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本探讨家庭中儿童如何自我教育的书。
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中,展现父母如何在家庭中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家庭中,如果不能激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同样也不是真正的教育。
编辑推荐篇章:
P33 抵制美食诱惑
P80“小厨师”是怎样炼成的
P191“我会玩到它坏掉”
内容简介
《让孩子自己往前走:不骄纵、不控制的父母之道》通过丰富的家庭教育实例,呈现了如何在家庭环境下培养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案例均来自家长们的亲身实践,并通过分析和点评,展现出自我教育四个环节的循环上升,以及家庭环境在儿童自我教育能力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更为读者在如何培养儿童的自尊,如何通过审美活动使儿童体验美好情感和感悟人生价值,如何通过劳动和游戏使儿童发现自我并肯定自我,如何在社交活动中发展和塑造自我等方面提出可供参考的观点和建议。
作者简介
伊林娜 曾是大学英语教师,后来成为全职妈妈,忙里偷闲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在中科院心理所研修儿童教育与发展,现任北京维真学苑幼儿园园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中自我教育能力早期培养”课题组负责人,从事幼儿早期发展及学前教育研究与咨询工作,参与写作《爱孩子没那么简单》。
成运广 数学、中文、经济管理专业毕业,高级经济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家庭中自我教育能力早期培养”课题组副组长,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及培训、咨询工作,参与写作《爱孩子没那么简单》。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自我教育是当代极其重要的教育理论,它涉及了人的根本、人发展的根本、教育的根本。我深信自我教育理论将引导家庭教育走向新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家庭中,如果不能激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同样也不是真正的教育。
——冉乃彦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部理事,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
——窦桂梅
目录
前言/伊林娜1
1 孩子怎样认识自己
小宝的自我认识/王娜
“小可很有力气”/韩利娟
生日和生日礼物/韩利娟
“我4岁了”/王娜
掉牙/伊林娜
2 孩子对自己有怎样的要求
小宝对自己的要求/王娜
帮孩子学会自我要求和自我控制/韩利娟
全家爬楼梯/安风涛
“因为可以锻炼我的手”/安风涛
不愿再当跟屁虫/王娜
未来的骑行俱乐部/陶勇
3 孩子怎样实现对自己的要求
一次爬高的经历/韩利娟
小同同与大篮球/李斌
“冰糕吃多了肚子疼”/李聪慧
抵制美食诱惑/伊林娜
“求医不如求己”/伊林娜
4 孩子怎样评价自己
小宝的自我肯定/王娜
为自己鼓掌/成运广
没有得奖状/李斌
5 满足孩子的自尊需要
丢脸/伊林娜
鸡蛋打碎了/芮文枝
“爸爸,我想给你变个魔术”/詹务彬
儿子为什么撒谎/司文娟
6 审美和情感教育的意义
和儿子一起编儿歌/樊慧敏
让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樊慧敏
美育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王娜
在美的世界里生活/司文娟
“不要踩死毛毛虫”/伊林娜
7 劳动、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乐于帮助妈妈的小小男子汉/郑丽秋
“小厨师”是怎样炼成的/史旻
有趣的方法更有效/李雁宁
乡村趣味生活/芮文枝
我当“君子”妈妈/马云蓉
8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榜样作用
会体谅、理解他人的小朋友/郑丽秋
家庭需要正能量/韩利娟
学会表达爱/韩利娟
用歌声感染孩子/韩利娟
“别影响别人”/韩利娟
发现一切事物的美好/韩利娟
9 社交和集体活动的作用
和豆豆姐姐的较量/王娜
“我不想让小哥哥来我们家玩”/安风涛
抢勺子/冉乃彦
男孩、女孩过家家/伊林娜
“两党轮流执政制度”的诞生/成运广
10 怎样发现教育机会
制订家庭菜单/芮文枝
“我想看姑姑换衣服”/詹务彬
走丢了,怎样找到妈妈/李雁宁
“我叫警察来,抓走坏妈妈”/芮文枝
“去餐厅吃饭”的游戏/詹务彬
11 怎样唤醒孩子新的自我认识
“一样”与“不一样”/王娜
我们不撞“朋友”/马云蓉
谁的钱,谁心疼/詹务彬
怎么逛动物园/冉乃彦
“原来是芝麻”/伊林娜
恼羞成怒的儿子/伊林娜
外伤“惊魂”/伊林娜
12 怎样回应孩子
可以说服自己的小小男子汉/郑丽秋
蚂蚁不见了/芮文枝
孩子终于画画了/王娜
不要剥夺孩子观察、学习的权利/樊慧敏
成全孩子的好奇心/安风涛
陪儿子玩火/伊林娜
从山羊和绵羊的区别说起/成运广
“那个臭阿姨”/郝秀萍
“妈妈,为什么你老欺负我”/王娜
骂爸爸后的惩罚/詹务彬
“哎哟!妈妈正忙着呢”/伊林娜
13 怎样在孩子的自我教育中进行引导
开心果的故事/芮文枝
教子“N个不”的故事/成运广
“我会玩到它坏掉”/安风涛
我和儿子的“攻防演习”/马云蓉
我家的安全教育/芮文枝
教孩子如何与老师沟通/芮文枝
教孩子如何与同学交往/芮文枝
在阅读中感受生命成长/王娜
我家的红花游戏/芮文枝
为孩子的负面情绪减减压/李雁宁
后记
精彩书摘
美食诱惑
伊林娜
酉酉生病两天了,积食,所以只能吃白米粥和一些容易消化的素食。
爸爸下班,买回了自己爱吃的烙饼,油滋滋的,很香很诱人。那也是酉酉喜欢吃的。他跪在我们对面的椅子上,胳膊撑着桌面,眼巴巴地看着我俩大嚼那香喷喷的烙饼。不一会儿,他撅起嘴来:“我明明不能吃这个,你还买……”我看到他眼圈有点红。
“可是家里其他人没生病呀!”我说。
“那也不能买!不能让我看见……”
“可是也不能让所有人都像病了一样啊?”
酉酉的嘴还是噘着,眼圈还是红着。
“非常理解你的感受。”我放下手里的烙饼,“我有一段时间吃中药,医生让我必须吃素。那时候,我看到别人吃肉啊、鱼啊、螃蟹啊、虾啊,馋得直咽口水,围着饭桌打转转。不过最后,我还是忍住了。”我以得意的语气结束了“演说”,酉酉出神地看着我的动作和表情。
“看,妈妈很能坚持。”爸爸说。
“我没有你那么严重。”酉酉相信我的话,在认真体会和比较自己的感觉。
“酉酉也很能坚持,能忍住。”爸爸又补充说。
酉酉想了片刻,然后嘀咕了一句:“我是妈妈生的嘛。”随即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撇腿坐下来,继续吃剩下的白粥,看来已经不再为烙饼纠结了。
吃对于酉酉来说总是很快乐的,然而这也让他偶尔地因为吃多而导致积食。曾经有一位中医大夫建议我严格控制孩子的饮食,包括蛋糕、巧克力、膨化食品等高糖高脂高蛋白的食物。我知道这在理论上的确会对孩子的健康大有好处,但是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我如何能够残酷地剥夺孩子享受美食的权利?
小小的人儿啊!既然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你就要学会自己做出取舍。
2岁多的时候。“妈妈我想吃巧克力。”“那先喝一大杯水吧。”“行!”他接过杯子,“咕咚咕咚”喝下去。于是为了一小块巧克力,他一趟一趟地上厕所小便。
然而有的时候他并不想喝水,看着杯子迟疑着。我说:“没办法,上火又要流鼻血,要不然就先别吃?”他犹豫一下后,依然接过杯子,努力把水喝完。
有时候他还会自己接水,喝完告诉我,然后说:“妈妈,我可以吃巧克力了吧?”
在他流鼻血的时候,在他大便干燥的时候,在他呕吐的时候,在他发烧的时候,我总是不忘充满同情和遗憾地念叨念叨:“吃巧克力(花生、糖等等任何想得起来的东西)又上火了吧?”这时候,他都会“嗯”地答应一下,蔫蔫的样子。他相信我。二三岁的时候,昨天的事情和上个星期的事情对他来说差别不大,只要记得吃过,再与后果联系起来,就有效了。
我们并不主动买糖果巧克力,然而总有爱我们的人们送来。我通常不会将糖果摆在桌上诱惑他,这么小的孩子是经不住诱惑的。放糖果的柜子和盒子并不对他保密,但他每次想吃都要问问我,也许是为了表达自己矛盾的心情。
其实如果忙着玩耍,他很少想得起来吃。再大一些,他就不再为了吃巧克力而强迫自己喝水了。不吃就不吃,他可以果断地做出取舍了。
四五岁的时候,我看见他在冰场滑冰,中间休息时,小伙伴的妈妈往他手里塞巧克力。任凭人家怎样劝他,他都不留情面地推开,一本正经地说:“我这几天上火了,不能吃。”有时候,我在他身边,看到他不止一次拒绝别人递给他的美食,觉得十分不好意思,就示意他可以先收下,留着以后再吃,然而他还不会变通,依然不给面子。尽管如此,我还是很高兴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需要。当然,如果他认为自己不上火,就会来者不拒。
一次我们在超市里,无意中走到熟食区,油亮亮的烧鸡、猪蹄冒着热气。忽然他扯扯我的衣角,说:“快点走吧,离这儿远一点。我馋得不行了。”我这才忽然想起他这阵有些大便干燥,我们讨论过需要回避一段时间大鱼大肉。看来他自己已经发展出了一些抵制美食诱惑的实用方法——眼不见,心不烦。我窃喜。
美食本是好东西,没有人不需要它。能够尽情地享受生活,又可以把握尺度,保护好自己,这才最有利于自己的健康。
其实孩子总会有难以抗拒诱惑的时候,成人又何尝不是?站在孩子身边,坚定的态度才会让他们觉得更安全,只是要给足他们自己做出取舍的时间和空间,其间获得的能力才更有助于他们保护和发展自己。
点评
小孩子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往往很难控制自己,但是当他们别无选择的时候,也会找出一些策略和方法,来解决内心的纠结,比如喝一大杯水,可以吃一块巧克力;看到让自己流口水的猪蹄、烧鸡,劝妈妈赶快带自己走开。
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而外在的约束往往效果不好。将矛盾和问题交给孩子自己来权衡和处理,给他一些可供选择和参考的建议,这会使孩子调动内在的力量和智慧,主动思考,去战胜自己初始的欲望,理性地解决问题。所以,妈妈首先要能够理解孩子的感受,但是又要坚定地坚持原则,这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战胜自己,并有信心实现对自己的控制和要求。
前言/序言
有人说:“小孩子,懂什么?!”
有人说:“小孩子,心里明白着呢!”
那么,小孩子到底懂些什么?他们想知道什么?能做些什么?
为了使他们能够得到最适宜的发展,我们可以帮他们做什么?怎样做?
你也许见过婴儿吃自己的小脚丫,摆弄自己的生殖器,那是他在了解自己的身体;你也许发现你的小宝宝最初和你一起称呼他自己为“你”,等到忽然学会称呼自己为“我”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小自私鬼,那是他在初尝自我的边界;你也许曾经看到孩子为了够到放在高处的糖盒,自己挪来椅子,爬上去,再小心地爬上桌子……一步步设计得有板有眼,那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小小目标在做计划,并付诸行动。
人是通过自主活动获得的主动发展。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自主活动的主体只能是有个性的人,即有内在自我决定能力的人。这个自主活动在指向自己时,就是自我教育。
这本书所呈现的就是,处于婴幼儿阶段及入学前后至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状况,以及父母在家庭教育环境下对此的观察、研究和分析。
自我教育既是一种理念,又表现为一种有结构、有过程的实际教育活动。
自我教育是由四个环节组成的动态结构与过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自我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调节,力争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然后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评价,形成新的自我肯定。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自我教育循环上升、不断超越的过程。
自我教育与他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教育的整体。
比如,在一个孩子挪来椅子去够高处的糖盒时,他就进入了从自我认识到自我要求,再到自我践行,乃至自我评价的循环。他的小小“项目”进行得是否顺利,便直接影响到他对自己的新认识与自我肯定。他的自尊与自信于是渐渐生发出来,形成他的人格的基础。因而,一个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早期的发展,就像一棵树的树根一样重要。如果树根扎得深,扎得稳,之后的发展就会呈一个良性循环的趋势。
所以当幼小的孩子推开你的手,要自己做的时候;当他不听你的劝告,“一意孤行”的时候;当他为了自己的小小成功而欢乐,因为挫折而难过、哭闹的时候,他都在对我们发出信号:我要发展自己!我要成长!
儿童早期的生长环境主要是家庭,而家庭教育具有时代性、隐私性、多样性、具体性等特点。为了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地论证自我教育理念,“家庭中早期自我教育研究”课题组(全部都是家长)成员们,在冉乃彦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分析工作。本书就是课题组成员,也是孩子的家长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呈现出来,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中,展现出自我教育中四个环节的循环上升,以及家庭环境在儿童早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为读者在如何关怀儿童的自尊,如何通过审美活动使儿童体验美好情感和感悟人生价值,如何通过劳动、游戏、创造使儿童发现自我和肯定自我,如何在社交活动中发现机会,使儿童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发展和塑造自我等诸多方面提出可供参考的观点和建议。
希望我们和孩子们的故事,能够让所有的教育者们蹲下身来,去关注孩子的目光,发现和享受与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喜悦。
课题组负责人伊林娜
告别焦虑,遇见更从容的亲子关系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为人父母,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然而,在充满爱意与期待的同时,焦虑也如影随形。我们常常担忧孩子是否足够优秀,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是否能拥有幸福的人生。这份担忧,有时会转化为对孩子过度的干预和控制,试图为他们铺平每一条可能遇到的坎坷,却忽略了孩子内在的成长力量。 本书,并非一本理论深奥的育儿百科,也不是一套严格遵循的“成功法则”。它更像是一份来自经验分享的温暖邀请,旨在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与孩子相处的模式,找回为人父母的初心,也给孩子一片自由呼吸、独立探索的天空。 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望“控制”? 回溯过往,或许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对孩子的“控制”行为,往往源于我们自身的不安。我们担心孩子犯错,担心他们经历失败,更担心他们最终无法成为我们期望的样子。这种不安,源自我们对“成功”的定义,也可能来自我们自身未竟的梦想,或者社会无形施加的压力。 我们倾向于为孩子规划好一切,选择最好的学校,报最多的兴趣班,设定明确的目标。我们认为,这是尽责,是爱。然而,当我们过多地替孩子做决定,过分地限制他们的选择,我们实际上是在剥夺他们学习如何做决定的机会,削弱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压抑他们内心真正的兴趣和渴望。 “不骄纵”是边界,不是放任 “不骄纵”,并非意味着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地满足其所有要求。恰恰相反,真正的“不骄纵”,是在清晰而温和的界限中,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它意味着: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感受和需求。即使年幼,也需要被尊重和倾听。 认识到孩子的学习曲线: 孩子学习成长需要时间和试错。犯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我们过度保护,实际上是在阻碍他们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区分“需要”与“想要”: 很多时候,我们满足的并非孩子真正的“需要”,而是他们一时的“想要”。学习区分这两者,是帮助孩子建立延迟满足能力,培养理智消费观和感恩之心的重要一步。 培养规则意识: 家庭和社会的规则是孩子安全和健康成长的基石。然而,规则的建立和执行,应建立在理解和沟通之上,而非武断的命令。让孩子理解规则背后的原因,比强迫执行更能让他们内化规则。 适度的自由与责任: 给予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的自由,同时也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让他们自己选择今天的穿着,就需要承担起照顾好自己衣物的责任。 “不控制”是信任,不是撒手不管 “不控制”,更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让他们无拘无束地野蛮生长。它是一种深刻的信任,一种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经历、去成长的智慧。这需要我们: 相信孩子内在的力量: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潜能和学习能力。当我们放下对孩子“不够好”的预设,转而相信他们的成长力量,往往会发现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坚韧和聪明。 提供支持而非指导: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的角色应该是提供支持和引导,而不是直接替他们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思考,提供一些建议,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之道。 倾听比说教更重要: 孩子需要被理解,他们的感受同样重要。当我们放下评判,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更能建立起深刻的连接,帮助他们疏导情绪,找到方向。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最终的“结果”,却忽略了孩子在努力过程中的付出和成长。肯定他们的努力,鼓励他们的尝试,比单纯的成绩评价更能激励他们。 允许孩子犯错,并从中学习: 失败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与其将孩子保护在“完美”的象牙塔中,不如让他们在安全的范围内去尝试,去跌倒,然后引导他们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变得更加强大。 以身作则,做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自身的行为,比任何空洞的理论都更能影响孩子。当我们自己能够保持平和、独立、乐观的心态,也更容易培养出同样品质的孩子。 如何实践“不骄纵、不控制”的父母之道? 这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探讨如何实践这种更加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从婴儿期到青春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了解这些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成长节奏,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干预。 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 如何与孩子进行平等、尊重的对话?如何表达爱意,同时设置清晰的界限?我们将分享一系列实用的沟通技巧,帮助父母与孩子建立起坦诚、开放的交流通道。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方法,我们将指导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学习独立思考,如何让他们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从而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 孩子的情绪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晴雨表。学习如何识别、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情绪,将是建立稳定亲子关系的关键。 重塑父母自身的心态: 育儿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将鼓励父母放下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拥抱更加从容和智慧的育儿方式。 探索孩子的兴趣与天赋: 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光芒。如何发现并呵护这份光芒,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探索世界,而非被动地接受安排,是这本书的重要关注点。 在日常点滴中实践: 育儿并非一日之功,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本书将提供大量贴近生活的场景和建议,帮助父母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悄然改变与孩子的互动模式。 告别内耗,拥抱更美好的亲子时光 在这本书中,你不会找到“魔法咒语”式的育儿秘籍,也不会看到要求父母完美无缺的苛责。它所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视角的变化,一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契机。 当父母放下不必要的担忧,不再将孩子视作自己未竟梦想的延续,而是尊重他们独立的生命个体;当父母相信孩子内在的力量,给予他们探索世界、犯错学习的机会,而非过度包办和控制;当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基于信任、尊重和理解的连接,我们就能告别育儿路上的内耗和焦虑,拥抱更加轻松、愉快、充满爱的亲子时光。 让孩子自己往前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深刻的爱与智慧的体现。它意味着,我们作为父母,将退一步,拉开一点距离,用信任和鼓励的目光,陪伴他们勇敢地去探索属于他们自己的广阔天地。这趟旅程,或许会有磕磕绊绊,但正是这些经历,将塑造出独立、自信、有韧性的未来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