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尔平 校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法史
  • 论文集
  • 中国书法
  • 艺术史
  • 学术研究
  • 历代书法
  • 书论
  • 文化艺术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101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491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未免《历代书法论文选》遗珠之憾,补辑自东汉至近、现代重要书论、书评四一十三家,共四十五篇。每篇各冠以作者生平,旁及版本源流,各为提要,内容则以理论为主,不泛及其他资料,并注意到书法与传统文字学之关系,入选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近代国学宗师章太炎《小学略说》等小学名篇,供学者参稽。

内页插图

目录

许慎
说文解字序
杨泉
草书赋
王僧虔
书赋
庾元威
论书
颜之推
论书
吕总
续书评
唐人书论
欧阳修
与石守道书(二札)
蔡襄
论书
苏轼
评书
黄庭坚
山谷论书
李之仪
姑溪居士论书
黄伯思
东观余论
董遭
广川书跋
朱熹
晦庵论书
沈作莆
论书
赵孟坚
论书法
宋人书论
郝经
叙书
移诸生论书法书
赵孟颊
松雪斋书论
论宋十一家书
阁帖跋
释溥光
雪庵字要
韩性
书则序
袁哀
评书
吾衍
论篆书
书法三昧
元人书论
性理会通
……

前言/序言


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从汉魏到近现代的观念流变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书法理论思想的发展脉络,聚焦于对书法本体、审美标准、书写观念以及技法理论的历代重要论述进行精深挖掘和比较研究。全书以时间为轴,兼顾专题分析,力求展现书法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轨迹及其背后的文化动因。 第一编:奠基与萌芽——先秦至魏晋的理论初探 本篇着眼于书法艺术的自觉与理论形态的初步构建。 第一章:先秦至汉代的书写实践与萌芽 探讨秦代小篆的规范化对书写形态的制度化影响,以及隶书的兴起所带来的笔法结构性的变革。重点分析西汉简牍、帛书中的实用书写与审美倾向的初步交织。进入东汉,书法理论开始显现端倪,不再仅仅是书写技术的传承,而是融入了士人精神的表达。如对“蔡邕笔法”的记载,虽然多为传闻,却反映了对书写中“意”与“法”关系的初步认知。本章将细致考察碑刻文字的书法性,以及对笔势、结构等要素的初步关注。 第二章:魏晋风度与书法理论的自觉 魏晋南北朝是书法理论的黄金时代,标志着书法正式脱离纯粹的实用范畴,升华为一门独立的、强调主体精神的艺术。 钟繇与“写意”的先声: 讨论钟繇在楷书形成中的地位,及其所蕴含的从古拙向妍美转化的审美倾向。 王羲之的地位与《笔论》的意义: 深入分析《笔论》和《十七帖》等文献,探讨“尽善尽美”、“天然去雕饰”等核心观念,解析“用笔如刀”、“提按顿挫”等技术语汇的早期形态。 卫夫人与女性视角: 考察卫夫人在书法教育和理论普及上的贡献,特别是《笔阵图》对结构和点画形态的规范性论述,强调其对后世书论的深远影响。 书论的多元化: 引入陆机《书赋》的文学化论述,探讨其如何将书法与文学、哲学深度融合,提出“心手相应”的早期表达。 第二编:典范的确立与规范的深化——隋唐至宋代的理论集大成 隋唐时期,楷书体系成熟,书法理论进入规范化和系统化的阶段。宋代则在继承中寻求突破,强调意趣与性情。 第三章:初唐的法度与“体”的构建 隋唐之际,楷书被推向极致,理论聚焦于“法度”的精严。 欧阳询的“三十六法”: 详述欧阳询对结构、笔势的精细化解构,分析其理论体系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如何确立了楷书的典范。 虞世南与“温润”之美: 对比虞世南的理论侧重,理解其在法度之中追求平和、含蓄的审美追求。 “书圣”的理论构建——颜真卿与褚遂良: 重点解析颜真卿“颜体”背后的“忠义气节”和“中和之美”,以及褚遂良在继承中对“骨法用笔”的再阐发。 第四章:盛唐的变革与“尚意”的萌芽 盛唐,书法开始追求个性解放,理论视野拓宽。 孙过庭《书谱》的划时代意义: 极其细致地分析《书谱》,将其视为中国书法理论的百科全书。深入探讨“气韵生动”、“穷变化”等核心概念,理解其将“用笔”与“心境”的关联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怀瓘的理论体系: 考察张怀瓘对前人理论的梳理和评判,特别是他如何确立了“书品”与“人品”的关联,以及对草书理论的系统性总结。 第五章:宋代的尚意与书学思想的转向 宋代书法理论的中心议题是突破唐代的法度樊篱,倡导“尚意”。 苏轼的“我书意造无法”: 深入剖析苏轼对“意”的理解,探讨其如何将书法视为“胸中之意”的自然流露,以及对“拙”与“大雅”的推崇。 黄庭坚的“点画皆成法”: 考察黄庭坚在用笔上的奇崛变化,以及其强调“提之当下,按之亦然”的技法理论,理解其如何将个人笔墨趣味融入传统法度之中。 米芾的“刷字”与审美趣味: 分析米芾“刷字”的技法特点,以及其“尚态”、“风樯阵马”的审美追求,体现了对“自然”与“趣味”的极致追求。 第三编:复古与尚态的交织——元明清的书法观念演变 元明清时期,书法理论在法帖的被尊崇与个性化表达的需求之间不断拉锯。 第六章:元代的复古与帖学的确立 元代对唐宋书风的重新审视,促成了帖学体系的强化。 赵孟頫的“复归晋唐”: 分析赵孟頫理论中的“颜筋柳骨”、“钟王相映”的思想,理解其“用笔精熟,结构严谨”的复古主张,以及对“唐人已作古”的认知。 书学教育与理论的普及: 考察元代碑学地位相对式微的背景下,帖学理论在文人阶层中的广泛传播。 第七章:明代的多元探索与技法解析 明代书论在继承晋唐宋的基础上,出现了对技术细节的深入探究。 吴门的理论倾向: 考察祝允明、文徵明等人在理论与实践中的结合,对“意”与“法”的平衡探讨。 董其昌的“平淡天真”: 深入解析董其昌提出的“以书入画”与书法的关系,以及其“有我之境”的理论主张,强调笔墨的意趣和文人气息的表达。 晚明对性情的张扬: 探讨以徐渭、张异来为代表的书家对个性解放的激进表达,以及这种趋势在理论上的反映,如对“狂怪”的包容。 第八章:清代的碑学兴起与理论的重构 清代中后期,金石学的兴盛直接冲击了帖学的统治地位,书法理论进入“碑帖互参”的新阶段。 碑学理论的发生: 考察碑学理论如何批判帖学的“柔弱”、“媚俗”,转而强调金石气、金隶笔法和雄强之风。 邓石如的理论实践: 分析邓石如如何将篆隶笔法融入楷行草,并尝试建立一套以篆隶为根基的理论体系。 清代书论的集大成与分化: 梳理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对书法“时代性”的论述,以及他们如何从历史的维度来重估历代书风的价值,构建新的理论框架。 结语:近现代书法的理论转型 简要概述近现代书法理论在“古今之辨”中的努力,以及在吸收西方美学观念后对传统理论进行的再审视,为全书作一收束。 本书通过对历代重要书法理论文本的细致梳理和比较分析,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中国书法在数千年历史中,如何在“法”与“意”、“古”与“今”、“技术”与“精神”之间寻求永恒的张力与和谐。阅读本书,将有助于构建一个完整、立体的中国书法理论知识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强烈的学术对话感。它不是那种单向度的说教式文本,而是充满了与历史对话的张力。比如,在分析唐代颜真卿的书法成就时,作者没有止步于赞美其雄浑博大,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对当时社会政治背景下文人精神状态的考量,这使得人物的风格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这种将个体艺术史放入宏大历史叙事中的写法,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厚度和可读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关键论点处所采用的那些精妙的对比手法,比如将不同朝代对“中和”之美的理解进行横向对比,既展现了审美标准的演变,也揭示了文化内核的某种连续性,读起来丝毫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选用的那种哑光纸质,摸上去很有质感,不像现在很多书为了省成本用那种亮面的纸张,一上手就感觉廉价。打开之后,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来是用心了的,字体的选择上,我觉得那种宋体和仿宋体的结合用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失传统书卷的韵味。纸张的厚度也适中,墨色的晕染效果很漂亮,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古代墨迹的摹写部分,那种层次感和笔触的力度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这对于研究书法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装订工艺也比较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而不是那种翻几次就可能散架的快消品。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上来说,这本书的制作水平,已经超越了一般学术资料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意外之喜”,那一定是它在阐释一些经典理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洞察力。我本来以为它会完全聚焦于笔墨和结构这些纯粹的“技”的层面,但令人惊喜的是,书中多次穿插了对书法与哲学思想、乃至建筑美学之间关联的探讨。例如,对“欹侧取妍”的分析,就不仅停留在线条的动态平衡上,还联系到了道家思想中“有无相生”的辩证法,这种将抽象的审美体验转化为哲学思辨的能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艺术本质的理解边界。这让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古代的艺术成就,必须跳出单一学科的窠臼,这本书恰恰为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和丰富的素材库。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一个关于中国古代绘画流派演变的研究资料,本来以为需要翻阅大量零散的文献和图册,没想到这本书的结构梳理得非常清晰。它的目录设计逻辑性很强,把不同时期的艺术思潮和代表人物的风格特点划分得井井有条,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绘画,但其中引用的很多关于“气韵生动”和“笔墨精神”的论述,对于理解绘画中的线条语言和章法布局,提供了非常深刻的启发。尤其是其中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书入画”理论的探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艺术自觉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在引用前人观点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批判性吸收,这种学理上的深度,让我在进行自己的论证时,感觉思路一下子开阔了许多,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技法描述上。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系统做得非常扎实和严谨,这对于任何一个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随意抽查了几个章节的脚注,发现引用的古代文献和近现代的学术专著覆盖面极广,从《淳化阁帖》到近三十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报告都有涉及,这表明作者在资料搜集上是下了苦功的,绝非泛泛而谈。更难能可贵的是,很多注释不仅仅是简单的出处标注,其中还夹杂着作者对某些文献版本差异的辨析,或者对特定词汇在古代语境下的精确界定,这为我们理解原文的细微差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预见,这本书的后续影响,很大程度上也会源于其背后这套坚不可摧的学术基础。

评分

竖排简体的奇葩书。

评分

值得读的书,有心者购买。

评分

完美

评分

与绿皮书配套,增补的内容。寻找了很久,难得的好书。

评分

京东618开始将收藏的书买下,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评分

好厚的书。不错

评分

很好。练习书法,也要读理论。

评分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评分

比去超市买方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