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它是国内外学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佛教通史”。
其次,它是一部既凸显中国佛教主体性又彰显世界佛教多样性的佛教通史。
第三,它是一部有着明确问题意识的世界佛教通史。
第四,它是一部彰显佛教和平精神和价值导向的世界佛教通史。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一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的*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教的*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王颂,男,1971年生,副教授,哲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日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2002)。研究领域:中国佛教、日本佛教。
主要成果目录:
《宋代华严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近年科研项目:
日本近代佛教改革的思想史意义,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绪言
第一章 佛教传入日本的历史与背景
第一节 佛教公传的年代
一 壬申传法说
二 戊午传法说
第二节 佛教传入前的日本
一 远古时代的日本人
二 渡来入集团与佛教
三 社会经济与宗教信仰
第三节 上古时代的日本国家
一 邪马台国与神权统治
二 大和国与氏姓部民制
第四节 佛教传入前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
一 中日之间的朝贡册封体制
二 大和国势力在朝鲜半岛的盛衰
三 大陆国家对日本的文化输出
第五节 中朝佛教与日本佛教的关系
一 佛教的中国化
二 朝鲜半岛佛教的起源
三 公传与私传:佛教传入渠道的多样性
第二章 佛教传入引起的政治宗教变革
第一节 崇佛与排佛之争
第二节 排佛的政治宗教背景
一 政治背景:苏我氏与物部氏的政争
二 宗教背景:神佛之争的本质
第三节 苏我氏治下的佛教
一 推古朝政权的性质
二 佛教对外交流的扩大
三 兴隆三宝与起塔造寺
四 氏寺与氏族佛教
第四节 圣德太子与佛教
一 太子传略
二 太子传记的批判分析
三 三经义疏的作者和价值
第五节 推古朝改革与佛教的关系
第三章 国家佛教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大化改新前后政治形势的转变
一 苏我氏的覆灭
二 大化改新
三 壬申之乱
四 律令制度
第二节 大化改新与佛教
一 苏我氏把持佛教领导权
二 舒明朝的皇室与佛教
三 神权与天皇统治的关系
四 改新后佛教领导权的转移
五 留学僧登上历史舞台
第三节 白凤时代佛教的发展
一 大力襄助佛教发展
二 法事与国家祭祀
三 利用佛教作为政治工具
第四节 僧尼寺院管理制度的确立
一 僧官制度
……
第四章 奈良佛教与大陆文明的全面引进
第五章 平安时代佛教概观
第六章 平安佛教的主要宗派
第七章 镰仓佛教概论
第八章 镰仓宗派:净土教系统
第九章 镰仓宗派:禅宗的全面引进
第十章 镰仓宗派:日莲法华宗
第十一章 镰仓宗派:旧佛教的复兴运动
第十二章 室町时代的佛教
第十三章 江户时代的佛教
第十四章 近代日本佛教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厚重感预示着它必然是一次对知识边界的严肃挑战。我通常对这种“通史”类的作品抱有一种谨慎的期待,因为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涵盖如此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往往意味着某些精彩的细节可能会被牺牲,转而被更概括性的论述所取代。然而,如果作者能够找到那个绝妙的平衡点,即在保持宏观叙事的流畅性的同时,还能精准地抛出那些足以引发读者深思的关键转折点和思想交锋,那这本书的价值便无可估量了。我特别好奇,它如何处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那些必然出现的本土化改造与教义冲突。那种跨越丝绸之路、深入不同文化腹地的精神流动,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我希望它能描绘出不同地区的高僧大德们,是如何在坚守核心教义与适应地方文化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与创新,而不是简单地将佛教视为一个静止不变的符号。一本优秀的通史,应该能让我们看到,信仰是如何在历史的湍流中保持其生命力并不断自我重塑的。
评分光是书名中的“通史”二字,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场。这类著作的魅力,往往在于其系统性和严谨性,它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框架,让原本散落在无数孤立事件中的知识点,能够被清晰地置于历史的坐标系中。我设想,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或许会按照地理板块或思想流派进行阶段性划分,确保读者在翻阅过程中,不会因为信息过载而迷失方向。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在论述中展现出一种超越简单描述的批判性思维。历史不是简单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解释和解读的空间。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佛教历史叙事,比如它如何与当时的政治权力结构共生、如何影响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道德规范,那无疑是对我们认知的一次有力拓宽。那种能够激发读者主动思考,甚至去质疑既有观点的书籍,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评分这部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必然要求作者具备极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佛教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度嵌入了艺术史、哲学史、社会学乃至地域政治学的范畴之中。因此,我期待这本书的论述绝不会局限于寺庙或经典的研究。它应当能够清晰地展示出,佛教思想是如何渗透并改变了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比如雕塑的演变、绘画的主题,以及建筑的布局。同时,我也关注它如何处理佛教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世俗化”倾向。信仰如何在保持其神圣性的同时,又能成为治理国家的工具,或是民间日常慰藉的来源?这种对“神圣”与“世俗”边界的探讨,往往是理解任何一种世界性宗教生命力的核心所在。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这种多维度的剖析,那么它就超越了单纯的宗教史范畴,而成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交流史。
评分我通常在阅读历史著作时,最看重的是作者的“笔触”是否能够唤起读者的画面感和代入感。一本描述世界性历史的书,很容易写得干巴巴、像教科书一样乏味。但我相信,如果这是一部能够被广泛推荐的“通史”,那么它一定具备某种叙事魔力,能让遥远的历史场景鲜活起来。我想象着那些古代的寺院如何在战火中幸存,那些哲人的辩论如何在昏暗的灯火下进行,那种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我希望作者能用饱满的情感去描绘这些历史瞬间,而不是仅仅罗列日期和人名。这种情感上的连接,是让历史知识从大脑进入内心的关键。一本好的历史书,应当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在不同时代所共有的、那些关于痛苦、希望与追求真理的共通情感,从而让我们在阅读他者历史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震,它似乎承载着跨越千年的智慧与变迁,光是“世界佛教通史”这几个字就够有分量了。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宏观梳理佛教发展脉络的巨著,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宗派或某一地域的浅尝辄止。这本书如果能真正做到“通史”的视野,那么它必然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会深入探讨佛教思想如何与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形态发生深刻的化学反应,形成多元面貌的过程。我期待它能清晰地勾勒出佛教在不同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复杂路径,尤其是在面对哲学思辨、政治权力乃至民间信仰冲击时的内在张力与演化策略。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史的恢弘史诗,让人在阅读中得以窥见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如何通过信仰寻求终极意义的共同努力。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关系时,那种如同考古学家般细致入微的考据精神,以及历史学家般洞察全局的宏大叙事能力。
评分正版,快递很快。
评分《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 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 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卷和第二卷是对印度 佛教的贯通性叙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对中国汉传、 藏传和南传佛教的全面论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依次 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的佛教通史。第十二卷阐述斯里 兰卡和东南亚佛教的历史。第十三卷是对亚洲之外佛 教的全景式描述。第十四卷是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评分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
评分《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论述佛教从起源到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演变的主要过程,由十四卷十五册构成。
评分这套书太赞了,通读下来对佛教的历史源流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实在是好书
评分第四,它是一部彰显佛教和平精神和价值导向的世界佛教通史。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这套书定价太高了吧,内容没有什么不同的,写作中规中矩,材料也没什么新发现的材料,我就搞不懂,为什么这么贵!
评分不是原版翻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