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多糖结构与功能及其机制

中药多糖结构与功能及其机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侃 著,丁侃 编
图书标签:
  • 中药多糖
  • 多糖结构
  • 多糖功能
  • 免疫调节
  • 抗肿瘤
  • 抗氧化
  • 机制研究
  • 天然产物
  • 药理学
  • 中医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687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562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9
字数: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糖生物学与糖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植物化学及分析化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企业中从事多糖类相关功能食品、保健品研发人员及创新药物研究者。
本书是一本专注与我国中药多糖的结构、功能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的专著,是有中国特色,且具有一定新颖性的中药多糖化学与糖生物学参考书。

内容简介

《中药多糖结构与功能及其机制》纳入中药中多糖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构效关系、质量控制、多糖药物及其机制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内容包括中药多糖的分离纯化、纯度、含量测定、结构与构象分析方法、糖芯片、指纹图谱、活性筛选方法及其功能机制等。着重阐述植物的根、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中近百种多糖,以及微生物多糖、动物多糖、海洋中药多糖的结构、活性(包括抗肿瘤、抗病毒、抗辐射、降血糖、抗炎、抗感染、降血压、降脂、调节肠道菌群、抗氧化、抗衰老、保肝、抗凝血、镇痛、心肌保护和促进类神经轴突生成等)及其相关机制。《中药多糖结构与功能及其机制》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了中药多糖的靶向性、口服吸收机制、复合多糖等相关内容。《中药多糖结构与功能及其机制》汇总了我国大量糖化学与糖生物学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对《中药多糖结构与功能及其机制》作者多年来的学术成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归纳、总结。

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美国功能性糖组学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参与研究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评审专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糖复合物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中药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2
第一节 中药多糖的提取 2
第二节 中药多糖的分离纯化 8
第三节 多糖纯度的测定 13
第四节 多糖含量的测定 15
参考文献 22
第二章 中药多糖的结构 24
第一节 中药多糖的分类 24
第二节 多糖的结构分析方法 28
第三节 多糖的构象 42
第四节 多糖序列分析 47
参考文献 48
第三章 中药多糖的活性 50
第一节 活性方法研究 50
第二节 中药多糖活性 55
参考文献 139
第四章 中药多糖的构效关系研究 163
第一节 多糖的活性基团与常见改造方法 163
第二节 中药多糖结构改造 163
第三节 多糖芯片 166
第四节 中药多糖的构效关系 204
参考文献 220
第五章 中药多糖的活性机制 230
第一节 多糖靶向性研究 230
第二节 中药多糖口服吸收机制 238
第三节 多糖活性机制 256
参考文献 284
第六章 中药多糖的质量控制研究 297
第一节 质量控制方法 298
第二节 指纹图谱 304
参考文献 312
第七章 中药多糖的药物研究 315
各论
第八章 复合多糖 329
第一节 微生物复合多糖 329
第二节 植物复合多糖 330
参考文献 332
第九章 中药花类药材多糖的结构活性及机制 335
第一节 款冬多糖 335
第二节 红花多糖 337
第三节 旋覆花多糖 339
第四节 山茶花多糖 340
第五节 金银花多糖 341
第六节 山银花多糖 343
第七节 槐花多糖 344
第八节 菊花多糖 345
第九节 玫瑰花多糖 348
第十节 茉莉花多糖 350
第十一节 蒲黄多糖 351
第十二节 三七花多糖 352
第十三节 丁香花多糖 353
第十四节 夹竹桃花多糖 355
第十五节 秋葵花多糖 356
第十六节 蓝蓟多糖 356
第十七节 芦荟花多糖 357
第十八节 桃花多糖 357
参考文献 358
第十章 根与根茎类中药多糖的结构活性及机制 362
第一节 山药多糖 362
第二节 当归多糖 365
第三节 胡萝卜多糖 370
第四节 天麻多糖 371
第五节 白芍多糖 374
第六节 人参多糖 375
第七节 三七多糖 380
第八节 荸荠多糖 382
第九节 黄精多糖 382
第十节 黄芪多糖 384
第十一节 生姜多糖 388
第十二节 板蓝根多糖 389
第十三节 半夏多糖 390
第十四节 桔梗多糖 392
第十五节 天门冬多糖 394
第十六节 芦根多糖 395
第十七节 石菖蒲多糖 397
第十八节 漏芦多糖 398
第十九节 防己多糖 398
第二十节 细辛多糖 399
第二十一节 南沙参多糖 400
第二十二节 乌头多糖 400
第二十三节 防风多糖 401
第二十四节 白术多糖 404
第二十五节 葛根多糖 406
第二十六节 大黄多糖 407
第二十七节 黄连多糖 409
第二十八节 莲藕多糖 411
第二十九节 白及多糖 412
第三十节 贝母多糖 413
第三十一节 丹皮多糖 414
第三十二节 远志多糖 415
第三十三节 姜黄多糖 416
第三十四节 牛膝多糖 416
第三十五节 肉苁蓉多糖 418
第三十六节 续断多糖 421
第三十七节 附子多糖 421
参考文献 422
第十一章 叶类中药多糖的结构活性及机制 438
第一节 茶叶多糖 438
第二节 桑叶多糖 441
第三节 银杏叶多糖 444
第四节 人参茎叶多糖 447
第五节 艾叶多糖 450
第六节 其他叶多糖 454
参考文献 458
第十二章 果实与种子类中药多糖的结构活性及机制 462
第一节 大枣多糖 462
第二节 苦瓜多糖 463
第三节 五味子多糖 465
第四节 枸杞子多糖 467
第五节 龙眼多糖 469
第六节 女贞子多糖 470
第七节 决明子多糖 471
第八节 绿豆多糖 472
第九节 银杏多糖 472
第十节 胖大海多糖 474
第十一节 车前子多糖 475
第十二节 南瓜多糖 477
第十三节 菟丝子多糖 478
第十四节 夏枯草多糖 480
参考文献 481
第十三章 动物类中药多糖 485
第一节 糖胺聚糖类药物 486
第二节 糖蛋白类药物 496
第三节 糖脂类药物 502
第四节 其他动物类多糖——甲壳素和壳聚糖 505
参考文献 508
第十四章 海洋中药多糖 520
第一节 海洋植物中药多糖 520
第二节 海洋动物中药多糖 536
参考文献 549
第十五章 真菌类中药多糖的结构活性及机制 558
第一节 香菇 559
第二节 冬虫夏草 561
第三节 灵芝 563
第四节 猴头菇 566
第五节 黑木耳 567
第六节 银耳 568
第七节 茯苓 570
第八节 灰树花 572
第九节 马勃 574
第十节 猪苓 575
参考文献 577

前言/序言

  多糖的结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糖生物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多糖结构与功能研究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上的不断创新,不仅大大丰富和深化了糖生物学的内容,也有力地带动了生物医药、功能食品、保健品、纺织、化工、农业、采矿与印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医药和保健品为例,在全球现已开发的多糖药物和保健品中,多糖类产品每年产生的价值近千亿元,而其中有60%~70%的原料产自中国。
  中药学是最有望以我国为主导取得原始创新突破、对世界科技和医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中医药产业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随着当代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现代西方医学的局限和不足促使人们反思医学发展的模式,中医药的科学性、理论价值、确切疗效、重要地位越来越被国际所认识,建立中西医并重、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价值日益凸显。然而,当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现状和水平还不能适应形势的新要求。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动下,国际医药领域正向精准医疗方向发展。而千百年来在中医药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辨证施治理论和临床诊疗模式,虽然始终贯穿着个性化精准医疗理念,但由于在可重复性、精确性、定量化等方面较为薄弱,难以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得到更有效的应用。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中医治病之利器——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还仍然未能全面明了。因此,进一步开展中药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对中药现代化和中医药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天然产物化学家的努力下,中药中所含的小分子物质的结构和活性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多糖大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其分离纯化与结构解析极具挑战性,与小分子相比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中药中活性多糖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明显滞后。中药汤剂是中药用药的最主要方式,多糖是汤剂水溶性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但迄今对其结构、活性、靶向性及相关功能机制的认识还十分模糊。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阐明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也是研发基于糖类的创新药物的必经之路。我国是国际上天然药用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中药多糖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有助于我国在国际糖生物学领域形成中国特色,有望为糖生物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为了适应中药活性物质,特别是多糖大分子研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当前迫切需要有一本专注于我国中药多糖的结构、功能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的专著,以供该领域研究者和教学人员参考。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一本此类书籍出版。
《现代药物化学进展:从分子设计到临床应用》 内容概要 本书聚焦于当前药物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关键技术,系统阐述了新药研发从靶点识别、先导化合物发现、结构优化改造,直至临床前研究与早期临床应用的完整链条。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小分子药物、多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以及新兴的偶联技术等多个维度,旨在为药物研发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著作。 第一部分:药物发现的理论基石与新靶点探索 第一章 药物作用机制的分子理解 本章深入探讨了疾病相关生物大分子(如受体、酶、离子通道)的结构生物学基础。详细介绍了冷冻电镜(Cryo-EM)、高分辨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如何揭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及其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模式。重点阐述了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的核心理念,包括分子对接、虚拟筛选的算法优化与局限性分析。同时,探讨了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识别新药靶点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不可成药”靶点(Undruggable Targets)的策略性进攻,例如利用小分子变构调节剂(Allosteric Modulators)的开发思路。 第二章 组合化学与高通量筛选的演进 本章回顾了组合化学(Combinatorial Chemistry)和片段化合物库(Fragment-Based Drug Discovery, FBDD)的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了FBDD如何通过低分子量片段的筛选与逐步“生长”或“连接”,高效地构建出高亲和力的先导化合物。阐述了高通量筛选(HTS)技术平台的技术升级,包括自动化液体处理系统、新型检测技术(如时间分辨荧光、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在筛选效率和数据质量上的飞跃。特别关注了基于细胞的筛选模型(Cell-based Assays)在模拟生理环境下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先导化合物的优化与性质改进 第三章 构效关系(SAR)的深度解析 本章集中探讨了如何从初步筛选出的苗头化合物(Hits)出发,通过精细的化学修饰来系统性地优化其活性、选择性和药代动力学(ADME)性质。详细解析了各类取代基对分子电子性质、空间构象以及生物膜渗透性的影响规律。内容涉及量子化学计算在预测电荷分布和反应活性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生物电子等排体(Bioisosteres)策略替换分子骨架以改善代谢稳定性或降低毒性。 第四章 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ADME)的分子调控 药物的体内命运是决定其成药性的关键瓶颈。本章细致剖析了影响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关键分子因素。深入讨论了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s)的底物特异性、药物转运蛋白(如P-gp、OATPs)对药物在组织间分布的影响。同时,讲解了如何通过引入氟原子、氘代、或设计前药(Prodrug)策略来优化分子的代谢稳定性、口服生物利用度和靶向递送效率。 第五章 药物化学中的手性与立体化学控制 手性是现代药物化学不可回避的核心议题。本章阐述了不同对映异构体在生物体内可能产生的巨大药理学差异(Eudismic Ratio)。详细介绍了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包括手性催化剂(如手性配体、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设计与筛选。同时,讨论了外消旋药物拆分技术和手性分离分析(如手性HPLC)的最新进展。 第三部分:新兴药物形式与前沿递送系统 第六章 肽类与拟肽药物的化学修饰 随着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兴起,化学家们致力于开发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多肽类药物。本章探讨了非天然氨基酸的引入、侧链功能化修饰(如PEG化、脂酰化)对提高多肽抗蛋白酶水解能力和血清半衰期的作用。重点介绍了环化技术和骨架修饰(如Peptidomimetics)在模拟天然多肽活性位点方面的创新应用。 第七章 核酸药物的化学修饰与递送挑战 本章聚焦于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 ASOs)和siRNA等核酸药物的化学进展。详细分析了化学修饰(如硫代磷酸酯骨架、2'-O-甲基、LNA)如何增强核酸分子的稳定性、提高与靶标mRNA的结合亲和力并降低脱靶毒性。着重讨论了递送系统的关键性,如脂质纳米粒(LNPs)的组分选择、表面修饰以及其在体外转染和体内递送中的作用机制。 第八章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的分子构建 抗体药物偶联物被誉为“生物导弹”。本章系统梳理了ADC的三个核心组件:抗体(载体)、连接子(Linker)和细胞毒性药物(Payload)。详细对比了连接子的设计策略(如可裂解/不可裂解连接子)对药物释放动力学和治疗窗口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偶联技术(如靶向性半胱氨酸位点偶联)如何实现更高的药物抗体比(DAR)和更优异的体内稳定性。 第四部分:药物开发的转化医学视角 第九章 毒理学评估与安全性预测 药物的临床失败往往源于不可预见的毒性。本章讨论了早期毒性预测的重要性。介绍了如hERG通道抑制、肝毒性(DILI)等关键毒性风险的体外高通量筛选模型。阐述了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和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模型在预测潜在毒性终点(如致突变性、致癌性)中的应用进展,帮助研发人员在分子设计初期规避高风险结构。 第十章 临床前研究中的生物标志物开发 成功的临床转化依赖于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本章探讨了药效学(PD)标志物、药代动力学(PK)标志物以及反应性标志物的筛选与验证策略。内容涵盖了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在临床前动物模型和早期临床试验中用于评估药物作用强度和机制验证的方法论。 本书的编写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详实的分子结构图解,展现现代药物化学如何应对复杂的疾病挑战,加速创新药物的诞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健康养生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一直相信“食补”和“药补”的智慧。中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我一直好奇,那些看似普通的药材,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神奇力量?这本书的书名《中药多糖结构与功能及其机制》虽然听起来有些学术,但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希望书中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不同中药中多糖的种类,以及它们在我们身体里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比如,人参中的多糖是如何帮助我们增强免疫力的?灵芝中的多糖又为何能帮助我们安神助眠?我并不需要深入了解复杂的化学公式,但希望能看到一些生动的例子和比喻,让我能大致理解这些多糖分子是如何在体内工作的。例如,它们是否像身体里的小卫士,帮助我们抵御外来的病毒细菌?或者,它们是否像身体的“清洁工”,帮助我们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我期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如何通过饮食或药膳来摄取和利用这些有益的多糖,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生活指南”,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资源,让我对中药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良药”,而是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在的科学奥秘,并将其融入到我的健康生活中。

评分

我是一名在制药领域工作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天然产物药物的开发。近年来,中药多糖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和较低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当得知有这样一本专注于中药多糖结构与功能及其机制的专著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其纳入了我的阅读清单。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多糖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的论述。不同的提取方法(如水提、醇提、超声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和分离技术(如凝胶过滤色谱、离子交换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多糖的结构和纯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对这些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分析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最终获得的活性多糖的性质。此外,关于多糖功能的研究,我希望书中能涵盖其在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调节血脂、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且重点在于阐述其作用机制。例如,在抗肿瘤方面,多糖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还是通过激活NK细胞和T细胞来发挥作用?在免疫调节方面,多糖又是如何影响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我希望书中能提供详实的实验数据和深入的机理分析,为我们这些一线研究人员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发,推动中药多糖在新药研发领域的进一步突破。

评分

我对中药的生物化学机制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在分子层面理解药物的作用方式。这本书的标题《中药多糖结构与功能及其机制》正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我期望书中能对不同来源的中药多糖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和梳理,并对它们的化学结构进行详细的解析,包括但不限于单糖组成、糖苷键类型、连接方式、分支程度等。我特别想了解,这些精细的结构差异是如何决定了多糖在生物体内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以及与靶点的结合能力。在功能方面,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中药多糖在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糖、抗病毒等方面的作用,并且着重阐述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例如,多糖是否能够通过激活特定的信号通路(如NF-κB、MAPK等)来发挥其生物活性?它们是否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结合,从而引发下游的信号转导?书中是否能提供相关的体内外实验证据来支持这些机制的论述?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完整的研究框架和方法学,为我未来在中药多糖作用机制研究方向上的探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个研究的起点,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理解中药神奇之处的大门。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医药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深入了解那些构成中药基石的活性成分。偶然间翻阅到这本书,虽然主题是“中药多糖结构与功能及其机制”,但我首先被其封面设计所吸引,一种古朴而又不失科学严谨的风格扑面而来,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中药多糖的复杂化学结构,比如它们是如何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复杂的线性或分支状大分子,以及这些结构的多样性是如何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比如溶解度、粘度、分子量分布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书中深入剖析这些结构特征与特定生理功能之间的精准对应关系。例如,某种特定构型的多糖是如何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激发免疫应答的?又或者,另一类多糖如何通过其独特的空间构象,在体内形成一层保护膜,缓解炎症或促进组织修复?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清晰的图示和深入的解释,让我能直观地理解这些分子层面的互动,并对中药多糖的药理作用有一个更为深刻和系统的认知。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药精髓的大门,我对书中即将呈现的丰富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为我的中药研究之路添砖加瓦。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融合感兴趣的科普作家,我一直致力于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偶然间看到这本《中药多糖结构与功能及其机制》,我立刻被其主题所吸引。我期待书中能够以一种更加科普化的语言,为读者们描绘出中药多糖的“前世今生”。“前世”是指它们在中药中的起源,比如那些耳熟能详的药材——茯苓、灵芝、枸杞等等,究竟是如何孕育出这些神奇的多糖物质的。而“今生”则聚焦于它们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发现,它们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独特的“身份证”(结构特点),以及这些“身份证”是如何决定了它们在人体内扮演的不同“角色”(功能),并最终是如何“表演”出这些“角色”的(作用机制)。我希望书中能用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解,比如将复杂的糖链比作精巧的锁链,将它们与人体细胞上的“钥匙孔”(受体)相匹配;或者将多糖的功能比作身体里的“多面手”,有的负责“修补”受损的组织,有的负责“侦察”并消灭入侵的病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种物质的科学研究,更是关于大自然智慧的哲学思考,它能帮助读者们理解,古老的智慧如何与现代科技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新的希望。我渴望从中汲取灵感,为我的读者们讲述一个关于中药多糖的、既科学又充满魅力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