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塔戈拉》是柏拉圖的所有作品中最富戲劇性的,也最令人睏惑。
蘇格拉底與普羅塔戈拉討論政治德性是否可教,卻沒有最終結論。普羅塔戈拉起初主張政治德性可教,最後承認不可教;蘇格拉底起初主張政治德性不可教,最後則似乎主張德性是知識,因此可教。通過論辯,蘇格拉底和普羅塔戈拉最終都走到瞭自己起初所主張的觀點的反麵。
《誰來教育老師》包括八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瞭柏拉圖的這部對話。包括:卡恩《作為知識的德性》、岡薩雷斯《共同思索善》、柯弼《一位智術師的教育》、嵐迪《〈普羅塔戈拉〉中的德性、技藝和美好生活 》、米勒《〈普羅塔戈拉〉中的普羅米修斯故事》、普羅雯塞爾 《“西濛尼德競賽”》、莫裏斯《沒誰有意作惡》以及賽奈柯《誰來教育老師》。
這八篇論文不僅有助於我們琢磨如何識讀柏拉圖的這篇令人睏惑的作品,更有助於我們思考政治學傢與民主政治的關係。畢竟,對於民主政治來說,政治德性是否可教迄今仍是一道難題。
普羅塔戈拉(大約公元前490/486-420)在古希臘智術師中名氣最大,西方文學史和哲學史上都赫赫有名。據史書記載,普羅塔戈拉齣身富豪之傢,與德謨剋利特是同鄉,大約活瞭七十歲(一說九十歲),從教40年。他早年受教育的情況不詳,據說是自然哲人德謨剋裏特的學生,也受過波斯巫師的影響。普羅塔戈拉自稱智術師,遊走希臘各城邦傳授學識,能言善辯、學富五車,在當時就已經名滿天下。用今天的話來說,他的頭銜有:自然學傢、教育傢、修辭傢、語言學傢,可惜他的著述佚失殆盡。
普羅塔戈拉在40多歲時(公元前444年)第一次到雅典,當時,伯利剋勒斯剛在圖裏澳建瞭一個殖民地,他延請普羅塔戈拉為該地草擬法律,這件事情傳為智術師與雅典民主政製領袖閤作的佳話。後來,普羅塔戈拉又兩次到雅典傳授學識,分彆在公元前432年和421年。柏拉圖的著名對話《普羅塔戈拉》記敘的是普羅塔戈拉在公元前432年(伯羅奔半島戰爭爆發前一年)的那次到雅典,當年蘇格拉底38歲,而柏拉圖則還沒有齣生。
普羅塔戈拉這次到雅典後,住在雅典富豪卡利阿斯傢,同行的還有另外兩位著名智術師。一個名叫希珀剋拉底的雅典年輕人聽說後激動不已,一大早來找蘇格拉底,要蘇格拉底引薦他做普羅塔戈拉的學生。蘇格拉底批評希珀剋拉底魯莽,還不認識普羅塔戈拉是怎樣的人就決定把自己的靈魂托付給這人。奇怪的是,盡管直截瞭當地批評瞭希珀剋拉底,蘇格拉底並沒有拒絕帶他去見普羅塔戈拉。不過,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一場蘇格拉底與普羅塔戈拉的交談,而非普羅塔戈拉與希珀剋拉底的交談。
蘇格拉底帶希珀剋拉底去見普羅塔戈拉也許有兩個目的:第一,通過自己與普羅塔戈拉交談讓希珀剋拉底親眼看到,做普羅塔戈拉的學生確實危險;第二,通過嚮普羅塔戈拉引介希珀剋拉底這樣的青年來考驗普羅塔戈拉的教育理念。按照民主政治的理念,每個成年人都有參政的權利。然而,並非每個成年人都具有參與政治事務所要求的政治德性。因此,民主政治的正當性麵臨的一大難題是:能否把每個成年人教育成具有政治德性的人。普羅塔戈拉宣稱,自己的專長就是培育人的政治德性,蘇格拉底卻讓希珀剋拉底這樣的雅典青年成瞭普羅塔戈拉的難題。
就情節而言,《普羅塔戈拉》在柏拉圖的所有作品中最富戲劇性——與之相當的唯有《會飲》。另一方麵,《普羅塔戈拉》也是柏拉圖作品中最令人睏惑的作品之一,因為,蘇格拉底與普羅塔戈拉的論辯雖然讓普羅塔戈拉當眾丟臉,他們所討論的政治德性是否可教這一問題卻沒有最終結論。普羅塔戈拉起初主張政治德性可教,最後承認不可教;蘇格拉底起初主張政治德性不可教,最後則似乎主張德性是知識,因此可教——於是,蘇格拉底和普羅塔戈拉通過論辯最終都走到瞭自己起初所主張的觀點的反麵。
本文集選譯瞭八篇解讀《普羅塔戈拉》的英語文獻,前四篇緻力於貫通地解讀整篇對話,但解讀方式有所不同。卡恩注重辨析對話中的概念,算是哲學專業的做法。岡薩雷斯、柯弼和嵐迪則以敘述方式貫通地解讀整篇對話,畢竟,《普羅塔戈拉》有非常豐富的情節,識讀這篇對話不可能也不應該無視這些情節要素。以敘述方式解讀對話並不容易,若比較岡薩雷斯、柯弼和嵐迪的敘述方式,有助於我們瞭解敘述式解經的門徑。
後麵四篇論文關注的是《普羅塔戈拉》的某個局部——米勒緻力解讀普羅塔戈拉所講的普羅米修斯故事,莫裏斯緻力解讀最後的也是最令人睏惑的一場論辯——關於何謂勇敢德性的論辯,普羅雯塞爾和賽奈柯則緻力解讀蘇格拉底和普羅塔戈拉如何解釋西濛尼德斯的一首詩。貫通地解讀整篇對話和專注於解讀某個局部,都是解經學中的常見方式。這裏匯集的八篇論文不僅有助於我們琢磨如何識讀柏拉圖的這篇令人睏惑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我們思考政治學傢與民主政治的關係。畢竟,對於民主政治來說,政治德性是否可教迄今仍然是一道緻命難題。
編者前言
卡恩 作為知識的德性
岡薩雷斯 共同思索善:柏拉圖《普羅塔戈拉》中的德性
柯弼 一位智術師的教育
嵐迪 《普羅塔戈拉》中的德性、技藝和美好生活
米勒 《普羅塔戈拉》中的普羅米修斯故事
普羅雯塞爾 《普羅塔戈拉》中的關鍵談話
莫裏斯 沒人有意作惡:《普羅塔戈拉》中的論證
賽奈柯 誰來教育老師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結構布局堪稱一絕。它不是那種綫性敘事的流水賬,而是像一個多維度的立體結構,不同的章節之間相互映照,形成瞭一種螺鏇上升的討論深度。比如,探討“應試教育弊端”的第一部分,其基調是沉鬱和反思的;而到瞭中後部的關於“未來學校形態”的展望時,筆鋒又變得輕快而富有想象力,但這種輕快絕不是膚淺的逃避,而是建立在前麵深刻批判基礎上的理性樂觀。作者對於節奏的把控非常到位,他知道何時該放慢速度,讓讀者消化那些沉重的社會議題,何時又該加快節奏,激發人們對於變革的渴望。我特彆喜歡他穿插在主論述中的那些曆史典故和跨文化比較,這些“佐料”非但沒有打斷思路,反而極大地拓寬瞭閱讀的視野,讓人在審視本土教育問題時,能跳齣“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限。這本書的書寫,真正體現瞭“文以載道,言之有物”的最高境界。
評分讀完閤上書頁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復雜的,既有知識被豐富後的充實感,也有對現實教育睏境的深深憂慮。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建立瞭一種“對話的可能”。它沒有預設讀者必須擁有某種背景知識,也沒有故作高深地設置閱讀門檻,它的語言是平易近人的,但其內涵卻是極具穿透力的。它像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齣教育體係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極不閤理的機製——從課程設置的僵化到評估體係的單一化,無一不被作者以一種冷靜而犀利的方式進行瞭剖析。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超越指責和抱怨的視角。與其徒勞地指責某一個人或某一個環節的失職,不如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構建一個更具彈性和人性化的教育生態係統。這本書無疑是為所有關心教育的人——無論你是傢長、教育工作者,還是僅僅是社會的一份子——提供瞭一份極具價值的思考地圖。它不提供答案,但它會幫你問齣更深刻的問題。
評分我是一個對教育話題持有一種近乎批判性態度的讀者,通常很多書籍的“解決方案”部分都顯得過於理想化,甚至是空泛的口號。然而,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恰恰在於它對“解決之道”的探討,充滿瞭對現實復雜性的敬畏。作者沒有提供任何萬能的藥方,他坦誠地承認,教育的改革是一個漫長且充滿妥協的過程。他把焦點放在瞭“主體性”的重建上,探討的不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行,而是如何在一個既定的框架內,激活每一個教育參與者的能動性。書中對於教師專業發展的論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他沒有將教師描繪成無所不能的聖人,而是還原瞭他們作為普通人所麵臨的職業倦怠、價值迷失和體製束縛。這種毫不留情卻又充滿理解的剖析,讓我這個旁觀者都感到瞭那種沉甸甸的職業負荷。讀完後,我沒有那種“一切都會變好”的虛幻感,反而多瞭一份腳踏實地的決心——改變,必然要從最微小的個體努力開始積纍,這本書就是點燃這種初心的火種。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裏的時候,我其實挺忐忑的。封麵設計得很樸素,沒有那種一上來就抓住眼球的噱頭,反而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給吸引住瞭。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宣講,更像是兩個老朋友在深夜的咖啡館裏,就著窗外偶爾閃過的霓虹燈光,聊著那些我們都心知肚明,卻又常常避而不談的教育睏境。作者對於教育現場的觀察細緻入微,每一個小故事,每一個人物的側寫,都像是用放大鏡仔細描摹過的一樣,讓人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教育公平”這個宏大命題時,從微觀個體入手的方式。他沒有堆砌冰冷的統計數據,而是聚焦於那些在教育資源分配中被邊緣化的群體,用飽含同理心的筆觸,揭示瞭結構性問題的復雜性和人性的脆弱。讀完第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精神上的洗禮,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教育焦慮,似乎找到瞭一個可以安放的齣口,盡管那個齣口通嚮的,可能是一個更需要我們深思的迷宮。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讓你停下來,真正地去感受教育背後的溫度和重量。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簡直可以用“老辣”來形容。它不是那種追求華麗辭藻堆砌的文字,而是充滿瞭力量和韌性,像打磨瞭多年的老玉,觸手可及的溫潤之下,是堅硬的內核。作者在梳理教育理念的演變脈絡時,展現齣瞭驚人的學識儲備,但最難得的是,他能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哲學思辨,用極其生活化的語言闡釋齣來,絲毫沒有讓人感到閱讀上的壓力。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一個精妙的比喻或者一個精準的概括,而不得不停下來,反思自己過去對某些教育現象的片麵理解。尤其是在討論“創新能力培養”的章節,作者並沒有落入窠臼,去鼓吹那些新潮的口號,而是深入剖析瞭傳統教學體係對個體創造力的扼殺機製。他的論證過程邏輯嚴密,步步為營,每一次推翻一個舊有觀點,都伴隨著新的、更具建設性的思考框架的建立。這本書讀起來,更像是在進行一場高質量的智力對話,作者是導遊,引領我們穿梭於教育思想的叢林,指引我們辨識那些美麗的陷阱和真正的寶藏。
評分內容不錯,老師們應該好好看看
評分。。。。。。。。
評分蘇格拉底與普羅塔戈拉討論政治德性是否可教,卻沒有最終結論。普羅塔戈拉起初主張政治德性可教,最後承認不可教;蘇格拉底起初主張政治德性不可教,最後則似乎主張德性是知識,因此可教。通過論辯,蘇格拉底和普羅塔戈拉最終都走到瞭自己起初所主張的觀點的反麵。 《普羅塔戈拉》是柏拉圖的所有作品中最富戲劇性的,也最令人睏惑。
評分蘇格拉底與普羅塔戈拉討論政治德性是否可教,卻沒有最終結論。普羅塔戈拉起初主張政治德性可教,最後承認不可教;蘇格拉底起初主張政治德性不可教,最後則似乎主張德性是知識,因此可教。通過論辯,蘇格拉底和普羅塔戈拉最終都走到瞭自己起初所主張的觀點的反麵。 《普羅塔戈拉》是柏拉圖的所有作品中最富戲劇性的,也最令人睏惑。
評分公元前407年20歲跟隨蘇格拉底學習,此前曾嚮剋拉底魯學習赫拉剋利特哲學;嚮赫莫根尼學習巴門尼德哲學。據說曾想寫戲劇,給蘇格拉底看,被否定。
評分幫彆人買的 不關心好還是不好
評分公元前409-403年估計到過騎兵執勤,據說參加過3次戰役。
評分幫彆人買的 不關心好還是不好
評分蘇格拉底與普羅塔戈拉討論政治德性是否可教,卻沒有最終結論。普羅塔戈拉起初主張政治德性可教,最後承認不可教;蘇格拉底起初主張政治德性不可教,最後則似乎主張德性是知識,因此可教。通過論辯,蘇格拉底和普羅塔戈拉最終都走到瞭自己起初所主張的觀點的反麵。 《普羅塔戈拉》是柏拉圖的所有作品中最富戲劇性的,也最令人睏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