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刘志国)(第三版)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刘志国)(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志国 编
图书标签:
  • 基因工程
  • 生物技术
  • 分子生物学
  • 遗传学
  • 生物科学
  • 刘志国
  • 第三版
  • 教材
  • 高等教育
  • 生物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9751
版次:3
商品编码:120171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1
字数: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根据目前生命科学领域中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重点针对普通高等院校生物、医药类本科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结合生物技术的应用实际,系统介绍了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基因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包括基因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核酸的分离、分析、酶切、连接、修饰的原理和技术,以及基因工程载体的特点与运用;二是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及其应用,其内容主要有目的基因克隆的原理与技术、目的基因在原核与真核生物中表达的原理与技术;三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主要介绍了基因工程相关的技术发展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和基因工程产品的安全管理与专利保护问题。
本教材适合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各类理工科专业(生物、医药类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基因工程课程教材或参考书。

作者简介

刘志国,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生物学负责人。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审查专家。湖北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毒理学会理事。
1989年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过生物化学、基因工程、生化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十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是省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2011至今)的课程负责人。曾先后获得:校“优 秀教师”(2003年)、“评建工作先进个人” (2006年)、“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7年)、“师德标兵”(2012年)等荣誉。2009年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获校教学成果特等奖。2013年获得全省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优 秀成果奖三等奖。指导学生获得第六届湖北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和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铜奖(2010年)、第七届“挑战杯”银奖(2012年)。近年来,发表论文5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承担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各1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目,省教育厅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项,武汉市科技局科技项目2项。

目录

第一章概论1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与基本步骤2
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4
三、基因工程的研究内容8
第二章基因与基因表达调控11
第一节基因的结构与功能11
一、基因的分子基础11
二、结构基因的基本结构12
三、原核生物基因结构与调控模式13
四、真核生物基因结构与调控模式14
五、特殊结构与功能的基因16
第二节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18
一、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特点19
二、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特点20
三、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20
四、线粒体基因组21
五、人类基因组22
第三节基因的表达与调控23
一、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24
二、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26
三、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31
本章小结36
思考题37
第三章核酸分子的分离提取与酶切连接38
第一节核酸的分离纯化38
一、核酸分离提取的原则与要求38
二、核酸提取的主要步骤39
三、质粒DNA的分离纯化40
四、基因组DNA的制备42
五、RNA的提取42
六、核酸的定量43
七、核酸的凝胶电泳44
第二节DNA分子的酶切47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47
二、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的方法50
三、影响限制性内切酶活性的因素53
四、DNA酶切的应用54
第三节DNA分子的连接55
一、连接酶55
二、DNA片段之间的连接56
三、平末端DNA片段的连接57
四、影响连接反应的因素58
第四节DNA分子的修饰59
一、末端转移酶对DNA的修饰作用59
二、T4多聚核苷酸激酶对DNA的修饰作用60
三、碱性磷酸酶对DNA的修饰作用61
本章小结61
思考题62
第四章基因工程载体63
第一节质粒载体63
一、质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63
二、理想质粒载体的必备条件65
三、常用的质粒载体65
第二节噬菌体载体69
一、噬菌体载体的生物学特性69
二、λ噬菌体载体70
第三节酵母载体75
一、整合型载体(YIp)76
二、复制型载体(YRp)77
三、附加体型载体(YEp)77
第四节Ti质粒表达载体78
一、Ti质粒的结构78
二、Ti质粒的改造79
三、Ti质粒表达载体80
第五节病毒表达载体81
一、昆虫细胞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81
二、SV40病毒表达载体82
三、反转录病毒载体84
四、腺病毒克隆载体88
第六节人工染色体载体91
一、酵母人工染色体(YAC)载体92
二、细菌人工染色体(BAC)载体94
三、P1人工染色体载体96
本章小结97
思考题97
第五章目的基因克隆99
第一节PCR扩增法获得目的基因99
一、RT-PCR法99
二、其他PCR法101
第二节基因的合成107
一、DNA合成的原理108
二、人工合成基因109
第三节基因组DNA的克隆110
一、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和检测111
二、大片段文库在环境基因组中的应用114
第四节cDNA文库构建及筛选115
一、RNA提取与质量鉴定116
二、cDNA文库构建117
三、cDNA文库的质量评价120
第五节差异克隆技术120
一、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睵CR)120
二、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122
第六节DNA诱变124
一、定点突变124
二、随机突变127
第七节转化、筛选与鉴定128
一、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129
二、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133
三、DNA序列测定135
本章小结138
思考题139
第六章原核细胞基因工程140
第一节原核表达系统的种类140
一、大肠杆菌表达系统141
二、芽孢杆菌表达系统142
三、链霉菌表达系统142
四、蓝藻表达系统143
第二节原核细胞表达策略143
一、融合型表达144
二、非融合型表达144
三、分泌型表达145
四、多拷贝表达145
五、整合型表达146
六、提高表达效率的方法147
第三节基因工程菌的大规模培养152
一、基因工程菌发酵的特点152
二、基因工程菌的深层培养方式153
三、相关发酵的反应器155
第四节原核细胞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156
一、分离纯化的目标与策略156
二、分离纯化的一般过程158
三、包涵体的溶解和重组蛋白的复性160
四、分泌蛋白质的浓缩162
第五节基因工程菌不稳定性及对策163
一、基因工程菌不稳定性产生的原因163
二、改善基因工程菌不稳定性的方法164
第六节原核细胞表达应用举例166
本章小结167
思考题168
第七章酵母基因工程169
第一节酵母基因工程表达体系169
一、酵母基因表达宿主系统169
二、酵母表达载体171
三、转化方法175
第二节常见酵母基因表达系统175
一、酿酒酵母表达系统175
二、毕赤酵母表达系统178
三、解脂耶氏酵母表达系统180
四、粟酒裂殖酵母表达系统181
五、乳酸克鲁维亚酵母表达系统183
第三节影响外源基因表达的因素184
一、转录水平控制184
二、表达载体的拷贝数和稳定性185
三、翻译水平控制185
四、其他因素186
五、酵母表达系统的新的应用方向186
第四节酵母基因工程应用举例187
一、利用重组酵母生产乙肝疫苗187
二、利用重组酵母生产人血清白蛋白188
本章小结189
思考题190
第八章动物基因工程191
第一节动物细胞基因工程191
一、动物细胞表达体系191
二、动物细胞表达载体的构建196
三、动物细胞转化方法与筛选198
第二节转基因动物202
一、转基因动物概念202
二、哺乳动物的转基因操作203
三、外源基因的整合与表达207
第三节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210
一、基因功能的研究210
二、在农业上的应用211
三、在医学上的应用212
本章小结213
思考题214
第九章植物基因工程215
第一节植物基因工程载体215
一、植物基因工程载体的种类和特性215
二、植物基因工程载体的构建216
第二节植物基因工程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221
一、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的条件221
二、转化受体系统的类型及其特性222
第三节植物遗传转化的方法225
一、农杆菌介导法225
二、基因枪转化法227
三、花粉管通道转化法228
四、电激转化法228
五、化学物质诱导转化法229
六、显微注射转化法229
七、激光微束穿孔转化法230
八、脂质体介导转化法230
九、超声波法230
十、碳化硅纤维介导转化法230
第四节转基因植物筛选与鉴定230
一、生物学特性鉴定231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231
三、基因芯片检测技术234
第五节高等植物基因的诱导表达系统235
一、外源基因的四环素诱导系统235
二、外源基因的乙醇诱导系统237
三、外源基因的类固醇诱导系统237
四、外源基因的地塞米松诱导和四环素抑制系统238
第六节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239
一、基因工程生产转基因黄金水稻239
二、抗虫害的转基因植物240
三、抗除草剂植物的育种240
本章小结241
思考题242
第十章基因工程相关新技术243
第一节核酸分子杂交技术243
一、核酸杂交的原理243
二、核酸探针的制备243
三、核酸杂交种类与方法249
第二节芯片技术256
一、基因芯片的基本原理256
二、基因芯片的种类256
三、基因芯片制作技术的基本步骤257
四、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259
第三节蛋白质组学与酵母双杂交259
一、蛋白质组学259
二、酵母双杂交技术261
第四节基因敲除技术264
一、Cre-LoxP基因敲除系统265
二、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267
第五节生物信息学267
一、生物信息学概述268
二、生物信息的检索及策略269
三、生物大分子序列的比对分析270
四、核酸序列分析271
五、蛋白质结构分析273
本章小结277
思考题277
第十一章重组DNA技术的应用279
第一节DNA与疾病诊断279
一、基因诊断的含义279
二、基因诊断的原理及特点280
三、基因诊断的方法280
四、基因诊断的应用283
五、问题及展望285
第二节疾病的基因治疗285
一、基因治疗的概念及内容286
二、基因治疗的分子机制287
三、载体系统287
四、基因治疗的策略与方法287
五、疾病的基因治疗288
六、问题及展望290
第三节传染病的防治291
一、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特征291
二、传染病防治的新策略及研究内容292
三、基因工程疫苗292
四、基因工程抗体295
五、DNA重组技术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前景展望296
本章小结296
思考题296
第十二章基因工程产品的安全管理与专利保护298
一、基因工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298
二、基因工程操作对象和转基因产品可能带来的危害301
三、基因工程产品的安全管理现状304
四、基因工程产品的专利及保护问题306
本章小结308
思考题308
参考文献309

前言/序言


生命蓝图的解码与重塑: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的宏观视野 本书并非聚焦于一本具体的教科书,而是旨在勾勒出生命科学核心领域——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波澜壮阔的发展脉络、关键理论基石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改变我们认知生命世界的方式,并驱动着前沿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我们将深入探讨生命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解析遗传信息的编码、解码与传递机制,进而揭示人类如何运用智慧和技术,如同操纵化学元素一般,去理解、编辑乃至创造生命。 一、分子生物学的宏大图景:生命的语言与运作规律 在进入具体的技术应用之前,理解分子生物学是探索生物技术世界的基石。它是一门研究生命体在分子水平上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其核心在于对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的深入洞察。 1. 遗传信息的载体与传递:DNA的结构与复制 DNA的双螺旋: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模型,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这个模型精确地阐述了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精巧结构:两条互补链以反向平行的方式盘绕,碱基(A、T、C、G)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配对原则(A与T配对,C与G配对)。这一结构不仅解释了遗传信息的稳定性,也为DNA复制机制提供了清晰的蓝图。 DNA的复制: 细胞如何精确地将遗传信息复制给子代细胞?DNA复制是一个半保留过程,由一系列高度精确的酶促反应完成,包括DNA聚合酶、解旋酶、连接酶等。从复制起点开始,双螺旋解开,两条模板链分别指导新链的合成,确保了遗传信息的忠实传递。理解复制的细节,对于理解基因突变、遗传疾病以及基因工程中的DNA操作至关重要。 DNA的损伤与修复: 尽管DNA复制极其精确,但环境因素或内部代谢过程仍可能导致DNA损伤。细胞演化出了一系列精密的DNA损伤修复机制,如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错配修复等,以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对这些修复机制的了解,也为我们理解癌症的发生和治疗提供了重要视角。 2. 从DNA到蛋白质:基因表达的调控艺术 基因的定义与结构: 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它通常编码一个蛋白质或功能性RNA分子。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更为复杂,包含编码区(外显子)和非编码区(内含子)。 转录:DNA到RNA的“抄写”: 基因表达的第一步是转录,即以DNA为模板合成RNA。RNA聚合酶是核心酶,它识别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解开DNA双螺旋,并沿着模板链合成mRNA(信使RNA)、tRNA(转运RNA)或rRNA(核糖体RNA)。对于真核生物,转录后还需要进行RNA剪接,去除内含子,连接外显子,形成成熟的mRNA。 翻译:RNA到蛋白质的“翻译”: mRNA携带的遗传密码需要在核糖体上被翻译成氨基酸序列,从而合成蛋白质。遗传密码以三个碱基为一个密码子,对应一个特定的氨基酸。tRNA则携带相应的氨基酸,并通过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配对,将氨基酸逐一添加到多肽链上。这个过程的精确性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表达的调控: 并非所有的基因都在任何时候都以相同的水平表达。基因表达是一个高度受控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转录因子、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信号通路等。细胞通过精密的调控网络,决定哪些基因何时、何地、以何种强度表达,以适应环境变化和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理解基因表达调控,是实现精准基因工程和开发治疗药物的关键。 3. 蛋白质的功能与相互作用:生命活动的执行者 蛋白质的多样性与功能: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它们执行着催化(酶)、结构支撑、信号传递、运输、免疫防御等各种关键功能。蛋白质的独特三维结构决定了其功能,而这一结构又由其氨基酸序列决定。 蛋白质的折叠与修饰: 合成的多肽链并非立即具有功能,它们需要经历精确的折叠过程,形成正确的三维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分子伴侣蛋白可能提供帮助。此外,许多蛋白质在折叠后还会经历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糖基化、乙酰化等,这些修饰可以调节蛋白质的活性、稳定性或定位。 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生命体内的许多功能并非由单个蛋白质独立完成,而是通过复杂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来实现。理解这些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描绘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代谢网络和功能复合体,为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提供分子机制的解释。 二、生物技术的飞跃:驾驭生命的工具箱 在分子生物学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生物技术应运而生,它是一系列利用生物体、生物系统或生物过程来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我们改造和利用生命的能力。 1. 分子克隆与基因工程:编辑生命的蓝图 限制性内切酶: 基因工程的“剪刀”。这些酶能够识别并切割DNA分子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为DNA片段的操作提供了可能。 DNA连接酶: 基因工程的“胶水”。它能够将不同来源的DNA片段连接起来,构建重组DNA分子。 载体(质粒、病毒): 基因工程的“卡车”。它们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的载体,使得目标基因能够被复制和表达。 重组DNA技术: 这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可以将目的基因插入到载体中,形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将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如细菌、酵母、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使其能够大量复制和表达。 基因的表达调控: 在将基因导入宿主细胞后,如何使其高效、准确地表达是关键。这涉及到启动子、终止子、增强子等调控元件的选择与设计。 2. DNA测序技术:读取生命的密码本 桑格测序(一代测序): 最初的DNA测序技术,通过链终止法实现,能够精确地读取DNA序列,但通量较低,成本较高。 高通量测序(二代、三代测序): 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如Illumina测序、PacBio测序、Oxford Nanopore测序等。这些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测序速度,降低了成本,使得全基因组测序、转录组测序、表观基因组测序等大规模研究成为可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基因组多样性、基因功能和疾病机制的认识。 3. PCR技术:指数级扩增DNA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一种体外DNA体外扩增技术,通过DNA聚合酶、引物和热循环,能够将目标DNA片段指数级地复制。PCR技术的发明,极大地便利了DNA分子的检测、分离和分析,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基石。 实时定量PCR(RT-qPCR): 在PCR过程中实时监测DNA扩增量,能够精确地定量目标DNA或RNA的含量,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分析、病原体检测等领域。 4. 基因编辑技术:精准修改生命的代码 CRISPR-Cas9系统: 作为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系统以其高效率、高特异性和易操作性,在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应用领域引起了巨大轰动。它通过导向RNA引导Cas9核酸酶在基因组的特定位置进行DNA切割,从而实现基因的敲除、插入或替换。 其他基因编辑技术: 除了CRISPR-Cas9,还有TALENs、ZFNs等基因编辑工具,它们也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发挥着作用。 5.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多维度解析生命系统 基因组学: 研究生物的完整基因组,包括基因组结构、基因功能、基因变异等。 转录组学: 研究在特定条件下,细胞中所有RNA分子的集合(转录本),以了解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 蛋白质组学: 研究在特定条件下,细胞或组织中所有蛋白质的种类、数量、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代谢组学: 研究生物体内所有小分子代谢物的集合,以了解细胞的生理状态和代谢通路。 系统生物学: 将这些“组学”数据整合起来,构建数学模型,以全面理解生命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机制。 三、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领域:重塑未来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的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1. 医药与健康: 药物研发: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重组蛋白药物(如胰岛素、生长激素、干扰素),开发单克隆抗体药物,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基因疗法,以及通过系统生物学研究发现新的药物靶点。 疾病诊断: PCR技术用于病原体检测,DNA测序用于遗传疾病的诊断和风险评估,基因芯片用于高通量基因突变筛查。 疫苗开发: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基因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等新型疫苗。 个性化医疗: 基于个体基因组信息,制定更精准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案。 2. 农业: 转基因作物: 培育具有抗虫、抗病、抗除草剂、高产量、高营养等优良性状的作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药使用。 动物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畜禽品种,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3. 工业: 生物制造: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酶制剂、氨基酸、有机酸、生物燃料等。 环境修复: 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治理环境污染。 4. 法医学与生物鉴定: DNA指纹技术: 在刑事侦查、亲子鉴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5. 生物工程与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 将工程学原理应用于生物系统,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部件、设备和系统,创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体。 结论: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不断发展的领域。它们不仅帮助我们揭示了生命最深层的奥秘,更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能力去影响、改造和利用生命。从理解基因的遗传密码,到编辑生命的分子指令,再到构建全新的生物系统,我们正站在一个生命科学革命的新起点。这一领域的进步,预示着人类在健康、农业、环境和工业等众多领域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也为我们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无限的可能。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技术,是把握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参与塑造美好未来的关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还在基因工程的迷雾中摸索的初学者量身定做的。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厚重而扎实,封面设计简洁大方,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翻开目录,瞬间就被里面的章节划分和内容安排所吸引,从最基础的基因工程概念讲起,一步步深入到各种核心技术,比如重组DNA技术、基因克隆、基因表达调控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我想要了解的知识点。而且,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人性化,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例和图示,把那些听起来很抽象的原理变得生动形象。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每一种技术时,都会先交代其发展背景、基本原理,然后再详细阐述操作步骤、关键注意事项以及应用前景,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不会感到一头雾水。即使是那些我之前觉得非常棘手的概念,在这本书的详细剖析下,也变得豁然开朗。特别是关于基因编辑的部分,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CRISPR-Cas9系统,从其发现、作用机制到各种改良和应用,都讲解得非常透彻,让我对这个划时代的革命性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学习的道路上给予我最坚实的指导和启蒙。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了几年基因工程研究的科研人员,我对技术细节和前沿进展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市面上很多教材虽然入门容易,但往往在深入探讨技术细节时就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满足我们进行复杂实验研究的需要。而刘志国教授的这本《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第三版)》则完全不同。它在保留了基础原理清晰易懂的风格的同时,对各项核心技术的深入讲解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例如,在涉及基因文库构建时,书中不仅讲解了cDNA文库和基因组文库的差异,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构建方法,包括酶切、连接、转化等关键步骤的优化技巧,甚至对文库筛选的策略和方法也做了细致的分析,这对于我们设计高效的基因克隆实验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基因递送技术,如病毒载体、非病毒载体以及物理方法等,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论述,并对不同递送方式的效率、特异性和安全性进行了深入的比较,这对于我们选择合适的基因治疗或基因治疗载体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技术广度,确实让我耳目一新,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

评分

我在准备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多院校的参考书目中都推荐了这本《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刘志国)(第三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知识结构非常清晰,逻辑性很强,非常适合用于系统性地学习和复习。它将基因工程的知识点层层递进,从基因的分离、纯化,到基因的改造、导入,再到基因的表达、调控,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基因工程载体的讲解,它详细介绍了质粒、噬菌体、病毒载体等不同类型载体的结构、特点以及选择依据,这对于理解基因如何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对DNA合成、DNA测序等基础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基础知识是掌握基因工程技术的基石。在复习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回到书中查阅一些具体的定义和原理,这本书的详尽程度和准确性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而且,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非常实用,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分子机制。对于正在备考的同学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备考利器。

评分

我是一名即将步入生物技术行业的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面试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是多么重要。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我翻阅了市面上不少关于基因工程的书籍,但大多要么过于理论化,晦涩难懂,要么过于偏重应用,缺乏系统性。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刘志国)(第三版)》,我才找到了真正适合我的宝藏。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和体系性,它不仅覆盖了基因工程的经典原理,如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还紧跟科技前沿,详细介绍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讲解基因克隆和表达策略时,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这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方案,大大提高了实验设计的效率和成功率。此外,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比如在农业、医药、工业等领域的实际应用,这些生动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基因工程技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更加激发了我投身于这个领域的决心。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快速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学生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评分

我一直对生命科学的奇妙之处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操纵生命密码的基因工程技术。我并非科班出身,所以选择一本能够让我这个“小白”也能看懂的书籍变得尤为重要。《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刘志国)(第三版)》就是这样一本我寻觅已久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专业,但打开它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基因工程的核心概念一步步分解,就像给一个初学者讲故事一样。我记得最清晰的是关于DNA重组的部分,作者通过比喻和形象的插图,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DNA是如何被剪切、拼接,然后重新组合的。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从了解基因的“身份证”——载体,到学会如何“批量生产”基因——PCR技术,再到如何让基因“说话”——基因表达,每个过程都讲得清晰明了。最让我赞叹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贴士”或者“你知道吗”的栏目,这些小小的细节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可能不会强调的知识点,也让我对基因工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科学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它也可以如此有趣和迷人。

评分

作为一个对生物伦理和基因技术发展方向感兴趣的旁观者,我一直关注着基因工程的最新动态,但很多时候,过于专业的技术细节让我望而却步。这本《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刘志国)(第三版)》却以一种难得的平衡,既保证了科学的严谨性,又兼顾了读者的可读性。在介绍各种基因工程技术时,作者不仅阐述了其原理和操作,还常常会提及该技术在伦理、法律和社会层面可能引发的讨论,这对于我理解基因工程的整体图景非常有帮助。例如,在讨论基因治疗时,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基因治疗方法,包括体内基因治疗和体外基因治疗,以及它们在治疗遗传性疾病方面的潜力,但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与之相关的安全性和伦理考量,比如载体毒性、脱靶效应以及基因修改的长期影响等问题,这些都促使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此外,书中还对基因工程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这些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基因工程不仅仅是改变生命体本身,更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强大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可以透过专业的知识,去理解和审视这项技术。

评分

我是一名对前沿生物技术充满热情的研究生,经常需要阅读最新的文献和参与学术讨论。《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刘志国)(第三版)》这本书在我的研究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对许多前沿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书中关于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组工程的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和构建人工基因线路,如何对基因组进行大规模改造,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我目前的研究方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这些新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的讨论,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项技术的发展,并意识到作为科研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的建议,这为我深入研究某个特定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的研究助手,它帮助我构建了坚实的知识体系,并为我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评分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读过不少关于生物技术的书籍,但《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刘志国)(第三版)》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而且讲解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仅详细阐述了基因工程的各种基本原理和技术,比如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基因编辑等,还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中的应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实验的解析,比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基因重组技术的早期发展等,这些故事性的叙述让我对基因工程的发展历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这项技术的来之不易。而且,书中对一些复杂问题的分析,往往能够从多个角度入手,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对于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有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基因工程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敬畏和热爱。

评分

我是一名在实验室工作的技术员,日常工作内容涉及到不少基因工程相关的实验操作。我发现《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刘志国)(第三版)》在技术操作层面的指导非常到位。书中关于核酸提取、酶切、连接、转化等基础实验步骤的讲解,非常详细,几乎是手把手教学的模式,每一个细节都交代得很清楚,避免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很多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实验条件优化的部分,比如在PCR反应中,作者就对退火温度、dNTP浓度、引物设计等关键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给出了具体的优化建议。这对于我们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效率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各种分子生物学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进行了介绍,比如离心机、电泳仪、PCR仪等,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熟练操作仪器的技术员来说,是非常实用的信息。这本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实验质量。

评分

自从接触到基因工程这个领域,我总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了一个巨大的知识迷宫入口,而《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刘志国)(第三版)》就像是给我提供了一张清晰的地图。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最核心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技术细节。我个人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基因表达调控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多种机制,比如转录因子、表观遗传修饰等,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基因是如何被精确控制表达的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结合了大量的实例,比如癌细胞的基因表达异常,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调控机制在实际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另外,书中对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介绍,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解释了技术的原理,还探讨了其在基础研究、疾病治疗、农业育种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让我看到了基因工程的无限可能。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生命科学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质量很好

评分

是上课用的那本

评分

书通俗易懂,是入门者必读

评分

比较系统,教科书

评分

很好就是太深奥。。。。

评分

基础的书啊啊啊 啊啊啊啊 啊啊啊

评分

评分

很好就是太深奥。。。。

评分

是上课用的那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