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融合禅学与心理学的经典名著,视角独特,开启东西方心灵世界的深度对话。
◎ 跟随禅学大师铃木大拙与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拯救心灵创伤,寻求人生答案。
◎ 在禅与心理分析的帮助下,伤痕累累的现代人或许能够发现真我的内心,从束缚走向自由,变现出对幸福和爱的能力。
◎ 禅与心理分析各自代表了东方与西方的典型思想,但二者都是探索心灵奥秘的道路,最终都是为了消除烦恼,解脱束缚。
本书是融合禅学与心理学的经典名著,主要根据禅学大师铃木大拙与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等人在1957年展开的东西方思想对话整理而成。他们在这次主题为“禅与心理分析”的国际学术会议上都发表了各自对禅宗的心得体会和东西方思想的比较。铃木大拙对禅与心理分析展开了独到精辟的论述,令人拍案叫绝,而弗洛姆总结了铃木大拙阐明的禅宗要点,并通过对禅与心理分析的比较,认为两者在拯救心灵创伤、寻求人生答案、充分把握世界、超越自我、迈向心身健康之路等方面,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铃木大拙(1870~1966), 日本当代禅学大师,被誉为“世界的禅者”。他跟随今北洪川与释宗演两位著名禅师学禅,研究禅宗思想及华严、净土等佛教思想。曾任学习院教授、大谷大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著有《禅学入门》《禅与心理分析》《禅生活》《禅者的思索》等数十部禅学著作。
我的学识渊博的朋友——前日本京都大谷大学教授铃木大拙博士,近30年来,一直都在做着向西方人士解说和介绍禅的工作…… 作为他的一个朋友和研究中国思想的历史学者,我一直以热烈的兴趣注视着铃木的著作。
——文化巨匠 胡适
《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静定即天台之止,禅家之定,铃木谓之禅那。虑是天台之观,禅家之慧,铃木谓之般若。
——当代著名国学大师 钱穆
铃木大拙只手将禅带到了西方,这个移植的历史重要性,可媲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美国禅宗研究者 理查德·贝克
铃木大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一位思想家。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是一位少见的坚持到底的人物。他用九十年的生涯专注于把握人的整体性,这不是一般哲学家、思想家所能做到的。他通过自己的局部探究,完成了他的人生任务,走完了他应走的历程。他不是所谓的学者。但是,他按照自己的意图,从根本上彻悟了一般学者所不能做到的一切。
——日本学者 玉城康四郎
前言
禅学讲座 \铃木大拙
一、东方与西方
二、禅中的无意识
三、禅中的自我概念
四、公案
五、五个步骤(五位)
心理分析与禅佛教\埃里希·弗洛姆
一、今日的精神危机与心理分析的任务
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概念中的价值与目标
三、泰然状态的本质——人的精神进化
四、意识、抑制与抑制之解除的性质
五、禅之原理
六、抑制的解除与开悟
人类处境与禅\ 理查德·杜·马蒂诺
一、人类处境
二、禅
附录一 对话铃木大拙
附录二 临济录(原文)
禅与心理分析
在这个题目中,我们讨论到两个体系,这两者都是关乎人的本性的理论,并且是导致人的泰然状态的实践方法。两者各自代表东方与西方的典型思想。禅是印度的理性与抽象思考同中国人讲求实际的性格相融合的结晶。心理分析全然是西方的,而禅则全然是东方的;心理分析是西方人道主义同理性主义的结晶,也是19 世纪浪漫主义对人心中的种种黑暗力量之追求的表现,这些黑暗力量逃出了理性主义的掌握。更进一步回顾,则我们见到希腊的智慧和希伯来的伦理,是这一门科学性的治疗学的精神源泉。
然而,尽管禅与心理分析,两者所讨论的都是人的本性,以及使人蜕变的实践方法,两者的区别却大于相似之处。心理分析是一种科学方法,是彻底非宗教性质的。禅则是一种达到开悟的论与方法,它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在西方人看起来,可以说是宗教性的或神秘性的。心理分析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禅则是精神拯救的道路。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所做的讨论,是否除了说它们之间只有彻底而不可沟通的区别之外,就得不出任何结果呢?
然而,许多心理分析家却逐渐对禅感到越来越大的兴趣。这种兴趣的根源何在?它的意义是什么?本文的目的就是想对这些问题做一个回答。本文并不想对禅宗思想做一个系统的呈现,这个任务是超乎我的知识与体验的;同时本文也不想把心理分析做一个全貌的呈现,因为那是本文的篇幅所不允许的。但是,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仍将说明心理分析的一些重点,这些重点同心理分析与禅之间的关系,有着密切关联。同时,这些重点代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所延伸出来的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有时被我称为“人道主义的心理分析”。以这种方式,我希望表明出来,禅的研究何以对我有极大的意义,并且我相信,对于学心理分析的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今日的精神危机与心理分析的任务
在本文讨论之初,我们必须思考一下在历史上的这个艰困时期,西方人在精神上所经历的危机,以及心理分析在这个危机中的作用。
生活在西方的人,虽然大部分没有清楚地感觉到(或许大部分人一向都是如此),他们正在经历着西方文化的一个危机,但是至少一些有批评眼光的观察者都共认这个危机的存在,并了解它的性质。这个危机可以被描绘为“不安”“倦怠”“时代病”,死气沉沉,人的机械化,人同自己、同他的同胞以及同自然的疏离。
人追随理性主义,业已到达理性主义变得完全不合理性的地步。从笛卡尔以后,人就日益将思想同情感分离;人们认为只有思想才是合理的,而情感,由其本性使然,就是不合理性的。人被劈为两半,一半是智性,这被认为是真正的我,它要控制另一个我,就如同要控制自然。用智性控制自然,以及生产更多更多的货物,变成了生活的最高目标。
在这个程序中,人把他自己变成了物,把生命变成了货物的附属品,生活被持有所统治。在西方文化的根源——希腊和希伯来文化——中,生活的目标是完美的人,现代人则认为生活的目标是完美的物,以及如何制造此物的知识。西方人现在处于一种精神分裂性的无能——无能于体验情感。因此,他感到焦虑、躁郁和绝望。口头上他仍旧把幸福、个人主义和创造视做生活的目标,但实际上他没有目标。问问他为什么活着,他所有这一切经营是为什么,他会十分难堪。有些人会说,他们为了家庭而活,有些人会说,是为了“玩乐”,另外一些为了赚钱,但实际上,没有一个人知道是为什么而活;他没有目标——除了是想逃避孤寂与不安全感之外。
确实,进教堂的人,今日比一向都多,讨论宗教的书变成了畅销书,而大家口口声声说上帝,也比一向更多。然而这种现象却是深沉的唯物态度同非宗教态度的掩饰,并且是对19 世纪一个空洞的反应,这个反应的原因是由于人们感觉到不安全,感觉到需要同他人一致化。19 世纪明显的倾向,可由尼采的名言表示出来:“上帝已死。”今日的人们表面上虽信奉宗教,但就真正的宗教态度而言,没有实质。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的东西远超出了书本的物理范畴。它像是一个内部的“校准工具”。在我日常生活中遇到重大决策或人际冲突时,我不再仅仅依赖外部的建议,而是会习惯性地“退后一步”,运用书中提到的“非二元观察法”来审视局势。这种“退后”的能力,是本书最宝贵的馈赠。它不是教你如何控制外界,而是教你如何停止对内在体验的过度反应。我注意到,自从读完这本书后,我处理压力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降低,不是因为压力消失了,而是我与压力的“关系”改变了——它不再是一个必须立即被击败的敌人,而是一个需要被观察和理解的信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持久性,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会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每一次重读都会带来全新体悟的经典。它的深刻,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自我”和“现实”的默认设定。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融合性题材的书持保留态度的,因为很多时候,跨界作品往往是“两头不讨好”,要么对哲学阐释过于肤浅,要么对心理学应用过于概念化。但这部作品的作者显然是一位真正精通两种领域的行家。他没有将“禅修”简化为冥想练习,也没有将“心理分析”简化为症状清单。相反,他展示了禅宗那种“如实观照”的根本精神是如何完美地契合了分析工作中的“无偏见倾听”。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自我叙事”的章节。作者没有批判我们为自己编织的故事,而是展示了这些故事是如何像一层又一层的苔藓,覆盖了我们真实的体验。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他引用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案例(虽然是经过高度提炼和象征化的),这些案例的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但叙述方式却充满了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有一种侦探小说般的吸引力——只是这一次,我们是侦探,也是被调查的对象。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线性推进,而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路径。每一次回归到一个核心概念时,都会因为前一阶段的探索而获得更深一层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痛苦”与“意义”关系时的坦诚。他没有试图用虚假的乐观主义来粉饰人生的必然性,而是直面了存在的荒谬感和无常性,但这并非导向虚无,恰恰相反,正是对这种无常的深刻理解,才使得每一个瞬间的清明和连接变得无比珍贵。书中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有时句子很短,像敲击的木鱼声,令人警醒;有时又长而流畅,仿佛一条河流在诉说着亘古不变的真理。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模仿这种语言节奏来整理思绪,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知行合一”的体验——阅读不仅仅是信息的吸收,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内化和重塑。
评分我是在一个特别迷茫的时期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感觉自己的情绪像是一团乱麻,找不到头绪,周围的声音太嘈杂,以至于听不见自己内心的真实呼唤。我尝试过市面上很多流行的自助书籍,它们大多提供了立竿见影的“技巧”或“口号”,但很快就失效了,因为它们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源。然而,这本书的切入点完全不同。它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邀请你“观察”问题。这种邀请,通过一系列细腻的观察练习和对心智运作模式的描述,逐渐瓦解了我长期以来对自己建立的那些僵硬的防御和评判体系。特别是有几章探讨了“当下”的意义,以及如何从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焦虑中抽离出来,那种描述极为生动,仿佛作者就坐在我的对面,轻声告诉我,那些你努力想要摆脱的念头,恰恰是你需要温柔接纳的“访客”。读完这些章节后,我发现自己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的反应模式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不再是本能地抗拒,而是多了一层从容的间距。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想的张力,它将东方古老而深邃的“禅”的智慧,与西方现代而精密的“心理分析”工具并置,这种跨越文化和学科的结合,让人立刻好奇作者将如何搭建起两者之间的桥梁。我翻开它时,首先被那种沉静而有力的文笔所吸引。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能力,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触及最复杂的人类心绪。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论著,但事实并非如此。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内在探索之旅的导览手册。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时而如同禅师的机锋,寥寥数语便点破迷思;时而又如同经验丰富的分析师,细致入微地剖析潜意识的暗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观点深深触动,需要时间让它在心底沉淀、发酵。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透镜,让读者能够用一种更为超然和接纳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挣扎。这种阅读体验的独特性,在于它同时滋养了我的理性思维和直觉感受,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平衡感。
评分试图从心理学角度阐释禅,但联系不紧,没意思,不好看!
评分京东的图书质量挺好的,开卷有益。
评分在于他用一段文字诠释得自己很有安全感……好像
评分经典作品,值得收藏~~双11价格也很好~~
评分好
评分很好
评分挺好的
评分都是好书,快递真是快,京东真棒!
评分质量好,性价比挺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