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Ⅰ 第6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材料力学(Ⅰ 第6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鸿文 编
图书标签:
  • 材料力学
  • 力学
  • 工程力学
  • 高等教育
  • 本科教材
  • 规划教材
  • 第六版
  • 十二五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结构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79751
版次:6
商品编码:121753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材料力学(Ⅰ 第6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材料力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绪论,拉伸、压缩与剪切,扭转,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稳定以及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等。

作者简介

  刘鸿文(1924—2012),浙江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固体力学教学工作。曾任教育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教育部)工科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指导组组长。1989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杭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浙江省第四届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
  著作有:《材料力学》,《高等材料力学》,《板壳理论》,《材料力学教程》,《材料力学实验》,《简明材料力学》等。以上诸书先后分别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材料力学》第2版并于1990年由台湾高等教育出版社以繁体字再版。
  《材料力学》第2版于1987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获国优奖。《材料力学》第3版于1997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材料力学的任务
1.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1.3 外力及其分类
1.4 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
1.5 变形与应变
1.6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习题

第二章 拉伸、压缩与剪切
2.1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实例
2.2 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
2.3 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2.4 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2.5 材料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2.6 温度和时间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7 失效、安全因数和强度计算
2.8 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
2.9 轴向拉伸或压缩的应变能
2.10 拉伸、压缩超静定问题
2.11 温度应力和装配应力
2.12 应力集中的概念
2.13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习题

第三章 扭转
3.1 扭转的概念和实例
3.2 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
3.3 纯剪切
3.4 圆轴扭转时的应力
3.5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
3.6 圆柱形密圈螺旋弹簧的应力和变形
3.7 非圆截面杆扭转的概念
3.8 薄壁杆件的自由扭转
习题

第四章 弯曲内力
4.1 弯曲的概念和实例
4.2 受弯杆件的简化
4.3 剪力和弯矩
4.4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
4.5 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
4.6 平面曲杆的弯曲内力
习题

第五章 弯曲应力
5.1 概述
5.2 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5.3 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
5.4 弯曲切应力
5.5 关于弯曲理论的基本假设
5.6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习题

第六章 弯曲变形
6.1 工程中的弯曲变形问题
6.2 挠曲线的微分方程
6.3 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
6.4 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
6.5 简单超静定梁
6.6 提高弯曲刚度的一些措施
习题

第七章 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理论
7.1 应力状态概述
7.2 二向和三向应力状态的实例
7.3 二向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
7.4 二向应力状态分析——图解法
7.5 三向应力状态
7.6 位移与应变分量
7.7 平面应变状态分析
7.8 广义胡克定律
7.9 复杂应力状态的应变能密度
7.10 强度理论概述
7.11 四种常用强度理论
7.12 莫尔强度理论
7.13 构件含裂纹时的断裂准则
习题

第八章 组合变形
8.1 组合变形和叠加原理
8.2 拉伸或压缩与弯曲的组合
8.3 偏心压缩和截面核心
8.4 扭转与弯曲的组合
8.5 组合变形的普遍情况
习题

第九章 压杆稳定
9.1 压杆稳定的概念
9.2 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9.3 其他支座条件下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9.4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经验公式
9.5 压杆的稳定性校核
9.6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9.7 纵横弯曲的概念
习题
附录Ⅰ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Ⅰ.1 静矩和形心
Ⅰ.2 惯性矩和惯性半径
Ⅰ.3 惯性积
Ⅰ.4 平行移轴公式
Ⅰ.5 转轴公式主惯性轴
习题
附录Ⅱ 常用截面的平面图形几何性质
附录Ⅲ 型钢表
参考文献
习题答案
结构动力学导论:振动、稳定与失效的桥梁 图书名称: 结构动力学导论:振动、稳定与失效(第3版) 作者: 王建国,李明,张强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1-68745-2 --- 内容概述 《结构动力学导论:振动、稳定与失效(第3版)》是一本面向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级教材。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特别是时变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规律、稳定性分析方法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构失效模式。本书的编写基于“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应用紧密”的原则,力求在严谨的数学推导与直观的物理图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在当前工程实践中,结构所面临的载荷环境日益复杂,从地震、风荷载到高速冲击、声波激励,结构动力学已成为保障结构安全与性能的核心技术。本书不仅涵盖了经典结构动力学的基础理论,更融入了作者团队在非线性动力学、随机振动以及结构健康监测(SHM)等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章节详细内容导览 第一部分:动力学基础与单自由度系统分析 (Foundations and Single-Degree-of-Freedom Systems) 第一章:绪论与动力学基本概念 本章首先回顾了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中关于应力、应变、变形的基本概念,并明确了结构动力学与静力学的本质区别——时间的维度。重点介绍了结构的基本理想化模型,如质点、梁、杆件。引入了质量、刚度、阻尼这三个核心动力学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在结构建模中的选取原则。阐述了自由度(DOF)的概念及其在简化模型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与强迫振动 这是全书的基石。详细推导了经典粘性阻尼单自由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并对其进行了严格求解。重点分析了系统的固有频率、阻尼比以及模态的概念。随后,系统分析了简谐荷载下的强迫振动问题,深入探讨了共振现象的物理机理、危害性以及如何通过阻尼设计或改变系统参数来避免共振。引入了频率响应函数(FRF)的概念,为后续多自由度系统分析奠定基础。 第三章:单自由度系统的瞬态响应与冲击分析 本章关注于瞬态激励,如冲击载荷(如碰撞、短时脉冲载荷)。分析了脉冲荷载下的系统响应,特别是冲击系数的物理含义。详细讨论了能量法在分析瞬态响应中的应用,并介绍了线性系统在脉冲激励下的积分求解方法。 第二部分:多自由度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Multi-Degree-of-Freedom Systems) 第四章: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型分析与模态理论 本章将研究重点从单自由度系统扩展到具有$n$个自由度的离散系统。详细阐述了拉格朗日方程在推导多自由度系统运动方程中的应用。核心内容聚焦于特征值问题——求解无阻尼系统的特征方程,从而获得系统的固有频率(特征值)和振型(特征向量)。通过正交性原理,系统地介绍了模态叠加法,这是后续分析大量振动问题的基础。 第五章:多自由度系统的阻尼与响应分析 在引入阻尼后,运动方程的求解复杂度显著增加。本章详细讨论了几种常见的阻尼模型,特别是比例阻尼(Rayleigh阻尼)和非比例阻尼。重点分析了模态阻尼比的确定方法,以及在比例阻尼假设下,如何利用模态叠加法求解任意激励下的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针对非比例阻尼系统,引入了复特征值问题和状态空间法的初步概念。 第六章:连续体结构的动力学离散化——有限元基础 本章是连接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关键。系统介绍了如何使用有限元方法对梁、板等连续体结构进行动力学离散化。推导了梁单元的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并展示了如何通过这些离散化的单元矩阵组装成整个结构的全局动力学矩阵。重点讲解了如何处理边界条件以及如何通过模态分析确定复杂结构的固有特性。 第三部分:稳定性、非线性与随机动力学 (Stability, Nonlinearity, and Random Dynamics) 第七章:结构稳定性与欧拉屈曲理论的动力学视角 本章探讨了结构在静态荷载作用下发生失稳的临界条件,并从动力学角度理解失稳过程。引入了动力学稳定性概念,如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的初级应用。详细分析了梁和柱的轴向力影响下的动力学特性变化,以及屈曲载荷与系统固有频率降低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非线性动力学基础与近似解法 现实中的结构,尤其是在大变形或材料进入塑性阶段后,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本章引入了非线性恢复力模型(如双线性、指数型)。重点介绍了求解非线性系统响应的数值方法,如龙格-库塔法。同时,探讨了何夫(Hopf)分岔和倍周期分岔等初步的稳定性判断,为理解结构在极限载荷下的复杂行为提供工具。 第九章:随机振动基础 本章应对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随机激励(如地震波、湍流风场)进行分析。介绍了随机过程理论的基本工具,如功率谱密度(PSD)函数和自相关函数。重点分析了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系统在平稳随机激励下的均方根响应和峰值响应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对地震工程中常用的均方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四部分:高级主题与工程应用 (Advanced Topics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第十章:结构阻尼的物理机理与主动控制 本章深入探讨了结构阻尼的物理来源(内摩擦、滑移、辐射等),超越了粘性阻尼的理想化模型。随后,引入了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概念,包括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和粘滞流体阻尼器(Viscous Dampers)的优化设计与安装位置的选择,并展示了这些装置如何改变系统的动力学响应。 第十一章:结构健康监测(SHM)的动力学基础 结合现代工程需求,本章探讨了如何利用结构动力学原理进行结构健康监测。介绍了模态识别技术,如频响函数法和时域识别法(如随机子空间迭代法)。讨论了损伤对结构固有频率和振型的影响,并探讨了基于损伤指标(Damage Index)的定位和严重程度评估方法。 --- 本书特色 1.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每章均配有丰富的工程算例,直接采用实际工程结构(如桥梁、高层建筑、航空结构)的参数进行分析,确保读者能够将所学理论直接应用于工程问题的解决。 2. 先进工具的应用: 全书贯穿使用MATLAB/Simulink等主流数值计算软件进行仿真演示,帮助读者掌握现代结构分析的必备技能。 3. 侧重物理图像: 尽管数学推导严谨,但始终强调物理意义的阐述,特别是对模态振动、共振、稳定性的物理图像的描绘,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易于理解。 4. 前沿技术引入: 系统地介绍了非线性动力学、随机振动和结构健康监测等当前研究热点,为有志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前沿研发的读者打下坚实基础。 适用对象: 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结构工程师、动力学研究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教材,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无数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复杂的图表镇住了。坦率地说,初学时真是摸不着头脑,那些关于应力、应变、挠度、屈曲的概念,对于一个刚从基础力学过渡过来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完全是靠着课上老师的耐心讲解和课后反复琢磨那些经典例题才勉强跟上的。这本书的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陡峭,它不像那些“入门友好型”的教材那样,用大量的简化和类比来降低理解门槛。相反,它直接将你抛入了真实工程问题的核心,要求你用严谨的数学工具去分析材料在载荷作用下的内在响应。书中的推导过程详尽而又不失深度,尤其是对材料本构关系那一章的阐述,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敬佩,但同时也意味着你需要扎实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基础作为支撑,否则很容易在符号演算中迷失方向。它更像是一位严厉的导师,它不会轻易地喂给你答案,而是逼迫你去亲手构建起整个力学分析的知识体系。对于那些立志于从事结构设计、机械分析等专业领域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尽管获取这笔财富的过程注定伴随着不少的煎熬和挫败感。

评分

这本书对我学习工程科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本教科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行业标准或是一部“武功秘籍”。我认识的一些在知名设计院工作的前辈,他们的案头也常备着这一版本,并且经常翻阅其中的某些章节作为参考。这说明了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持久的生命力。特别是关于材料破坏准则的部分,从经典的莫尔准则到更复杂的韧性材料失效理论,阐述得层层递进,让你清晰地认识到,结构设计中的安全裕度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对材料极限认知的基础之上的。我记得有一次在校外实习时,遇到一个关于连接件疲劳分析的问题,现场的工程师给出的经验判断与书本上基于S-N曲线的理论分析惊人地一致,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巨大力量。这本书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计算”,更是“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它将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置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点,是任何速成的学习方法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说实话,初次接触这本教材时,我对其排版和图示的“复古”风格略感不适。它不像现在流行的教材那样采用大量彩色印刷和精美的三维渲染图来吸引眼球。这本书的设计风格非常朴素,甚至可以说有些刻板,几乎所有的插图都是黑白的线条图,主要目的是清晰地展示受力假设和几何关系,而不是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然而,正是这种极简主义的风格,反而迫使我们的大脑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文字和逻辑推理上。没有花哨的视觉干扰,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箭头都承载着明确的物理意义。这种专注于本质的排版方式,反而培养了一种沉下心来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够静下心来,跟随作者一步步推导出复杂的微分方程,这种专注力的训练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虽然在对比其他更现代的教材时,它的视觉体验稍逊一筹,但从内容传递的效率和对思维深度的要求来看,这种“老派”的风格功不可没。

评分

我尤其欣赏的是这套教材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之间所达到的那种微妙的平衡。很多力学书要么过于偏重理论的严密性,以至于脱离了实际应用场景,读起来枯燥乏味;要么就是过于偏重应用案例,使得读者对背后的物理机制一知半解。但这一版似乎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切入点。比如在讲述薄壁梁的扭转问题时,它不仅仅停留在经典的圣维南扭转理论上,还引入了能量法和更现代的有限元分析思想的萌芽,这为我们后续学习更高级的结构力学和有限元分析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书中提供的习题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不仅仅是数值计算的练习,更多的是对概念理解深度的考察。我记得有一道题,要求分析一个复杂截面在组合载荷下的主应力分布,如果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很容易在方向判断上出错。但当你真正理解了应力状态的几何意义后,你会发现解题的乐趣所在——那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对真实世界物理现象的精确描述的过程。这种训练,远比简单地记住几个公式要宝贵得多,它培养的是一种结构化、系统化的工程思维。

评分

要真正掌握这本书的内容,确实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成本。我曾尝试过在假期里集中攻克其中一个章节,但很快发现,材料力学这种知识是需要“时间浸泡”和“反复咀嚼”的。它不像学习历史那样可以通过记忆来快速掌握,每一个概念都需要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清晰的力场模型。对我而言,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如何将二维的截面分析扩展到三维的应力状态,以及如何区分线弹性假设和塑性变形的界限。书中对本构关系过渡阶段的描述相对简练,需要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才能完全理解其背后的热力学基础。但正因为这种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一旦你能够独立完成书中难度较高的综合性题目,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意味着你已经跨越了工程力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具备了初步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本书,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一场对学习者心智和毅力的严肃考验。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很快

评分

有几页掉了

评分

很快

评分

就是贵了点

评分

材料力学经典书籍,值得购买

评分

书本是正版,快递速度很给力!

评分

不错不错纸张挺舒服的快递给力

评分

值得拥有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