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被奉为英国节事及活动行业的“圣经”,活动组织者几乎人手一册。
2.本书由英国安全与健康执行委员会编著,由英国活动管理中心博士李艳凝翻译。
3.全书共33章、1077个注意事项。既是一本实用的指导手册,又甚至可以作为一份活动安全注意事项的检查清单。
《大小型活动安全指南》详细介绍了各种大小型活动在卫生与安全方面应注意的事项及处理方式,共包含33章、1077条内容,涵盖不同类型的场地规定、设施需要和管理问题。本书既是一本实用的指导手册,又像是一份详细和清晰的检查清单,完整地包含了场地规划与设计、人群沟通与管理、消防、运输、照明、饮食、医疗等各方面的内容。活动策划者或举办者如能遵循本书的指导,则有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
本书旨在帮助各种大小型活动组织者,确保活动的安全进行。本书能帮助活动组织者了解其他相关利益者如当地政府以及应急服务部门的需要,从而能够与他们一起共同提升活动的安全性。
李艳凝 博士,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全球著名的活动管理专业学府——英国活动管理中心(UK Centre for Events Management)以及中国中山大学会展管理专业,目前任教于英国考文垂大学(Coventry University),为活动管理及体育管理硕士专业助理主任。
李艳凝博士拥有结合学术和行业的双重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学术方面,李博士一直从事活动策划与管理的研究,包括大型音乐节、体育赛事、会议展览、娱乐活动以及其他商业活动,并从事活动策划与管理的教学工作(其学生包括英国大型活动策划公司从业人员)。行业工作方面,李博士拥有超过11年的活动策划与管理的行业经验,包括:全球顶jian的音乐节Glastonbury Festival、Festival Republic旗下的Leeds/Reading Festival和LatitudeFestival、英国华人新年巡游庆典(伦敦与利兹)等英国大小型活动,以及国内的大小型节事活动。
原著前言
概论
第一章 规划与管理
第二章 场所与场地设计
第三章 消防安全
第四章 重大突发事件处理规划(应急规划)
第五章 通讯和沟通管理
第六章 人群管理
第七章 交通、运输管理
第八章 建筑结构
第九章 屏障、护栏
第十章 电气装置与照明设备
第十一章 食品、饮料及水
第十二章 商品经营及特殊许可
第十三章 娱乐项目、吸引物/景点及促销展示
第十四章 卫生设施
第十五章 废弃物管理
第十六章 声音:噪音与震动
第十七章 特效、烟火与爆竹
第十八章 露营
第十九章 具特殊需求的群体之设施
第二十章 医药、救护车与急救管理
第二十一章 信息、福利保障与援助
第二十二章 孩童
第二十三章 演出者
第二十四章 电视与媒体
第二十五章 露天运动场馆的音乐活动
第二十六章 室内演出场馆的活动
第二十七章 大型活动
第二十八章 小型活动
第二十九章 古典音乐活动
第三十章 不设围栏或非售票活动,包括电台路演
第三十一章 通宵音乐活动
第三十二章 不持牌活动
第三十三章 健康与安全责任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真的体现了“专业至上”的原则,但坦白说,阅读体验上还是有些瑕疵。虽然内容深度足够,但某些章节的论述显得过于学术化,尤其是在讨论复杂系统理论在活动安全中的应用时,上下文的衔接稍显生硬。对于初入行的年轻团队来说,可能需要多次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另外,虽然书中强调了多语种活动的安全准备,但在具体执行层面,对于跨文化沟通障碍引发的安全风险分析略显单薄。例如,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人员之间建立统一的紧急信号和指令体系,这方面可以有更细致的案例支撑。不过,瑕不掩 एनीमिया,这本书整体的框架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无疑是顶尖的。它成功地将工程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汇到活动安全这个实践领域中,形成了一套自洽且强大的理论支撑。对于希望从“经验型”安全管理向“科学化、标准化”管理转型的组织而言,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著作,它确实拓宽了我对活动安全边界的认知。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部分稍微有点枯燥,全是理论框架和概念定义,我差点没能坚持下去。但越往后看,越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它似乎在极力避免那些老生常谈的“注意事项”,而是深入挖掘了活动安全背后的底层逻辑和管理哲学。比如,书中用很大篇幅探讨了“组织文化对安全执行力的影响”,这视角非常独特。它强调,再详尽的SOP(标准作业程序)也比不上一个将安全置于首位的企业文化。作者通过几个经典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许多安全事故并非源于操作失误,而是管理层对风险的漠视和侥幸心理。这种宏观层面的剖析,对我启发极大。我过去总是在细节上纠结,比如某个路障该放多高,但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要设置这个路障,以及组织内部的决策链条是如何影响到这个小小的设置的。此外,书中对法律法规的引用和解读也做得非常到位,不仅列出了条文,还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在不同司法管辖区下,责任主体如何界定。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战略指导手册”,而非简单的“操作说明书”,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琐碎,站在更高维度审视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黑白灰的主色调给人一种专业和可靠的感觉。拿到书本时,首先被它厚实的纸张和精良的装帧所吸引,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行业动态的从业者,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前沿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初读目录,发现它涵盖了从小型庆典到大型节事的全方位内容,这表明作者在梳理体系上做了大量工作,力求做到全面覆盖。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部分,这通常是活动组织中最为关键却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书中对不同规模活动的风险点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给出了量化的评估标准,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制定预算和购买保险至关重要。举例来说,书中对人流密度与疏散路径的分析非常深入,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提供了具体的计算模型和图示,让人茅塞顿开。同时,它对技术设备安全(如舞台灯光、音响系统)的冗余设计和故障排除流程的描述也极为详尽,这对于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后盾。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行业经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是希望能找到一些针对新兴活动类型的安全解决方案,比如沉浸式体验活动或者大型电竞赛事。令人惊喜的是,书中对于“虚拟与现实交织环境下的安全边界”这一章节的探讨非常前卫。作者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场地安全范畴,而是深入分析了如何管理观众在高度沉浸状态下的行为风险,例如,如何确保出口标识在特殊灯光或视觉效果下依然清晰可见,以及如何处理因“角色扮演”引发的突发性肢体冲突。这部分内容显然是基于对未来活动形态的深刻洞察。书中对“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涉及大规模人脸识别入场或实时数据采集的活动中,详细阐述了合规性的要求和技术防范措施。相较于市面上那些主要针对音乐节和展会的基础读物,这本书的视野明显更广阔、更具前瞻性。我特别喜欢它在风险矩阵中加入了“社会舆情风险”这一维度,并提供了应对公关危机的快速响应流程图,这在当今社交媒体环境下,无疑是极具价值的补充。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讲,这本书的“工具箱”部分简直是宝藏。我不是专业的安全顾问,更多时候需要快速搭建临时安全体系,这本书提供了大量可直接套用的模板和清单。例如,针对一个突发性的户外集会,书中给出了一个“48小时启动检查清单”,从场地勘测到人员部署,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负责人和时间节点,非常清晰。更出色的是,它提供了一套详细的“供应商安全资质审查表”,这解决了我们外包合作中最大的痛点——如何快速判断第三方服务商的安全水平。我们过去常常因为不了解舞台搭建商的作业规范而埋下隐患,这本书的模板则提供了一套量化标准来评估这些外部风险。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少有晦涩的术语,即使是非安全领域的项目经理也能很快上手。我把其中的“紧急医疗响应层级划分”图打印出来贴在了办公室,它清晰地界定了何时需要呼叫社区医院,何时必须启动区域联动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内部沟通的效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安全管理流程“切片”并“模块化”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