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主编邀约了管理学24大经典理论的32位原创学者,请这些作者回溯令他们功成名就且构成了管理学发展路径重要里程碑的理论是如何开发并演化的。书中24条理论各自独立成章,整体上共同揭示了理论开发过程中重要的问题。本书集现代管理学研究中较为活跃的管理思想之大成,为深入了解这些理论的主要内容、适用范围以及背后逻辑的读者提供了极大便利,较为适合正在从事管理学研究的青年学者。
作者简介
肯·史密斯,现任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史密斯商学院企业战略院长讲习教授。在战略、竞争和合作领域,史密斯教授在国际ding级期刊上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并出版了多部专著。
目录
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
目 录
第1章 前言:管理理论的诞生过程
迈克尔·希特
肯·史密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个人及其环境
第2章 社会认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艾伯特·班杜拉
2.1 基于施为概念的社会认知理论
2.2 社会榜样作用的中心化
2.3 关于榜样作用的本质和范畴的几种误解
2.4 象征性榜样作用的影响力和范围
2.5 自我调节能力约束下的施为活动
2.6 基于自我效能概念的理论延展
2.7 人类施为的三人组合模式
2.8 理论构建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3章 镜像理论李·比奇
特瑞斯·米切尔
3.1 疑虑的开始
3.2 镜像理论简介
3.3 镜像理论在学术领域的拓展
参考文献
第4章 走向“公平”之路罗伯特·福尔杰
4.1 理论构建的方法论
4.2 参考—认知理论的起源
4.3 公平理论
4.4 局限、适用条件和结论
4.5 道义理论综述
参考文献
第5章 重大理论与中层理论:文化因素如何影响理论构建和
对工作主动性的理解迈克尔·弗里斯
5.1 从错误中学习:错误管理
5.2 企业家精神中员工的进取心和主动计划
5.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高阶理论的起源、迂回与教训唐纳德·汉布里克
6.1 高阶理论的起源
6.2 早期阐述
6.3 实证论据
6.4 理论发展
6.5 遭遇挫折
6.6 附记——致满怀激情的理论家
参考文献
第7章 目标设定理论:借助归纳法的理论开发
埃德温·洛克
加里·莱瑟姆
7.1 理论综述
7.2 理论的起源:埃德温·洛克
7.3 加里·莱瑟姆
7.4 构建理论
7.5 理论构建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章 工作特性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格雷格·奥尔德姆
理查德·哈克曼
8.1 工作特性理论:概述
8.2 影响理论开发的条件
8.3 理论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9章 员工对组织的态度有用吗?
——有关员工组织承诺的研究
莱曼·波特
理查德·斯蒂尔斯
理查德·莫迪
9.1 引言
9.2 组织承诺的早期研究
9.3 组织承诺的影响结果:理论与研究
9.4 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10章 心理契约理论的开发丹尼斯·卢梭
10.1 心理契约理论的形成
10.2 心理契约理论简介
10.3 再构造理论:新兴的和将来的发展
10.4 发展新理论的建议
10.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1章 承诺升级:一个组织理论的构建步骤巴里·斯托
11.1 理论的缘起
11.2 组织升级理论的形成
11.3 一些建议
11.4 后续的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第12章 期望理论的起源维克多·弗鲁姆
12.1 引言
12.2 学术起源
12.3 动机和期望理论
12.4 尾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组织的行为
第13章 组织中的双环学习:一个行动视角的理论
克里斯·阿吉里斯
13.1行动由何而来
13.2由此及彼
13.3对学者们的建议
13.4干预的作用
13.5作者的一些个人经验
13.6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14章 不平等从何而来?
——资源基础理论的个人和智力根源杰伊·巴尼
14.1准备工具
14.2发现研究问题
14.3开发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
14.4回顾与推广
14.5结论
参考文献
第15章 组织有效性:湮灭与再生金·卡梅伦
15.1组织有效性的基础
15.2组织有效性模型
15.3有效性小结
15.4关于有效性的方法论挑战
15.5有效性研究的新方法:正面的组织学说
15.6有效性的POS方法
15.7通过POS振兴对组织有效性的兴趣
参考文献
第16章 管理与组织认知学:群岛效应安妮·哈夫
16.1战略思想图解
16.2黄金时代的终结
16.3行为的认知锚定理论
16.4如何与科学理念相联系
16.5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17章 开发关于理论开发的理论亨利·明茨伯格
17.1理论不是什么:真理
17.2理论构建并非客观而演绎的
17.3理论更像一个连续体
17.4理论构建更像意外所得
17.5有关理论构建的一些(新兴)假说
参考文献
第18章 管理组织知识: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野中郁次郎
18.1知识/真理
18.2有关方法论的考虑
18.3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19章 理论开发之旅:以意义建构为主题和资源卡尔·维克
19.1关于意义建构
19.2关于理论开发
19.3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环境事件和组织
第20章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开发:一条特殊的路爱德华·弗里曼
20.1导言
20.2利益相关者理论:我的早期经历
20.3 《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
20.4 利益相关者理论:目前境况和未来趋势
20.5结论
参考文献
第21章 资源依赖理论:理论如何受环境影响
杰弗瑞·普费弗
21.1基本原理及资源依赖理论的起源
21.2理论构建的社会背景
21.3在对比中提炼
21.4资源依赖理论的成功与挫折
21.5社会科学理论的政治考虑
参考文献
第22章 制度理论:贡献给理论研究项目理查德·斯科特
22.1搭建理论框架
22.2搭建综合框架
22.3设计和修正研究计划
22.4学习制度变革过程
22.5前进,提升
22.6个人贡献评述
22.7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23章 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开发的过程奥利弗·威廉姆森
23.1法律、经济学和组织理论的关键贡献(20世纪30年代)
23.2后续发展(20世纪60年代)
23.3我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23.4范式问题:垂直一体化
23.5一些视角
23.6卡内基的三要素的启示
23.7结论
参考文献
第24章 构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演化理论
悉尼·温特
24.1引言
24.2“现实主义”、利润最大化以及公司理论
24.3从“弗里德曼猜想”到“卡内基学派”
24.4技术与经济增长
24.5从技巧到惯例和能力
24.6实证取样
24.7演化经济学与管理
参考文献
第25章 制度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的演化:过程和结构
林恩·祖克
迈克尔·达比
25.1基本原理
25.2信息市场
25.3社会界限:组织和职业成为信息的“封套”
25.4基本过程与产出
25.5社会产品产生社会结构
25.6关于制度理论研究的未来设想
参考文献
第26章 结语:向大师们学习如何开发理论肯·史密斯
迈克尔·希特
26.1理论开发的过程
26.2研究者的角色
26.3驱动过程的研究者特征
26.4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现代管理思想的源流与演进:从科学到智慧的跨越》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书籍的详尽解读,而是致力于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现代管理思想发展图景,深入剖析那些奠定现代组织运作基石的经典理论,以及它们如何历经时代的洗礼,不断演进、融合,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管理学。我们将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那些改变了我们看待工作、组织和领导方式的智慧火花,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以及它们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并对未来管理实践提出深刻的启示。 第一章:启蒙的火种——科学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时代浪潮 在工业革命的洪流中,效率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尺。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和他的科学管理理论,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工厂车间。他提出的“时间与动作研究”、“标准化工作方法”以及“计件工资制”,将管理的重心从模糊的经验转移到精确的测量和科学的分析。泰勒的贡献在于,他首次系统地将科学的方法论引入到生产过程的优化中,试图找到“最优的一条方法”来完成每一项任务。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对作业流程设计和员工激励的思考。 与此同时,在更高的管理层面,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的行政管理理论则为组织的有序运转提供了框架。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及十四项管理原则,如统一指挥、命令链、分工、公平等,为构建层级清晰、职责明确的组织结构奠定了基础。他的理论关注的是“管理者”本身的角色和职责,强调管理的普遍性和可传授性,为当时迅速扩张的企业提供了有效管理的蓝图。 这一时期,虽然存在着对工人“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以及对人性化管理的忽视,但科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无疑是现代管理学的开端,它们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组织问题的基本工具和视角,为后续更复杂、更深入的管理理论发展铺平了道路。 第二章:人性的觉醒——人际关系学派的革命 当科学管理的机器轰鸣声渐渐平息,一种新的声音开始回响。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及其在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揭示了传统管理理论的盲点。他们发现,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和工作设计,心理和社会因素扮演着同样甚至更重要的角色。“霍桑效应”的发现,即被关注本身就能影响行为,标志着管理学从单纯的“物”的效率转向“人”的效率。 人际关系学派认为,工人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非正式组织、群体规范、情感需求以及归属感,都是影响工作满意度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这一学派强调了领导者的沟通技巧、倾听能力以及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它将管理者的目光从纯粹的指令者,引向了更加注重员工需求、情感和团队协作的引导者。 尽管人际关系学派有时被批评为过于理想化,或是未能充分解释冲突的根源,但它无疑是一场革命。它提醒我们,组织是一个由人组成的复杂系统,理解并满足人的需求,才能真正激发组织活力。 第三章:行为科学的深耕——激励理论与组织行为学的崛起 在人际关系学派的基础上,行为科学进一步深入地探索了人的动机和行为。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个体存在着一系列由低到高的需求,从生理需求到安全需求,再到归属、尊重,直至自我实现。管理者需要理解员工处于哪个需求层次,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的“X理论”和“Y理论”则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者对员工的假设。X理论认为员工是懒惰的、需要被强迫和控制的;而Y理论则认为员工是积极主动的、渴望承担责任并寻求成就的。麦格雷戈强调,管理者对员工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其管理行为,进而影响员工的表现。Y理论的观点,即“假设员工愿意并且能够自我管理”,为后来的参与式管理和赋权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区分了“保健因素”(如薪资、工作条件)和“激励因素”(如成就感、认可、工作本身)。保健因素只能防止不满,而激励因素才能真正带来满意和动力。这一理论对设计更有吸引力的工作内容和提供更有意义的奖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外,早期对领导风格的研究,如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的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领导,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都开始系统地探讨不同领导方式对团队绩效和员工士气的影响。这些行为科学的研究,将管理学推向了一个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的阶段,为理解和塑造组织内的个体和群体行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第四章:系统与权变的审视——走向整合与情境化的管理 随着组织复杂性的增加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早期的普适性管理理论开始面临挑战。系统理论的引入,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相互关联的系统,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子系统构成,并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视角帮助管理者认识到,组织的每一个部分都可能影响整体绩效,并且需要从整体最优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权变理论则进一步发展了系统思想,它认为不存在“最好”的管理方式,最优的管理方法取决于特定的情境因素,如组织规模、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等。保罗·劳伦斯(Paul Lawrence)和杰·洛奇(Jay Lorsch)的研究,以及弗雷德·费德勒(Fred Fiedler)的权变领导模型,都是权变理论的代表。权变理论强调了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鼓励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其策略和行为。 这一时期,组织结构理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传统的科层制到更灵活的矩阵制、网络制,以及后来的扁平化组织,学者们不断探索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组织形态。 第五章:战略与创新的驱动——竞争优势与持续学习的时代 进入20世纪后期,全球化竞争加剧,技术变革加速,对企业的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如五力模型和价值链分析,为企业如何理解行业竞争格局、定位自身竞争优势提供了清晰的分析工具。他强调企业需要通过差异化、成本领先或聚焦战略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作为“现代管理之父”,其思想贯穿了整个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他不仅在目标管理(MBO)和高管激励方面贡献卓著,更重要的是,他深刻地洞察到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及组织学习的重要性。他强调“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是创造和整合,而不是控制”。 彼得·圣吉(Peter Senge)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将组织学习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他认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组织能否持续学习、不断创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学习型组织强调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以及团队学习。 结语:管理智慧的传承与未来展望 回顾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条从强调效率到关注人本,从普适性原则到情境化策略,再到如今注重战略、学习与创新的清晰轨迹。每一个时代的理论都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又因应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书所梳理的这些经典理论,并非相互孤立的学术观点,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描绘了管理学这门学科的丰富内涵。理解它们的开发历程,有助于我们洞察其精髓,避免简单套用,而是能够根据自身的组织特点和外部环境,灵活地运用和整合这些智慧。 未来的管理,将更加强调敏捷性、韧性、包容性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将重塑管理工具和方法,但人性、领导力、战略远见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将始终是组织成功的核心要素。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这一切的扎实基础,激发读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代优秀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