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表(2017 第1册 鸭绿江口至长江口) [Tide Tables]

潮汐表(2017 第1册 鸭绿江口至长江口) [Tide Tabl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潮汐表
  • 海洋潮汐
  • 黄海
  • 渤海
  • 鸭绿江口
  • 长江口
  • 2017年
  • 航海
  • 海洋科学
  • 水文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940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904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ide Tabl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8
字数:8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潮汐表(2017 第1册 鸭绿江口至长江口)》包括三部分:第1部分是主港的每日逐时潮高和高(低)潮潮时、潮高预报,或只刊载每日高(低)潮潮时、潮高预报;第二部分是潮流预报站点的每日潮流预报;第三部分是附属港有关资料,主要内容是附属港同某一个主港之间的潮时差、潮差比和改正数。为了帮助用户了解港口的潮汐状况,还同时列出了每个港口的潮汐特征数据。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潮汐表结合使用的专用图表。

目录

说明
年历表

主港潮汐预报表
(辽宁省18个站)
丹东
丹东新港
石山子
大鹿岛
小长山岛
大窑湾
大连(老虎滩)
旅顺新港
金县
葫芦套
长兴岛
鲅鱼圈
营口
老北河口
锦州港(笔架山)
菊花岛
团山角
芷锚湾
(河北省、天津市9个站)
山海关
秦皇岛
七里海(新开口)
京唐港
曹妃甸
塘沽
岐口
埕口外海
黄骅港(一期煤码头)
(山东省23个站)
东风港
湾湾沟口
东营港
潍坊港
莱州港
龙口
蓬莱
南长山岛
砣矶岛
北隍城岛
烟台
威海
成山角
石岛
张家埠
乳山口
千里岩
女岛港
青岛
黄岛
董家口
日照港(石臼所)
岚山港
(江苏省、上海市16个站)
连云港
燕尾
滨海港
射阳河口
新洋港
大丰港
琼港
洋口港
吕四
天生港
佘山
崇明(南堡镇)
中浚
高桥
吴淞
黄浦公园

潮流预报表
(潮流预报点11个)
潮流预报表使用说明
大三山水道
渤海航线(辽东湾渔场)
埕北
老铁山水道
成山角
连青石渔场1号站
连青石渔场2号站
青岛至上海航线(海州湾渔场)
连云港航线
大沙渔场
江外渔场(上海至日本航线)
附表:求任意时刻潮流用表

差比数和潮信表及使用
名词解释
使用说明
差比数和潮信表
平均海面季节改正值表
由和2gM2一gM4查涨落潮时差用表

附录
部分港口潮高订正值表
格林尼治月中天时刻表(格林尼治平时)
东经120°月中天时刻表(北京标准时)
月赤纬表(世界时零时)
任意时潮高计算方法
天文变量
海图与航行指南:深度解析世界主要海域的潮汐、水流与气象条件 导言:航海安全与精确导航的基石 在广袤无垠的海洋上,船舶的安全航行与高效运输,不仅依赖于先进的导航设备,更根植于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潮汐、水流和气象规律的深刻理解。本书《海图与航行指南:深度解析世界主要海域的潮汐、水流与气象条件》并非针对特定区域的潮汐数据汇编,而是一部旨在为海事专业人士、海洋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级航海爱好者提供全面、系统性海洋环境认知与分析方法的参考手册。 本书聚焦于海洋动力学、水文气象学在实际航运、港口建设和海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跨越特定地理范围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集,以应对全球不同海域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挑战。 --- 第一部分:海洋动力学原理与潮汐理论的深度剖析 本部分致力于构建理解潮汐现象的理论基础,超越简单的数字查找,深入探讨驱动潮汐变化的根本物理机制。 第一章:全球引力场与地球响应 详细阐述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解释天体引潮力中的核心作用。重点分析了太阳和月球相对地球运动轨迹的变化(如交点周期、月球轨道倾角变化)如何影响引潮力的周期性和强度,引入“历元”的概念,解释为何潮汐预报需要考虑特定时间参考系的建立。 第二章:潮汐的调和分析与组成 本章系统梳理了潮汐调和分析(Harmonic Analysis)的数学模型。详细介绍了构成全球主要潮汐分潮(如M2、S2、N2、K1、O1、M4等)的生成机制、周期特征及其对局部潮波叠加的影响。书中提供了傅里叶级数在潮汐分析中的应用实例,并探讨了非线性效应(如浅水效应)如何导致半日潮变为混合潮或日潮。 第三章:潮汐传播与空间变异性 超越单点预报,本章探讨了潮汐波在不同洋盆和海峡中的传播特性。讨论了科里奥利力、海底地形(Bathymetry)和海岸线形状对潮汐波速度、振幅和相位延迟的影响。通过理论模型模拟了潮波在封闭海域(如海湾)与半封闭海域(如海峡)中形成驻波和复杂的干涉模式的机制。 --- 第二部分:水流动力学与洋流系统分析 本部分将研究重点从垂直水位的变化转向水平水体的运动,即海流的成因、结构与对船舶航行的影响。 第四章:风驱动流与地转流 详细区分了风应力驱动的表层流(Ekman螺旋与Ekman输运)与受地球自转影响的平衡流(地转流)。通过对梯度风与地转平衡的分析,解释了全球大洋环流系统(如西边界流、东边界流)的形成机制,并讨论了这些大型水体对远洋航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 第五章:潮流的计算与预测 针对沿岸和河口区域,本章专注于潮流的规律。阐述了潮流叠加原理,即由不同周期潮分量叠加形成的周期性水流速度和方向的变化。书中提供了计算不同时间点潮流流速和流向的方法,并讨论了狭窄水道中因地形约束导致的流速放大效应。 第六章:密度流与上升流/下降流 探索了由海水温盐度差异驱动的密度流(如温盐环流)。重点分析了沿海地区因风力或地形引起的上升流(Upwelling)和下降流(Downwelling)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影响水温,更深刻地改变了特定区域的海洋生物生产力、能见度及局部水体稳定性。 --- 第三部分:海洋气象学与环境耦合效应 本部分将海洋动力学与大气驱动力相结合,探讨了风暴、海浪、能见度等气象因素对海域环境的综合影响。 第七章:风暴潮的生成与数值模拟 系统地介绍了风暴潮(Storm Surge)的物理机制,包括气压效应和风力作用。提供了评估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飓风)对特定岸线影响的简化模型,强调了风暴潮叠加天文潮(高潮位)可能造成的灾害性后果,以及预警响应的最佳实践。 第八章:海浪的生成、传播与破碎 全面覆盖了海浪的生成理论(风生浪)、传播规律(折射、绕射、反射)及在浅水区的破碎机制。书中详细分析了有效波高、周期与谱分析在海况评估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根据不同海域的常年海况,优化船舶的载荷分布和抗风浪设计。 第九章:能见度、水温与局部海洋气候 探讨了影响航行能见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浓雾(海雾的形成机制:暖湿气流经过冷海面)和降水。同时,分析了海水温度层结(温跃层)对声呐探测、海洋热力学过程以及局部微气候的影响,这对潜水作业和深海勘探至关重要。 --- 第四部分:应用与数据集成——面向未来的航行决策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工具,强调数据集成和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性。 第十章: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海洋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讨论了如何利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整合多源海洋数据(地形、水深、流场、气象预报)。阐述了如何构建动态环境模型,实现对复杂水域(如水道、锚地)内环境参数的实时或准实时评估。 第十一章:不确定性量化与风险评估 在海洋环境中,所有预测都带有不确定性。本章介绍了如何运用统计学方法(如概率密度函数)量化潮汐、流速预报的误差范围。为船舶运营方提供了一套系统的风险评估框架,指导在面对高不确定性海况时的安全冗余决策。 结语:全球海洋的动态平衡 全书总结了海洋环境的相互联系性,强调了对全球海洋动力系统的持续监测和研究,是确保未来海洋运输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本书提供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深度,旨在培养读者从“查数据”到“解规律”的思维转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时间精确性”的迷恋。潮汐的预测,是时间管理在自然界中最极致的应用之一。任何一分钟的误差,对于大型集装箱船或油轮来说,都可能意味着数百万美元的损失,甚至引发安全事故。这本书,作为2017年的版本,代表了那一年度的官方“时间承诺”。我甚至没有翻到任何技术性图表,仅仅是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精确到分钟和厘米的数值,就体会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它要求使用者必须保持专注,因为信息的疏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对我而言,这就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约定会面时间”的指南。它让我意识到,在现代化的航运背后,依然仰赖着最古老、最稳定的天文规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宏大的天体运行,转化为了精确到港口操作层面的实用数据。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海洋的气息,光是“潮汐表”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广阔无垠的大海和规律往复的潮水运动。我记得当时买这本书,主要还是出于对航海知识的好奇心,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船员,但对海图、航道以及那些决定船只安全进出的关键数据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非常严谨和实用的工具书风格,没有花哨的装饰,一切都以信息清晰度为核心。封面设计通常是那种深蓝色或灰蓝色的主调,配上简洁的白色字体,专业感扑面而来。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研究每一个数据点,但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它涵盖的地理范围之广,从鸭绿江口那样北方的咽喉要道,到长江口这样繁忙的生命线,这跨度本身就让人肃然起敬。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水位的书,它更像是一张通往特定海域脉搏的钥匙,记录了时间与自然力量的精确交织。我期待着在未来,能将这些数据与我脑海中想象的那些复杂的海上作业场景对应起来,理解船长和引航员们是如何依靠这些精确数字做出关键决策的。

评分

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理解特定地理区域“呼吸节奏”的视角。鸭绿江口和长江口,这两处地理位置在中国东部海域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它们不仅是巨大的经济门户,也是复杂水文条件、泥沙淤积和人为干预交织的区域。我很好奇,编纂者是如何平衡历史观测数据和最新的水文模型来生成这些预测值的。这本书的结构一定是非常逻辑化的,很可能按照月份、日期、甚至每隔几个小时的潮汐高度进行划分。我设想,如果我能站在长江口,对照书上的数据,亲眼看着水位在几小时内神奇地上涨或下降十几米,那种对比感必然是震撼的。这就不再是抽象的地理知识,而是活生生的、可以触摸的自然现象。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海岸线本身并不是静止的,它随着地球的引力和太阳的牵引,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微小的、但至关重要的位移。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或许是它最不容置疑的特质,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它所暗示的连续性。既然这是“第1册”,那么必然有后续或更早的版本,这让我联想到潮汐数据的百年积累与演变。每一本潮汐表,都是对过去一年海况的总结和对未来一年进行可靠预测的基础。它不仅仅是记录了2017年某一个时刻的海平面,它其实是航海传统中一个微小但关键的环节。虽然我可能不会每年都更新购买,但这本书的存在,让我对海洋工程和航道维护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它提醒着我,在谈论“一带一路”或全球贸易时,别忘了那些确保货物安全进出的、精确到秒的数字。这本书,虽然内容朴实无华,却承载了对未知海况的预测能力,这种能力,是所有海洋活动的安全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入手体验,坦白说,更像是在进行一项严肃的学术研究,而不是轻松的阅读。它的厚度和重量,以及纸张的质感,都透露出它作为官方或半官方资料的权威性。我尤其欣赏它在数据呈现上的克制和精准。在那个数字信息爆炸的年代,还能看到一本如此专注于物理世界具体测量的书籍,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感。想象一下,在远离陆地的船桥上,当所有电子设备都可能因为恶劣天气而出现误差时,一本清晰打印、经过反复校对的纸质潮汐表是多么可靠的备份。我还没有深入到计算什么“高潮位差”或者“平均海平面”的复杂环节,但仅仅是浏览那些密集的数字表格,就能感受到背后庞大的数据收集和天文计算工作。它教会我的第一课就是:海洋的规律是冰冷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并精确预测它。这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是通过这本书最直观的传递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