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附图3张)

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附图3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礽骧 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河西走廊
  • 汉塞
  • 历史
  • 考古
  • 丝绸之路
  • 文化
  • 研究
  • 西北
  • 敦煌
  • 边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7560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392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9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图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是一部关于河西地区汉代长城遗址较为全面的调查报告,是吴祁骧先生二十年实地调查研究的成果。它对河西汉塞做了全面梳理和研究。书中对于河西汉塞的烽燧遗址逐一翔实记录,并在全面分析渚烽燧遗址的基础上做出了合理的推论。《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对于进一部研究河西地区汉代长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主要介绍了河西的自然地理与历史地理、武帝开发河西的缘由和河西汉塞兴筑的时间等内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河西的自然地理与历史地理

第二章 武帝开发河西的缘由和河西汉塞兴筑的时间
第一节 武帝开发河西前的政治形势
第二节 河西四郡的建置年代
第三节 河西汉塞分段兴筑的时间
第四节 汉代的河西驿道

第三章 令居至酒泉塞
第一节 兰州市
第二节 永登县
第三节 天祝藏族自治县
第四节 古浪县
第五节 武威市
第六节 永昌县
第七节 山丹县
第八节 张掖市
第九节 临泽县
第十节 高台县
第十一节 酒泉市

第四章 酒泉至玉门塞
第一节 敦煌市
第二节 安西县
第三节 玉门市
第四节 金塔县
第五节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第五章 张掖至居延塞和武威至休屠塞
第一节 张掖至居延塞
第二节 休屠城至休屠泽塞

第六章 媪围至揟次塞

第七章 对河西汉塞的几点认识
河西汉塞遗址编号对照表
后记

精彩书摘

在今玉门市以北、黑山以南,属疏勒河水系,发源于祁连山地之青头山等山地的沟水,汇流而成双井子河,下游注入黑山湖。黑山湖由诸沟水和山前洪积冲积扇缘的泉水补给发育而成。湖水向北汇入断山口河上源,断山口河出黑山峡口,西北注入干海子。在黑山湖周围和双井子河、断山口河两岸,分布有小片绿洲,汉天县即位于这片绿洲上。天县遗址,似位于黑山湖西、双井子河北岸、今嘉峪关市嘉峪关乡木兰城附近。
在今玉门市西北、宽滩山以南,属疏勒河水系、发源于祁连山地之照壁山的白杨河,由南向北,形成多条支流,与山前洪积冲积扇缘的泉水汇流,发育而成下沟、芦草沟、火烧沟等。在白杨河西,有石油河,由南向北,与扇缘泉水、诸沟水汇流,形成宽滩山河,下游称大畅场河。下沟、芦草沟、大畅场河均北流注入花海子。在今玉门市清泉乡境内,以马城为中心,诸泉和白杨河水,发育成一条长22公里的清泉点状绿洲带;在石油河中游两岸,发育成赤金绿洲,绿洲内河网纵横,开阔连片,农业条件优越。东部清泉绿洲与西部赤金绿洲之间,有相距约加公里宽的戈壁。汉玉门县治置于较大的赤金绿洲,并凭借这两片绿洲,实行民垦与军屯相结合,以保证邮驿供应,维护中西交通的畅通。
疏勒河,《汉书·地理志》:“冥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人其泽,溉民田。”“籍端水”即今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地之疏勒南山,于今玉门市昌马乡境内,与发源于鹰嘴山的昌马河相汇,称昌马河。昌马河向北,在上龙王庙(今名大坝)出峡口,分为众多支流呈扇形北流。其东支干流,在今玉门镇周围,与山前洪积冲积扇北缘的泉水出露带汇流,发育成玉门绿洲,汉代置池头县于绿洲东部边缘的巩昌河西岸。巩昌河东北流,注入疏勒河支流--北干河。北干河下游为石河,石河又分为北石河、南石河。北石河注入今干海子,南石河注入今青山湖。在今玉门镇以北、北干河一北石河以南,因疏勒河、扇缘泉水出露带等水源,发育而成一条带状湖沼群,由东向西有干海子、花海子、青山湖、饮马湖。花海子,即《十三州志》所称之“延兴海”,史前曾与干海子相连,但延至汉代,两湖间已干涸为沼泽地,汉代塞垣已从沼泽中穿过,现已成为沙包洼地。上述各湖沼间和湖沼周围,分布有大片绿洲,是汉代干齐县辖地。今花海子与青山湖之间的比家滩,原为绿洲,早在夏商时期,即分布有属于青铜时代的火烧沟类型文化遗存。汉干齐县故址,据考证,当在今玉门市黄闸湾乡境内,或即今疏勒河支流--西黄花营河口的八家庄一带。西黄花营河,东北流人北干河。

前言/序言


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附图3张)—— 历史与考古的深邃回响 序言 巍巍祁连,苍茫戈壁,千载岁月在此沉淀,铸就了河西走廊的独特风貌。这条连接中原与西域的生命线,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更是汉朝时期抵御外敌、巩固边疆的重要战略地带。汉塞,作为那个时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宏伟结晶,至今仍以其雄浑的身姿,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本书,正是一次深入河西汉塞腹地,探寻其历史遗迹,解读其军事价值,体悟其时代精神的严谨学术考察。我们试图穿越时空的迷雾,重拾被遗忘的雄关壮丽,用考古的尺规丈量历史的深度,用史料的丝线编织时代的纹理。 第一章:河西走廊的地理与战略价值 河西走廊,宛如一条狭长的绿洲带,镶嵌在祁连山与北山之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来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本章将从地理学角度出发,详细阐述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特点,包括其地貌、水系、气候以及植被等,并深入分析这些地理因素如何影响了古代军事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我们将重点探讨为何这条看似险峻的通道,却在汉代成为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关键枢纽,以及它在国家统一、边疆稳定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地理概况与环境特征: 详细描述河西走廊的走向、宽度,以及其周边山脉和绿洲分布。分析气候的干旱性、季节性变化对古代农业、交通和军事活动的影响。 战略通道的形成: 追溯河西走廊作为交通要道的历史渊源,从先秦时期开始,分析其在各个朝代,特别是汉代的战略地位的演变。 水系与绿洲的支撑: 重点考察河西走廊内外的河流(如黑河、疏勒河、党河等)及其支流,分析它们如何形成绿洲,为聚居、农耕和军事驻守提供生命之源。绿洲与荒漠的对比,以及绿洲在军事防御中的作用。 自然屏障与交通瓶颈: 论述祁连山脉和北山在东西方向上对河西走廊的保护作用,以及其在南北方向上对交通的限制。分析这些自然条件如何塑造了汉代边疆防御的重点区域和防御策略。 第二章:汉代河西汉塞的遗迹与分布 汉代在河西走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即我们所称的“汉塞”。这些汉塞,并非孤立的烽燧,而是一个由城墙、烽燧、坞堡、关隘以及屯田区组成的庞大网络。本章将基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系统梳理汉代河西汉塞的地理分布,并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遗址进行详细介绍。我们将力求呈现一个更加立体、真实、完整的汉塞全貌。 整体布局与构成要素: 阐述汉塞作为军事防御体系的整体规划,包括其纵深部署、内外联动等特点。详细介绍构成汉塞的各种要素: 关隘: 如玉门关、阳关等著名关隘的地理位置、历史演变及其军事功能。 城墙与烽燧: 描述汉代城墙的建筑形制、材料,以及绵延千里的烽燧网络。分析烽燧的设置规律、传递信息的方式及其在预警和指挥中的作用。 坞堡: 介绍坞堡的起源、规模、功能,以及它在屯垦戍边、保障供给中的重要作用。 屯田区: 考察汉代在河西走廊大规模开展屯田的遗址,分析屯田与军事防御的紧密结合,以及屯田对边疆稳定的贡献。 重点遗址的考察与分析: 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汉代汉塞遗址,如肩水金关、悬泉置、烽燧遗址群等,结合实地考察和考古报告,对其遗址的保存状况、出土遗物、结构布局等进行详细描述和解读。 地图学的视角: 结合书中附带的3张地图,详细阐释这些遗址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关系,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地图将成为我们理解汉塞布局的重要辅助工具。 第三章:汉塞的军事功能与防御体系 汉塞的修建,并非单纯的砌墙垒堡,而是汉朝政府一项系统而周密的军事工程。其核心在于构建一道坚固的防线,有效抵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本章将从军事学角度,深入剖析汉塞的防御功能,以及其在汉代边疆战略中的地位。 军事防御的战略目标: 分析汉朝在河西走廊设立汉塞的主要战略目的,包括: 抵御外患: 重点阐述汉朝与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军事对抗,汉塞在阻滞敌军、保护腹地方面的作用。 保障交通: 论述汉塞对丝绸之路的安全保障,以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重要意义。 巩固边疆: 分析汉塞如何帮助汉朝有效管辖和控制河西走廊地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 防御体系的运作机制: 前沿预警与情报传递: 详细解读烽燧系统的作用,包括信号的种类、传递的速度,以及它如何将边境信息迅速传递到后方指挥部。 阻滞与消耗: 分析城墙、关隘、烽燧在阻碍敌军进攻、消耗敌军实力方面的作用。 机动防御与兵力部署: 探讨汉代在河西走廊的军事部署,包括驻军的规模、装备,以及如何在汉塞体系内实现快速反应和机动防御。 后勤保障与屯田: 再次强调屯田在保障边疆驻军供给方面的作用,以及物资运输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技术与工艺的体现: 考察汉代筑城、筑墙、烽火台等军事工程的技术水平,以及当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 第四章:汉塞的社会功能与历史意义 汉塞的意义,远不止于军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河西走廊的社会形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对中华文明的传播与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将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探讨汉塞在这些方面的作用。 经济发展与屯垦戍边: 详细论述汉代在河西走廊开展大规模屯田的政策,分析屯田如何改变了当地的经济面貌,促进了农业生产,并为边疆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民族交往与文化融合: 探讨汉塞在促进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以及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中的作用。分析丝绸之路的畅通如何带来了商品、技术、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 制度建设与边疆治理: 考察汉代在河西走廊的行政管理、法律制度以及移民政策,分析汉塞的建立如何服务于国家统一和边疆治理的整体战略。 历史遗产的当代价值: 思考汉塞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我们认识古代中国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研究古代军事史、丝绸之路史等方面的价值。 第五章:历史遗迹的保护与研究现状 历史遗迹的保护,是传承历史、启迪未来的重要工作。本章将简要介绍目前河西汉塞遗址的保护现状,以及当前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 梳理近几十年来,关于河西汉塞的考古发掘项目和重要的研究成果。 保护措施与挑战: 介绍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汉塞遗址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例如设立保护区、进行遗址加固等,并分析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对遗址保护构成的挑战。 未来的研究方向: 探讨未来在汉塞研究领域可能深入的方向,例如多学科交叉研究、科技手段的应用、国际合作等。 结语 河西汉塞,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勇气的象征,是历史长河中不灭的印记。本次调查与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以严谨的态度、翔实的资料、客观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汉代边疆画卷。通过对这些古老遗迹的探寻,我们不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汲取智慧,理解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内核。本书中所附的三张地图,更是我们对这些遗迹进行地理定位、空间分析的关键载体,希望能帮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汉塞的恢宏气魄。愿本书能激起更多人对这片土地、这段历史的关注与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展现出一种极为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叙事风格。作者在陈述考据成果时,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链条,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积累和扎实的田野经验。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历史地貌变迁时的那种细腻笔触,没有陷入纯粹的地理学或考古学的冰冷术语中,而是将人文的温度巧妙地融入其中。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跟随作者的脚步,亲身走在那些古老的关隘遗址上,感受风沙的侵蚀和岁月的沉淀。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一般文献综述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学术漫游。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控,使得即使是对专业领域了解不深的新手,也能被其引人入胜的探索过程所吸引,从而愿意主动去啃读那些稍显晦涩的专业论证,这是非常高明的写作技巧。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显得异常清晰,脉络分明,即便内容涉及的年代跨度极大,地理范围也相当辽阔,但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个内在的逻辑主线将所有碎片化的信息整合起来。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没有出现那种知识点堆砌导致的思维卡壳。特别是章节之间的过渡,设计得非常自然,前一章的结论往往成为后一章深入探讨的起点,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学习体验。这种精妙的结构设计,体现了作者对材料的驾驭能力已臻化境,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宏观的时代背景和微观的遗址细节之间自由切换,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历史认知框架大有裨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采用了厚实的哑光纸张,触感沉稳,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特别是那三张附图,虽然我还没细看内容,但仅凭它们在书中的呈现方式——精细的印刷、合理的排版,就能感受到编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学术著作,其外在的体面是内在研究深度的延伸。这本书的视觉呈现无疑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一部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级作品。光是翻阅时的那种仪式感,就足以让人对后续的阅读内容抱有极大的期待。这种对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许多仓促出版的著作中是极其难得的。我甚至愿意花更多时间去研究一下这三张附图是如何被巧妙地融入整体设计中的,它们很可能不仅仅是图解,更是解读本书核心思想的关键线索。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启发性是潜移默化的,它挑战了许多既有的、相对片面的认知定势。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确认“是什么”,而是不断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在其他时间点是否也有类似现象”。这种反思性的研究姿态,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交锋和惊喜。它不仅提供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解决问题的、观察历史的全新视角和方法论框架。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对周边环境、对历史的解读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但深刻的转变。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完全在于其最终的结论,而在于它成功地激发了读者进行更深层次、更具批判性的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另一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其资料的广度和深度。感觉作者在准备工作上投入了难以想象的精力,似乎将数十年间所有相关的文献、档案、甚至是一些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都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和比对。尤其是在涉及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地点称谓和功能描述的差异性分析时,那种对比的层次感非常丰富,清晰地揭示了历史语境的流动性。这绝不是简单地复述已知信息,而是在现有知识框架上进行精密的修正和拓展。这种近乎偏执的求证态度,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对于任何希望全面掌握该区域历史脉络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将成为一个不可绕开的基准点,它设置了一个很高的学术标杆。

评分

在今玉门市以北、黑山以南,属疏勒河水系,发源于祁连山地之青头山等山地的沟水,汇流而成双井子河,下游注入黑山湖。黑山湖由诸沟水和山前洪积冲积扇缘的泉水补给发育而成。湖水向北汇入断山口河上源,断山口河出黑山峡口,西北注入干海子。在黑山湖周围和双井子河、断山口河两岸,分布有小片绿洲,汉天县即位于这片绿洲上。天县遗址,似位于黑山湖西、双井子河北岸、今嘉峪关市嘉峪关乡木兰城附近。

评分

质量好,正版,比较满意

评分

疏勒河,《汉书·地理志》:“冥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人其泽,溉民田。”“籍端水”即今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地之疏勒南山,于今玉门市昌马乡境内,与发源于鹰嘴山的昌马河相汇,称昌马河。昌马河向北,在上龙王庙(今名大坝)出峡口,分为众多支流呈扇形北流。其东支干流,在今玉门镇周围,与山前洪积冲积扇北缘的泉水出露带汇流,发育成玉门绿洲,汉代置池头县于绿洲东部边缘的巩昌河西岸。巩昌河东北流,注入疏勒河支流--北干河。北干河下游为石河,石河又分为北石河、南石河。北石河注入今干海子,南石河注入今青山湖。在今玉门镇以北、北干河一北石河以南,因疏勒河、扇缘泉水出露带等水源,发育而成一条带状湖沼群,由东向西有干海子、花海子、青山湖、饮马湖。花海子,即《十三州志》所称之“延兴海”,史前曾与干海子相连,但延至汉代,两湖间已干涸为沼泽地,汉代塞垣已从沼泽中穿过,现已成为沙包洼地。上述各湖沼间和湖沼周围,分布有大片绿洲,是汉代干齐县辖地。今花海子与青山湖之间的比家滩,原为绿洲,早在夏商时期,即分布有属于青铜时代的火烧沟类型文化遗存。汉干齐县故址,据考证,当在今玉门市黄闸湾乡境内,或即今疏勒河支流--西黄花营河口的八家庄一带。西黄花营河,东北流人北干河。《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是一部关于河西地区汉代长城遗址较为全面的调查报告,是吴祁骧先生二十年实地调查研究的成果。它对河西汉塞做了全面梳理和研究。书中对于河西汉塞的烽燧遗址逐一翔实记录,并在全面分析渚烽燧遗址的基础上做出了合理的推论。《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对于进一部研究河西地区汉代长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主要介绍了河西的自然地理与历史地理、武帝开发河西的缘由和河西汉塞兴筑的时间等内容.

评分

质量好,正版,比较满意

评分

在今玉门市以北、黑山以南,属疏勒河水系,发源于祁连山地之青头山等山地的沟水,汇流而成双井子河,下游注入黑山湖。黑山湖由诸沟水和山前洪积冲积扇缘的泉水补给发育而成。湖水向北汇入断山口河上源,断山口河出黑山峡口,西北注入干海子。在黑山湖周围和双井子河、断山口河两岸,分布有小片绿洲,汉天县即位于这片绿洲上。天县遗址,似位于黑山湖西、双井子河北岸、今嘉峪关市嘉峪关乡木兰城附近。

评分

疏勒河,《汉书·地理志》:“冥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人其泽,溉民田。”“籍端水”即今疏勒河,发源于祁连山地之疏勒南山,于今玉门市昌马乡境内,与发源于鹰嘴山的昌马河相汇,称昌马河。昌马河向北,在上龙王庙(今名大坝)出峡口,分为众多支流呈扇形北流。其东支干流,在今玉门镇周围,与山前洪积冲积扇北缘的泉水出露带汇流,发育成玉门绿洲,汉代置池头县于绿洲东部边缘的巩昌河西岸。巩昌河东北流,注入疏勒河支流--北干河。北干河下游为石河,石河又分为北石河、南石河。北石河注入今干海子,南石河注入今青山湖。在今玉门镇以北、北干河一北石河以南,因疏勒河、扇缘泉水出露带等水源,发育而成一条带状湖沼群,由东向西有干海子、花海子、青山湖、饮马湖。花海子,即《十三州志》所称之“延兴海”,史前曾与干海子相连,但延至汉代,两湖间已干涸为沼泽地,汉代塞垣已从沼泽中穿过,现已成为沙包洼地。上述各湖沼间和湖沼周围,分布有大片绿洲,是汉代干齐县辖地。今花海子与青山湖之间的比家滩,原为绿洲,早在夏商时期,即分布有属于青铜时代的火烧沟类型文化遗存。汉干齐县故址,据考证,当在今玉门市黄闸湾乡境内,或即今疏勒河支流--西黄花营河口的八家庄一带。西黄花营河,东北流人北干河。《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是一部关于河西地区汉代长城遗址较为全面的调查报告,是吴祁骧先生二十年实地调查研究的成果。它对河西汉塞做了全面梳理和研究。书中对于河西汉塞的烽燧遗址逐一翔实记录,并在全面分析渚烽燧遗址的基础上做出了合理的推论。《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对于进一部研究河西地区汉代长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主要介绍了河西的自然地理与历史地理、武帝开发河西的缘由和河西汉塞兴筑的时间等内容.

评分

质量好,正版,比较满意

评分

在今玉门市西北、宽滩山以南,属疏勒河水系、发源于祁连山地之照壁山的白杨河,由南向北,形成多条支流,与山前洪积冲积扇缘的泉水汇流,发育而成下沟、芦草沟、火烧沟等。在白杨河西,有石油河,由南向北,与扇缘泉水、诸沟水汇流,形成宽滩山河,下游称大畅场河。下沟、芦草沟、大畅场河均北流注入花海子。在今玉门市清泉乡境内,以马城为中心,诸泉和白杨河水,发育成一条长22公里的清泉点状绿洲带;在石油河中游两岸,发育成赤金绿洲,绿洲内河网纵横,开阔连片,农业条件优越。东部清泉绿洲与西部赤金绿洲之间,有相距约加公里宽的戈壁。汉玉门县治置于较大的赤金绿洲,并凭借这两片绿洲,实行民垦与军屯相结合,以保证邮驿供应,维护中西交通的畅通。

评分

质量好,正版,比较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