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十世紀文學和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人物,讓-保羅·薩特的存在主義改變瞭批判思想的路徑,為知識分子定義瞭一個全新而重要的角色。
剋裏斯汀·達伊格爾還原瞭薩特思想的語境,並且細緻地討論瞭一係列薩特的重要觀點,梳理瞭他思想所産生的影響:
·薩特在《存在與虛無》等一係列文本中所談及的關於意識以及存在和自由的理論
·關於本真性以及絕對自由的倫理學
·人與人之間具體的關係、性的關係以及性彆差異,特彆關注瞭他者使人異化的注視的重要性
·作傢的社會和政治職能
·薩特理論的遺産及其和結構主義還有心靈哲學的關係
本書介紹瞭薩特的文學和哲學作品,把薩特的思想變得前所未有地平易近人,適閤從事文學和文化研究的學生以及從事大陸哲學和法語的學生閱讀。
在《導讀薩特》中,我會重點討論我眼中薩特對哲學和文學所作齣的最主要貢獻:他的存在主義和關於自由的哲學。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薩特解釋瞭存在主義把人的主體性作為其哲學的始發點。因此我們會以審視占據薩特哲學核心地位的關於意識的理論來開始我們對薩特的關鍵思想的探索。
第1章會解釋這一關於意識的理論,並展現齣薩特的觀點和他之前的哲學傢截然不同之處。
第2章會檢視薩特的代錶作《存在與虛無》中所勾勒齣來的本體論,或者說關於存在的理論。同時我們也會探討薩特的無神論以及無神論對他的自由哲學的影響。接著我們會檢視薩特在他的哲學作品以及他的小說戲劇中所展現的自由這一概念:存在主義哲學最根本的原則之一是自由同時意味著責任,這也是薩特在他的作品中一再論證的。
這將是第3章的主題。
第4章會通過討論“本真”(authenticity)這一概念及與其相對應的概念“自欺”(bad faith)14來討論薩特哲學所蘊含的倫理立場。
這一討論會延伸到第5章關於薩特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分析的探討,並最終讓我們思考是否就像薩特在《禁閉》這部戲劇中所說的那樣:“他人即地獄!”。
第6章會總結之前討論過的概念,並討論在薩特關於存在主義的作品中所體現齣來的人的狀況(human condition)和自由的倫理觀。
在第7章,我們會看到薩特關於自由的觀點是怎麼發展成文學必須是介入的這一看法,即文學要扮演一個政治的角色。作為一個作傢,薩特認為他需要承擔起一定的社會和政治責任。我們會看到他是怎麼解釋這一點的。
第8章會探討薩特的理論立場是怎麼和他具體的政治介入聯係起來的。
最後,在終章“薩特之後”我們會檢視薩特對他同代人的影響,他的思想對他的追隨者的重要性,以及他的思想如何能幫助我們思考當今世界。
作者簡介
剋裏斯汀·達伊格爾,是布洛剋大學(位於加拿大渥太華)的哲學副教授以及婦女研究中心的主任。她是北美薩特協會的主席,是《虛無主義是人道主義嗎?對尼采和薩特的研究》(2005)一書的作者,還是《存在主義思想傢和倫理學》(2006)一書的編撰者。
譯者簡介
傅俊寜,康奈爾大學比較文學係博士生。
我們今天為什麼需要導讀書?
叢書編者前言
緻謝
書名縮寫
為什麼是薩特?
關鍵思想
1 意識
2 存在
3 自由
4 本真性
5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6 倫理和人的狀況
7 介入的文學
8 政治
薩特之後
進階閱讀書目
參考文獻
索引
讓-保羅·薩特思想源流簡圖
薩特的哲學遺産
當薩特和其他一些哲學傢正在引領存在主義這一哲學運動的時候,另一個哲學潮流也正在興起——以米歇爾·福柯、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1908—2009)、雅剋·拉康(1901—1981)以及羅蘭·巴特(1915—1980)為代錶人物的結構主義。總體來說,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被視為互為對立的;兩個陣營之間的相互攻訐和批評也進一步加深瞭這一看法。但是,有些學者認為薩特和結構主義之間的相似之處比相異之處更多。在一篇名為《薩特式結構主義?》(Sartrean Structuralism?)的文章中,彼得·考斯(Peter Caws)認為,“薩特像福柯一樣拒絕被稱為一個結構主義者,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把他算入結構主義這一邊”(Caws, Sartrean Structuralism 314)。考斯認為兩種哲學在最根本的地方是不相容的,但兩者從理論和存在兩個不同的角度齣發提供給我們的比任何一者單獨能提供的都更多。
列維-斯特勞斯和福柯的結構主義關注結構和“有意義的整體”。它關注“語言、親屬關係、政治實踐”的結構,並關注這些結構是如何被建立和如何運作的。結構主義者在考察結構的時候常常會遠離人這一元素。就像考斯所說的那樣:
最後的結局就是一個關於人類世界但又遠離人類本身的理論。這是薩特所不能忍受的;他對結構主義的批判總是聚焦於結構主義沒有給人的主體性和實踐留下位置這一點。
(Caws, Sartrean Structuralism 297)
盡管薩特試圖承認結構在世界中起到的作用,但這個世界對他來說仍然是由意識通過行動和理解來創造的。
我的一個教授,結構主義的忠誠追隨者,曾經這樣描述薩特:“薩特?呸!那主體性的臭味!”他通過這一言論來總結結構主義和存在主義的區彆。的確,薩特和結構主義者關於行動的個人有不同的看法,因為結構主義者認為結構有著自己的所謂的生命。對薩特來說,結構的存在離不開人對它們的使用。作為處於具體情境中的意識,人受到這些結構的影響。而正因為人總是處於情境中的,去理解這些結構也變得很重要。因此結構構成瞭個人所處的情境。理解結構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個人。對薩特來說,兩者不可分離。考斯總結道“列維-斯特勞斯拋棄瞭主體性和能動性,轉而關注結構的本體客觀性。對薩特來說主體的消逝和對結構的物化(reification)都是不可想象的”(Caws, Sartrean Structuralism 308)。盡管考斯的討論關注的是薩特和列維-斯特勞斯,但他的結論對其他結構主義者也一樣適用。
無論結構主義者想怎麼把主體消滅掉(從部分的消滅到福柯所宣告的主體的死亡),是薩特對傳統觀念下的主體性的拒絕和修改纔讓結構主義對主體的激進拒絕變得可能。事實上,就像剋裏斯蒂娜·霍薇爾斯(Christina Howells)指齣的那樣,薩特在《辯證理性批判》中已經宣稱瞭人之不可能。根據她的解釋,薩特在《惡心》中已經拒絕瞭個人主義式的人道主義,並且在《自我的超越性》中指齣自我(self)是一種俗世的建構(a worldly construct) (Howells 327)。因此早在1930年代薩特就為結構主義對主體的激進觀念奠定瞭基礎。對薩特來說,就像我們之前討論過的,不管多麼微弱,主體總是能扮演一定的角色的,因為“……主體可能被延宕、被消解和被解構(deferred, dissolved, and deconstructed),但其不會被廢除(relinquished)”(Howells 342)。和薩特相對(我認為這一“相對”是由於薩特早期哲學中對自我的解構纔變得可能的),結構主義者把主體完全地消滅瞭。福柯和德裏達宣告瞭主體的死亡,拉康激進地去中心化瞭主體,德勒茲和加塔利把“我”用“它”來代替,在他們的反偶像式的批判中“我思考、我言說”變成瞭“它拉屎”(Howells 344)。
盡管後者聽上去有些驚人,但卻和《自我的超越性》中前反思的意識(pre-reflective)這一概念很相似。薩特在《自我的超越性》中用“這兒有意識,因此我存在”取代瞭“我思故我在”。既然這樣,為什麼結構主義者這樣嚴厲地批判薩特呢?他們還誤解瞭薩特對主體的看法,認為他接近某種傳統的觀點。盡管一些結構主義者一直對薩特持非常批判的態度,並不是所有的結構主義者都輕視薩特的哲學。比如羅蘭·巴特和貝托爾特·布萊希特一樣,都認為薩特對他們的思想産生瞭很大的影響。盡管和薩特在理論上有一定的距離,巴特卻是薩特忠實的讀者,並在評論中對薩特多有贊同。比如他對薩特對波德萊爾和熱內的存在主義精神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贊賞有加,因為薩特不僅僅研究作品還研究作者本身。而巴特自己的立場,簡單來說,是在文學分析中作者應該缺席。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樸實的米黃色紙張,摸上去有一種溫暖而堅韌的質感,仿佛能感受到歲月沉澱下來的智慧。封麵上的字體排版簡潔有力,雖然沒有花哨的圖案,但那份沉靜中蘊含的力量感,已經足夠吸引人瞭。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它散發齣的那種淡淡的油墨香氣所吸引,這是很多新書都難以比擬的,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它,沉浸在文字構建的世界裏。從書籍的整體重量和厚度來看,就知道裏麵必然是乾貨滿滿,絕非那種泛泛而談的“快餐讀物”。更值得稱贊的是,內頁的排版布局非常人性化,字裏行間留齣的空白恰到好處,使得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齣齣版方對閱讀體驗的尊重,也預示著內容本身應當是經過精心雕琢和打磨的。我甚至會特意在光綫好的地方閱讀,享受紙質書帶來的那種獨特的儀式感,這本書無疑為我的書架增添瞭一抹沉穩的色彩。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精準且富有韻律感”來形容最為恰當。它避開瞭大量晦澀的、隻有專業人士纔能理解的術語堆砌,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散文筆調,去勾勒那些抽象的概念。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比喻和類比上的功力,那些原本高懸於雲端的理論,經過他的妙手點化,瞬間變得觸手可及,仿佛你我身邊正在發生的日常瑣事。舉個例子,書中對某種內在矛盾的描述,竟然用瞭廚房裏食材處理的場景來類比,這種跨領域的聯想,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讓我意識到原來那些深奧的理論與生活是如此緊密相連。行文的語氣始終保持著一種剋製而深沉的幽默感,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增添瞭閱讀的趣味性。這種平衡拿捏得非常好,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讀起來酣暢淋灕。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種對既有認知體係的溫柔衝擊。它沒有采用激烈的批判口吻來顛覆讀者的固有觀念,而是像一陣拂過心頭的清風,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審視自己那些習以為常的判斷標準。閱讀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被某個觀點觸動,不得不強迫自己跳齣原有的思維定勢,從另一個維度去看待問題。這種“被挑戰但又心悅誠服”的感覺非常奇妙,它帶來的知識增益是內化的,而非錶麵的記憶。它更像是一劑慢性的“清醒劑”,讓你在處理日常事務時,不自覺地帶入一種更具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眼光。讀完之後,我感覺世界似乎沒有發生變化,但我的“濾鏡”卻被精細地調整瞭一番,這種持久的影響力,是衡量一本好書價值的重要標準。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極為高明,它沒有采用那種咄咄逼人的快節奏推進,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那些晦澀難懂的理念,讓人感到親切而沒有壓力。初讀時,我甚至有些疑惑,為什麼它能如此平穩地鋪陳開來,直到深入其中纔發現,這種看似緩慢的節奏,實則是在為後續的深度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它像是一條蜿蜒的河流,時而舒緩,時而匯聚成潭,讓人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吸收前一刻接收到的信息。特彆是在處理那些哲學思辨的段落時,作者似乎深諳“欲速則不達”的道理,總是在關鍵點設置一個停頓,留給讀者迴味的空間。這種行文風格,讓人感覺作者不是在“教導”你,而更像是在“邀請”你,一同探索問題的本質。讀完一個章節,閤上書本,腦海中不會剩下混亂的碎片,而是清晰的脈絡和被引導思考的痕跡,這是很多知識性書籍難以達到的境界。
評分這本書在結構組織上的巧思,簡直是令人稱奇的。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或者主題分類來展開,而是構建瞭一個環環相扣的邏輯迷宮,每一個章節似乎都指嚮瞭另一個章節,形成瞭一種螺鏇上升的閱讀體驗。我發現,當我以為自己理解瞭某個核心觀點時,後來的內容又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這個觀點進行瞭補充和修正,這種不斷自我迭代和深化的結構,極大地激發瞭我持續閱讀下去的欲望。作者非常善於設置“錨點”,即那些反復齣現的、帶有象徵意義的詞匯或情境,它們就像是路綫圖上的指示牌,幫助我在復雜的論證迷霧中保持方嚮感。此外,書末的索引和注釋部分做得非常詳盡,這對於想要進行二次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體現瞭作者對知識傳承的責任感,而不是僅僅滿足於完成一部作品的敷衍瞭事。
評分必須指齣的是,這樣的劃分是作者自己而非布朗肖本人的安排。所以,在布朗肖的作品裏,並沒有專門論述死亡或政治的章節;他也沒有用概括的方式總結自己,讓自己的立場區彆於其他理論傢;更彆提他會有那麼一本單獨論述某個主題的書瞭。布朗肖的作品的顯著特徵在於,它固執地抓住“文學的可能性”問題,拒不鬆手。因此,即便有人說他的後期作品更關注政治和倫理學,但這些話題也都是在“文學的可能性”問題這個大背景下得到思考的。
評分值得閱讀,值得購買,值得收藏!
評分布朗肖這種透過某位作者或某部作品來整體地思考文學的方式,是他留給批評理論最重要的遺産。如果一位讀者想要完整地體驗布朗肖文學批評的整體視野,那麼他可以從《火焰之作》(1949)、《文學空間》(1955)和《災異的書寫》(1980)這三本書開始。
評分很好,很不錯,物流很快,質量也不錯
評分用券,相當於600-400,一口氣收瞭一堆。京東真給力!
評分翻譯特彆棒,強力推薦,瞭解存在主義的入門好書。
評分看看權威評論權威。
評分看看權威評論權威。
評分很好的一本經典書,值得細細精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