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竹斋笺谱日志(倾盖篇) 胡正言 中国书店 9787514914320

十竹斋笺谱日志(倾盖篇) 胡正言 中国书店 97875149143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十竹斋笺谱
  • 笺谱
  • 胡正言
  • 中国书店
  • 书法
  • 绘画
  • 传统文化
  • 艺术
  • 古籍
  • 文房四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4320
商品编码:1179825159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十竹斋笺谱日志(倾盖篇)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版  次:1
页  数:1
ISBN :9787514914320
定价:36 元 本店价:28.08 元
折扣:【78】 节省:7.92 元
分类:  →  
货号:1620393
图书简介 作者简介 胡正言(一五八四—一六七四),徽州休宁人。南明时曾官中书舍人,入清後不仕,三十岁後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鸡笼山侧刻书藏书。其院内种竹十余竿,故室号“十竹斋”。胡正言长於书画、篆刻,喜藏书、刻书,又能制纸墨,他集中当时一流刻工,分版、刻版、对版、拱花、着色、印刷,使《笺谱》达到前所未有的化境,在世界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翰墨遗香,法帖精粹:明清之际书画艺术探微 书名: 翰墨遗香,法帖精粹:明清之际书画艺术探微 作者: [此处可设想一位研究明清艺术史的学者姓名,例如:陈景和] 出版社: [此处可设想一家与艺术史研究相关的出版社,例如:文物出版社] ISBN: [此处可设想一个与艺术史研究相关的ISBN,例如:9787501087654]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明清易代之际,中国书画艺术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繁盛景象。聚焦于社会动荡背景下文人阶层的心态变迁,以及这种心绪如何投射于笔墨丹青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格。全书结构宏大,考据严谨,不仅梳理了主要流派的兴衰更迭,更细致考察了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如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在清初的延续与反思、四僧(髡残、八大山人、弘仁、渐江)独特的笔墨语言及其精神诉求,以及“金陵画派”、“四王画派”等不同地域性、学院派群体的艺术成就与理论建树。 本书的特色在于,不满足于对风格流派的表面梳理,而是着力挖掘支撑这些艺术现象背后的文化思潮与社会结构。我们探讨了文人画理论在晚明向清初过渡中的演变轨迹,尤其关注那些在动荡中选择“归隐”或“出仕”的艺术家,其内在的矛盾与艺术选择的必然性。例如,对“元四家”的再学习与再创造,在清初如何被赋予了“守正”或“出新”的不同政治寓意。 此外,本书对清初宫廷艺术的复兴及其对民间艺术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康熙、乾隆时期,以“四王”为代表的官方审美趣味如何通过内府的收藏、摹刻与推广,成为定制化的“正统”风尚,以及这种官方意志对非主流艺术家的压制或激发。同时,我们并未忽视如扬州画派等新兴商业性艺术群体的崛起,他们如何以更贴近市民阶层审美的题材和更自由的笔法,在体制外开辟了新的天地。 第一编:时代背景与文人精神的转向(约300字) 明清之际的更迭,不仅是政权的转移,更是士人精神世界的剧烈震荡。本书开篇即对这一历史断裂期进行了细致的社会文化考察。从晚明“复古主义”思潮的疲态,到清初对“气节”与“正统”的重塑,文人阶层在“出”与“处”之间进行艰难抉择。这种精神上的困顿与疏离感,成为理解清初书画艺术,尤其是“四僧”作品中那种苍凉、内敛、近乎绝望的笔墨语言的关键。我们探讨了以“遗民”身份自觉的艺术家如何将“亡国之痛”转化为对古人古法的虔诚继承与激烈颠覆,将传统山水画的“写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度,使笔墨不再仅仅是描摹景物,而是成为个体生命与时代命运的对谈。 第二编:传统继承与笔墨的哲学化(约450字) 本篇集中探讨了“四王”一脉的传承与发展。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家,以“摹古”为核心宗旨,构建了一个严密、规范化的书画理论体系。本书详细分析了他们如何以董其昌的理论为指导,对元代书风进行系统整理与规范化。重点分析了“临摹”与“创作”之间的辩证关系——“临”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对古人神韵、结构、笔墨规律的内化与重构。王原祁晚年的“点皴法”,作为集大成者的标志,被视为是对传统笔墨语言的极致提炼与形式化探索,其笔下浑厚凝重的山石,体现了对安定秩序的渴望与对前朝精神的缅怀。我们对比分析了他们与晚明吴门画派的差异,指出“四王”将书画理论推向了更为精微和学院化的阶段,确立了清初近百年的主流风向。 第三编:非主流的呐喊与隐逸的笔墨(约450字) 与官方推崇的“摹古”路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僧”——朱耷、髡残、弘仁、渐江——所开创的极端个人化、反规范化的艺术道路。本书认为,他们的艺术是乱世中个体精神独立性的最强音。朱耷(八大山人)通过对形体的极度夸张与简化,以及对鸟兽形象的寓言式描绘,表达了深刻的孤独感与对传统规范的蔑视。弘仁的松石,则以冷峻、内敛的线条,寄托了儒家知识分子在变局中的坚贞不屈。本书详细解读了他们的“怪”与“奇”的根源,指出这种对笔墨语言的“破坏性创新”,实则是对前人规范性语言体系的一种“精神逃逸”与“生命本真”的呼唤。他们的作品,虽然在清初未得官方青睐,却是后世艺术批评家视为最具现代性的中国绘画典范。 第四编:地域流派的勃兴与艺术的多元化(约300字) 清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恢复,以扬州、徽州、乃至江南部分市镇为中心的艺术生态开始多元化发展。扬州画派的崛起,标志着艺术市场对“雅”与“俗”界限的松动。以李鱓、汪士慎、郑燮为代表的画家,他们更注重题材的世俗趣味、笔墨的酣畅淋漓以及对民间审美的迎合。郑燮的兰竹,以“书入画”的独特视角,在继承文人画传统的同时,展现出强烈的个人化趣味和批判精神。本书最后总结了明清易代后,中国书画艺术从以“学古”为圭臬的精英化取向,逐步走向注重“自我表达”与“市场适应性”的多元格局,为后世的近现代艺术变革埋下了伏笔。 --- 本书价值: 本书旨在为研究明清之际的书画艺术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框架,尤其侧重于历史背景、思想倾向与笔墨技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不仅是艺术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也是鉴赏家和收藏家理解清初书画作品精神内涵的必备读物。通过对复杂历史时期的细致梳理,读者将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在剧烈社会变革面前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与适应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十竹斋笺谱日志(倾盖篇)》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书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觉得它绝非等闲之辈。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纸张的选择透着一股古典韵味,拿到手里摩挲,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制笺时的那份匠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品读内容,但光从这外在的呈现来看,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尊重原著精神上的用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一直对传统文化中的细节美学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物件,比如笺纸,它不只是书写工具,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雅致的气质,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一探究竟。这种初见的惊喜感,对于一个爱书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独特美学。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偏向于“日志体”的著作,总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保留的态度。毕竟,“日志”二字容易让人联想到私密性和碎片化,但这本书的精装本形式,却立刻打消了我的疑虑。它呈现出一种高度的结构感和仪式感。我推测,即使内容是日记性质的记录,其编排和呈现方式也必然经过了精心梳理,以适应大众读者的欣赏习惯。我个人非常推崇那些能够将“私人视角”提升到“公共美学”层面的作品。这本书的开本和留白处理,给人一种呼吸感,即使图片内容丰富,也不会感到拥挤或压抑。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版式设计智慧,显示出编者对阅读节奏的精准把握。

评分

翻阅此书的初期感受,最强烈的就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重申。它似乎在提醒我们,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殿堂之物,而恰恰蕴含在日常的点滴之中,比如一张用过的信笺、一份细致的记录。这种从“物”的角度切入文化史的叙事方式,往往比宏大的理论叙述更加生动可感。这本书的整体调性是内敛而沉静的,没有浮夸的宣传语,只有扎实的内容和精良的制作来为自己代言。对于那些希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的设计师、艺术家,乃至对生活品质有更高追求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用价格来衡量的,它提供了一种审美的参照系和精神的滋养。

评分

初翻这本画册般的书籍,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和艺术张力,着实让人屏息凝神。虽然我对于“胡正言”这位名字还算不上如数家珍,但从书名和这精美的排版来看,就知道这背后一定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厚重的历史感,不同于教科书的冰冷叙述,而是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直接冲击,将读者拉回到那个文人墨客雅集唱和的年代。我特别留意了它的装订工艺,那种严谨细致的处理方式,让人联想到古代匠人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现代出版物中越来越少见的了,也正是我被它深深吸引的原因之一。它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每一页、每一个图样的背后,都凝结着无数时间和心血。

评分

从一个资深藏书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为喜爱中国传统工艺的爱好者们送上了一份厚礼。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内容本身,更在于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存在意义。这本《十竹斋笺谱日志(倾盖篇)》的出现,让人不禁思考,在当代数字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静下心来,去欣赏和学习这种需要时间沉淀的传统技艺。我关注到其书号的特殊性,这通常意味着它在图书分类中的定位是比较精准和专业的。我非常好奇,在“倾盖篇”这个标题下,究竟记录了哪些阶段性的发现或感悟,这种阶段划分本身就暗示着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研究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