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

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曲黎敏 著
图书标签:
  • 健康养生
  • 中医养生
  • 健康饮食
  • 疾病预防
  • 家庭医学
  • 健康生活
  • 曲黎敏
  • 养生保健
  • 健康讲座
  • 慢性病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6485624
商品编码:12035455570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20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头到脚说健康》以一种独特的视角、通俗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中医文化这座美丽的殿堂,领略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

本书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健康问题入手,从头到脚地讲解人体、分析人性,从病症、病因到养生方法,进行多角度、跨文化、图文并茂式的讲解,书中指出,“现在很多人并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运动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单纯地把健康寄托给医生是软弱的,真正的健康源于自我对本性的觉悟”……

本书一改健康养生类图书的艰涩难懂、高深莫测,以一种严谨、博大的的文化魅力征服读者。字里行间指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但不为人注意的生活恶习、养生误区,为大家指出了一条看似平常但不简单的健康养生之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做运动,不生气。新版《从头到脚说健康》除了对前一版进行了认真修订以外,还在书中增加了曲黎敏教授讲座内容二维码,读者只要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相关内容的讲座,更方便,更直观,更易懂。


作者简介

曲黎敏:中国著名中医养生专家,《健康时报》评选“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健康教育专家”,《孕味》杂志顾问,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等。多年来,曲黎敏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华医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多次受邀在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等著名高校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主讲《黄帝内经》,创下养生类栏目收视奇迹。她的其他著作《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从字到人》《生命沉思录》《诗经:越古老越美好》等均雄踞销售排行榜。

目录

目录


再版序

序 从头到脚,一次对生命的新的阅读

引子 人为什么会生病


第一章 头部


第一节 头发/8


�s头发的功能8


�s头发疾病12


�s头发的养护与保健15



第二节 头部经脉循行/18



�s头上的经脉18


�s脑19


�s脑部的保养22



第三节 头部疾病/24


�s头痛24


�s头晕25


�s健忘症26


�s高血压26


�s中风、脑溢血、脑血栓28


�s情志病31


�s忧郁症33



第四节 睡眠/37


�s人为什么要睡觉?37


�s睡眠的问题37


�s做梦是怎么回事?40


�s如何治疗失眠?43


第二章 五官


第一节 五官为五脏之官/45


�s鼻为肺之官45


�s目为肝之官45


�s口唇为脾之官46


�s舌为心之官46


�s耳为肾之官46


�s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47


第二节 眼睛/48


�s目为心之使48


�s眼病49


�s人为什么悲伤时会哭泣?50


�s眼睛的保养方法50



第三节 鼻子/52


�s鼻祖之源52


�s鼻子的循行经脉53


�s鼻子常见疾病与预防54


第四节 口/63


�s口水多63


�s口热舌干63


�s口苦64


�s口臭65


�s口甘65


第五节 舌头/67


�s舌本强,舌本痛67


�s舌抖67


�s咬舌67


�s错语68


�s谵语68


�s唠叨68


�s人为什么叹息?69


�s人为什么打哈欠?69


第六节 牙/70


�s对牙齿的感悟70


�s牙病70


�s取穴合谷71


第七节 耳朵/72


�s耳朵的经脉循行72


�s耳鸣与耳聋73


�s耳朵的保健方法——心肾相交法75


第八节 人活一张脸/77


�s脸上循行的经脉77


�s面色78


�s眉毛80


�s颧骨82


�s脸颊83


�s人中84


�s嘴唇86



第三章 咽喉


�s咽喉要道90


�s咽喉病93



第四章 颈椎


�s颈椎经脉循行95


�s颈椎养生之道——龟息法95



第五章 两臂两手两腋两胁和两肩


第一节 两臂/98


�s两臂的经脉运行98


�s两臂的保健方法——拍心包经101


第二节 两手/104


�s手心与五指经脉104


�s手指的锻炼方法106


第三节 两腋与两胁/109


�s两腋109


�s两胁109


�s少生气是避免两腋两胁得病的最好方法110


�s拍胆经一定不能忘了拍两胁110


第四节 两肩/111


�s缺盆的经脉循行111


�s肩背痛112


�s肩部的保健与注意事项112



第六章 胸腔


第一节 腠理/114


�s何为腠理?114


�s腠理常见病114


�s腠理养生125


第二节 乳房/128


�s女人为什么长乳房?128


�s乳房疾病130


�s乳房保健131


第三节 五脏六腑之心/136


�s心为君主之官136


�s心脏疾病与心脏养生法137


第四节 五脏六腑之肺/142


�s肺主气,司呼吸142


�s肺的疾病143


第五节 五脏六腑之脾/149


�s脾的功能149


�s脾病151


�s脾的养生注意事项155


�s营养过剩可导致疑难杂症155


第六节 五脏六腑之胃/156


�s胃为后天之本156


�s胃病157


�s服药的注意事项158


第七节 五脏六腑之肝/159


�s肝的功能159


�s肝病与养生保健162


�s酒文化与肝脏保健165


第八节 五脏六腑之胆/167


�s胆主生发之机167


�s胆病167


第九节 五脏六腑之肾/169


�s肾的功能169


�s肾病与肾的保健170


第十节 五脏六腑之大小肠/173


�s为什么看病时大夫都问大小便如何?173


�s大小肠病173


�s大小肠养生法177


�s葱、姜和大蒜的妙用178


第十一节 腹/183


�s腹部183


�s腹部病183


�s腹部养生方法184



第七章 后背


�s力气从哪儿来?186


�s后背疾病187


�s后背的养生方法190




第八章 前阴


�s男女的不同193


�s男性病与女性病200


�s男性、女性生殖养护法207




第九章 肛门


�s肛门即魄门211


�s肛门疾病211


�s肛门疾病治疗212




第十章 腿


�s腿部经脉循行214


�s腿部疾病214


�s腿部保健217



第十一章 脚


�s脚的经脉循行220


�s脚的疾病221


�s脚部养生:外国人天天洗澡,中国人天天洗脚222



附一 中医治病的四种方法


�s肌肤腠理层面的治疗225


�s经络层面的治疗225


�s五脏层面的治疗226


�s厥阴层面的治疗227



附二 五行对应关系表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头部


第一节头发




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

头发的功能


◆保暖与散热

头发有什么用呢?一是可以保暖,二是可以

散热。散热的功能容易被我们忽略了,其实头一直被我们视为整个身体中被认为最阳的部分,即它的阳气最足,所以需要头发来散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来看一张汉代的画像——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这张图非常有趣,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礼仪规范。


为什么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人首蛇身”?我们都知道埃及有“狮身人面像”,底下是狮身,上面也是人首。“人首”实际上就代表着人的理性层面,因为人是有理智的,有思维的,有头脑的。思维、理性是人性的一种表现。而蛇身则代表本能的层面,代表人还没有脱离动物性的一面。这张图非常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的双面性,人既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动物性的一面。


为什么他们的头发看上去很“规矩”?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是不能赤身裸体的,这是礼貌性的问题,我们尽量用服饰来遮盖身体,同时我们的文明程度要在头发上表现。所以在头发上做足了功夫。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张图中伏羲和女娲手中分别拿了什么。左边是伏羲,他手中拿的是“矩”,规矩的“矩”。右边女娲手中拿的是“规”。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件绘图工具,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用来画方形,一个用来画圆形)。男人为什么要拿矩?因为男人要行“方正之道”,男人只要行方正之道,就不会生病。女人要拿规,行“圆融之道”。女人一定要圆融,越圆融越可以自我保护。


古代钱币

我们顺带看一下中国古代的钱币,钱币的形状上就告诉了我们什么叫“钱道”:用钱之道外要圆融,内要方正。人的内心要方正,不可以歪着、斜着,这就是钱道。古代人在制作钱币这么一个小问题上,都要守“外圆内方”之道,可见中国文化在每一个小细节上都很注意人性的规范。


1953年,现代科学家发现了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是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而这种双螺旋的结构形式竟然与人类始祖形象——“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交尾图”非常相似。这是一个世界之谜。

◆及笄(jī)和冠礼

在古代,男子满20岁要行冠礼,女子满14岁要行及笄之礼,就是通过发式的改变来标示一个成熟阶段的到来。

古人认为女子到14岁的时候会来月经,从来月经的那一天起就标志着女孩儿成长为女人,这一天为女性生命的真正开始。从这时起女孩儿就不再留刘海,而要把头发盘起来,这就说明她已成人了,具有生育能力了,媒婆一看就知道可以给这个姑娘定亲了。


女性成人多久可以通过“数齿”来计算,“数齿”不是数牙齿的意思,而是数头上的簪子数。来月经的第一年是插一根簪子,第二年是插两根簪子,第三年则是插一把小梳子、三根齿,等头上密密麻麻的全是簪子、齿子的时候,就说明这是老姑娘了,该“开花结果”了。

“夫”字甲骨文男子在20岁的那一年会集体行冠礼,就是把头发梳上去,并插一根簪子,头上还要戴个冠,就是帽子。所以这就是古代文字中丈夫的“夫”字。而古人认为,男子20岁时虽已成年,但还体弱、单薄,不可以过性生活,所以叫“弱冠”。

行冠礼和及笄礼的时候,都是要把头发梳理起来,梳理头发就代表人由感性向理性的迈进,其内涵之意是,你已经长大成人了,要开始约束自己了,不能再像小孩子那样任性胡为了。

◆经典励志发型——“削平四夷,定鼎中原”

传统文化中,头发代表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在刑法刚刚设立的时候,髡(kūn)刑是最严厉的刑罚之一,就是剃光犯人的头发。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剃光犯人的头发,就是警戒和提醒犯人,你是一个不行孝道的人,现在头发没了,在牢里好好呆着思过,改正了错误,长出了头发,才能重获自由。

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比较情绪化的人在自我惩罚的时候,都喜欢剃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就采取了剃光头发和纹身等一系列极端的行为来惩罚自己,他通过对肉体的摧残,达到精神能量的提升,激励自己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后,他打败了夫差,一雪前耻。很多人说这不是自虐吗?的确就是自虐,但达到目的了。有的女性朋友说,老公很长时间都不看我一眼了,那给你出个好主意,去理发店理个特别古怪的发型,你老公一定立刻就注意到你了。道理很简单,头发是人体最重要的标志,一改变就马上引人注目。要是你郁闷了也一样,可以去理发店理发,理完发心情就会好很多。

清朝人的发型

还有一个我们都知道的励志发型,就是清朝人的发型,它是把四周的头发都剃光,只留中间一点点,然后梳一根大辫子。这是什么含义呢?其实这就代表着清朝人的一种志向,叫做“削平四夷,定鼎中原”。就是把四周的敌人全都打败,雄霸中原。这是一种典型的通过发型来表达志向的方式,所以清朝人的发型堪称经典励志发型。

现代西方曾出现过一批所谓“现代派”的人,专门把两边的头发剃光,中间留一绺,他们觉得这样的发式很酷,招摇过市。其实这样的发型自古就有,中国原来“萨满”的发型、大巫师的发型、浪荡子弟的发型都这样,因为这个发型的外在表现最飞扬跋扈、最霸道、最嚣张。孔子有个非常有名的弟子叫子路,子路在拜孔子为师前也是这种发型,生怕人不知道他是地痞。后来孔子一顿拳脚降伏了子路,才使其改邪归正,建立了千古功名。

今天,我们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就是正月不理发,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时才理发,号称正月理发死舅舅,搞得理发店在正月里生意极其萧条。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误传,完全是口耳相传发错了音。“二月二,龙抬头”时理发原意是古人认为二月二之前不剃头是为了“思旧”,就是我们在这一段时间不理发是为了怀念过去一年中的种种经历,这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结果传着传着“思旧”慢慢地就变成了“死舅舅”。所以大家都不去理发,都怕家里的舅舅死了。

我们中国人管原配夫妻叫“结发夫妻”,缘由何在?这缘起于古代男女结婚的仪式,双方在喝交杯酒之前要各剪一绺头发,挽在一起,表示“永结同心”。这么做的含义是什么呢?首先,头发在古人心目中相当重要,头发代表着文明社会的礼仪风范,所以那时人一生也不会轻易地剪头发,除非有特别重大的事情。结婚算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要剪一绺头发表示婚姻的重要性和荣辱与共。此外,头发是肾之精华,心之血余,从生理上讲,男女的第一次结合就是精血的结合,所以把双方剪下的头发挽在一起就象征着血脉相融。再有就是头发是人体当中永不腐烂的东西,是一种关于爱情永恒、白头到老的美好期望。

头发疾病

◆发白与脱发

中医认为,头发跟人体内两条经脉的气血最为相关,即肾气和肝血。故有发为肾之华,发为血之余之说。

头发黑不黑、是否润泽跟肾气相关。发为肾之华,就是说头发是肾的花朵,是肾的外现。肾又是主黑色(见五脏与五行、五色对应关系表),所以头发是否乌黑靓丽,实际上跟肾的好坏密切相关。头发是否滋润也跟肾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肾主收敛,如果一个人肾气的收敛能力特别强的话,头发就滋润,还不容易脱发。反之,如果肾虚的话,肾精收藏的力量不够,就容易脱发。


五脏与五行、五色对应关系表


五脏肺肝肾心脾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色白青黑赤黄

头发的生长速度跟肝血相关,因为肝主生发。头发还有一个别名,叫做血余,即发为血之余。所以肝血不足,头发就会变白和干枯,并最终导致脱发。

中国古代有一味药就叫血余,血余是一味很好的止血良药。这里我提供一个很方便的急救止血的小方法。比如我们带小孩子出去玩儿的时候,如果孩子不小心把头磕破了,在没有急救药品的情况下,可以先用清水把伤口清洗好,然后再把伤口周边的头发剪下来,拿打火机点着,烧成炭状,糊在伤口上,就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秃顶是一种典型的脱发疾病。俄罗斯的女性比较喜欢嫁给秃顶的男人,因为她们发现秃顶的男性普遍性欲比较旺盛,原因何在?其实从中医的理论上来讲,秃顶属于肾气发散过度,肾气的过度耗散就意味着人的性欲会比较强。


有的人掉头发只掉头顶的,这一是与前面提到的肝血有关,二是跟脾胃有关。这种人在平时的生活中无端思虑过多,而且常想些没有用的,用中医的话来说,“思则气结”,人想得多了就会把气机结住,这叫做“思伤脾”,同时还会伤血,于是就造成了头顶掉发。

《黄帝内经》里讲,女子到了35岁的时候,额头就会出现白发,这是因为此时的女性胃脉开始衰落。胃脉走前额,所以女性这时还容易长抬头纹和鱼尾纹。男子的头部除了头发外还有胡须,那么就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有的男人是胡子白了,头发没白;有的却是头发白了,胡子没白。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冲脉示意图

男人长胡须是由冲脉所主。冲脉起于会阴,对于男子来说,联系的是两个睾丸;对于女子来说,联系的是卵巢。冲脉沿着人体正中线任脉的两边慢慢上来,对于女子来说,女子的阳气不足,所以冲脉就散于胸中,故女子长乳房;对于男子来说,男子阳气足,冲脉不会停留在胸部,而是继续往上走,停留在下巴、嘴唇边、人中这些地方,于是男子在这些地方长胡子。

张飞的胡须关羽的胡须

《黄帝内经》把冲脉归为奇经八脉一类,与十二正经是不一样的一套系统。奇经八脉是元气流溢的系统,十二正经是我们人体正常的生理系统。所以头发和胡须,恰恰是表明了我们人体两个方面的一个问题。肾虚就会头发白,任脉、督脉、冲脉虚的话就会胡子变白。如果人头发白胡须不白,说明你肾虚,但任脉、督脉和冲脉不虚;如果人头发不白胡子白,说明肾没有虚,任脉、督脉和冲脉虚。

男人的胡须长得也很不一样,通过胡须的样子可以看出一些性格特点。比如张飞的胡须呈张开状,这种炸开长的胡须都属于生发过度之象,气太冲了,像这种人性格比较粗犷、豪放,理性不足,比较情绪化。关公号称为美髯公,胡须很长很漂亮,这种人先天元气很足,气血非常足,性格特点是比较柔顺,比较忠厚,特别地义气、善良,不会过度地争强好胜,比较可靠。《黄帝内经》里还提过一种天生不长胡须的人,叫做天宦,这种人的气没冲到脸上来,说明他收敛的功夫特别强,这种人的性格特点是心计比较多,比较老谋深算,什么东西都藏得比较深。


◆头皮屑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被头皮屑的问题所困扰,使用了很多种去屑洗发液仍不见本质性的好转。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阴盛阳虚所以导致头皮屑的问题。就是肾精敛不住虚火,虚火上炎,总在上面飘着,时间一长,头皮上的精血慢慢变少了,于是头皮得不到滋润,产生了头皮屑。

◆出头油

还有很多人头油特别多,总是呼呼地出油,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脾输布太过的缘故。人的脾是输布四方的,如果脾气输布太过(按五行的说法叫做土不生金,人的脾为土,肺为金,而肺气是主肃降的),肺气往下降的功能就会不够,人体的油脂就往上面飘,导致头部总出油。所以,头油过多实际上是脾和肺两脏的病。

◆斑秃

斑秃俗称鬼剃头,就是突然哗哗地掉头发,导致头部的某一块地方不长头发。斑秃实际上跟我们的情志有很大关系。如果过度焦虑,或者生一口大气的话,心结不开,就有可能造成斑秃。

头发的养护与保健

前面说了不少头发的问题,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老百姓该如何对头发进行护理和保健,又该避免哪些常犯的错误呢?

◆给生活减压

自古我们的头发就有一个别称,叫做烦恼丝,就是说头发的病都跟烦恼有关。佛教认为人的身心被贪欲所困扰,就会产生烦恼。烦恼的“烦”字为“火”字边加一个“页”。“页”在古代读作“xié”,凡是从“页”部的字都是跟头有关。那么一个“火”字加一个“页”字组合在一起,意思就是指人的虚火上炎,老在头上飘着,生出烦恼。

烦恼可导致多种疾病,头部的尤其多,所以我们要想做头发和头部的养护和保健,首先就要袪除烦恼。

自古中国有君子和小人的评判问题。君子讲究向内追求,不会向外攀比;那么,小人正相反,重身外之事,就会产生攀比之心,有了攀比心,人就会有烦恼。所以,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人要做君子或淑女,就是教人把心收回来,把心态摆好,这样就会减少烦恼,修身养性。具体到方法,古人讲究从小就去学琴棋书画,这些技能是解决我们心灵之痛的一剂良方,可以让人生的境界得以提升。进,可为天下苍生服务,树立功德;退,可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很好的养护,使人少生烦恼,少得疾病。

现代人太重科技,而轻文化,这就容易产生烦恼。那么我们要学会给自己的生活减压,让生活简简单单一些,使自己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的人,这样我们的免疫系统就会十分强大,疾病就无从入体,自己还可以得到一头乌黑浓密的靓发,何乐而不为呢!

◆做头部按摩

我们日常要多梳头。梳头也有讲究,不能用太密的梳子去梳,选择粗一点的,而且最好是木梳。在没有梳子的情况下,用手梳头也可以。

梳头就是头部的按摩,那么按摩就有按摩的规则,不能乱来。头部按摩法一定要先从前额开始,从阳明胃经走到少阳胆经,然后再走到后边的太阳膀胱经。我们可以采取五指梳的方法,就是用五根手指按上面的规则在头上捋,捋的时候手要稍微重一点,通过指尖来按摩头皮,这对头发的养护非常有好处。

◆春天散发,睡觉散头卧

在春天的时候,我们不要约束头发,比如不要梳马尾辫,一定要把头发散开,这样才能提起头发的生机,让它的生发之机起来。再有,睡觉的时候要注意,要散头卧,就是把头发披散开来,不要把头发再梳紧,这也是一种对头发的很好的养护方法。

◆不湿卧

现在很多人越来越不注意的一点是湿卧,洗完头发或洗完澡没有把头发弄干就马上去睡觉。这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疾病,比如说头痛、眩闷、两眼发花,乃至脱发、脸也发黑,甚至会造成齿痛或耳聋等疾病,有时还会头上生白屑。所以,要特别注意湿卧的问题,洗完头以后不要马上睡觉,一定要等头发干了再睡。再有,不要常用吹风机吹干头发,那样会造成头发的干燥,最好让它自然晾干。





第二节头部经脉循行


头上的经脉

首先是督脉。督脉位于人体后部的正中线,它是人体阳气最足的一条气脉。督脉上行于头顶的百会穴(百会穴的位置可以按如下的方法找到:将我们的两耳挝过来,顺着两只耳尖向上走,在头顶的交会处为百会穴),下至会阴。当年扁鹊救治虢(ɡuó)太子的时候,虢太子因气机被憋而“死”,扁鹊一针下去,虢太子立刻被救活,扎的就是百会穴。如果我们平时觉得脑子想事想不清楚的时候,可以按压百会穴,就可达到提神醒脑的目的。开个玩笑,要是你打牌打了一夜,特别迷糊了想睡觉,可牌局的其他人都不让你撤,你如果会扎针的话,就可沿着百会穴的四个边,横着在头皮的地方刺一针。正好是四个方向,也叫“四神聪”,针一扎下去,就能够直接调神、调元气上来,人马上就清醒了,就可以继续“战斗”下去,这是赢牌“秘籍”。

督脉示意图

百会穴是人体督脉、肝经、膀胱经相合的穴位,所以说百会穴就是人体的一个诸阳之会,意为人体所有的阳气全都汇聚在这里。人的膀胱经起于“睛明穴”,它偏于人体正中线的督脉一点。胆经又偏于膀胱经一点,偏头痛就属于胆经的问题。

前额,从眉棱骨这部分走下来的是胃经,前额疼都是胃经的病,属于湿气过重引起的病。

最严重的头痛是“巅顶痛”,就是百会穴这里疼,这跟肝血大虚有关,也跟纵欲过度有关。后脑疼痛就是属于阳虚。

◆脑为奇恒之府

中医里把脑叫做奇恒之府。古语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传统医学认为,人的脊髓是先天的,而大脑是后天的,所以有“脑为髓之海”之说。我们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抱小女孩儿的时候觉得很轻,而即使抱很瘦的小男孩儿,也觉得很沉,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是跟骨头和脊髓有关,小男孩儿沉就沉在骨头上。从这一角度来讲,也可以解释一般男性比较理性、女性偏感性的现象。

孔子像

道教把人的大脑分为九宫,正中间的叫做“泥丸夫人”。既然起名字叫“夫人”,就是认为脑是阴性的。而《黄帝内经》却认为“脑为诸阳之会”,脑部是所有阳经都汇聚的地方,所以脑为阳。这是中医和道教在认识大脑上的一个不同之处。

◆人为什么要学习?

我们人的大脑有一个先天的特性,就是好学,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学习?归根结底,人的学习是为了克服本能,解除烦恼。

我们平时都该学些什么知识,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格局,远离烦恼呢?古代的圣人孔子就规定了几点:

首先,一定要学《诗经》。①学习《诗》,可以“兴”;《诗经》中运用了大量“兴”的手法,“兴”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②学习《诗》,可以“观”,“观”指的是洞察天地万物、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变化的本领,并由此领悟人体内的小宇宙与天地这个大宇宙是如何相合相生的;③学习《诗》,可以“群”,就是要学会合群,懂得如何跟别人相处,建立稳定、长久的关系;④学习《诗》,可以“怨”,“怨”在古代是讽刺的意思,“讽”在古代是“暗示”的意思,就是有话不明说,不要让其他人生厌,其实就是人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⑤学习《诗》,可以“言志”,诗是可以言志的。“志”字在古代的写法为上边是一个“之”字,下面是一个“心”字,“之”代表到了什么地方,“之”加“心”就表示你的心的动向在哪里。所以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志向。

其次,要学《礼》。学《礼》就是要学会对人的感官进行制约和调养。传统医学认为:礼是养人之欲的,就是制约和调养人的欲念。古代认为:五味是用来养口的,人吃的东西是用来养嘴的;芳香用来养鼻;美景文章是用来养目的,自古没有说看美女是养目的,都是美景文章可以养目,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情怀;音乐是用来养神的,中医认为,五脏皆有神明,只有音乐可直接作用于神,所以我们要从小培育小孩子的音乐修养。

拨浪鼓


在中国传统的庙会上,我们做家长的都喜欢给小孩子买个拨浪鼓玩,可是这个传统的缘由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其实鼓是主生发的。古代打仗前,一定要先敲鼓,鼓能振奋士气。等要收兵的时候要鸣金,就是敲击金属物,叫鸣金收兵,因为金是主肃降之气。战事要停,就要偃旗息鼓,鸣金收兵。对于小孩子来讲,如果脾弱的话,就会经常昏昏欲睡,这时其实不用吃药,就用拨浪鼓在孩子身边常摇晃摇晃,就能慢慢地使孩子体内的气机生发起来。这也属于音乐养神的一个方面。

最后还有床笫几筵可以养体,就是人要学会休息。就拿房事来说,古人认为适当的房事可以颐养身体。现代很多女性出现肩背痛的情况,不少是由于性压抑造成,实际上房事可以通背部的膀胱经,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这一点我们后面在肩背那章还会详细说。

◆入脑的经脉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里讲,五脏六腑之精气,随眼系入于脑。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是我们五脏六腑神明的外现,是脑力最外散的一个部分。现在社会上有网虫一族,整天盯着电脑,没日没夜地看,实际上是在过度地消耗脑力和眼神。

入脑的经脉共有六条。

第一条为督脉。督脉入于髓海,就是入于脑。

第二条是膀胱经,它从巅顶入络脑,膀胱经是主阳气的,现在有很多人得健忘症,其实健忘症就是阳气虚弱的病,阳气不能随膀胱经入脑,导致人经常丢三落四,遗忘事情。

在我们人体当中,脑、心、肾这三脏是一时一刻都不能缺血的,上脑的主血的经脉就是肝经。肝主藏血,它交巅顶,入络脑。

奇经八脉中的阳、阴都是入后脑的,后脑主我们人的运动协调性。

胃经也入脑。我们吃的营养物质要通过胃经上输于心、肺,同时也要上输于脑。胃经也是循目系入络脑的。这也是我们饿得发慌时,头脑就会不清楚的原因。

脑部的保养

了解了入脑的经脉,就让我们明白了要想养护好我们的大脑,就需要好好吃饭,好好养血,好好养阳气,这样就会精力充沛,思维敏锐。

◆道教三丹田学说

道教有一个三丹田学说。道家认为脑部为上丹田,是精髓的聚集处;心为中丹田,是神能的聚集处;少腹(小腹)为下丹田,是精气的聚集处。“田”为何意?中国是个农业文明古国,对土地的认识很深刻,认为田是可以耕耘播种的,就是种下了种子就能生长发芽的地方。那么三丹田就是可以生发出精、气、神的地方。精是生于下丹田,气是生于中丹田,神是生于上丹田;而中丹田还是精、气、神三个能量转换之所。

道教非常重视三丹田,尤其重视上丹田脑部的保养。现在我们都讲延年益寿,可是如果得了老年痴呆,活得再久又有什么意思呢?道教养生术认为真正的长寿是“长生久视”,就是眼睛要特别的好,头脑特别清楚。用现代话讲,就是长寿要有质量。道教养脑的方法就是练静坐,通过练习静坐,让心神安定。现代医学发现,心神安定时人的脑电波非常地稳定且有节律;此外,静坐还可以减少能量消耗,降低乳酸浓度,使人减少疲劳。所以我们应该每天静坐十分钟,来让自己心神安定,养护大脑。而静坐时,最好双手合十在胸前,掌根正对膻中穴一拳距离,掌尖向外倾斜30度,两眼低垂敛神,这样做收心、静心很有效果。其实我们在拜庙时,或在老师面前时都应该这样做。当这个动作做好了,心就澄静安定了。

◆锻炼大脑从动手开始

如何锻炼大脑呢?真正的秘密在于动手。俗话说心灵手巧,锻炼手的灵活性是锻炼大脑的最好方法。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明白这个道理,练习书法、绘画、弹琴、打算盘,甚至包括老人手里玩的核桃等,都是在通过锻炼手来达到锻炼脑的目的。而且这些运动还是一种让大脑、身体乃至心灵相结合的平衡运动,所以非常之好,我们不该扔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其他保养事项

日常我们养护大脑有几点重要的原则:①吃饭只吃八分饱,不要吃撑着了,我们老百姓经常骂人的时候说“你满脑子油啊”,其实道理就是吃得太多了,油脂把脑髓都给糊住了,这对脑是有坏处的;②要好好睡觉,睡眠好才能真正地养脑;③要经常让脑做运动,就是要勤思考,这里所说的思考有个原则,就是要动脑不动心,让心保持安静,这样对大脑非常有好处;④食补要适度,我们很多老百姓一提养生,就爱问,吃什么能补,然后逮到一样东西使劲地吃,吃恶心了才罢休。就拿补脑食品来说,要是说吃核桃一类的坚果有好处,恨不能砍光二亩核桃园来吃,这样做就太过了,吃任何东西都要适度,过则有害,所以食补也要注意控制量的问题。



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 关于本书 《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是一本由中国著名中医养生专家曲黎敏教授倾情打造的健康指南。本书以中医的智慧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的养生理念,从头到脚,细致入微地阐述了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健康奥秘,为读者提供了全面、实用、可操作的养生保健方案。 书中,曲黎敏教授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将复杂的中医理论化繁为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人体从头皮、头发、眼睛、耳朵、鼻子、口腔、咽喉,到颈部、肩部、手臂、双手、胸部、背部、腹部、腰部、臀部、腿部、脚部等身体各个部位的生理功能、常见病症及其对应的中医调理方法。 本书不仅关注身体的表面现象,更深入探讨了身体内部的运行规律。例如,在谈论头部健康时,教授会从“头为诸阳之会”的中医理论出发,解释为何头部是身体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以及头部不适(如头痛、头晕、失眠)可能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她会详细介绍如何通过穴位按摩、食疗、生活习惯调整等方式来改善头部健康,让你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清晰明亮的双眸,灵敏聪慧的听力,以及一身轻松的头部感受。 当目光转向面部,本书会带你认识皮肤的语言,理解脸上长痘、色斑、皱纹等问题的根源,并教你如何通过内调外养,由内而外地散发健康光彩。对眼睛的呵护,则会从“肝开窍于目”的经典理论出发,让你了解肝脏健康对视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食补、眼部按摩等方式,缓解眼部疲劳,预防近视、干眼等问题。 本书还会深入讲解耳朵的保健,从“肾开窍于耳”的角度,阐释肾气对听力的影响,并提供按摩耳廓、穴位刺激等方法,帮助你保持良好的听力,远离耳鸣、听力下降的困扰。鼻子的养护,则会联系肺的功能,让你理解鼻塞、流涕等问题与肺气的关系,并教授你正确的鼻腔清洁和按摩方法,增强鼻子的防御能力。 口腔和牙齿的健康,更是重中之重。书中会详细介绍“齿乃骨之余”的道理,分析牙龈出血、口臭、牙齿松动等问题的成因,并提供科学的口腔清洁方法,以及能强健牙齿、清新口气的食疗方。咽喉的保护,则会从“肺居上焦,主气,司呼吸”的视角,教你如何通过润喉、清热的方法,缓解咽干、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 将视线移至身体的中部,本书对颈部、肩部和背部的健康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颈椎的劳损、肩周炎、腰背疼痛等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健康问题,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解析。曲黎敏教授会从经络学说的角度,阐述这些部位疼痛的根本原因,并提供一系列简单易学的拉伸动作、按摩手法和局部保暖方法,帮助读者舒缓筋骨,缓解疼痛,预防颈椎病、肩周炎等慢性疾病的发生。 腹部是人体五脏六腑的聚集之地,其健康与全身息息相关。本书会深入探讨腹部的重要性,包括脾胃的健运、肠道的蠕动、脂肪的堆积等问题。教授会教你如何通过腹部按摩、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等方式,促进消化吸收,改善便秘,增强腹部肌肉,从而达到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对于女性读者而言,本书尤其关注身体的生殖健康和月经调理。从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妊娠、哺乳到更年期,书中都提供了贴心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女性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保持身心健康。 本书也会对腰部和臀部的健康进行详细的阐述。腰部是人体“肾之府”,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肾脏的功能。教授会详细讲解腰部疼痛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按摩、运动、保暖等方法来 Strengthen the waist and kidney. 臀部作为连接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重要部位,其健康也直接影响着行走和坐姿。本书会提供臀部拉伸和按摩的方法,帮助读者改善体态,缓解臀部酸痛。 最后,本书将目光聚焦于人体的下肢,即腿部和脚部。从“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等中医理论出发,深入剖析腿部酸胀、抽筋、水肿等常见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穴位按摩、泡脚方法、食疗方等,帮助读者保持腿部轻盈,行走有力。脚是人体“第二心脏”,书中会详细介绍脚部穴位的分布和功能,教授读者如何通过足部按摩、泡脚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改善睡眠,预防多种疾病。 《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身体部位的健康手册,更是一本关于生活智慧的宝典。曲黎敏教授在书中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理念,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阴阳平衡”等,教导读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绪,以及运用中医的养生方法,达到身心和谐,由内而外的健康状态。 本书的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场与智者的对话,不仅能学到实用的养生知识,更能体会到中医深邃的智慧和生活的美学。书中没有枯燥的理论,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逐步掌握呵护自己身体的秘诀。 无论您是长期被某种健康问题困扰,还是希望提升整体健康水平,亦或是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充满兴趣,《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它将带领您踏上一段探索身体奥秘、重塑健康生命的精彩旅程。这本书不是教您如何“治病”,而是教您如何“不生病”,如何通过最自然、最和谐的方式,让身体回归健康,让生命焕发活力。它将帮助您成为自己身体的真正主人,拥有一个健康、快乐、充实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关于“肾”的论述。我一直以为肾只是泌尿系统的一部分,但曲老师从中医的“先天之本”这个角度,深刻阐述了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包括骨骼、头发、耳朵,甚至我们的生育能力和衰老速度,都与肾的精气息息相关。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肾精不足”可能导致的各种问题,比如脱发、腰膝酸软、听力下降等等,这让我联想到自己近几年出现的一些小毛病,似乎都能在书中找到解释。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健肾方法,比如特定的运动姿势、饮食建议,甚至还有关于睡眠和情绪管理的建议,都围绕着如何“藏精养肾”。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泡脚”的章节,书中详细说明了不同药材泡脚的功效,以及最佳的泡脚时间和方法。我尝试了书中推荐的几款药方,坚持了一段时间,感觉身体的寒气少了,睡眠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身体内在的联动性,明白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是多么的片面。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曲黎敏老师对“心”的解读。她用非常感性的笔触,将“心”描述为人体的“君主之官”,是精神情志活动的中心。她并没有把“心”仅仅局限于心脏的生理功能,而是从更广阔的维度,讲述了如何安抚“心神”,如何培养“喜乐”。书中分享了许多关于“静心”的小方法,比如听舒缓的音乐,进行简单的冥想,甚至是品一杯热茶时的专注。我一直是个容易思虑过多的人,晚上经常睡不着觉,看了这部分内容后,我开始尝试在睡前放下手机,听一段舒缓的音乐,或者只是安静地坐一会儿。虽然一开始很难做到完全静下来,但坚持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情绪确实变得平和了很多,入睡也比以前容易了。曲老师还提到了“舌”与“心”的密切关系,鼓励我们注意观察舌头的变化,作为判断心神状态的依据。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治病”,更是引导你去“养生”,去活出生命的智慧和活力,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我觉得非常珍贵。

评分

刚翻开这本《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首先就被它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吸引了。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曲老师就像一位邻家大姐,娓娓道来,将看似复杂的养生之道剖析得条分缕析。我特别喜欢她讲关于“脾胃”的那一部分。以前总觉得脾胃只是消化食物的器官,但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我们的情绪、思虑,甚至体型胖瘦,都与脾胃息息相关。她用生动的比喻,比如把脾胃比作“人体的发动机”,形象地解释了为什么思虑过度会伤脾,为什么吃不对会“堵塞”发动机。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饮食调理脾胃,比如推荐的粥品、汤水,还有一些非常接地气的食疗方法,不像市面上很多书那样只推崇昂贵的补品。我按照书中说的,每天早上喝点小米粥,试了一段时间,感觉确实比以前精神多了,胃也舒服了不少。这本书没有一下子把所有知识都倾倒给你,而是像循循善诱的老师,让你一点一点地去理解,去体会,去实践,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特别舒服,也更容易将书中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的“辨证施治”思想。我一直对中医养生很感兴趣,但又觉得很多养生理论过于笼统,不知道如何应用到自身。曲老师在这本书中,没有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强调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年龄、季节等不同因素来调整养生方法。她讲到“肺”的时候,就提到了很多关于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调理,但同时又区分了不同的证型,比如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我之前总是感冒,但吃了那么多药效果都不太理想,看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直没有找对方法。她书中介绍了一些简单的按摩手法,比如按摩迎香穴、列缺穴等,对缓解鼻塞、咳嗽很有帮助。我试着用书里的方法给自己按摩,感觉呼吸顺畅了很多。而且,她还会告诉你,为什么会出现某些症状,背后隐藏着身体怎样的信号,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能主动地去关心和呵护它。

评分

我是一个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颈椎和腰椎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中关于“肝”和“胆”的解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曲老师指出,长期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畅,很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而肝脏又与胆相关,最终会反映到肩颈和腰背的酸痛僵硬。她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些拉伸动作,而是从更深层的原因入手,教我们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情绪来疏肝解郁。书中介绍了一些简单的“梳头”方法,她说经常梳头能够促进头部气血循环,缓解肝脏的压力。我每天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前都会认认真真地梳上几十下,配合书中推荐的几个肩颈放松的动作,感觉颈椎的僵硬感真的减轻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她强调了“笑”对肝脏的好处,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多找乐子,释放压力。这让我意识到,养生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调理,更是心灵的放松和愉悦。这本书的这种整体观,让我觉得非常受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