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传典藏书系:慈禧传

名家名传典藏书系:慈禧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德龄公主 著
图书标签:
  • 慈禧
  • 清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 名家名传
  • 典藏书系
  • 历史
  • 人物传记
  • 晚清
  • 女性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607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91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国畅销书作家、慈禧御前贴身女官德龄公主揭秘清宫往事
  国学大师辜鸿铭鼎力推荐的经典力作
  一部真实展现女人慈禧生活见闻的口述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德龄公主用英文创作的著作,出版后引起了西方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使得作者成为当时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该书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详细记录了清廷宫禁内苑的生活实情,其中以大量的篇幅,记述了慈禧的生活、光绪的真实处境、慈禧与光绪的矛盾冲突,以及当时慈禧所掌控的清政府的日常工作及外交活动。书中的许多资料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作者简介

  德龄公主,本名裕德龄(1886~1944)。少年时随父先后在日本和法国生活了六年,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精通多国语言。17岁时随父回京,因通晓外文和西方礼仪,和妹妹裕容龄一同被慈禧招入宫中,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1905年因父病重离宫。后“应亲友的要求和催促”,用英文写下了她在宫廷内两年生活的所见所闻——《清宫二年记》。她的众多回忆性质的作品,因其亲历亲见的特定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宫生活珍贵的史料,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佐证和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回 国 001
第二章 宫中的第一天 007
第三章 在宫中看戏 014
第四章 与太后共进午餐 022
第五章 接见俄国大使夫人 027
第六章 为太后当差 032
第七章 宫中序曲 042
第八章 宫廷女官 054
第九章 光绪皇帝 063
第十章 皇 后 075
第十一章 我们的服装 088
第十二章 太后与康格夫人 097
第十三章 太后的画像 114
第十四章 皇上生日 134
第十五章 中秋节 148
第十六章 颐和园 158
第十七章 紫禁城 171
第十八章 过 年 180
第十九章 西 苑 189
第二十章 结束两年宫廷生活 199

精彩书摘

  为太后当差
  我们居住的大殿,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样,总共有四个房间和一个厅。我们三个人——我母亲、妹妹和我各住一个房间,第四个房间给我们的丫鬟居住。太后还派来一位太监伺候我们。这位太监告诉我们,太后还派了四个小太监给我们使唤,如果这些小太监哪里有不对的,我们可以告诉他。他还说他姓李,但是因为姓这个姓的人太多了(包括大太监李莲英),要想区分他们,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离开太后后,走了很久才到达我们住的地方。他指着我们右边的一座房子说:“那就是太后住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刚刚离开的地方。”我实在不明白,太后住的地方离我们这么近,可是为什么我们却走了这么久。太监告诉我,我们的院子正好在皇帝住所的左边。从这所房子通往太后宫殿的路已经被太后封死了。但是李太监没有说其中的原因。他接着说:“你看这房子本应该朝东的,可是却朝向湖。”湖上的风景优美,我告诉他我很喜欢现在房子的朝向。
  他笑笑,说道:“等你听得多了见得多了,就会发现这个地方的怪异了。”我听完感觉很诧异,也很好奇,但是我也不想再问他什么了。他还告诉我们,皇上住的地方就在我们房子的后面,他的房子面积很大,与太后的房子布局相似。从我们这里望过去,能看见他院中高过屋顶的树枝。
  然后,李太监又指向皇上房子后面,那里还有一座宽阔的院子,房子略低,他告诉我们,那是皇后的住所。皇后住所的两旁,各有一幢稍小的建筑。李太监告诉我们,左边的一幢是嫔妃的居所。从李太监嘴里我们还得知,皇后与皇上居所之间本来有路相通,但是老佛爷(太监们这样称呼太后)把路堵死了。这样一来,皇上与皇后就不能自由往来。如果他们想相见的话,就必须经过老佛爷的宫殿。我想,这样太后就可以监督他们,并且可以掌握他们的一举一动。我第一次听说这些东西,一时也不知该对此作何感想。我担心李太监会告诉我更多诸如此类奇奇怪怪的东西,于是我就告诉他我累了,想回屋休息,然后他就离开了。
  终于有机会回到我的房间好好打量一下周围,我才发现我的房间真的太漂亮了。房间里的家具全是檀木制成,上面铺着红色绸缎垫子,窗户上挂的是一样材质的窗帘。所有的房间都几乎一模一样。靠近窗户的一面,沿着墙是一个砖砌成的炕(床),上面铺的也是檀木。炕的四周有高高的柱子,柱与柱之间有十字形木片相连,上面挂着红色的窗帘。这些由砖砌成的炕构造奇特,在它前面的中央处有一个洞,冬天的时候,可以在这个洞里烧火,这样可以将砖炕烤得暖烘烘的。白天的时候,炕上摆着一个小桌子,晚上的时候,小桌子又会被移走。
  我们在屋里待的时间不长,一些太监就为我们送来了晚饭。饭菜放在大厅中央的一张桌子上。这些太监说饭菜是太后赏赐的,太后还让他们传话,希望我们在这里住得舒服、随意。但这一天实在太累了,所以我们只是随便吃了一点。
  我们正要休息的时候,李太监过来告诉我们第二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并叮嘱我们不要迟到。于是,我告诉小太监们,在五点的时候敲我的窗户把我叫醒。然后,我们就上床睡觉了。可是躺在床上却怎么都睡不着,因为我们想聊聊今天白天发生的事情,这一切对我们来说太新奇了。我好像刚睡着,就听到有人敲我窗户。我一惊,睁开眼,问太监发生了什么事。有人告诉我已经五点了,该起床了。
  我立即爬起来,打开窗户一看,天已经亮了。天边一抹深红影射在湖面上,看起来安静极了。景色太美了。远远地我可以看见太后的牡丹山,霞光中,牡丹覆盖了整座山。
  我穿好衣服就去了太后的宫殿。到那里,我看见皇后坐在走廊里。我过去向皇后请早安。皇上的一位嫔妃也在那里,但是太后已经吩咐我们不必向她请安,因为她在宫中的地位不高。此外还有一些宫女,她们中的一些人我之前从未见过。皇后把我介绍给她们并告诉我,她们都是满洲高官们的女儿,也是宫中女官。她们中的一些看起来聪明伶俐。皇后还告诉我,因为这十位女官(总共就十位)还在学习宫里的规矩,所以还从未见过太后。她们穿着和皇后一样的满洲服饰,看起来都非常漂亮。
  介绍完之后,我和这些姑娘聊了一会儿就与皇后一起去见太后了。在那里我们遇见了四格格和一位年轻的寡妇。年轻的寡妇大约二十四岁,大家叫她元大奶奶,是太后的侄女。她们都在忙着准备太后用的物品。皇后叫我们赶快去太后的寝宫,服侍她穿衣、洗漱。我们见到太后后,向她请安:“老佛爷吉祥。”太后还在床上躺着,她朝我们笑笑,问我们昨夜睡得可好。我心想,我们睡得好的时间太短,真想睡得好的话,这点时间还远远不够睡。昨天一天过得太累,跑前跑后,腰酸背痛的。这样的生活我们一时还不能适应。
  她问我们吃过早饭没有,我们告诉她还没有。于是她开始责备李太监不为我们准备早饭,说:“你们在这里不要感觉生疏,需要什么尽管朝他们要就是了。”说完,她站起来,开始穿衣服。按照满人的习惯,太后也是穿着马裤睡觉,在膝盖处绑着一条漂亮的丝带。但是,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尽管太后每晚都穿着衣服睡觉,但是她每天都会换上干净的衣服。她首先穿上她的白色丝绸袜子,然后穿上粉红色衬衣,质地柔软。粉色衬衣外面是一件绸缎短袍,上面布满竹叶图案。因为太后早上常穿平底鞋,因此一般早上也不穿长袍。穿好衣服后,太后走到窗户前面的两张长桌前,桌子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化妆用品。
  在她洗脸梳头的时候,她告诉我母亲,她不允许那些丫鬟、太监、老妈子们碰她的床,她觉得这些人脏。所以,一般都是女官们收拾她的床。说完,她转向站在一旁的我们姐妹俩,我们就站在她旁边,说:“你们千万不要以为女官们做的是奴才们应该做的事情,你们想想看,我这种年龄的人都可以作你们的祖母了,你们为我做些事情也是应该的。轮到你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们只要在旁边监督他们做就行了,不必亲手去做。”然后,太后对我说:“德龄,你可以帮上我很多忙,我任命你为我的一等女官。你不用做太多事情,你只需要在国外宾客来访的时候,组织接待,然后为我做做翻译就行了。此外,我还想让你帮我看管我的首饰,我可不想让你干些粗活儿。容龄可以挑些她自己喜欢做的事。除了你们两个,还有四格格和元大奶奶,你们四个以后要一起做事。对她们两个,你们不用太客气,如果她们对你们不好,就告诉我。”得到这样的特殊待遇,我心里非常高兴,但是,按照礼节我必须推让一番。于是,我先谢过太后的恩典,然后说:“我才疏学浅,恐怕不足以担此重任,太后还是让我做一名普通的女官吧,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报效太后……”还未等我说完,太后就笑着说:“不要再说了!你这样说显得太谦虚了,但是我也看出来你非常聪明,一点也不浮躁。看到你这么知书达理,我真是大吃一惊。尽管你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但是连这样的小礼节都很清楚,真是一个标准的满族姑娘。”太后很爱开玩笑,她说我可以先试一下,如果她觉得我做得不好,会责备我,也会找其他人来取代我的工作。太后说完这些,我就接受了这项差事。
  然后我走到太后的床前,看其他人是如何收拾床的,因为这也是我的工作职责之一。我发现这些工作都是非常简单的。首先,太后起床后,太监会将太后的被子拿到院子里去晾晒;然后,用一种特别的小扫帚将太后那张漂亮的雕花木床打扫一遍,床上面是一张毡毯;接下来,铺上一条五颜六色的绸缎床单,床单质地柔软;最后,用一张明黄色缎面大罩子盖在整个床上,大罩子上绣满金色的龙和蓝色的祥云。太后还有很多枕头,这些枕头白天都放在床上,每个都非常漂亮。太后有一个装满茶叶的枕头,据说,枕着这样的枕头睡觉,可以明目。此外,太后还有一个形状奇特的枕头,长约十二英寸,在枕头中间有一个三英寸见方的坑。这个枕头里装的是干花。太后睡觉的时候,可以侧躺,这样耳朵正好放在枕头上的坑里,这样,她可以听见任何细小的声音。我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无论谁走近她的床边,她都能很快察觉到。
  除了现在床上铺的这条纹龙黄床单,还有其他几种不同颜色的床单,淡紫色、蓝色、粉色、绿色和紫罗兰色,都整齐地叠放在床上。床顶部是一个雕刻精美的木质框架,白色绣花绉纱帷帐悬挂在框架上。框架上还挂着许多装满香料的薄纱袋子。这些香料散发着浓郁的香气,令人头痛。不过,慢慢习惯了就好了。太后非常喜欢麝香的气味,她几乎在任何场合都会用它。
  整理床铺大概用了十五分钟,收拾完毕后,我转过身来,见太后正在梳理头发。我走过去,站在太后身边,看着太监为她梳理。尽管太后已经老了,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依旧非常漂亮,如天鹅绒般光滑、柔顺。太后把头发从中间分开,然后拢到耳后,再把头发绕上头顶盘成一个很紧的发髻,这是满族的一种发型,叫“滚髻”。最后用两根很长的簪子把头发别住。
  太后总是先把头发梳好,然后才洗脸。她像年轻的女孩子一样,近乎苛刻地精心打扮自己。她的这种苛刻也体现在了对太监们的要求上。她有数十瓶不同种类的香水以及很多种香皂。洗完脸后,用一条柔软的毛巾将脸擦干,然后向脸上喷一种用蜂蜜和花瓣制成的水,最后,她再涂一些芬芳浓郁的粉色粉末。
  梳妆完毕之后,太后转向我说:“看到像我这把年纪的人还这样精心打扮,你一定感觉很好笑。然而,我就是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也喜欢看见别人打扮得干干净净的。这让人想重新回到年轻时候。”我告诉太后,她看起来依然很年轻,并且非常漂亮,尽管我们很年轻,但我们从来都不敢与太后相比。这席话说得太后非常高兴,因为她喜欢别人的恭维。但我却苦不堪言,因为这一早上我都在用心了解她:哪些东西是她喜欢的,哪些是她不喜欢的。
  然后,太后带我到另一个房间去看她的珠宝首饰。这间屋子的三面墙壁从顶到底都是架子,架子上一格一格地摆满檀木盒子,盒子里装的全是珠宝。有些盒子上面粘着黄色的纸条,纸条上标着珠宝的名称。太后指着右边架子上的一排盒子说:“这边装的都是我平时最喜欢用的首饰,以后你要时不时地来这里走走,看我的首饰是不是都还在。其余的首饰只在特定场合使用。这里大约有三千盒首饰,我还有很多其他首饰,都在我的密室里,等有时间的时候带你去看。”然后她说:“你不会读写汉字有点遗憾了,否则我可以给你一张物品清单,你就能照着清单检查这些东西了。”太后竟然知道我不会读写汉字,这让我大吃一惊。我很想知道是谁告诉太后这件事的,但是,我不敢问。于是,我告诉太后,虽然我不精通汉字,但是我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现在能够进行简单的汉语读写。如果太后给我一张清单的话,我可以试着读读看。太后说:“真是奇怪,在你们进宫的第一天,有人告诉我你们不会读写我们自己的汉字,但是我记不起来是谁告诉我的了。”说这些话的时候,太后环顾了屋子一周。我确定,太后记得是谁告诉她的,但是,她是不会告诉我的。她接着说:“下午有时间的话,我和你一起把这张单子核对一下。把这排架子上的五个盒子带走。”我把盒子拿到她的房间里,放在桌子上。太后打开第一个盒子,里面是一朵用珊瑚与翡翠制成的牡丹,非常漂亮,牡丹的每朵花瓣都是珊瑚制成,抖动的时候就好像真的花朵一样。叶子是由上等翡翠制成,所有的花瓣及叶子都是用非常细小的黄铜丝串起来的。她拿起这朵花,戴在发髻的右边。然后,她打开第二个盒子,取出一支精美绝伦的玉蝴蝶,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制成。这支首饰是太后自己设计的,将翡翠和珊瑚雕刻成花瓣和叶子的形状,然后在花瓣和叶子的底部钻孔,用细铜丝串起来。另外两个盒子里装的是不同款式的手镯和戒指。有一副金手镯,上面镶着珍珠,还有一副镶着翡翠,金链的末端悬挂着一块玉石。最后一个盒子里装的是一条珍珠手链,我之前从未见过这些链的样式,看到第一眼我就深深地爱上它们了。太后拿起其中的一条,这是一条珍珠挂链,每五颗小珍珠环成一圈,中间是一颗大珍珠,六颗珠子绕成梅花的形状,就这样一朵朵的珍珠梅花相连,最后连成一条长长的珍珠梅花链。太后把它挂在长袍的纽扣上。
  这时,一位女官端着一些长袍进来请太后挑选。太后看了看这些长袍,说没有一件合她的心意,让女官拿回去,另送几件来。我看了一眼这些衣服,每件都相当漂亮,色泽亮丽,纹饰精美。片刻,这位女官又拿过来几件长袍,太后选了一件海绿色的,上面绣着白色的仙鹤。太后换好衣服,站在镜子前面打量了一会儿,摘下头上的玉蝴蝶。她说:“你看,我很看重这些细节,这支玉蝴蝶太绿了,会盖过长袍的颜色。把它放回去吧,去三十五号盒子里取我那支珍珠仙鹤来。”我返回珠宝房很快找到三十五号盒子,把它递给太后。她打开盒子,取出那件银质仙鹤饰品,仙鹤的嘴是用珊瑚做成的。鹤身上密密麻麻的全都是珍珠,如果不靠近仔细看的话,几乎看不到银质底子。这件手工艺品简直精美绝伦,所用珍珠不论是颜色还是形状,都堪称上等精品。太后把它戴在头上,这次看起来的确更优雅得体。她又拿起一件淡紫色短马甲披在长袍外面,马甲上绣的也是仙鹤图案。鞋子和手绢上也全是仙鹤图案。太后穿戴完毕后,看上去就好像一位仙鹤夫人。
  这时,光绪帝身穿朝服走进屋来。他的朝服与其他官员的朝服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帽子上没有扣子,也没有花翎。他走到太后跟前跪下,说:“亲阿玛吉祥。”皇上称太后为“阿玛”,你一定会感到很奇怪。其实太后一直都希望自己是男人,于是她让我们至少在称呼上把她当作男人,这也算她的癖好之一。
  我不知道是否该给皇上请安,因为之前没有人告诉过我。但是,我想多礼总比失礼好。太后规定,在她面前,我们不能向任何人行礼。所以我只能等他们两人中的一个走出这个房间。一会儿,光绪皇帝离开了,我跟着他来到院中,正在我给皇上请安的时候,太后也出来了。她用一种罕见的眼神看了我一眼,似乎对我的做法非常不满,但是她一言未发。我内心非常不安,看来多礼也不一定有好的回报。
  我回到房间的时候看见一位小太监正在房间左边的桌子上摆列一些黄色的盒子。太后坐在一张大椅子上,那被称作她的小宝座。小太监打开这些盒子,从里面拿出一些黄色的信封递给太后。太后用象牙割纸刀拆开信封,查看折子上的内容。这些都是来自各省及各部的奏章。皇上此时已经回来了,站在桌子旁边。太后读过奏折之后就递给了皇上。我站在太后的椅子后面,看着这一切。我注意到,皇上很快就将这些折子读完了,然后放回盒子里。整个过程,屋子里都寂静无声。
  这时,大太监李莲英走进来跪下禀报说太后的轿子已经备好。太后立刻起身,走出门去。我们也跟出去。太后下台阶的时候,我扶着她的手臂慢慢地走向她的轿子。走向勤政殿的途中,皇上、皇后和我们这些女官都按照各自的位置鱼贯而出。太监、丫鬟、老妈子们手里拿的东西也与我们第一次进宫的时候一模一样。到了大殿,我们在屏风后面按照各自的位置站好,早朝开始了。我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充满好奇,早朝是怎样开始的?早朝上他们都说些什么?但我没办法摆脱这群女官。终于,趁着她们和我妹妹说话的时候,我悄悄地溜到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坐着听太后和大臣们的讨论。请相信女人生来就充满好奇。
  早朝刚开始的部分我听得不是很清楚,因为有很多人在那里窃窃私语,但是,透过屏风的缝隙,我可以看到太后正在和一位将军谈话。还看到庆亲王带着几位军机大臣走进来。庆亲王是军机处的首领。与将军的谈话结束后,太后开始和庆亲王商议一些副官的任命事宜。太后看着手里的待选名单并提出几位人选。但是庆亲王举荐了另外几个人,说:“尽管太后名单上的人选也可以担当那些职位,但是我举荐的这几个人更适合一些。”太后说:“好,这件事由你全权处理。”然后我听见太后问皇上:“我的处理恰当吗?”皇上答:“恰当。”
  早朝就这样结束了,总理、大臣们纷纷退去。我们从屏风后面走到太后身边。太后说她想出去走走,透透气。丫鬟们拿来镜子,放在桌子上。太后将沉重的头饰取下,只留下简单的发髻,看起来也非常漂亮。她说想换一下头上的珠花,我打开小太监刚刚拿来的盒子,取出一支做工考究的珠花递给太后。太后将珠花戴在发髻的一侧,然后她又选了一支翡翠蜻蜓戴在另一侧。她说她很喜欢这些小花,褪去沉重的头饰后,她很喜欢把它们戴在头上。因为之前没有预料到太后退朝后会更换头饰,我一时有些慌了手脚,加之担心太后会责备我,所以我捧着太后摘下来的头饰,有些不知所措。然而,我看见一位太监带着一些首饰盒走过来,这才松了一口气,我迅速地把手里的宝贝放进盒子里,那里才是它们该待的地方。
  ……

名家名传典藏书系:李鸿章传 一、风云际会中的中堂大人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清重臣李鸿章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并非简单地被定位为“洋务运动”的代表或“卖国贼”的标签,而是力图还原一个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抉择、并以一己之力试图挽救大清王朝于既倒的复杂历史人物。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号又农,安徽合肥人。他崛起于太平天国动乱之中,以组建湘军余部——淮军而声名鹊起。淮军的建立与壮大,不仅是军事上的革新,更是晚清政治格局重心的南移,标志着汉族地方实力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开端。本书将详述淮军如何从一支地方武装,逐步成长为晚清最主要的军事力量,以及李鸿章如何凭借这支“家兵”成为清廷中后期举足轻重的权力核心人物。 二、洋务自强:艰难的现代化探索 李鸿章无疑是晚清“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最坚决的实践者。他深知“船坚炮利”方能自保,因此他主持的洋务事业覆盖了军事、工业、教育、外交等方方面面。 (一)军事工业体系的构建: 书中详细描绘了李鸿章如何从无到有,建立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军事工业体系。从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南京的金陵制造局,到天津的北洋军械局,李鸿章引进技术、聘请洋匠、培养技术工人,旨在建立一个能够独立生产枪炮弹药的工业基础。这些工厂的建立,不仅是技术的引进,更是管理模式和用人思想的初步转型。 (二)民用工业的先驱: 认识到军工的后勤依赖性,李鸿章力排众议,大力发展民用企业,以期“商战”救国。轮船招商局的创建,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沿海和长江航运的垄断,是其最具远见的举措之一。此外,开平矿务局、上海电报局、华盛纺织厂等,无不体现了他利用商业力量辅助国家图强的战略思维。 (三)教育与人才培养: 洋务派的局限性之一在于“中体西用”的思想桎梏,但李鸿章对人才的渴求是毋庸置疑的。本书重点分析了他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前身)以及派遣留美幼童的举措。这些活动,尽管最终并未能完全扭转传统士人的思想定势,却是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雏形。 三、外交舞台上的“裱糊匠” 在晚清崎岖的外交道路上,李鸿章扮演了近乎常年的首席谈判代表角色。本书将聚焦他参与的历次重大国际事件,还原其在极其不利的国际环境下的斡旋艺术。 (一)处理与西方列强的关系: 从早期的《天津条约》到中法战争后的交涉,李鸿章始终在“避战保局”的方针下进行操作。他深知大清国力与列强差距悬殊,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喘息之机。 (二)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剧: 甲午战争是李鸿章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也是其一生事业的重大挫败。本书将细致梳理北洋水师的创建过程、其在备战中的疏漏与无奈,以及战争爆发后他在外交上的孤立无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他背负了“卖国”的千古骂名,但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在当时清政府对局势的彻底绝望中,他作为“裱糊匠”,其任务已从发展国家,转变为“止损保命”。 (三)晚年“蹒跚”外交: 1895年战争惨败后,李鸿章的地位一度跌至谷底,但中外局势的动荡很快又将他推向台前。本书将重点呈现他作为大清全权代表访问欧美、日本的“七十高龄出洋”的壮举。他以中国最高外交官的身份,在西方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所代表的体制已然腐朽,但他个人的风采和对世界大势的洞察力,令人瞩目。 四、政治博弈与权力制衡 李鸿章的权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建立在与慈禧太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各方势力的复杂互动之中。 (一)湘淮体系的运作: 李鸿章通过淮军、淮河水师、以及他所提拔的湘系和淮系官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经济利益集团。本书将分析这一体系如何有效地支撑了清政府的运转,同时也如何因其过于庞大和封闭,阻碍了更深层次的改革。 (二)与权力的关系: 权力核心的稳固,依赖于他与慈禧太后之间微妙的平衡。李鸿章既是太后信任的执行者,也是她制约其他满汉大臣的工具。他深谙官场规则,懂得在关键时刻表态、在重大决策上顺应。 五、历史评价的重估 李鸿章的一生,充满着悖论:他是改革者,却受困于旧体制;他是洋务的倡导者,最终却目睹了其军事体系在甲午战争中全盘崩溃。 本书旨在超越简单的褒贬,探讨以下核心问题: 1. 在“中体西用”的哲学框架下,李鸿章的改革是否具有超越其时代的局限性? 2. 他所建立的洋务成果,在清末政治结构的掣肘下,是如何从建设力量异化为阻碍力量的? 3. 作为晚清的“最后一位巨人”,他面对的是一个结构性的衰亡,其所有的努力,是“迟到的努力”,还是“唯一的可能”? 通过详实的史料梳理和严谨的论证,本书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既有英雄气概、又具人性缺憾的李鸿章形象,理解他复杂而深刻的时代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很多时候,历史人物的“伟岸”或“可恨”都简化成了脸谱化的标签,但好的传记应当能让我们看到他们作为“人”的挣扎与矛盾。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颇有可取之处,它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描摹,试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比如,作者对某些重大决策前后,人物在私密场合的言行记录,虽然这些记录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权力中心的想象。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华丽的宫廷背后,决策者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和有限的信息下做出选择的。我欣赏这种克制而又深邃的笔触,它不煽情,不拔高,只是冷静地呈现事实,然后让历史的重量自己说话,让读者自己去评判和感受那些复杂的人性纠葛。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部分,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勉强跟上作者的叙事节奏,它不像我过去读过的那些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反而是采用了相当宏大和跳跃式的视角,一下子就把读者抛入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中。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勾勒一个人物的生平轨迹,而是试图去解构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和社会思潮是如何塑造了这个核心人物的。我感受到了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广度和深度,大量的引文和脚注暗示了背后严谨的考证工作。然而,这种叙事方式对我来说挑战不小,需要不断地回溯和对照才能理清人物关系的脉络,初读时略显吃力,但也正因此,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快餐式阅读的智力挑战。每一次耐下性子读完一个章节,都仿佛解开了一个历史谜团,那种成就感是其他轻松读物无法比拟的。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才能真正领会到作者铺陈的深意。

评分

从排版和编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校对工作显然是需要点赞的,我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错别字或者印刷错误,这对于一本涉及到大量人名、地名和专业历史术语的著作来说,是极其不易的。页边距的处理也比较舒适,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不过,我也注意到,在某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论述部分,如果能够配上更具说服力的地图或时间轴图表,对于理解事件的地理背景和时间序列会更加直观和有帮助。毕竟,文字描述再精妙,也难以完全替代视觉辅助来构建复杂的时间空间概念。希望未来的再版中,编辑团队能够考虑增加这方面的图示内容,这将极大地提升此书在学术参考价值和大众可读性之间的平衡。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阅读这本关于历史人物的著作,并非完全出于对那个特定人物的偏爱,更多的是想通过对一个标志性人物的深入剖析,来侧面了解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运作逻辑。这本书的价值似乎就体现在它超越了个体传记的范畴,上升到了对一个时代政治生态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作者通过对这位核心人物命运的追踪,巧妙地串联起了当时的权力核心如何运作、不同派系之间如何角力,以及民间的反应是如何被纳入统治考量的。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它让历史不再是干巴巴的年代事件堆砌,而是有了生动的脉络和因果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整体氛围和主要矛盾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这对于理解后续历史的发展走向,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质感和典雅的书封配色,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精品。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也十分考究,油墨的印刷清晰,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扉页的雕版印刷风格,以及一些历史照片的插页,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每一页文字,但光是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看着这套书系其他几本的名字,我能想象出主编团队在选材和装帧上所花费的心思,他们显然是想为读者提供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仪式。这样的出版物,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装饰,让人忍不住想去触碰和翻阅,期待里面能够揭示出那些被时光掩盖的精彩故事。我希望这本书的内容能够与之精美的外表相匹配,带来同样高水准的阅读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