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 彭富春 人民出版社 9787010158341

论孔子 彭富春 人民出版社 97870101583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孔子
  • 思想史
  • 儒家文化
  • 中国哲学
  • 历史人物
  • 文化研究
  • 彭富春
  • 人民出版社
  • 学术著作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58341
商品编码:11797355846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论孔子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版  次:1
页  数:450
ISBN :9787010158341
定价:69.8 元 本店价:55.84 元
折扣:【80】 节省:13.96 元
分类:  →  
货号:1628187
图书简介 由彭富春所著的《论孔子》一书创造性地对孔子的思想及其代表性著作《论语》进行了新的诠释,图文并茂,痞言优美,以清晰明白的方式阐发出深刻的哲理。首先,基于《论语》原文,对其进行了忠实的现代汉语翻译,译文注重了语法、逻辑和修辞的**表达。其次,对于《论语》篇章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不仅阐释了各章的核心思想,而且揭示了其内在关联。再次,在解读《论语》的基础上,富有新意地重构了孔子怠想的整体。孔子学说的核心是道。其道分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是天命。人道的根本就是仁爱之道。但仁道的意义实际上是生成之道。人不仅要学道,思道,而且要行道,*终要成为有道之人,亦即君子或圣人。*后,还指出了孔子思想的边界,分辨了其死的东西和活的东西。其死的东西是无个人自由,其活的东西是让天下仁爱。当代思想的任务之一,就是让活着的孔子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 全书共分为两个大的部分:**部分《论语》译解,苐二部分《论语》论述。其中,译解部分包括:1.原文。2.译文。3.解析。论述部分包括:1.重构。 本书将揭示孔子思想整体。《论语》二十篇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显然具有碎片的性质。本书将寻找出贯穿整个文本的主线,并重构其内在结构。2.区分。本书将描述孔子思想的边界。孔子思想作为儒学的主干,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但其思想有死的东西和活的东西。本书将分辨其精华和糟粕,从而为当代思想的建设提供思想源泉。3.创新。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的关键是创新。这就必须考虑到在二十一世纪,孔子还能给我们言说什么。 作者简介 彭富春,1963年生,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苐十、十一届全国爪大代表,苐十二届武汉市政协副主席。1979-1983年学习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1988年学习舟国社会科学院,师从李泽厚教授,获哲学硕士学位;1991-1997年学习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师从海德格尔晚期弗莱堡弟子博德尔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并兼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美学的一般理论、德国现代哲学(海德格尔)以及中国先秦思想。主要著作有:《论老子》、《论。国学》、《论海德格尔》、《无之无国学》、《论海德格尔》、《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欧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哲学美学导论》、《哲学与美学问题》、《论日;国的智慧》、《美学原理》等。2001年被选入教育部**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2年荣获教育部全国人文社科**著作二等奖。2003年荣获宝钢全国**教师奖。2004年被选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目   录 苐一部分 《论语》译解
学而篇苐一
为政篇苐二
八佾篇苐三
里仁篇苐四
公冶长篇苐五
雍也篇苐六
述而篇苐七
泰伯篇苐八
子罕篇苐九
乡党篇苐十
先进篇苐十一
颜渊篇苐十二
子路篇苐十三
宪问篇苐十四
卫灵公篇苐十五
季氏篇苐十六
阳货篇苐十七
微子篇苐十八
子张篇苐十九
尧日篇苐二十
苐二部分 《论语》论述
苐一章 道
苐二章 天命
苐三章 礼乐
苐四章 学习
苐五章 知
苐六章 言与行
苐七章 为仁
苐八章 为政
苐九章 成人之道
苐十章 边界
参考文献
后记 插图和节选 学而篇苐一 (共十六章) 1.1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孔子说:“人先学,然后适时练习所学的知识,这不也是很愉悦吗?朋友从远方来访问我,这不也是很快乐吗?他人不理解我,但我不怨恨他人,这不也是君子吗?”解析 一、学习。 1.谁在学习?这当然是人。人不是靠本能而是靠学习才能成为人。学是学为人,人是学成人。这可见学习对于人之为人的重要性。但此处的学习之人并非一般的人,而是特别的人,即要成为君子之人。 2.何谓学习?学是仿效,学生仿效老师,把不知道的变为已知道的,从而获得知识。习是反复练习已学习的知识,使之熟悉和巩固。习尚不是行。当所学习的知识转化到生活当中去的时候,它就成为了行,也就是实践。 3.学习什么?这包括了一切可学的知识,也就是关于万事万物的知识。但孔子所传授的知识主要是六艺,亦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有术也有道,但道是学习的根本。 4.所悦何事?悦是喜悦。它既是一种肯定性的情态,如兴高采烈;也是一种主动性的意向,也就是为某物而喜悦。这里指的是学习的喜悦。人通过学习获得了知识,达到了人与道的合一。人之所以乐道,是因为爱道。乐是爱之乐。 二、朋友。 1.谁是朋友?同窗为朋,同志为友。朋友是友爱之人。人之所以成为朋友,是因为人是同道。道为朋友共同所爱,是朋友之间的纽带。正是道使陌生的人成为了相爱的人。 2.何谓远来?远来是远离者的走来。所谓远就是分离,所谓来就是聚集。 3.所乐何事?乐是快乐。快乐与喜悦相较,后者是内在的,前者是外在的。快乐的情态是由内形诸外的喜悦,其意向是远来的友人。所乐何事?人与友人相聚。 三、他人。 1.谁是他人?他人是与我相关的人,但不是与我同道的人,因此他人不是朋友。 2.不知什么?他人不知道我,也就是不理解我的所作所为。不知甚至会导致误解和曲解。 3.不愠何意?愠是怨恨,是与爱、喜悦和快乐相反的否定性的情态和意向。当他人不知道我时,我的一般反应就是怨恨。但作为一个君子,人就应该与这种一般的反应相区分,不去怨恨。通过对于怨恨的否定,人能够自己规定自己,而成为自己的主人。 四、君子。 君子既可指位高者,也可指德高者。孔子一般指德高者,即具有仁、智、勇等美德。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物。 1.2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为人,能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但他喜好冒犯上级,这是很少的;一个人不喜好冒犯上级,但喜好作乱,这是没有的。君子从事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路就生成了。孝悌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解析 一、孝悌。 1.孝是子女对于父母的爱。悌是弟妹对于兄姊的爱。这种爱都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爱,同时也是一种由下对上的爱。因此,孝悌包括了顺从。 2.一个孝悌的人顺从父兄,也会服从上级和规则,因此不会犯上作乱。犯上是下级对于上级quan威的冒犯,作乱是个人对于社会规则的破坏。 二、为仁。 1.仁是爱。它不仅是爱之心,而且也是爱之言、爱之行。仁是人的本性的zuì高规定。为仁是实践仁,是爱之行。
古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变迁:一部跨越时空的文明透视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古代中国,特别是周秦汉魏之际,社会结构、政治伦理、文化思潮的复杂演变历程。它不仅仅是一部编年史的梳理,更是对“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辨,探讨了中国文明如何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改造、重塑自身的精神内核。全书重点关注了士人群体的崛起及其对国家治理模式的影响,阐释了礼乐制度的瓦解与重建过程中,思想精英们如何应对时代挑战,并塑造了后世两千余年的文化基调。 第一部分:礼乐崩坏与思想的勃发 本书开篇即以周王室东迁为引子,细致描绘了春秋战国时期,旧有宗法制度和分封体系如何日渐松动,礼乐教化在权力下放的现实面前逐渐失效。这一历史真空,恰恰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罗列诸子学派的表面,而是着力挖掘不同学派思想形成的社会根源和地域差异。例如,齐国稷下学宫的开放性与秦国法治思想的实用主义,两者在应对日益剧烈的兼并战争中,所展现出的理论路线的差异。书中详述了早期道家对自然秩序的回归诉求,如何与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相呼应,同时,也对比了墨家“兼爱非攻”的社会理想在实际推行中所遭遇的现实阻力。 重点剖析:早期儒学的多重面相 本书对孔子思想的讨论,是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先秦思潮交汇点中进行的。我们不将早期儒学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教条,而是观察其在不同弟子群体中产生的细微偏差。书中探讨了“仁”的概念如何从早期的血缘亲近(孝悌)逐步推演至对普遍人伦的关怀,以及“礼”的实践,如何在不同诸侯国中被赋予了政治合法性或道德约束力的不同权重。通过对《诗》《书》等经典文本的细读,作者试图还原彼时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关于“道”与“术”的争论。 第二部分:帝制初建与思想的整合 秦朝的统一,不仅是地理版图的整合,更是政治思想的一次剧烈震荡。本书用了大量篇幅分析了法家思想如何从一种地方性的治理技术,一跃成为中央集权国家的指导纲领。这里着重阐述了“术、势、法”三位一体的权力逻辑,以及它对古代社会组织形态产生的根本性颠覆。 然而,秦朝的速亡,也揭示了纯粹的权力技术在维系一个庞大、多元文化共同体时的内在局限性。汉承秦制,但必须在思想上寻求新的平衡。 汉代“独尊”的内在机制: 关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论述,本书采取了去神圣化的批判性视角。它不再将此视为一种简单的文化胜利,而是将其解读为汉代统治集团在维护边疆稳定与巩固内部等级秩序的双重需求下,所做出的实用主义政治选择。 书中深入分析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如何巧妙地将儒家的道德伦理与皇权的绝对性进行了嫁接。天人感应提供了一个超越人间的终极合法性来源,使得君权具备了神圣性,同时又通过“灾异”预示,为士大夫阶层提供了一种“委婉谏诤”的权力通道。这种整合,本质上是一种对先秦多元思想资源进行“去政治化”和“再伦理化”的复杂过程。 第三部分:士大夫的身份认同与社会责任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士”这一特殊阶层的形成、演变及其核心价值体系。 士的“出处”困境: 古代知识分子,始终在“出仕”与“隐退”之间摇摆。本书通过对魏晋时期“名士风流”的探讨,揭示了当朝纲腐败、政治理想难以施展时,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清谈”和“风度”来构建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的构建,既是对黑暗现实的无声抵抗,也是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最后坚守。 作者特别梳理了这种“清高”姿态如何在后世被文人墨客所继承和模仿,成为一种文化心理定势。这种姿态的形成,是士人阶层对自身价值与国家政治结构之间张力的一种深刻回应。 地方精英与国家治理: 书中还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豪族通过门阀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制衡。儒家伦理(特别是孝道)如何在地方宗族体系中被强化,以对抗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这不仅是政治权力的分散,更是文化认同的区域化,为隋唐科举制度的最终确立,埋下了必须解决的“门阀弊端”的伏笔。 结语:文明的韧性与永恒的张力 本书总结道,古代中国思想史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内在的张力与持续的对话。从先秦的激进探索到汉代的结构性整合,再到魏晋的个体精神突围,不变的是对“善治”与“有序”的永恒追问。这种追问,构成了中华文明强大的韧性,使其能够在无数次王朝更迭和思想冲击中,不断自我修正、自我维系,最终保持了其文明形态的连续性。全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去标签化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古代中国在面对“变局”时,其思想与制度是如何相互纠缠、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文化景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触动,在于它对传统思想的“当代转化”上所下的功夫。它没有将这位古代圣贤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偶像,而是把他还原成一个活生生的、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思考和实践的伟大人物。这种“去神圣化”的处理,恰恰使得其思想的生命力得以彰显。我常常在阅读时思考,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践行其中的某些核心理念?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不止一种解读的路径,它不强迫读者接受单一的结论,而是鼓励我们带着自己的困惑和时代背景,去重新审视那些穿越千年的智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我们当下精神世界的渴求与迷惘。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章节架构时,我立刻被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述方式所吸引。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你缓缓走进一个又一个复杂的话题。不同于那些堆砌概念的理论著作,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仿佛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作者对于史料的驾驭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他总能巧妙地将看似零散的古代记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人豁然开朗。特别是在处理那些历来有争议的议题时,作者的态度是极其审慎和谦和的,他展现出的那种学术良知和对文本的尊重,使得他的论证极具说服力,让人心悦诚服地跟随他的思路前行,即便遇到一些自己原本不曾想过的角度,也能欣然接受。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精妙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香,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历史厚重感。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韵味,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主题,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敬畏和期待。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字体和版式的选择,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从页边距到行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这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在当下的出版物中已经不多见了,让人不禁感叹,一本好书,从内到外都应该是一件值得品味的艺术品。这本书无疑达到了这样的标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工艺品。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哲学史比较敬畏的人,往往被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链条所劝退。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作者似乎深谙“授人以渔”的道理,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细致地展示了“是如何形成的”。比如,在阐述某个重要概念的演变历程时,他会引用多方观点,然后用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行梳理和归纳,整个过程如同高明的园丁在修剪枝丫,去芜存菁,只留下最有活力和最能结果的部分。这种清晰的逻辑脉络,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够跟得上节奏,并且在阅读结束后,对整个思想体系有了宏观而扎实的把握,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本单纯的学术专著范畴,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关怀和对民族文化命运的忧思。这种情怀是难以用简单的“客观中立”来衡量的,它赋予了冰冷的文字以温度和灵魂。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充盈,仿佛进行了一场与中国文化根脉的深度连接。它促使我反思,在快速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坚守住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价值坐标。这本书不是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提问的方式,一种审视自我与世界的方式,其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是极其广阔和深远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