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代表作,教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磨难,获得想要的幸福;
2、阿德勒写给每个人的心理启蒙书——《正向思考的力量》,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华生、杜威、墨菲、舒尔茨等诚挚推荐;
3、《正向思考的力量》帮助你解读行为密码,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早一天正向思考,就早一天获得成功;
4、知名主持人白岩松*为推崇的心理学;
5、我们总是通过赋予现实意义来体验世事,所感受到的其实并非事情本身,而是它们经过诠释后的意义。
每个人都会遇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每个人对于“生活的意义”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在遇到困难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当我们遇到相同的问题时,不同的思维方式将会带给我们不同的解决办法,而不同的解决方法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只有选择正向思考,正确对待生命中的困难,才能成就更加美好的自己。
《正向思考的力量》能够帮你解读行为密码,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能够让人们掌握看待世界的正确方法,坦然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化阻力为动力。
早一天正向思考,就早一天获得成功。
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家;
创建个体心理学,并被广大人民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曾出版《自卑与*》《理解生命》《理解人性》等著作。
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
谢 耳 高级心理师,翻译作品:《自卑与*》
罗鸿幸 翻译作品:《理解人性》
王心语 三级心理咨询师,翻译作品:《理解人性》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生活的限制因素
生命意义的普遍性
童年的启蒙经历
记忆的解析
正向思考的重要性
第二章 情感与身体
心灵与肉体
情感的作用
心理与生理
第三章 自卑与优越
朝着一个目标努力
看世界的方法
自卑情结
追求优越感
第四章 梦与记忆
个性塑造
记忆与生活方式
早期记忆研究
梦的解析
第五章 家庭与学校
家庭的作用
对待孩子的态度
家庭的影响
教育的影响
生长与发展
观察与引导
心理培训的重要性
第六章 青春期
什么是青春期
准备与挑战
常见青春期问题
青春期的性心理
期待青春期
第七章 培养正确的心理
理解犯罪心理
罪犯类型
合作的重要性
早期生活的影响
罪犯的解决与预防
第八章 职业问题
平衡生活的三大任务
早期教育
发现孩子的兴趣
如何选择职业
兴趣与工作
第九章 个人与社会
努力增进合作
社会与个人
社会兴趣和社会平等
第十章 爱情和婚姻
平等与协作
婚姻中的问题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每个人对于“生活的意义”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或许他不会费心去思考或试图寻找答案,但他的行为却隐含着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人的思维分为正向思考与反向思考两种,每个人的举动总是由他的意念所决定,思维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中。我们并非纯粹地体验环境,而是感受环境对人的意义。即使是对环境中最单纯的事物,人类也是以自己的目的来加以衡量的,例如“木头”是指“与人类相关的木材”,“石头”意味着“作为人类生活要素之一的石头”。
如果一个人试图回避生活的意义,而仅关注周围的环境,那将非常不幸。他会孤立自己,于己于人,其行为都毫无益处。没有人能脱离意义而存在。我们总是通过赋予现实意义来体验世事,我们感受到的其实并非事情本身,而是它们经过诠释后的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下结论:这些意义或多或少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完全正确的。意义的领域即充满谬误的领域。
如果我们问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他也许无法回答。大多数人也都不会费心去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试图寻找答案。的确,这个问题的由来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
但是在我们的时代,仍有年轻人或者老年人会问:“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然而我们可以断定,他们仅仅是在遭受挫折后才会考虑这些问题。
假如一切都一帆风顺,假如他们没有经历严峻的考验,就不会有人提及这些问题。但是,每个人在行动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并要回答这些问题。
如果我们抛开一个人的语言,只观察其举止,就会发现,他有自己的“生活的意义”,他的观点、态度、动作、表情、修养、抱负、习惯和个性特征等都与这个意义相符。他的行为举止仿佛都是由某种人生观指引的。他的所有行为都隐含着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他认定:“我是这样的,世界是那样的。”这是他赋予自己和生活的意义。
不同的人对生活意义的解读各不相同。如我们所说,每种意义可能都有些不完美之处。没有人能掌握生活的绝对意义,可以说,任何可用的意义都不是完全正确的。
所有的定义都介于正确和错误这两个极端之间。然而,在这个范围内,有些意义更有效,有些则次之;有些错误较小,有些则较大。我们发现,对生活意义有益的阐述有其共通之处,而那些不尽如人意的解读则总是难以掩盖其中的错误。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个科学的“生活的意义”,用它作为衡量正确意义的标尺,帮助我们解释与人相关的现实社会。
我们必须牢记,“正确”是针对人类及其目的和意图而言。除此以外,别无真理;即使存在其他真理,也与人类无关。因为我们根本无从了解和掌握这些绝对真理,所以它们对人类而言,必然也没有了意义。
生活的限制因素
每个人的生活都受限于三个因素,人们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三点。因为这三个限制因素构成了现实人生的内容,人们经常受其困扰并被迫做出应答和处理。人们的最终答案,会显示出每个人对生活意义的解读。
第一个限制因素: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无处可逃。我们在受到种种限制的同时,利用地球的种种资源来谋求发展。我们必须注重身心的协调发展,以延续生命,确保人类的永续生存。这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活状态的回答:这显示出我们认为哪些行为是必要的、合适的、可能的和可取的。我们是人类的一员,人类居住在这个地球上,每个答案都必须考虑到这个事实。
如果考虑到人类自身的脆弱和环境的不安全,为了自身利益与整个人类的福祉,我们必须全力探索更有远见且前后一致的答案。正如解数学难题,我们不能靠运气或猜测,而应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寻找所有可用的方法,最终找到答案。
我们可能找不到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完美的回答,但是,我们可以尽全部的努力去寻得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寻找更好的答案,这个答案还必须考虑到“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一前提,因为我们的生存质量与地球息息相关。
第二个限制因素:我们并非人类的唯一成员。我们身边生活着其他人,并与我们息息相关。人类个体的弱点和局限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单枪匹马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假如有人独自生活,并试图只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所有问题,那么他就无法生存下去。他既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延续人类的生命。
人总是与其他人相互依附而生,这种关系无法割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不足和局限。一个人为个人幸福或人类福祉做出的最重要努力,就是与他人建立联系。
因此,关于生命所有问题的每一个答案都需要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是群居动物,如果孤立无援,就会灭亡。如果要生存下去,我们的情感就必须与这些最重要的问题和目标协调一致,那就是与我们的同类合作,维持我们个体的生存,延续人类的生命。
第三个限制因素:人类由两性构成。个人和人类生命的延续必须考虑到这一事实。爱情和婚姻就属于这个限制。所有人,不论男女,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个人面对这个问题时的所作所为,就是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人类做了许多不同的尝试,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的行为总是反映出他们相信可以寻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
这三个限制因素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在自然环境的局限下找到一种合适的职业,以维持生存;第二,如何在同类中找到一个位置,以相互合作并分享合作的成果;第三,人类有两种性别,人类的延续依赖于两性关系,如何自我调整,以适应这一事实。
事实上,这三个问题就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职业、社会和性。
个体心理学研究发现,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为三类:职业、社会和性。每个人在应对这三个问题时,都会反映出对生命意义的解读。
假如某人爱情生活不完整,工作不努力,没有朋友,还有社交障碍,从他生活里受到的限制和约束,我们可以推断,他认为活着是一件困难而危险的事,机遇少而挫折多。他活动范围的狭窄,可以用他的解释来加以了解:“生活意味着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要把自己困住,不和别人接触。”
相反,假如某人爱情生活美满融洽,工作颇有成就,交友广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会把活着看成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充满机遇的任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面对生活的各种问题时,他无处不在的勇气可以说明:“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同伴保持兴趣,成为团队的一员,为人类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显示出作者极强的逻辑构建能力。它不是那种零散的观点堆砌,而是像一座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章节——都紧密咬合,共同驱动着整个思想体系的运转。前期通过对普遍性心理误区的剖析,为后续的积极引导打下了“破除障碍”的基础;中期则开始系统性地构建替代性的思维框架,这里面穿插的许多类比和模型,比如那个关于“信息过滤网”的比喻,真是绝妙地解释了我们如何无意识地屏蔽掉对自己有利的信号。最精彩的是后半部分,作者开始探讨如何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他提供了一套非常实操性的方法论,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立即在日常决策中尝试的小工具。这种“理论先行,实践收尾”的节奏感,让读者在阅读体验上达到了一个高峰,感觉每读完一章,都能带走一个可以立即使用的“思维工具包”,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片刻的精神愉悦。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情绪管理”的探讨,避开了许多同类作品中常见的过度简化倾向。作者并没有宣扬“永远要快乐”这样不切实际的目标,反而非常坦诚地承认了负面情绪在人类经验中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他真正关注的是“我们如何与这些情绪共存,并引导它们成为信息而非阻碍”。书中有一段关于“延迟满足”的讨论,它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学范畴,深入到了神经科学的层面,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解释了冲动行为背后的生物驱动力,进而引出了如何通过认知重塑来建立更长远的行动路径。这种深度挖掘,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异常扎实和可靠。它不是提供一种廉价的“心灵鸡汤”,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抵御现实风暴的“认知装甲”,让人在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时,能够保持一种冷静而有韧性的姿态。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自我教育的旅程,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它迫使我去审视那些我从未质疑过的固有信念和预设前提。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并不试图“说服”你接受某个既定真理,而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提问和案例,让你自己一步步走到那个结论面前,最终达到一种“心悦诚服”的状态。这种引导式的学习体验,比直接灌输的效果要持久得多。我注意到,在读完关于“焦点转移”的那一节后,我下意识地开始关注我工作流程中的那些“微小胜利”,而不是仅仅盯着尚未完成的巨大任务。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这类书籍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不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而是一套融入血液的思考底层逻辑的重塑,让人在离开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由内而外的、持续的积极推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配色,拿在手里就感觉自己握住了一把开启新世界的钥匙。封面上的字体排版,那种疏密有致的视觉平衡感,透露出一种作者对“秩序”和“清晰”的执着追求。我尤其喜欢扉页上的那段引言,虽然没有直接点出书名的主题,但那种蕴含的哲思和对人生态度的暗示,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搭建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心理基础。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考究,阅读过程中,那种轻微的摩擦感和油墨的清晰度,让眼睛长时间注视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咀嚼和思考的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作者显然在书籍的实体呈现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在接触之初,就对其中蕴含的知识产生了由衷的尊重和期待。翻开每一章的标题,都像是行走在一条精心规划的迷宫之中,每一步都引人入胜,仿佛在预示着前方隐藏着亟待发掘的宝藏,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究。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的细腻和克制,他并没有急于抛出那些宏大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场景和对话来铺陈他的观点。我记得有一段关于清晨习惯养成的描述,他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而是将自己置于一个正在摸索的普通人的位置,记录下那些微小的挣扎、自我怀疑,以及最终找到那个“支点”的瞬间。这种真诚的分享,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不像是在读一本“教科书”,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毫无保留的朋友进行深入的交谈。这种叙述上的“去权威化”,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高深的理念,变得触手可及,仿佛触手可得的智慧。特别是他对“反思”过程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那种在失败后自我审视的痛苦和随之而来的顿悟,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人生中类似的片段,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代入感。
评分每月都买一些书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和爱好,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个自己的万卷书屋,闲暇时和孩子一起静静的看看书!感谢这里提供了一个购书好平台!
评分好书,物流很给力,继续加油!
评分学无止境,探知人类大脑与宇宙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有个更广泛的翻译叫《自卑与超越》
评分挺好的没有破损,质量看着还行。。。
评分对商品非常满意,物流也很给力。好评!
评分帮助正向思考的书,希望有点用吧
评分好书!!!!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