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一种野生植物资源,能够食用,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中国人*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种茶技术、制茶技术、饮茶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发展出了中国特有的茶文化。本书从茶叶起源说起,进一步叙述了种茶、制茶、饮茶、茶叶的功效,*后落脚在品茶文化上,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阚能才,四川省双流县人,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考入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园艺系茶叶专业,1982年1月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0年,在四川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专业研究生班学习,研究生学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茶树栽培、茶叶制造研究工作。曾任茶叶研究所工艺机具室主任、茶叶研究所所长。主持完成“四川低产茶叶改造技术研究”和“茶叶吸附茉莉花芳香成分规律的研究”两个项目,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三等奖。编写出版了《四川茶叶制造》《四川制茶史》等著作,发表各种论文20多篇。
目录
第一章 茶树的起源
第一节 茶树起源地问题
一、茶树起源印度
二、茶树起源中国
三、茶树起源依洛瓦底江发源地
第二节 茶树起源于云贵高原
一、野生茶树的发现
二、野生茶树的分布
三、川渝野生茶树的分布证明了茶树起源于云贵高原
第三节 中国现代茶区
一、野生茶树的传播
二、西南茶区是最古老的茶区
三、长江流域及东南茶区的形成
四、现代茶区的形成
第二章 制茶的起源
第一节 四川茶叶制造技术的出现
一、先秦时期古人对茶的利用
二、四川的野生茶树资源
三、古西蜀是最早的制茶中心
第二节 四川茶叶制造出现的原因
一、古西蜀的区位条件
二、茶叶制造出现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 推动古代茶叶传播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贡茶是推动茶叶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商品茶叶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三、佛教推动了茶叶的传播和发展
第四节 四川茶业发展与茶类的形成
一、茶叶分类
二、茶类的形成与发
第三章 茶马古道
第一节 茶马古道的起源
一、茶马古道
二、茶马古道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茶马古道的路线
第二节 茶马交易与榷茶制
一、榷茶制度
二、榷茶机构
第四章 制茶原料
第一节 饮料植物
一、老鹰茶
二、苦丁茶
三、菊花
四、金银花
第二节 制茶原料的采摘标准
一、茶叶采摘标准的发展变化
二、不同品种的茶叶原料
三、不同季节的茶叶原料
四、茶叶的采收标准
第三节 茶叶原料的物理学特点
一、含水量
二、茶叶原料的外形与色泽
三、纤维化程度
四、茶叶的物理特点
第五章 茶叶制造
第一节 古代制茶工具
一、唐代之前的制茶工具
二、宋代的制茶工具
三、明代的制茶工具
第二节 现代茶叶初制机具
一、鲜叶贮青装置
二、杀青机械
三、茶叶揉捻机械
四、茶叶发酵设备
五、青茶初制机械
六、茶叶干燥机械
七、蒸青设备
第三节 古代茶叶制造
一、唐代及之前的茶叶制造
二、宋代的茶叶制造
三、明、清时期的茶叶制造
第四节 茶叶初制工艺
一、摊晾
二、杀青
三、萎凋
四、做青
五、晒青
六、揉捻
七、发酵
八、发花
九、闷黄
十、渥堆
十一、干燥
......
茶叶作为野生植物资源之一,被华夏先民发现并且加以利用。几千年来,食用、饮用茶叶被证明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食物的丰富,茶叶作为食物的功能发生改变,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受到普遍欢迎的饮料。茶叶不仅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解乏少睡的作用,现代科学也证明茶叶具有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等保健功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把茶叶作为药物,中医学草药里也没有茶叶。
中国最早发现并且利用茶叶,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先秦时期,食用茶叶主要是在存在野生茶树的地区,并且作为土特产品向王室进贡。到了西汉时期,四川西部的茶叶已经作为商品销往青藏高原和西北牧区。茶叶作为商品最早在四川出现,同时四川严道(今雅安市荥经县)、眉州、邛州也开始种植茶树,传说西汉时期,吴理真在蒙顶山开始种茶。
唐开元十六年,吐蕃向唐王朝提出茶马互市的要求。由此开启了中国茶叶大发展的时代。皇室贵胄、达官贵人、巨商富贾、文人雅士无不以饮茶为贵。陆羽的《茶经》、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茶马古道、龙团凤饼无不标志着唐宋时期茶叶的繁荣与尊贵。
明代,朱元璋罢贡团(饼)茶,散茶又得以迅速发展,同时也为六大茶类的出现开启了智慧之门,可以说没有散茶的大发展,就没有六大茶类的出现。
随着散茶的发展,饮茶的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唐代及其之前,饮茶时,先炙烤茶饼,再碾茶、筛茶、煮水、投茶,还要加入姜、葱、盐或者其他食物,称为煎煮方式。到了宋代,改煮茶为点茶,不再加入姜、葱、盐和其他食物,以彰显茶叶的真色、真香和真味,茶叶由此成为完全的饮料。
明代饮茶方式更加简化,将茶叶投入壶中,直接用沸水冲泡,奠定了现代饮茶的冲泡方式。先投入茶叶,再加入沸水,称为下投;先加入少量沸水,再投入茶叶,然后再加沸水,称为中投;先加入沸水,再投入茶叶,称为上投。
几千年来,中国制茶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散茶到饼茶,然后又从饼茶到散茶,再到六大茶类的出现的过程。应该说在制茶的历史上,茶叶制造技术形成之后,散茶和饼茶一直共存,时至今日也是如此。饮茶从煎煮羹饮到直接冲泡饮用,代表的不仅是茶叶产品形状的改变、饮茶方式的变革,而且是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现代茶艺的发展,更体现出饮茶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的飞跃。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世界茶文化发展史。
当我们站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繁荣昌盛的新时期,观海听涛:观茶叶产业潮起潮落,听茶类市场更替的故事传说。蓦然回首,重新审视茶叶这片神奇的树叶,我们发现:茶叶是具有食物、饮料、精神文化三大功能的产品。茶叶作为食物、饮料,在世界上非常普及,特别是在中国,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饮品。作为具有文化元素的饮料,科学品茶,识茶叶、明茶道、得茶理,可以修身养性,克念作圣。
茶叶作为具有增强身体健康的食物,却仅仅被少数民族以酥油茶、擂茶的形式保留至今。西方国家则把红碎茶作为一种食物饮料,加上牛奶、糖,配以面包、糕点,成为最好的早餐和午后茶。未来,茶叶一定会回归食物的属性,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健康食物,茶叶制造作为大食品产业的形成指日可待。
品茶,以茶为本、水为魂、具为趣。品茶有利于健康,在于茶可以清心、可以静心、可以养心、可以睿智。绿茶不是越绿越好;茶叶原料不是越嫩越好;黑茶不是越陈越好,更不是可以饮用的古董。把茶叶作为食物,在物质得到极大丰富的今天,更加具有健康生活的意义。
阚能才
2016年8月28日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是太抓人了,从一开始的铺陈到中间的几次高潮,作者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我通常不太喜欢太拖沓的历史题材,但这部作品完全没有这种问题,它像是用非常精密的仪器在解剖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但又不会让人感到冗余。特别是对那些边缘人物命运的描绘,不是简单的脸谱化,而是深入到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挣扎,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冷静的观察者姿态,即使面对再惨烈或荒谬的场景,文字依然保持着一种克制的优雅,不煽情,却比任何煽情的文字都更有力量。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不是靠堆砌史料堆出来的,而是通过人物的呼吸、街角的灯光、甚至是雨水的味道,一点点渗透进读者的心底。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看了一个故事,更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身经历了一段风云变幻的岁月。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在近期的阅读中是极其罕见的。
评分这本书的女性形象塑造,简直是文学界的奇迹。她们不是附属品,不是符号,而是拥有完整、复杂、甚至充满矛盾性的独立个体。作者没有回避女性角色身上的软弱和挣扎,反而将其视为力量的一部分。我尤其被主角内心的那种韧性所打动,她面对体制的压迫和人性的冷漠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服的内在火焰,是如此的真实可触。它没有进行空洞的口号式赞美,而是通过无数个微小的日常抉择,来展现女性如何在既定的社会框架下,努力为自己开辟出呼吸的空间。文字是温柔的,但力量是磅礴的。读完后,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被理解的温暖,仿佛作者直接洞悉了每一个在现实中努力前行的女性的内心世界。这是一部真正能引起强烈情感共鸣的作品。
评分这是一部关于语言艺术的教科书级别的作品。作者对词汇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宝石,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仅仅是为了回味某个动词或形容词的精准性。它的散文笔法极其细腻,擅长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难以言喻的情感波动。与那些追求宏大叙事的作品不同,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私密的、深入灵魂的对话。它探讨了人与人之间最微小的误解如何演变成巨大的鸿沟,以及沉默在沟通中所扮演的,往往比言语更重要的角色。文字的密度很高,但读起来却毫不费力,这需要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我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近乎诗歌的方式在叙述日常,把平凡的生活片段提炼成了哲学思辨的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简直是鬼斧神工。它采用了多线叙事,但高明之处在于,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却在小说末尾汇合成了一股洪流,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似乎对“时间”这个概念有着独特的偏执,在不同的时间轴上跳跃,但每一次跳跃都服务于揭示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相。我最喜欢它对环境的细致描摹,那种环境描写不仅仅是背景板,而是直接参与到情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比如,某次关键性的对话发生在一片暴风雪将至的荒原上,那种环境的压迫感,直接放大了人物内心的脆弱与决心。整体阅读体验如同解开一个极其复杂的机械装置,当你以为掌握了其运作规律时,作者又会巧妙地转动其中一个齿轮,让你对全局产生新的理解。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哲学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偏向于技术论述的著作,结果却发现它在探讨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存在”本身的边界。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严谨的逻辑框架,来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模型。读到后半部分,我的思维已经被完全颠覆了好几次,不得不经常合上书本,走到窗边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悖论。它不是那种直接给出答案的书,而是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工具,让你自己去解构那些盘根错节的难题。虽然有些论证过程显得相当晦涩和专业,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悟,但这恰恰证明了其内容的原创性和挑战性。对于那些渴望智力上受到彻底洗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只是前提是你得准备好迎接思维的“疼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