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小楷系列:明 祝允明小楷精选(1)

历代名家小楷系列:明 祝允明小楷精选(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亮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明代书法
  • 祝允明
  • 小楷
  • 书法作品
  • 临摹字帖
  • 字体
  • 艺术
  • 文化
  • 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05705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55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名家小楷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代名家小楷系列:明 祝允明小楷精选(1)》收入了祝允明小楷精选《东坡记游》,这卷小楷书录东坡“记”游若干节,为祝京兆五十三岁时书写。全卷纵十三点五厘米,横二百七十四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卷中钤有明、清收藏者印,以及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鉴藏印。书家正值盛年,可谓其小楷书之代表作,极具欣赏价值。

作者简介

  洪亮,又名传亮,号九牛,祖籍安徽绩溪,1961年4月生于浙江安吉。历任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书法》执行编辑。2005年至今在国内外大学讲学。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委员、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书画高研班导师、美国费佛尔大学孔子学院名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4年8月,洪亮工作室书学研究会在清华大学成立。2015年6月,北京洪亮书画艺术馆开馆。出版专业图书76种。

内页插图


历代名家小楷系列:明 祝允明小楷精选(1)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明代书法大家祝允明(1522—1583)不同时期的精品小楷墨迹,旨在全面而深入地展现这位“明代书圣”独步书坛、融汇古今的艺术成就。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苏州)人,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的书法以行草著称,尤以狂草名扬天下,但其小楷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选集(第一辑)精心挑选了祝允明创作生涯中,风格趋于成熟和变化的关键性小楷作品,涵盖了其早年临摹古人的功力积累,中年融会贯通的独特面貌,以及晚年老辣、萧散的文人书风。全书以高清影印或专业摹印的形式呈现,力求还原原作的风貌、笔墨细节和纸张肌理,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专业研究者以及艺术院校师生学习、鉴赏与临摹之用。 --- 一、 时代背景与祝允明的小楷地位 明代中叶,书坛承袭宋元余风,帖学(以王羲之、颜真卿为代表的法帖研习)依然是主流。祝允明身处吴门书派的鼎盛时期,深受文徵明等前辈的影响,但在学古的过程中,他并未拘泥于单一范式。 祝允明的书法成就是全方位的,其行草书的奔放与灵动世所公认。然而,对于其小楷的深入研究,往往能揭示其笔法根基的深厚。小楷作为书法艺术中最考验基本功的门类,要求点画精准、结构匀停、气韵贯通。祝允明的精彩之处在于,他的小楷绝非僵硬的楷书,而是融入了他对行草飞动笔法的理解,呈现出一种“静中有动、内敛而富于弹性”的独特气质。 本选集所收录的作品,恰恰是观察祝允明如何将狂放的“野逸之气”收束入“谨严之体”的关键物证。他通过对魏晋、唐代楷书经典(如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的深入钻研,最终形成了带有祝氏个人印记的精微之楷。 二、 本书精选内容概览 本书聚焦于展示祝允明小楷的“法度与变化”两个核心维度。选材严格遵循其艺术成熟期的标准,力求避免早期未形成个人风格的习作,以及晚年过于潦草、形似行书的片段。 1. 法度森严的早期与过渡期作品 本辑收录了部分祝允明早年摹古的作品片段。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对晋唐楷书的扎实功底: 温润端正的晋韵:学习钟繇、王羲之的笔意,点画圆润含蓄,结体自然,气韵平和,为后来的自由发挥奠定了沉稳的基础。 唐楷的骨力:穿插了对欧阳询、褚遂良笔法的吸收,体现在结体的险峻与用笔的瘦劲上。特别是对欧体“险中求平”的结构处理,在祝允明的笔下,虽有含蓄,但筋骨已然可见。 这些作品说明,祝允明并非一蹴而就,其书风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前人法帖细致入微的揣摩之上的。 2. 融合与创新:独树一帜的祝氏小楷面貌 本书的重点在于呈现祝允明成熟期的小楷风格,这是他将行草的“意趣”注入小楷“法度”的成功典范: 笔势的内在流动性:即使是点画的起收,也隐隐带有行书的提按顿挫,笔锋的转折处常有内擫或外拓的倾向,使得每一个字都仿佛是瞬间的定格,而非刻意雕琢。 结构的多变性与疏密得宜:祝允明的楷书结构相比同时代的文徵明更为灵动,他善于利用字内空间的开合来营造节奏感。有些字写得开张舒展,有些则紧凑内敛,整体观之,疏密变化丰富,避免了匠气。 墨色的微妙变化:虽然是小楷,但祝允明对墨色的控制极为精妙。在不同篇章中,可以看到墨色由浓润到枯涩的过渡,这直接反映了其书写时的心境变化和对笔墨性能的深刻把握。特别是枯笔处,飞白和飞翼的出现,是其行草风格渗透入楷书的最佳佐证。 3. 经典文献与文人尺牍的精选 本选集也收录了部分祝允明的尺牍或抄录的经典段落的小楷本。这些文本往往更具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不求工而自工”的意境:尺牍中的小楷,少了刻意为之的工整,多了书写时的自然流泻,体现了文人书法的闲适与超逸。观者可以从中领悟,书法之美,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和“心意”。 三、 学习与鉴赏价值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为祝允明书法爱好者提供一本高质量的范本,更是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意在笔先”的书法哲学的窗口: 1. 精微之处见功力:细致观察祝允明楷书的“横不平、竖不直”的微妙处理,以及他如何通过细微的倾斜来平衡整体的稳定感。 2. 通达法度与个性:本书清晰地展现了祝允明如何在恪守传统法度的同时,注入其强烈的个人意趣,这对于当代书法家如何在继承传统中寻求创新,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 3. 文人书风的体现:祝允明的小楷,无论多么精到,都摆脱不了“文人意态”。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潇洒、不羁与愤世嫉俗(与其坎坷的仕途相关),是研究明代文人精神的重要参照。 通过研习本册所辑录的祝允明小楷精品,读者将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位明代巨匠在楷书领域的非凡成就,领略其笔下所蕴含的深厚学养与高迈情操。本书是研究明代吴门书风,尤其是祝允明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案头珍本。 --- 本书配有详细的释文及简要的书法史料背景介绍,方便读者理解作品的出处和时代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纸张的角度来看,如果这本《祝允明小楷精选(1)》能采用高质量的复制技术,尤其是在墨色的还原上做到尽善尽美,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了。祝允明的用墨变化非常微妙,浓墨写出的遒劲与枯笔写出的飞白,两者之间那种微妙的过渡,是衡量碑帖复刻水平的试金石。我特别关注的是,编者是否在选取内容时,兼顾了对“间架结构”的清晰展示。祝允明的小楷,在结构上变化多端,有时偏长,有时又略显扁平,这种看似不拘泥法度,实则内含筋骨的布局,是学习者最难把握之处。我期望每一页的字字间、行行间,都能展现出他气韵的连贯性,让观者在摹写时,不至于因为局部的清晰而丢失了整体的呼吸感。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与古人对弈的书法学习者,我深知“精选”二字的重量。它意味着编者需要有极高的审美判断力,从浩如烟海的墨迹中,挑选出最能代表祝允明小楷巅峰水平,同时又兼具不同风格侧面的作品。我希望能看到祝允明早期相对工整、接近晋唐古韵的作品,以及他晚期那种愈发欹侧、充满个人印记的“祝版”小楷。如果能将不同时期或不同体式的作品进行穿插编排,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技法的演变和心境的流转,那就太棒了。比起大部头、全集式的收录,这种带有策展人眼光的“精选”,更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让初学者迅速抓住重点,让老学究也能发现新的趣味点。我更在意的是,编者是否能够精准地捕捉到祝允明小楷中那种特有的“涩”与“滑”的辩证统一,那才是他超越同时代人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历代名家小楷系列:明 祝允明小楷精选(1)》的出版,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光是看到“祝允明”这三个字,我的心头就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我一直觉得,祝允明的草书固然惊艳,但他的小楷,那种内敛而不失灵动的韵味,才更耐人寻味。这次精选第一辑的问世,让我有机会细细品味这位明代大家在小楷领域的深厚功力。我尤其期待能看到那些被忽视的、更具个人风格的墨迹摹本,而非仅仅是那些被过度临摹的范本。希望这本册页的影印质量能够足够出色,能将祝允明笔下那特有的“一波三折”的线条质感,以及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真实地呈现出来,让我们能仿佛隔着时空,感受到他提按顿挫间的呼吸与心跳。如果能附带一些简短的考证介绍,哪怕是关于书写的时间背景或者内容出处,那就更完美了。这不仅仅是一本可以临摹的书籍,更是一扇通往明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窗口。

评分

我对这本册页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明代文人书风的迷恋。祝允明的小楷,在我看来,是文人雅致与江湖不羁的完美结合体。它不像当时某些主流流派那样过于追求“法度森严”,而是带着一股文人特有的傲气和洒脱。希望这第一辑的选目,能侧重于展示他如何将草书的笔势巧妙地融入到楷书中,使原本端庄的小楷多了一层“流动性”。例如,那些牵丝连带的处理,那些起笔和收笔处看似随意的捺挑,其实都暗藏着极高的技巧。如果附注中能简单点明某些选篇的创作背景,比如是酬唱之作还是应酬之需,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中情感的浓度与笔墨的松紧度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我希望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字帖,而是一本能引导我们进入祝允明“心手相应”的境界的钥匙。

评分

我最近购入了不少古代碑帖的复刻本,但说实话,很多都流于表面,只是简单地把原貌印出来,缺乏对书法精神内核的挖掘。因此,我对这本《祝允明小楷精选(1)》的期望是,它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视角。祝允明的小楷,常常被拿来与文徵明对比,但我总觉得祝氏的笔法更加洒脱,少了几分拘谨,多了几分天真烂漫。我希望这本精选能多收录一些尺寸较小的、可能是信札类的作品,因为信札往往最能体现书写者不设防备的真实状态。那种在日常交流中自然流淌出的笔意,远比精心制作的册页更具学习价值。如果排版设计上能注意留白,让每一页作品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而不是密密麻麻地塞满内容,那对读者的研习体验会大大提升。毕竟,书法是“有余”的艺术,适度的“空”,才能让观者更好地进入“无形胜有形”的境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