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红所著的《世界观与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旨 在于揭示世界观与国际关系之间的隐秘关系并探讨其 对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启示。本书首先检视了现代西 方世界观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 了作为霸权世界观的现代西方世界观的运作机制及其 带来的理论与政治后果,进而讨论了中国世界观对于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所具有的启示,*后探讨了和 谐世界观的思想根源、可行性与可期性等问题。本书 为将世界观“带回”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做了必要探索 ,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和谐世界观被遮蔽的重要意 义。
曾向红,男,湖南省安化人,博士。现为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中亚中东问题。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一部(《遏制、整合与塑造——美国中亚政策二十年》,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社会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当代亚太》《国际政治科学》《国际政治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外交评论》《国际安全研究》《现代国际关系》《欧洲研究》《美国研究》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导论 和谐世界观的三重使命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估
第三节 章节安排
**章 国际关系中的世界观与“世界观问题”及其研究
**节 世界观的定义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第二节 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世界观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后殖民主义者贝尔对“世界观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意识形态和世界观的研究
第五节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估
第二章 霸权世界观的基本特征
**节 世界观概念的流变及其功能
第二节 世界观及“世界观问题”的六个维度
第三节 霸权世界观的预设——以郝大维和安乐哲的研究为例
第三章 霸权世界观预设在西方国际关系知识中的体现
**节 西方国际关系学者的“国际无政府状态恐惧症”
第二节 结构现实主义的世界秩序方案及其伦理内涵
第三节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世界秩序方案及其伦理内涵
第四节 建构主义的世界秩序方案及其伦理内涵
第五节 现代西方世界观建立“同一性帝国”的冲动
第四章 权力与世界观:霸权世界观的政治后果
**节 国际关系中权力概念的重构
第二节 象征性权力与霸权世界观
第三节 世界**的出现是否必然?
第五章 和谐世界观的学理化尝试
**节 和谐世界观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和谐世界观的部分启示
第三节 和谐世界观的思想根源、可期性与合理性
结论 和谐世界观需要自我肯定
**节 本书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本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三节 本书有待拓展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书中关于“权力”概念的探讨,简直是令人耳目一新。我过去阅读的许多国际关系著作,往往将权力等同于军事或经济实力,但在本书中,权力被解构得更为精妙。作者引入了福柯式的谱系学视角,去探究权力如何渗透到规范、话语和知识生产的过程中。例如,在分析国际法和人权叙事时,作者犀利地指出了这些看似普世的规范,是如何同时构筑了某种特定的“文明”边界,从而在无形中合理化了优势地位的行为。这种对权力“能产性”(productive power)的揭示,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谁打谁”的简单模型。阅读这些段落时,我常常停下来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国际准则”,其背后是否也隐藏着某种特定的世界观的强制推行?这种对权力细微之处的捕捉和分析,让整本书的批判锋芒更加锐利和深刻,不再停留在表层现象的描述。
评分接下来的章节,在处理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梳理上,显示出一种非常克制的学术态度。作者似乎刻意避免了那种简单粗暴的“A好于B”的比较陷阱。他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批判性地贬低某一家理论的局限性,而是将每一种理论——从结构现实主义到建构主义,再到后殖民理论——都视为特定历史情境下,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一种有效但非完全的解释模型。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因为它要求读者自己去辨析,在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事件时,哪一种解释工具箱里的工具更适用。我个人特别留意了作者在比较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所采用的辩证手法,他没有简单地把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展示了它们在关注点上的互补性:前者关注规则和制度的构建潜能,后者则强调底层的安全困境。这种细腻的比较,让我对理论之间的张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标签化认识,而是看到了它们在解释现实时的“取舍”和“视角侧重”。
评分最后,从写作风格和叙事节奏来看,这本书的学术成熟度非常高。它没有为了迎合入门读者的习惯而牺牲深度,也没有陷入纯粹的学术精英主义而变得晦涩难懂。作者的行文流畅自然,逻辑链条清晰有力,即便是处理极其复杂的理论对话时,也能通过精妙的转折和类比,引导读者进入核心论点。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全书的论证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姿态,没有给人一种“真理在此”的终结感。相反,它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导游,带领我们游览了一片广阔的思想景观,指明了各个重要地标,但最终的选择和探索,依然留给了读者自身。这种激励读者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接受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本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份长期的学术对话邀请函。读完之后,我感到的是一种知识的充实,而非简单的信息接收,这才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部分,作者对于“世界观”的界定就展现出了一种颇具洞察力的视角。他没有拘泥于传统哲学上的形而上学探讨,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具实践性和社会性的框架内进行考察。我尤其欣赏他如何将不同历史阶段的统治思想、社会结构与主导性的世界图景联系起来,尤其是在论述近代民族国家体系形成过程中,新教伦理和启蒙理性是如何重塑人们对“秩序”和“正当性”的理解。那种层层剥茧,追溯思想深源的做法,使得后续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解读,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坚实的思想土壤。比如,在谈到现实主义时,他不仅仅是复述了权力斗争的常识,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权力观背后所蕴含的,对人性、对历史终结论断的某种特定世界图景的投射。这种对“底层逻辑”的关注,让原本枯燥的理论框架瞬间鲜活了起来,仿佛透过一层迷雾,看到了不同理论家们在观察世界时所站立的不同“高地”。这种对思想根基的挖掘,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厚度和层次感。
评分书中对后冷战时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分析,其前瞻性和审慎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新世界秩序”的确定性结论,而是着重探讨了不确定性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结构性特征。他仔细分析了非国家行为体——跨国公司、技术巨头、全球性意识形态运动——对传统国家主权构架的侵蚀和重塑。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技术治理”和“信息战”的讨论,他没有将它们视为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将其置于权力与规范冲突的语境下考察。这部分内容读起来,仿佛在阅读一份关于未来地缘政治的“风险评估报告”,充满了对现实复杂性的深刻体察。它迫使读者跳出传统的安全范畴,思考在数字主权和全球互联的时代,我们如何重新界定“安全”与“利益”的边界。这种对新兴议题的敏锐捕捉和理论化处理,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