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曲士培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解放区
  • 高等教育
  • 历史
  • 教育史
  • 军事教育
  • 社会文化
  • 中共历史
  • 抗战史
  • 文献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94037
版次:2
商品编码:105943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大高等教育文库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字数:1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创立了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培养了几十万革命干部和各种专门人才,在抗战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关注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解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有关高等院校的概况等三方面的内容,着重介绍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大学、并对当时办学的若干经验作出了一些初步的评价。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抗战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一、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二、实行文化教育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
三、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
四、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教育

第二章 抗战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大发展阶段
二、大整顿阶段
三、大提高阶段

第三章 抗日军政大学
一、第一期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抗日红军大学诞生
二、第二期 适应抗战需要 抗大公开招生
三、第三期 确定教育方针 发挥创造能力
四、第四期 学校规模大发展 民主精神大发扬
五、第五期 全校工作大检查 总校东征晋察冀
六、第六期 粉碎日寇进攻 坚持敌后办学
七、第七期 认真总结经验 发展教育事业
八、第八期 积极准备反攻力量 抗大总校返回陕北
九、抗大分校

第四章 陕北公学
一、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成长
二、教育方针和教育内容
三、教学原则和学习方法
四、革命的校风--忠诚、团结、紧张、活泼
五、陕北公学分校

第五章 鲁迅艺术文学院
一、成立经过
二、初创时期
三、从改制到改编
四、在新民主主义的旗帜下前进
五、朱德对鲁艺的殷切期望
六、向“正规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七、在整风运动中总结经验教训
八、沿着党的文艺路线继续前进
九、文艺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第六章 延安大学
一、初期概况
二、整风后的组织调整
三、关于教育方针、学制和课程
四、关于教学方法
五、关于教员和学员的基本情况
六、发扬民主精神 开展生产运动
七、响应党的号召 为完成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

第七章 中共中央党校及其他院校
一、中共中央党校
二、华北联合大学
三、中国女子大学
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
五、中国医科大学
六、自然科学院
七、军事学院
八、民族学院

第八章 办学的若干经验
一、关于教育原则
二、关于教育计划
三、关于教学方法
四、关于政治工作
结束语

前言/序言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时刻。中国共产党主张坚决抗战,为保卫国土而斗争到底。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共产党在广大解放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制定了抗日的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新制度、新课程;用革命的办法创办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战争环境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教育,具有显著的革命特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我国教育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规定高等小学以上的学校都是干部学校。我们在这里所称的高等学校,主要是指专科或相当于专科以上的学校(包括学院、公学和大学),这些学校实施高等教育,给学生以较高级的专门教育,培养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对于曾经作过重要贡献的中共中央党校、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本书也作了简略的介绍。
  由于抗日战争的迫切需要和物质条件的异常困难,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般说来,学制较短,课程设置少而精,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这些改革,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完全必要的,实践证明也是成功的。它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及时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和解放区的建设。
  这一时期解放区的高等教育成绩巨大,经验丰富,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富于积极的创造精神。它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本书仅从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解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有关高等院校的概况、办学的若干经验等方面作了初步的评介。由于条件所限,不妥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战火中的灯塔:抗战烽烟里的解放区高等教育探索》 本书聚焦于在中国抗日战争的严酷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如何艰难而又坚定地开辟并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波澜壮阔历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史叙事,而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实践智慧和牺牲精神的史诗。它深入剖析了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解放区如何在战火纷飞中,为国家民族的未来播撒知识的火种,为培养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的史实。 第一章:生存的呐喊与教育的曙光——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早期萌芽 在本章中,我们将追溯抗战爆发初期,国共合作背景下,解放区初步建立的教育机构。面对日寇的铁蹄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封锁,解放区人民如何在“敌后”的绝境中,将教育视为解放思想、凝聚人心、武装头革的必要手段。我们将重点考察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等早期高等教育机构的诞生历程,详细阐述它们在极其简陋的物质条件下,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本章也将探讨这些早期教育机构的办学宗旨、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的组建,力图展现它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初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探索。例如,如何根据抗战的需要,调整学科设置,培养急需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人才。我们还将考察当时革命根据地内,简陋的校舍、稀缺的教材、以及师生们如何在物质匮乏中,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教学和学习。 第二章:战火中的脊梁——延安大学与高等教育的体系构建 延安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区域,其高等教育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本章将以延安大学为核心,深入剖析解放区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构建。我们将详细梳理延安大学在战乱中的发展轨迹,包括其前身、合并、机构调整等关键节点。重点将放在延安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的创新,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设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课程,以及如何通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还将考察延安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独特方式,如何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具有革命理想和学术造诣的教师,以及这些教师如何在艰苦条件下,甘为人梯,默默奉献。同时,本章也将探讨延安大学在培养各级各类干部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其毕业生如何成为解放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这些教育机构如何在战火中,成为民族解放事业的强大后盾。 第三章:百花齐放与特色发展——各解放区高等教育的多元探索 除了延安,晋察冀、山东、苏北等其他解放区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本章旨在展现解放区高等教育的多元性和区域特色。我们将选取几个代表性的解放区高等教育机构,如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北方大学(后来的华北大学),以及山东的山东大学等,分析它们在办学理念、学科设置、教学方法上的地域特色和创新实践。例如,北方大学如何根据华北地区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服务于边区建设的人才;山东大学如何结合当地的工业和农业基础,发展相关专业。本章还将考察不同解放区之间在教育资源、教学经验上的交流与互助,以及如何在统一领导下,形成具有共同特征但又各具优势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我们将揭示,即使在物质条件更为艰苦的地区,教育的火种也从未熄灭,而是以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在夹缝中生长。 第四章:理论与实践的熔炉——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 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其鲜明的实践性和革命性。本章将深入剖析解放区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我们将考察其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这包括对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史、土地改革、统一战线等内容的深入讲解,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将重点关注解放区高等教育如何打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以及将生产劳动与学习相结合的“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的教育模式。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师生们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如何在革命斗争的熔炉中,锻造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第五章:烽火中的学术——解放区高等教育的科研与文化传播 在物质匮乏、战火连天的环境中,解放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并没有忽视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作用。本章将探讨在抗战背景下,解放区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开展学术研究,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我们将考察当时解放区高等教育机构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调查、历史文献整理等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同时,我们还将重点关注解放区高等教育机构如何利用出版物、报刊、讲座、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科学知识、革命思想和进步文化,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思想和文化基础。例如,如何在边区出版各种通俗读物,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群众的识字率和文化水平。 第六章:艰辛的育人之路——解放区高等教育师生的奋斗与牺牲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本章将聚焦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的师生群体,展现他们不畏艰险、甘为人梯、为教育事业奋斗牺牲的感人故事。我们将描绘这些在战火中坚守讲台的教师,他们如何克服物质的极度匮乏,在简陋的条件下,依然诲人不倦,呕心沥血。同时,我们也将展现那些在硝烟中求知的学生,他们如何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民族解放的理想,在艰苦的环境中,刻苦学习,积极投身革命实践。本章还将通过感人的事迹,展现解放区高等教育师生在反扫荡、反封锁斗争中的英勇表现,以及他们为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是解放区高等教育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民族解放事业的宝贵财富。 第七章:历史的回响与时代借鉴——解放区高等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作为本书的总结部分,本章将对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体成就进行回顾,并对其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我们将深入分析解放区高等教育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能够取得显著成就的关键因素,例如其明确的办学宗旨、灵活的办学策略、鲜明的实践导向、以及师生高昂的革命斗志和奉献精神。本书还将探讨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教育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提供独特的视角,并为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深刻的历史借鉴。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以生动的笔触,展现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揭示其在中国革命史和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它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理想、奋斗与奉献精神的礼赞。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理想主义的重量”。这本书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描绘了解放区高等教育如何从最初的零星尝试,发展成为一个有组织、有规划的教育体系。那些关于不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他们在面对国民党统治区教育体系的对比时所展现出的自信与批判性,写得非常到位。作者并未回避当时教育发展中的一些局限性,比如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教材的滞后,但正是这些坦诚的记录,使得整个叙事更加可信和深刻。它让我看到,教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它需要社会环境的配合,更需要教育者自身的牺牲和奉献。这本书深刻地阐释了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们的选择决定了下一代人的精神底色和国家未来的面貌。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硝烟却又孕育希望的年代,感受到了那个时期高等教育的独特魅力和复杂性。不同于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象牙塔生活,解放区的高等教育充满了实践性和革命性。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当时的教育文件、师生往来信件的摘录,这些一手资料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专业设置和课程调整的部分,它们完全是围绕着战争的需要和解放区的建设展开的,体现了教育对现实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比如,如何培养急需的军事人才、卫生人员和基层干部,这些都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这种“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理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计划中的具体行动。它让我重新思考现代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否也应该更紧密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而不是仅仅追求理论的精致化。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和思想深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偏重于政策梳理的枯燥历史著作,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绝境中重塑文明秩序”的教科书。作者对解放区高等教育体系从无到有的构建过程的梳理,展现了那个时代领导者和知识分子非凡的组织能力和远见卓识。尤其是在后勤保障、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经费筹措等“接地气”的问题上,书中展现的智慧和韧性令人赞叹。那些关于如何克服通货膨胀、如何组织学术会议、如何进行跨区域联合办学的故事,细节丰富,逻辑清晰。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教育,即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创新的精神顽强生存,并最终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读完后,我感觉对那段历史的理解更立体、更有温度了。

评分

这本《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描绘了一个在烽火连天中艰难求生的知识殿堂,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书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教育本身,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民族的坚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当时高等教育机构在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如何依然坚持教学和科研的细致入微的描写。那些关于教授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在简陋的窑洞里、露天田野间授课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让人深切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他们用最朴素的教材,教授着最前沿的知识,为的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培养出能够扛起国家未来的人才。这种将教育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结合的模式,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属罕见,它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限制的理想主义力量。全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对宏大历史背景的把握,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得整个阅读体验非常饱满。

评分

这套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学术的严谨性,但同时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它不仅关注了教育的“硬指标”——如入学率、毕业生分配情况,更深入挖掘了教育背后的“软实力”,即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我特别留意到关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部分,如何在革命教育的大背景下,依然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索,这体现了那个时期教育工作者对科学精神的珍视。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了解放区高等教育如何成功地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范式。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像是一份对教育本质的反思。合上书卷,留下的不仅是历史的沉重,更有一种对知识力量和教育信念的由衷敬意,它仿佛在告诉我:知识的火种,永不熄灭。

评分

共14.7万字,2005年8月第1次印刷。作者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评分

共14.7万字,2005年8月第1次印刷。作者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共14.7万字,2005年8月第1次印刷。作者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评分

共14.7万字,2005年8月第1次印刷。作者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评分

共14.7万字,2005年8月第1次印刷。作者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评分

共14.7万字,2005年8月第1次印刷。作者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