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教育老师

谁来教育老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枫,甘阳 编,蒋鹏 译,李向利 校
图书标签:
  • 教育
  • 教师发展
  • 教学方法
  • 教育理念
  • 师德师风
  • 教育反思
  • 课堂教学
  • 教育心理学
  • 教师培训
  • 教育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53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206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普罗塔戈拉》是柏拉图的所有作品中最富戏剧性的,也最令人困惑。
苏格拉底与普罗塔戈拉讨论政治德性是否可教,却没有最终结论。普罗塔戈拉起初主张政治德性可教,最后承认不可教;苏格拉底起初主张政治德性不可教,最后则似乎主张德性是知识,因此可教。通过论辩,苏格拉底和普罗塔戈拉最终都走到了自己起初所主张的观点的反面。

内容简介

  《谁来教育老师》包括八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柏拉图的这部对话。包括:卡恩《作为知识的德性》、冈萨雷斯《共同思索善》、柯弼《一位智术师的教育》、岚迪《〈普罗塔戈拉〉中的德性、技艺和美好生活 》、米勒《〈普罗塔戈拉〉中的普罗米修斯故事》、普罗雯塞尔 《“西蒙尼德竞赛”》、莫里斯《没谁有意作恶》以及赛奈柯《谁来教育老师》。
  这八篇论文不仅有助于我们琢磨如何识读柏拉图的这篇令人困惑的作品,更有助于我们思考政治学家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毕竟,对于民主政治来说,政治德性是否可教迄今仍是一道难题。

作者简介

普罗塔戈拉(大约公元前490/486-420)在古希腊智术师中名气最大,西方文学史和哲学史上都赫赫有名。据史书记载,普罗塔戈拉出身富豪之家,与德谟克利特是同乡,大约活了七十岁(一说九十岁),从教40年。他早年受教育的情况不详,据说是自然哲人德谟克里特的学生,也受过波斯巫师的影响。普罗塔戈拉自称智术师,游走希腊各城邦传授学识,能言善辩、学富五车,在当时就已经名满天下。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的头衔有:自然学家、教育家、修辞家、语言学家,可惜他的著述佚失殆尽。
普罗塔戈拉在40多岁时(公元前444年)第一次到雅典,当时,伯利克勒斯刚在图里澳建了一个殖民地,他延请普罗塔戈拉为该地草拟法律,这件事情传为智术师与雅典民主政制领袖合作的佳话。后来,普罗塔戈拉又两次到雅典传授学识,分别在公元前432年和421年。柏拉图的著名对话《普罗塔戈拉》记叙的是普罗塔戈拉在公元前432年(伯罗奔半岛战争爆发前一年)的那次到雅典,当年苏格拉底38岁,而柏拉图则还没有出生。
普罗塔戈拉这次到雅典后,住在雅典富豪卡利阿斯家,同行的还有另外两位著名智术师。一个名叫希珀克拉底的雅典年轻人听说后激动不已,一大早来找苏格拉底,要苏格拉底引荐他做普罗塔戈拉的学生。苏格拉底批评希珀克拉底鲁莽,还不认识普罗塔戈拉是怎样的人就决定把自己的灵魂托付给这人。奇怪的是,尽管直截了当地批评了希珀克拉底,苏格拉底并没有拒绝带他去见普罗塔戈拉。不过,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场苏格拉底与普罗塔戈拉的交谈,而非普罗塔戈拉与希珀克拉底的交谈。
苏格拉底带希珀克拉底去见普罗塔戈拉也许有两个目的:第一,通过自己与普罗塔戈拉交谈让希珀克拉底亲眼看到,做普罗塔戈拉的学生确实危险;第二,通过向普罗塔戈拉引介希珀克拉底这样的青年来考验普罗塔戈拉的教育理念。按照民主政治的理念,每个成年人都有参政的权利。然而,并非每个成年人都具有参与政治事务所要求的政治德性。因此,民主政治的正当性面临的一大难题是:能否把每个成年人教育成具有政治德性的人。普罗塔戈拉宣称,自己的专长就是培育人的政治德性,苏格拉底却让希珀克拉底这样的雅典青年成了普罗塔戈拉的难题。
就情节而言,《普罗塔戈拉》在柏拉图的所有作品中最富戏剧性——与之相当的唯有《会饮》。另一方面,《普罗塔戈拉》也是柏拉图作品中最令人困惑的作品之一,因为,苏格拉底与普罗塔戈拉的论辩虽然让普罗塔戈拉当众丢脸,他们所讨论的政治德性是否可教这一问题却没有最终结论。普罗塔戈拉起初主张政治德性可教,最后承认不可教;苏格拉底起初主张政治德性不可教,最后则似乎主张德性是知识,因此可教——于是,苏格拉底和普罗塔戈拉通过论辩最终都走到了自己起初所主张的观点的反面。
本文集选译了八篇解读《普罗塔戈拉》的英语文献,前四篇致力于贯通地解读整篇对话,但解读方式有所不同。卡恩注重辨析对话中的概念,算是哲学专业的做法。冈萨雷斯、柯弼和岚迪则以叙述方式贯通地解读整篇对话,毕竟,《普罗塔戈拉》有非常丰富的情节,识读这篇对话不可能也不应该无视这些情节要素。以叙述方式解读对话并不容易,若比较冈萨雷斯、柯弼和岚迪的叙述方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叙述式解经的门径。
后面四篇论文关注的是《普罗塔戈拉》的某个局部——米勒致力解读普罗塔戈拉所讲的普罗米修斯故事,莫里斯致力解读最后的也是最令人困惑的一场论辩——关于何谓勇敢德性的论辩,普罗雯塞尔和赛奈柯则致力解读苏格拉底和普罗塔戈拉如何解释西蒙尼德斯的一首诗。贯通地解读整篇对话和专注于解读某个局部,都是解经学中的常见方式。这里汇集的八篇论文不仅有助于我们琢磨如何识读柏拉图的这篇令人困惑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思考政治学家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毕竟,对于民主政治来说,政治德性是否可教迄今仍然是一道致命难题。

目录

编者前言
卡恩 作为知识的德性
冈萨雷斯 共同思索善:柏拉图《普罗塔戈拉》中的德性
柯弼 一位智术师的教育
岚迪 《普罗塔戈拉》中的德性、技艺和美好生活
米勒 《普罗塔戈拉》中的普罗米修斯故事
普罗雯塞尔 《普罗塔戈拉》中的关键谈话
莫里斯 没人有意作恶:《普罗塔戈拉》中的论证
赛奈柯 谁来教育老师

精彩书摘

  《谁来教育老师》:
  普罗米修斯的第二个目的——除象征谨慎地事先思考和审慎地权衡选择之外——更加难以确定,需要对普罗米修斯出现在其中的神话进行仔细思考。普罗塔戈拉说,起初,诸神在地下打造出有死的族类;提坦神族兄弟,普罗米修斯和厄庇米修斯,受命为每类物种分配力量(powers);普罗米修斯遂厄庇米修斯的愿,允许厄庇米修斯施行分配;厄庇米修斯未能恰当地分派力量,致使人类这个种族“赤条条的,不仅没有鞋穿、没有被褥,而且连武器也没有”;普罗米修斯冲上奥林匹斯山,从那儿盗取了技艺中的火和智慧,并把这些东西赠送给即将诞生的人类。据说,依靠这些恩惠,人类后来便“分得了一份属神的东西”(322a)。
  这个神话的一种含义是,依照原初的设计,人类在本质上并不与其他物种相异:在神的蓝图中,并没有智识人(Homo sapiens)。不管给人体分配了何种力量,它们都不会包含理性的力量,它们只是通过行窃的方式才被赋予了人。因此,人类特殊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的存活——归功于普罗米修斯的及时干预。人类看似属于奇异且不明确的一类,夹在神和动物之间:他与动物一样,是有死的;但是,他却与神一样,是聪明的。
  ……

前言/序言






《教育者的边界与突破》 内容梗概: 本书是一部关于教育生态系统深入反思与重塑的著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老师”的个人成长或职业困境,而是着眼于整个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探讨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教育的使命、方法以及参与者的角色如何演进。作者以宏大的视角,审视了学校、家庭、社会乃至科技进步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突破传统藩篱、构建更具活力和适应性的教育新模式的思考。 第一章:教育的时代症候 本章首先描绘了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宏大背景。全球化浪潮、技术爆炸、信息过载以及多元价值观的碰撞,都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学生不再是 passive 的知识接收者,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表达平台。家长对教育的期望也日益多元化,不再仅仅是成绩的追求,更关注学生的品格、创造力和适应性。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呼唤能够培养创新人才、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应对复杂挑战的未来公民。作者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识别并理解这些“时代症候”,认识到教育已不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而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有机体。本章将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揭示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张力与困境,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章:重塑教育的“场” “场”的概念在这里被引入,用以比喻教育发生和运行的整体环境。这个“场”包括了物理空间(教室、校园)、精神空间(教育理念、文化氛围)、社会空间(学校与家庭、社区的互动)以及数字空间(在线教育、信息技术)。作者强调,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场”的健康度与活力。本章将重点探讨如何优化教育的“场”,使其能够更好地承载教育的使命。 物理空间的再设计: 摆脱传统教室的固定模式,探索更灵活、更具启发性的学习空间,例如开放式学习区、协作研讨室、创意工坊等,以适应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学习需求。 精神空间的构建: 深入探讨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落地。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如何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允许试错、尊重差异的教育文化?本章将强调将人文关怀、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 社会空间的联动: 强调教育并非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学校如何与家庭建立更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如何借助社区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体验,让教育触及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本章将提出构建“教育共同体”的构想,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壁垒。 数字空间的智慧应用: 探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如何利用技术赋能教学,实现个性化学习、智能化评估?同时,也要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信息茧房、数字鸿沟等,并提出应对策略。 第三章:多维度的“参与者” 本书认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参与。本章将打破过去将“老师”作为教育唯一主体或核心的视角,而是将教育的参与者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和重构。 学习者: 强调学习者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如何引导他们成为更主动、更负责的“学习的设计者”?本章将探讨基于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以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度和自主性。 家长: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教育伙伴”。本章将深入探讨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引导家长从“监督者”或“施压者”转变为“支持者”和“合作者”,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积极的环境。 社区与社会: 强调社会资源在教育中的巨大潜力。博物馆、科技馆、文化机构、行业专家等,都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本章将探讨如何有效整合这些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真实的学习体验。 政策与研究者: 政策制定者和教育研究者是教育发展的“导航员”和“智囊团”。本章将分析教育政策的有效性,以及研究成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推动教育的革新。 第四章:教育的“边界”与“突破” 本章将深入探讨教育的“边界”问题,并提出“突破”的可能性。 学科边界的模糊化: 传统的学科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本章将探讨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情境化、主题化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学校与家庭的边界重塑: 探讨如何打破传统学校与家庭之间相对独立的边界,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例如,通过家庭教育指导、亲子共同学习活动等方式,让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家庭。 教育与生活的边界消融: 强调教育不应仅限于课堂,更应与生活紧密结合。如何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如何让教育成为提升生活品质、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本章将强调“做中学”、“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 评价体系的边界突破: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单一维度的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本章将探讨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自评互评等,以更全面、更准确地衡量学生的进步。 教育与技术的边界融合: 再次强调技术在教育中的赋能作用,但同时也指出其边界。技术是工具,不能取代人的智慧和情感。如何做到人机协同,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是本章探讨的重点。 第五章: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 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本章将整合前文的思考,提出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系统的具体路径。这包括: 教育理念的系统性更新: 强调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素养本位”的转变。 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推广更加灵活、个性化、探究式的教育模式。 教师角色的演进: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陪伴者,甚至是学习的同行者。 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强调在技术驱动下,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个体发展。 教育评价体系的革新: 建立更加科学、多元、动态的评价机制。 构建终身学习的社会文化: 推动教育从“一次性”的供给,转变为持续性的赋能。 本书的核心在于一种“系统性”的思维,鼓励读者跳出单一的视角,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动态、复杂、互相影响的生态系统。它不是要寻找某一个“救世主”,而是要集结所有教育的参与者,共同思考、共同行动,以打破陈规,拥抱变化,为每一个学习者创造更广阔、更具潜力的成长空间。本书旨在激发一场关于教育本质和未来方向的深刻对话,为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和 actionable 的建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教育话题持有一种近乎批判性态度的读者,通常很多书籍的“解决方案”部分都显得过于理想化,甚至是空泛的口号。然而,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恰恰在于它对“解决之道”的探讨,充满了对现实复杂性的敬畏。作者没有提供任何万能的药方,他坦诚地承认,教育的改革是一个漫长且充满妥协的过程。他把焦点放在了“主体性”的重建上,探讨的不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行,而是如何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激活每一个教育参与者的能动性。书中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没有将教师描绘成无所不能的圣人,而是还原了他们作为普通人所面临的职业倦怠、价值迷失和体制束缚。这种毫不留情却又充满理解的剖析,让我这个旁观者都感到了那种沉甸甸的职业负荷。读完后,我没有那种“一切都会变好”的虚幻感,反而多了一份脚踏实地的决心——改变,必然要从最微小的个体努力开始积累,这本书就是点燃这种初心的火种。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一绝。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的流水账,而是像一个多维度的立体结构,不同的章节之间相互映照,形成了一种螺旋上升的讨论深度。比如,探讨“应试教育弊端”的第一部分,其基调是沉郁和反思的;而到了中后部的关于“未来学校形态”的展望时,笔锋又变得轻快而富有想象力,但这种轻快绝不是肤浅的逃避,而是建立在前面深刻批判基础上的理性乐观。作者对于节奏的把控非常到位,他知道何时该放慢速度,让读者消化那些沉重的社会议题,何时又该加快节奏,激发人们对于变革的渴望。我特别喜欢他穿插在主论述中的那些历史典故和跨文化比较,这些“佐料”非但没有打断思路,反而极大地拓宽了阅读的视野,让人在审视本土教育问题时,能跳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这本书的书写,真正体现了“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最高境界。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其实挺忐忑的。封面设计得很朴素,没有那种一上来就抓住眼球的噱头,反而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给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宣讲,更像是两个老朋友在深夜的咖啡馆里,就着窗外偶尔闪过的霓虹灯光,聊着那些我们都心知肚明,却又常常避而不谈的教育困境。作者对于教育现场的观察细致入微,每一个小故事,每一个人物的侧写,都像是用放大镜仔细描摹过的一样,让人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教育公平”这个宏大命题时,从微观个体入手的方式。他没有堆砌冰冷的统计数据,而是聚焦于那些在教育资源分配中被边缘化的群体,用饱含同理心的笔触,揭示了结构性问题的复杂性和人性的脆弱。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教育焦虑,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的出口,尽管那个出口通向的,可能是一个更需要我们深思的迷宫。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让你停下来,真正地去感受教育背后的温度和重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可以用“老辣”来形容。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而是充满了力量和韧性,像打磨了多年的老玉,触手可及的温润之下,是坚硬的内核。作者在梳理教育理念的演变脉络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学识储备,但最难得的是,他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阐释出来,丝毫没有让人感到阅读上的压力。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个精妙的比喻或者一个精准的概括,而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对某些教育现象的片面理解。尤其是在讨论“创新能力培养”的章节,作者并没有落入窠臼,去鼓吹那些新潮的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传统教学体系对个体创造力的扼杀机制。他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步步为营,每一次推翻一个旧有观点,都伴随着新的、更具建设性的思考框架的建立。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在进行一场高质量的智力对话,作者是导游,引领我们穿梭于教育思想的丛林,指引我们辨识那些美丽的陷阱和真正的宝藏。

评分

读完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知识被丰富后的充实感,也有对现实教育困境的深深忧虑。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对话的可能”。它没有预设读者必须拥有某种背景知识,也没有故作高深地设置阅读门槛,它的语言是平易近人的,但其内涵却是极具穿透力的。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教育体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极不合理的机制——从课程设置的僵化到评估体系的单一化,无一不被作者以一种冷静而犀利的方式进行了剖析。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指责和抱怨的视角。与其徒劳地指责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环节的失职,不如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构建一个更具弹性和人性化的教育生态系统。这本书无疑是为所有关心教育的人——无论你是家长、教育工作者,还是仅仅是社会的一份子——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思考地图。它不提供答案,但它会帮你问出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

好书、。。。。。。。。。。。。。。。。

评分

公元前409-403年估计到过骑兵执勤,据说参加过3次战役。

评分

普洛塔戈拉 柏拉图著述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经典与解释译丛

评分

经典与解释系列,必须收啊啊

评分

苏格拉底与普罗塔戈拉讨论政治德性是否可教,却没有最终结论。普罗塔戈拉起初主张政治德性可教,最后承认不可教;苏格拉底起初主张政治德性不可教,最后则似乎主张德性是知识,因此可教。通过论辩,苏格拉底和普罗塔戈拉最终都走到了自己起初所主张的观点的反面。 《普罗塔戈拉》是柏拉图的所有作品中最富戏剧性的,也最令人困惑。

评分

还没看,应该还行吧

评分

公元前404年23岁,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雅典三十僭主,柏拉图一度想从政,后失望。

评分

公元前411年16岁,普罗塔哥拉被400人大会中人指控使人不信神,逃出雅典,在往西西里途中遇难(此前哲学家受迫害或驱逐、处死、或自愿放逐的还有阿那克萨哥拉,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