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流域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青海湖流域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小雁,李凤霞,马育军,吴晓民,沙占江 等 著
图书标签:
  • 青海湖流域
  • 湿地修复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保护
  • 环境科学
  • 生态工程
  • 青海湖
  • 湿地生态系统
  • 保护生物学
  • 生态恢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748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869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青海湖流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也是青海省生态旅游业、草地畜牧业等社会经济发展的集中区域。近几十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青海湖流域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简要介绍青海湖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青海湖流域的主要湿地类型及其组成结构和功能效益,研究了青海湖流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特征以及二者对湿地的影响,重点阐述了青海湖流域河谷湿地和湖滨湿地的退化过程与恢复技术,并全面介绍了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编目和保护。《青海湖流域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图基于野外调查和实验结果诠释青海湖流域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知识。
  《青海湖流域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合地理学、生态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阅读,也可供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自然地理特征
1.1.1 地貌特征
1.1.2 气候特征
1.1.3 水文状况
1.1.4 土壤类型及分布
1.1.5 植被类型及分布
1.2 社会经济状况
1.2.1 行政区划
1.2.2 人口状况
1.2.3 经济发展
1.3 生态环境问题
1.3.1 湿地面积缩小
1.3.2 天然草场退化
1.3.3 土地沙漠化
1.3.4 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
1.3.5 环湖带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参考文献

第2章 青海湖流域湿地系统结构与功能
2.1 国内外湿地研究综述
2.1.1 湿地研究历史回顾
2.1.2 湿地定义与分类
2.1.3 湿地过程与功能
2.1.4 湿地监测
2.1.5 湿地评价
2.1.6 湿地制图、建模和技术应用
2.1.7 湿地保护、恢复与构建
2.1.8 湿地与全球变化
2.1.9 湿地政策、法规和国际合作
2.2 湿地类型及其分布
2.2.1 湿地类型
2.2.2 湿地分布
2.3 湿地组成与结构
2.3.1 生物群落
2.3.2 无机环境
2.4 湿地功能与效益
2.4.1 湿地基本功能
2.4.2 湿地生态效益
2.4.3 湿地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3章 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湿地退化的影响
3.1 气候变化
3.1.1 气温
3.1.2 降水
3.1.3 日照时数
3.1.4 风速
3.1.5 云量
3.1.6 蒸散量
3.1.7 干湿指数
3.2 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2.1 气候变化对牧草发育期的影响
3.2.2 气候变化对牧草高度的影响
3.2.3 气候变化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3.3 水环境变化
3.3.1 湖泊与河流水系组成
3.3 12地下水系结构
3.3.3 河流径流量变化
3.3.4 湖水位变化
3.3.5 水体化学组成
参考文献

第4章 青海湖流域人类活动及其对湿地退化的影响
4.1 人类活动特征
4.1.1 人口增长
4.1.2 畜牧业发展
4.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4.2 人类活动对湿地水文的影响
4.2.1 人口增长对湿地水文的影响
4.2.2 畜牧业发展对湿地水文的影响
4.2.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湿地水文的影响
4.3 人类活动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3.1 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4.3.2 人类活动对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章 青海湖流域河谷湿地修复技术
5.1 河谷湿地植被群落结构
5.1.1 主要群落类型
5.1 12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2 河谷湿地退化过程
5.2.1 研究方法
5.2.2 草本植物群落退化分析
5.3 河谷湿地修复技术试验示范
5.3.1 已有修复技术评价
5.3.2 河谷湿地修复原理
5.3.3 河谷湿地修复技术试验
参考文献

第6章 青海湖流域湖滨湿地修复技术
6.1 湖滨湿地植被群落结构
6.1.1 主要群落类型
6.1.2 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2 湖滨湿地退化过程
6.2.1 湖滨湿地植被群落退化过程
6.2.2 湖滨湿地植被群落退化特点
6.3 湖滨湿地修复技术试验示范
6.3.1 已有修复技术评价
6.3.2 湖滨湿地修复原理
6.3.3 湖滨湿地修复技术试验
参考文献

第7章 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
7.1 生物多样性调查
7.1.1 动物栖息地类型及动物类群
7.1.2 典型野生动物
7.2 生物多样性编目
7.2.1 植物编目
7.2.2 动物编目
7.3 生物多样性评价
7.3.1 评价方法
7.3.2 评价过程
7.3.3 评价结果
7.4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构建
7.4.1 已有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概述
7.4.2 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构建
参考文献

第8章 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8.1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
8.1.1 动物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
8.1.2 植物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
8.2 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育
8.2.1 普氏原羚保护与种群恢复
8.2.2 青海湖裸鲤保护与种群恢复
8.2.3 湿地鸟类及栖息地保护
8.2.4 植物资源保护与恢复
8.3 关键生态环境区保护与修复
8.3.1 天峻一布哈河上游治理
8.3.2 布哈河三角洲一鸟岛保护和开发
8.3.3 青海湖东北岸一克土治理
8.3.4 沙柳河河谷治理保护和修复
参考文献

第9章 青海湖流域湿地可持续发展
9.1 主要湿地类型需水量
9.1.1 湖泊需水量
9.1.2 河流需水量
9.2 湿地可持续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附图

前言/序言


湖泊生态的复杂画卷: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探索 图书名称: 《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可持续管理前沿》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集理论前沿、方法创新与工程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深度聚焦于全球范围内水域生态系统,尤其是受人类活动干扰日益加剧的湖泊、河流及河口湿地系统的健康状况评估、退化机制解析以及适应性可持续管理策略的构建。全书摒弃了单一学科的局限性,力图构建一个跨越水文学、生态毒理学、景观生态学、遥感信息科学及社会经济学的多尺度、多过程的分析框架。 本书的撰写基于对全球数十个典型水域生态系统的长期跟踪监测数据和大规模实地调研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系统梳理,更在于提出和验证一系列适用于复杂水文气候条件下的新型评估指标体系与决策支持工具。 第一部分: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创新 本部分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石,重点剖析了现代生态学中“健康”与“韧性”的概念在水域环境中的操作化定义与量化挑战。 第一章: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多维度概念模型构建 本章深入探讨了水域生态系统健康(Water Body Ecosystem Health)的内涵。健康不再仅仅是水质指标的达标,而是涵盖了结构完整性(Structure Integrity)、功能持续性(Functionality Persistence)和抗干扰能力(Resistance and Resilience)的动态平衡状态。我们提出了一个“三维耦合模型”,该模型整合了物理化学参数(如营养盐负荷、溶解氧、毒性物质残留)、生物学指标(如生物多样性指数、关键物种群落结构、食物网效率)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如水资源供给、碳汇能力、文化价值)。特别强调了“基线确定”的科学性,即如何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分自然变异与人为驱动的退化趋势。 第二章:高分辨率遥感与地学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 针对传统地面监测点位覆盖率低、时空代表性不足的问题,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包括高光谱、激光雷达LiDAR、SAR)对大型水体进行精细化监测。内容涵盖: 1. 水华与富营养化的高效识别: 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藻华类型、密度及空间异质性的快速反演模型,并验证了其在跨季节监测中的稳定性。 2. 水下植被(SAV)的遥感量化: 探讨了在浑浊水体中,利用蓝绿激光雷达穿透水体,实现对底栖植被覆盖度、物种组成和生物量估算的最新进展。 3. 水文连通性动态评估: 基于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水动力模型模拟,评估河流-湖泊、河流-漫滩之间的瞬时连通性变化,这对物种迁移和营养物质交换至关重要。 第三章:生态毒理学在水体风险评估中的前沿应用 本章聚焦于新兴污染物和微塑料的生态风险。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急性毒性测试,而是转向了更具生态学意义的慢性效应和跨代影响研究。引入了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的应用,例如内分泌干扰物的暴露标志物在鱼类和两栖动物中的表达水平分析。此外,详细介绍了基于群落的风险评估(Community-based Risk Assessment, CBRA)方法,即通过观察目标生物群落对混合污染物压力的响应,而非单一化学品的毒性阈值来界定风险等级。 第二部分:退化机制的解析与水域生态系统的耦合动力学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导致水域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特别是营养物质循环与水文过程之间的反馈关系。 第四章:营养盐负荷与水体富营养化的非线性反馈机制 本章挑战了传统的“简单输入-响应”模型。研究表明,在特定水文条件下(如低流速、高光照),湖底沉积物释放的内源性磷、氮与外源性输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反馈循环。我们构建了考虑沉积物-水体交互作用的动态营养盐循环模型,重点分析了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如何通过扰动沉积物层,加速或抑制富营养化进程。 第五章:生物入侵对水域食物网结构与稳定性的冲击 通过对全球多个典型湖泊的入侵物种案例研究,本章分析了外来物种(如亚洲鲤鱼、入侵水草)如何通过改变水体光照条件、竞争原生关键物种的生态位,进而重塑食物网结构。核心内容包括: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追踪能量流动的变化,揭示入侵物种如何截取或重定向初级生产力,并量化这种结构重组对生态系统服务(如水体净化能力)的负面贡献。 第六章: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文情势的极端化与生态响应 气候变化不再是遥远的预测,而是当前水域生态管理面临的首要挑战。本章侧重于水文情势的极端变化(长期干旱、突发强降雨)如何直接作用于生态系统。研究了水位的剧烈波动如何影响湿地植被的更替、鱼类产卵栖息地的丧失,以及溶解氧的极端低值(缺氧或厌氧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提出了“水文情景适应性管理”的概念,即管理决策必须基于未来可能出现的多种水文情景进行预先布局。 第三部分:适应性管理、恢复工程与可持续路径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可操作的、具有长期效益的管理方案。本部分提供了从局部修复到区域协同治理的实践指南。 第七章:适应性修复工程的优化设计与效果评价 本章系统总结了当前主流的湖泊和河流修复技术,并着重探讨了其在不同生态背景下的适用性。内容包括: 1. 生态导向的清淤技术: 如何在去除污染底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有益的底栖生物群落和原生种子库。 2. 生物操纵策略的优化: 针对不同营养状态的湖泊,提出了基于目标鱼类群落结构调控的精细化操纵方案,并建立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回报率的效益评估指标。 3. 恢复景观的连通性: 探讨了如何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恢复河流故道等工程手段,重建被割裂的栖息地走廊,增强物种的基因交流能力。 第八章:跨界水体与区域协同管理框架的构建 许多大型水域生态系统涉及多行政区域或跨国界管理。本章提出了一个“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强调将科学数据转化为政策工具的必要性。内容涵盖:建立基于科学共识的共同目标设定机制、设计公平合理的成本分摊模型,以及利用“信息透明化平台”增强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确保管理决策的社会接受度和长期执行力。 第九章: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政策集成 本章将生态系统的价值“货币化”,旨在为政府决策提供更有力的依据。详细介绍了支付生态系统服务(PES)的模式在水资源保护中的实践案例,例如“上游保护,下游受益”的补偿机制设计。同时,探讨了如何将生态系统健康指标无缝集成到区域宏观经济规划和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中,确保水域保护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非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结语:面向未来的水域生态系统韧性建设 全书最后总结了当前水域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强调未来的管理必须是前瞻性的、适应性的和跨学科的。本书期望能为科研工作者、环境工程师、流域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参考蓝图,共同致力于构建更加健康、更具韧性的全球水域生态系统。 --- 本书的特点: 深度与广度兼备: 理论探讨深入,紧密结合全球多地的工程实例。 方法论创新: 大量引入了遥感、分子生物学、复杂系统理论等前沿技术在水域研究中的应用。 强调韧性与适应性: 区别于传统的“恢复到历史状态”的旧观念,倡导在气候变化下建设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新型生态系统。 实践导向: 每一部分理论分析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可操作的管理和修复技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诗意,那抹深邃的蓝色瞬间将人拉入青海湖那辽阔无垠的景象。我一直对高原的生态系统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在严酷环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当我翻开这本书,期待着能够深入了解青海湖的湿地是如何孕育出丰富多样的生物,以及为了保护这份珍贵的自然遗产,人们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书中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描述,从水文地质到植被分布,再到各种鸟类、鱼类和兽类的生活习性,都力求详尽。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湿地功能以及其在全球生态平衡中所扮演角色的阐释。作者似乎试图用科学的视角,揭示青海湖湿地作为高原“地球之肾”的独特价值,以及其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的重要性。那些生动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碧波荡漾的湖畔,呼吸着纯净的高原空气,感受着生命蓬勃的力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每一个章节,但从开篇的引言和目录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关于青海湖湿地生态的宝贵记录,充满了知识性和启发性,足以满足我对这片神奇土地的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精美,纸张的触感也很好,这立刻给我留下了一种专业且用心的印象。我一直对自然科学的普及读物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将复杂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作品。对于青海湖,我所知甚少,只知道它是个美丽的高原湖泊。而这本书的标题《青海湖流域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则立刻点燃了我探索的兴趣。我预想书中会包含大量关于湿地生态系统如何形成、演变以及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分析,同时也会深入探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现实,以及各种保护措施的有效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研究,能够让我看到真实的修复项目是如何实施的,以及这些项目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此外,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内容,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青海湖流域特有的动植物物种,它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这种知识性的内容,对于提升大众的环保意识,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我想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大气,封面上的湖光山色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展现一个地区独特自然风貌并深入探讨其生态问题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青海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它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这本书的标题《青海湖流域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正是我所期待的,它点出了关注的重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保护。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青海湖流域湿地的形成过程、生态特征以及其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当前湿地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干旱、盐碱化、过度开发等,以及“修复”的具体含义和实践。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介绍各种修复技术和策略?此外,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该地区特有的动植物种群进行细致的描述,包括它们的栖息地、生活习性以及面临的威胁,并了解有哪些具体的保护行动正在进行。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地理区域的介绍,更是对生命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让人眼前一亮,简洁大方,每一页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磨。我对于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并且能够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的科普读物有着浓厚的兴趣。青海湖,这个名字承载着太多关于自然之美和生态脆弱性的想象。这本书的标题《青海湖流域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精准地概括了它所涵盖的主题,这正是我一直想去深入了解的。我预设书中会通过详实的资料和数据,展现青海湖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以及近年来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干扰等。而“修复”这个关键词,则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科学方法和实践案例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阐述修复的科学原理,以及不同修复措施的优劣。同时,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也期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青海湖流域的特有物种,它们的生存状况,以及保护它们所面临的困境和已采取的措施。这本书似乎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这片高原湿地的真实面貌,并理解维护其生态平衡的极端重要性。

评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令人感到舒缓的书,封面上那一抹天空蓝与草绿色交织的画面,仿佛自带一股清风,能吹散都市的喧嚣。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拓展我视野,让我对一些我不太熟悉的领域有更深入了解的书籍。青海湖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总是和广袤的草原、蓝色的湖水以及成群的候鸟联系在一起。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介绍青海湖流域的湿地生态系统,包括它的地理特征、水文条件,以及是如何构成一个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我非常想知道,当湿地生态受到破坏时,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而“修复”这个词在书中又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会涉及具体的科学技术、生态工程,还是更多地强调社区参与和政策引导?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部分也充满好奇,希望书中能不仅仅是罗列物种,而是能够讲述这些生命背后的故事,它们如何适应环境,又面临着怎样的威胁。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可能是一份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的描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