥用
赏罚要分明
喜欢谗言排斥忠谏者必亡
贪人之有必遭败亡
安礼章第六
常怀宽容之心
凡事预则立
积善者福,积恶者祸
勤劳是富强的根本
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节俭才能真正富有
为上者忌反复无常
56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
自信信人,自疑疑人
邪僻之人无正直朋友
上梁不正下梁歪
厚待贤能之士
吸引人才需要良好的环境
功成之后切勿自满
鉴别人才需要慧眼
有规则有法度才会秩序井然
人才好比栋梁
民心是根本
选择正确的道路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同志相得,同仁而忧
臭味相投
美女善妒
智者多谋
同官同利易相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志同道合则大业可成
同行是冤家
教人者须先正己
顺“道”而行则万事可行
附录
附录一:黄石公传
附录二:《素书》原文
附录三:《素书》考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原始章第一
立身成名的根本
此章论述为人处世的基础和根本法则,所以称其为“原始章”。黄石公认为,为人处世应该具备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者,这五者统而言之囊括了东方文明总体思想的原始理论。这里的“道”,精微玄妙,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规律;这里的“德”,瑰伟高超,也不等同于现今的文明礼貌。“以道为体为因,以德为用为果,济世以仁,处事以义,待人以礼”,可以说这就是经世治国的根本,是谋仕、权变的准绳,也是涉世、立身的起点。所以为人者就要在时机未到之时,加强自身德行与能力的修养,审时度势。一旦时机成熟,则可进取天下,成就一番伟业。
构建人生的五种思想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译文】
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种品质,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解读】
黄石公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其著作《素书》是一部韬略奇书,但本书开篇讲的却是似乎与谋略无关的道、德、仁、义、礼。这是因为在黄石公眼里,道、德、仁、义、礼是统摄一切权谋的纲领,是最高境界的韬略。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道、德、仁、义、礼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体系,应该系统地去认识。老子在《道德经》第38篇有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意思就是说:天地化生万物,有一定规律,如道路一般,是之为道;由于世风日下,人们距离天道原有的和谐、完美越来越远,人心日益丧失先天的淳朴、自然,矫情、伪饰成了人们必备的假面,所以才不得不用伦理道德教育世人,当道德教育也不起作用的时候,只好提倡仁爱。当人们的仁爱之心也日益淡薄之时,就呼吁要用正义,在正义感也丧失殆尽后,就只能用法规性的礼制来约束民众了。因此,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方面是天道因时势之不同而权变使用的结果。
【案例】
中国儒道二家最核心的就是这几个基本概念:道、德、仁、义、礼。这几个核心概念是一个相互依存、作用和演化的体系。为使修养境界不至于节节败退,君子还需要“三省吾身”。
修身是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三省吾身”的修养精神对于一个有志于建设社会的人而言,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律、自省精神。鲁迅曾经感慨过:“中国是古国,历史长了,花样也多,情形复杂,做人也特别难。”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应不断检讨自己的过失、提高个人的修养。处世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也不是左右逢源的奉承,而要有自省的过程与自省的高尚精神。
没有反省就没有进步。人只有不停地通过自我反省,才能不迷失方向,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在企业管理方面也需要自省精神。李嘉诚在汕头大学的一场学术报告中畅谈了对于管理的看法:“想当好管理者,首要的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重大责任,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模样是建立尊严的基础。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我每天都要反省,看一看今天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凡是没有做好的地方,必须想办法弥补回来。同时,再想一想今天的成绩,用它们来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同样的方法,每一个月、每一年都要做这样的反省。”
反省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只有经常反省的人才能进步。每天进行心灵盘点,时刻进行自我检查与审视,及时知道自己近期的得与失,思考今后改进的策略,从而取得更出色的业绩,事业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日本“保险行销之神”原一平每天晚上8点进行反省,并将之列入每天的计划当中,他把反省当成每天的工作,最终摘取了日本保险史上“销售之王”的桂冠。
宋·张商英:“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清·王氏:“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着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道是宇宙最高法则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译文】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着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如此。
【解读】
大至宇宙万物,小至人自身,无不是“道”的体现。道在事则为理,理周则事顺;道在人则为伦理规范,符合此规范则家齐国治,社会稳定。但我们常因奔波、忙碌,对此视而不见。当我们以虚静之心去仔细体味时,似乎能恍兮惚兮地感觉到个中之真味;可是一旦忙乱起尘世琐事,我们则又陷入茫然之状态。天有昼夜四时的变化规律,这是天理自然之道;人有伦常规范,这是社会之道。如果我们能上遵天时,下顺地利,掌握自然人事之道,那么事情多易成功。
【案例】
明人洪应明说:“处洁也立方,处丸也宜圆,分水宇之也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意思是说,生活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时,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爱憎分明;处在政治黑暗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圆滑老练随机应变;当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就要刚直与圆滑并用。对待善良的君子要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厉,对待平民大众要宽严互用。这种方式可谓是遵道处世的典范。
职场上也如此,竞争激烈,稍有不慎,即有危险。很多时候,我们要掌握规律,适当地加以变通。
老子曾在“上善若水”的总纲之下,明确地讲了七条准则,可以运用于管理之中: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条准则是从水的七种特性里引申出来的。“居善地”的原则是为人立身处世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心善渊”的原则是大度能容;“与善仁”的原则是仁慈柔和进行管理;“言善信”的原则为诚信无伪的准则;“政善治”的原则是善于管理;第六“事善能”的原则是能方能圆;第七“动善时”的原则是及时而动。这七条,可以说就是管理之“道”,能把握这些,管理当中自然应付自如。
宋·张商英:“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大而八荒之表,小而芒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
清·王氏:“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
前言/序言
溯光之痕 一部关于记忆、身份与时间流转的宏大史诗。 在遥远的“回响之境”,时间并非线性的洪流,而是交织盘旋的无数丝线。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在这无尽的回响中留下独特的印记,这些印记,便是“溯光”。“溯光之痕”便是这样一部描绘凡人、神祇、以及介于两者之间存在的,在时间的长河中追寻自身意义、对抗遗忘、并试图理解生命本质的史诗。 故事的开端,我们跟随一位名叫“埃利亚斯”的年轻书记官。他生活在一个被巨大图书馆“遗忘之塔”笼罩的城市。这座塔并非寻常的建筑,它的每一层都承载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每一页泛黄的书卷都潜藏着一段沉睡的记忆。埃利亚斯的工作,是整理那些被时间侵蚀得面目全非的卷宗,试图从中辨认出零碎的线索,拼凑出那些早已消失在时间迷雾中的故事。他对于“溯光”这个概念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探求,坚信每一个生命留下的痕迹,都拥有着某种不朽的力量。 然而,回响之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一股被称为“寂灭之蚀”的力量,悄无声息地吞噬着时间的痕迹,让那些曾经鲜活的存在,连同他们的记忆与故事,一同化为虚无。城市中,人们开始出现记忆的断层,亲人面孔变得模糊,珍贵的过往如同潮水般退去。埃利亚斯发现,他所守护的图书馆,也开始出现无法修复的“空洞”,那些记载着重要历史的卷轴,正逐渐失去墨迹,变得空白。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埃利亚斯在“遗忘之塔”的禁区,发现了一枚古老的“溯光之石”。这枚石头散发出微弱却温暖的光芒,触碰它的瞬间,埃利亚斯仿佛听到了无数低语,看到了模糊的光影。他得知,这枚石头是连接“溯光”与现实的媒介,而“寂灭之蚀”的出现,并非自然衰亡,而是有人在背后操纵。 为了阻止“寂灭之蚀”的蔓延,埃利亚斯踏上了寻找“溯光之石”其他碎片的旅程。他的旅途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他穿越了名为“低语森林”的古老丛林,这里的树木会低语生前的记忆,吸引迷失的灵魂;他攀登了“寂静山脉”,那里住着一些被时间遗忘的古老生灵,他们沉默而强大,守护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他还进入了“幻影海域”,那里的海水承载着无数破碎的梦境与愿望。 在旅途中,埃利亚斯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来自遥远国度的、拥有操控光影能力的“织光者”——莉娜,她身负家族的使命,也对“寂灭之蚀”感到深深的忧虑。她怀疑这股力量与一个被遗弃在时间缝隙中的古老文明有关。还有那位沉默寡言的“时间行者”——塞拉斯,他似乎不受时间的影响,却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给予埃利亚斯若有若无的指引,他的眼神中透露着无尽的沧桑与无奈。 埃利亚斯也得知了关于“溯光”更深层的秘密。原来,每一个生灵的“溯光”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连接,形成一张巨大的“记忆之网”。“寂灭之蚀”的侵蚀,实际上是在破坏这张网,让整个回响之境走向彻底的虚无。“溯光之石”的碎片,则如同网上的节点,收集它们,能够修复这张网,并找到“寂灭之蚀”的源头。 随着旅程的深入,埃利亚斯逐渐了解到,“寂灭之蚀”的背后,是一个名叫“影王”的强大存在。影王曾经是回响之境中最伟大的“记忆守护者”,他试图将所有的生命记忆保存在一个永恒的“静止之地”,以对抗时间的流逝。然而,他的方法过于极端,导致他被黑暗吞噬,变成了吞噬一切记忆的“寂灭之蚀”。影王认为,生命的短暂与遗忘,是痛苦的根源,他希望通过彻底抹去一切,让一切归于平静。 埃利亚斯与莉娜、塞拉斯一同,逐渐拼凑出了影王的过去,以及他扭曲的动机。他们理解了影王对痛苦的恐惧,但也看到了他行为的毁灭性。埃利亚斯深信,生命的价值,并非在于永恒的留存,而在于那短暂却绚烂的绽放,在于那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记忆的流逝,并非终结,而是生命不断更新与演变的必然。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遗忘之塔”的顶端,也就是“回响之境”的中心。埃利亚斯、莉娜和塞拉斯在这里与影王展开了最终的对决。影王以其吞噬一切的力量,企图将整个回响之境拖入永恒的黑暗。埃利亚斯并没有选择与影王硬碰硬,而是运用他收集到的“溯光之石”,激活了“记忆之网”。 他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将那些在旅途中遇到的生灵的故事,将那些从泛黄卷宗中辨认出的历史,全部注入到“记忆之网”中。他激活的不是对抗的力量,而是连接、是共鸣、是理解。他让影王看到,那些被他认为痛苦的短暂与遗忘,恰恰是生命之所以珍贵的原因。他让影王感受到,每一个微小的“溯光”,汇聚起来,能够形成多么强大的光芒,多么温暖的连接。 最终,影王的力量开始动摇。他看到了自己行为的错误,看到了他所追求的“永恒平静”的虚无。他心中的黑暗,被埃利亚斯所唤醒的“溯光”所驱散。影王并没有彻底消亡,而是化作了一缕微弱的光,融入了“记忆之网”,成为了其中一个不再吞噬,而是守护的节点。 “寂灭之蚀”逐渐消退,回响之境的记忆开始重新显现。人们找回了遗失的片段,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再次被讲述。埃利亚斯也从中获得了成长,他不再只是一个机械的书记官,而是一个理解生命意义的“溯光者”。他明白了,守护记忆,并非是将它们尘封,而是让它们在流转的时间中,继续闪耀,继续启发。 “溯光之痕”的结尾,埃利亚斯回到了“遗忘之塔”,但他所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卷宗,而是无数鲜活的生命故事。他知道,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更替,是永恒的循环。而每一个生命,都在这循环中,留下了独一无二的“溯光之痕”。这份痕迹,不会被遗忘,它将继续在这无尽的回响之境中,传递着生命的力量与温暖。 这部作品,探讨了记忆的价值与脆弱,身份的追寻与构建,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成长与变化。它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以及在其中挣扎、探索、并最终找到自身意义的生命。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深的遗忘中,也总有微弱的光芒,指引我们前行,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