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传

罗兰·巴特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安迪·斯塔福德 著,和艳 译
图书标签:
  • 罗兰·巴特
  • 结构主义
  • 后结构主义
  • 文学理论
  • 符号学
  • 文化研究
  • 传记
  • 法国文学
  • 批评理论
  • 现代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57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13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7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罗兰·巴特(1915—1980年)是法国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作家和理论家。他的作品对符号学、结构主义和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他的散文集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然而,因他刚成年时罹患疾病而被阻断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大量的错误开端。二战后,他加入了法国外交使团,试图成为一名社会学家、词汇学家或成为大众戏剧的积极分子;他还是一名热心的业余音乐家、画家、不情愿的马克思主义者、浅薄的哲学家和编辑。但是,没有一样可以定义巴特,甚至连他的学术生涯都是极其非正统的,一直没能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我们该如何对他分类呢?
  《罗兰·巴特传》是一篇有关战后法国一位重要人物的引人入胜的评传,探究了作为一名记者、散文家和评论家的巴特,以及在巴特极具原创性和洞察力的著作中所呈现出的对自我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的洞见。

作者简介

  安迪·斯塔福德(Andy Stafford)是利兹大学法语研究院的高级讲师。他的著作包括《罗兰·巴特、现象和神话:思想传记》(1998年)和《图片文本:当代法国摄影图像的写作》(2010年)等。

目录

文本说明
前言
1.战争遗孤
2.肺结核病人
3.马克思主义、大众戏剧和新小说
4.从符号学到结构主义
5.1968年5月事件
6.从普通学校到高等学院
7.声望、死亡和“贵族化的”自我
结论:巴特不是一个具有巴特特性的人
引用文献
致谢
关于照片部分的致谢

精彩书摘

  《罗兰·巴特传》:
  1915年11月12日,罗兰·巴特出生于法国北部瑟堡的一个中产阶级的贫困家庭。在他满1岁前,罗兰·热拉尔·巴特一家的生活充满了悲剧。他的父亲路易斯·巴特(LouisBarthes)是蒙田辅助巡逻艇上的海军中尉(蒙田辅助巡逻艇是1912年在大雅茅斯建造的快速转换的拖网渔船,于1914—1919年间服役于法国海军),1916年10月27日,他在第一次巡逻时被敌人的炮火击中。在格里内角的英吉利海峡(位于布伦和加来之间),他的船在遭受了五艘德国鱼雷艇的攻击后沉了下去。身为指挥官和陆军军官副连职中尉,路易斯·巴特在去世后受到了法国海军的传令嘉奖,并被授予了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罗兰·巴特一生中共遭遇了三个讽刺事件,父亲的离世就是第一件。帕特里·隆巴多认为,这件事是对巴特作品中的三个悖论的补充。’法国伟大的散文家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在第二章中,当我们在巴黎偶然遇见巴特的中学的时候,这个名字将会再次出现)对巴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他影响了巴特未来的作品(文章)风格,而且因为这个名字跟那艘船的名字相同,而那艘船的沉没使巴特成了一名战争遗孤。从父亲离世那天起,巴特的私人生活及其家庭生活的种种——他一生都跟他的母亲一起生活,他与同母异父的弟弟的关系极其复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辩证地解释为是蒙田的灾难造成的。
  近年来,后殖民批评主义经常借用理论家巴特去揭露殖民主义的思想。对他而言,第二件家庭讽刺事件就是,他的外公路易·班热(Louis Binger)是一名军事探险家,西非象牙海岸的法国的殖民地班热维尔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而班热就是该殖民地的总督。他是一个天才的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制图师。1892年,他发表了《从尼日尔取道本港的土地和莫西到达几内亚湾》(DuNiger au golfe de Guinde parle pays Kong et le Mossi),并于1936年出版了他的回忆录。1889年,在巴黎埃菲尔铁塔的落成典礼上,班热邂逅了诺诶米·拉佩特(Noemi Lepet),后来两人结为夫妻。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亨丽埃特(Henriette),也就是巴特的母亲,出生于1893年——班热在1936年发表的回忆录中并没有提及他的任何一个孩子,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夫妻在1900年离婚了的缘故吧。后来诺诶米又嫁给了路易·拉瓦利(Louis Revelin),他是社会党领导人、和平主义的政治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对者让·若拉斯(Jean Jaur6s)的朋友。
  巴特爷爷的家庭不可能有更多的不同。班热的家族来自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主要信奉基督教新教,而巴特家族起源于法国西南部。虽然巴特奶奶的家族是该地区富有的贵族,但巴特爷爷一脉是信奉天主教的穷苦人家。巴特的爷爷利昂·巴特(Leon Barthes)曾是法国南部铁路上的低等职员,因此,巴特家族无力承担巴特父亲的大学费用,于是他的父亲在1903年不得不加入了海军。因此他的父亲和亨丽埃特相恋后,并没有得到班热的支持。又因为亨丽埃特没有工作,他们婚后的生活并不富裕。
  1916年失去了父亲的巴特随母亲迁往了巴约讷,在那里他和他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巴约讷位于法国西南部的一个乡下小镇,是巴斯克地区的首府,拥有27,000多居民。在这里,巴特有他最早期的记忆,他在马拉克近郊上小学,从而开启了他对巴斯克地区一生的依恋。后来,巴特沉眠于此,紧挨着他的母亲。事实上,虽然他出生在这个国家的另一端(在瑟堡,诺曼底),然而在巴约讷的成长经历,使巴特如此迷恋这个地方,以至于他把自己视作就是“来”自西南部——尽管他从来没有自称过巴斯克人。巴特拥有的“成为”或变为来自西南部的作家的想法,表明了一个普遍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的早期认知,是基于地理和地方性特征的。虽然巴特只在巴约讷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的一小段时光(在10岁的时候,他搬去了巴黎),可他还是拥有足够将西南部视为故乡的回忆。在他随后的职业生涯中,当他开始研究成人大脑的自主记忆工作的时候,他运用存在于他难以忘怀的“记忆”里的、1915—1924年在巴约讷的所见所闻,以高度普鲁斯特式的方式,思考童年时期的经历对成人的影响,并得出结论,我们离早期的经历越久远,就越容易陷入回忆并引发联想。
  在未满上小学的年龄之前,年幼的巴特白天是由当地的一位年轻的巴斯克女士玛丽·阿南德(Marie Latxague)照顾的,在她那里,巴特可以和附近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孩儿一起玩耍。巴特儿童时期的阶级地位——穷困但又是中产阶级——对他的教养和身份有着特殊的影响。1975年他在电台采访中讲到,他小时候是生活在母亲的关爱里的,但也是孤独的,他几乎从不出门,而唯一的一次外出也仅仅是在假期里去看望他的祖父母。巴特是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的,虽然生活中困难重重,但是巴特与另外两位年长女士的相处,也令他获益匪浅。一位是教他弹钢琴的“姨母”爱丽丝(Alice),她是一位专业的钢琴老师[主要学习德国作曲家舒曼(Schumann)的作品,后来还学习了法国作曲家拉威尔(Ravel)及德国作曲家巴赫(Bach)的作品];另一位就是贝尔特·巴特(Berthe Barthes),她是逝去的利昂·巴特的妻子,罗兰·巴特的奶奶。“我的家庭实质上就是一个女性的家庭”,因为没有其他男性家庭成员,也是一个“不存在家庭主义的家庭”。乏味(Ennui)对于描述60年代和70年代的中年巴特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词语。P17-19
  ……
书籍简介:穿梭古今的智慧与变革 一、《文艺复兴的辉煌:人文主义的觉醒》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 出版社: 理想之光出版社 页数: 620页 本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深入剖析了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精神、社会背景及其深远影响。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艺术大师的作品,而是着重探讨“人”的价值如何在思想领域被重新发现和确立的过程。 核心内容聚焦: 1. 人文主义的源头与流变: 本书追溯了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早期思想家如何从对古典学问的重新挖掘中,构建起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详细阐述了在神权逐渐松动的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如何巧妙地平衡信仰与理性,使“现世幸福”成为可以追求的目标。 2. 意大利城邦的经济与文化驱动力: 详尽分析了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商业中心如何通过财富积累,催生了对艺术、建筑和哲学的巨大需求。书中穿插了对美第奇家族等赞助人阶层的生动刻画,揭示了权力、金钱与创造力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3. 艺术的革命与科学的萌芽: 重点分析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巨匠如何运用透视法、解剖学等前沿知识,将艺术从服务于宗教的工具,转变为探索自然与人性的载体。同时,本书也触及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等早期科学思想的酝酿,预示着一场更彻底的认知革命的到来。 4. 北方的回应与宗教改革的序曲: 探讨了文艺复兴思想如何跨越阿尔卑斯山,与北欧的虔诚精神相结合,催生了伊拉斯谟等人的批判性神学。这种对教会权威的质疑,最终如何成为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的强大思想基础,是本书后半段着力展现的主题。 本书语言考究,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备,旨在让读者理解,文艺复兴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繁荣,更是欧洲迈向现代性的关键哲学与社会转型期。 --- 二、《蒸汽时代的巨轮:工业革命与社会重构》 作者: 艾尔莎·冯·霍夫曼 出版社: 历史脉络出版社 页数: 780页 这是一部关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期工业革命如何彻底重塑人类社会结构的深度研究。作者跳脱了仅仅关注技术发明(如珍妮纺纱机、瓦特蒸汽机)的传统叙事,将焦点放在了技术变革对社会阶层、家庭结构、城市生态和全球贸易网络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上。 核心内容聚焦: 1. 从田园到工厂的迁徙: 详细描绘了圈地运动和农业进步如何释放出大量劳动力,迫使他们涌入新兴的工业城市。本书通过大量一手资料(如工厂工人的日记、议会调查报告),还原了早期工厂生活的艰辛、工作节奏的异化,以及童工问题的严峻性。 2. 新阶级的诞生与冲突: 深入分析了工业资产阶级(工厂主、金融家)如何迅速积累财富并挑战传统贵族的政治地位。同时,也细致考察了无产阶级——产业工人的形成过程,探讨了早期工会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如何成为回应资本家剥削的集体行动。 3. 城市的“野蛮生长”与公共卫生: 详尽考察了曼彻斯特、伦敦等工业中心在人口爆炸下面临的困境:过度拥挤的贫民窟、缺乏清洁水源和排污系统导致的霍乱等瘟疫的肆虐。书中对比了城市改革家和政府官员在应对这些危机时所采取的不同的政策和伦理立场。 4. 全球化的序幕: 分析了工业化对原材料需求和产品倾销的迫切性,如何直接驱动了帝国主义的扩张,将世界其他地区纳入新的经济依赖关系中。特别探讨了蒸汽船和电报的发明如何极大地缩短了地理距离,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和资本的跨境流动。 本书以严谨的经济史和社会学视角,展示了工业革命在带来空前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播下了深刻的社会矛盾的种子,为理解现代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参照。 --- 三、《沉默的革命:二十世纪的艺术与反思》 作者: 塞缪尔·科恩 出版社: 当代视野出版社 页数: 510页 本书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直到二战后初期,西方艺术领域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往往是颠覆性的“沉默的革命”。它探讨了艺术家们如何对工业化、大规模战争的恐怖以及传统形而上学体系的崩溃做出回应。 核心内容聚焦: 1. 对具象的背叛: 详细阐述了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如何系统性地瓦解了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视觉再现传统。重点分析了抽象表现主义的崛起,特别是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人在摒弃自然物象后,试图通过纯粹的线条、色彩和形式来表达内在精神世界的努力。 2. 潜意识的挖掘: 深入剖析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如何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本书将这些流派视为对理性主义的彻底反叛,展示了艺术家如何利用梦境、偶然性和非逻辑性来揭示被压抑的欲望和时代的焦虑。 3. 建筑的理性回归与乌托邦的幻灭: 考察了包豪斯学派的理念,即“功能决定形式”,以及现代主义建筑如何试图通过标准化、工业化材料来构建一个更高效、更平等的社会蓝图。然而,书中也批判性地指出了这些乌托邦理想在后来的政治实践中遭遇的困境。 4. 战后艺术的转向: 分析了二战后,欧洲和美国艺术中心转移的背景下,波普艺术和新达达主义等流派的出现。这些艺术形式开始反过来审视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的符号,标志着艺术开始从探索内在精神,转向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戏谑的回应。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出二十世纪艺术如何以其高度的实验性和对社会语境的敏感性,成为时代精神的忠实记录者和批判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以“罗兰·巴特”为名的书,这本身就足以让我眼前一亮。我知道,巴特不仅仅是一位学者,他更像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解构现代性、审视消费主义、探索文本奥秘的先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巴特那如繁星般璀璨的思想,逐一呈现出来。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挖掘巴特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比如《零度写作》、《作者之死》、《符号学原理》等,不仅仅是介绍其核心观点,更重要的是去分析这些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在当时的学术语境中是如何被理解和接受的,又在后来的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处理巴特那充满个人风格和诗意美学的写作方式?它会尝试去模仿,去阐释,还是去还原?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巴特思想的“生命力”,它如何跨越时代,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思考。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理解一位现代思想巨匠的机会,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令人振奋的智识体验。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罗兰·巴特的研究著作,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书名和初步的翻阅来看,我就被其中蕴含的潜力深深吸引。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位思想家,不仅要了解其理论体系,更要触及他思想的源泉和演变过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试图将巴特这位伟大的符号学家、文学批评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语境中去审视。我期待它能带领我深入巴特思想的“前世今生”,去探究他早期的学术萌芽,那些影响他形成初步观点的思想家是谁?又是在哪些重要的文本或事件的启发下,他开始了他那“解构”和“重构”的宏大工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巴特思想发展中的关键转折点,那些让他从一个学者蜕变为一个文化符号的“高光时刻”。同时,我也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呈现巴特晚年的思想转向,他那些充满个人色彩和哲学深度的表达,是否会在这本书中得到充分的解读和阐释?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了一扇通往巴特思想深处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它,获得一次深刻的智识之旅。

评分

一本关于罗兰·巴特的书,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点燃我心中对符号学、文学批评和后现代思潮的好奇。我一直对巴特那深邃的洞察力,他对文本背后隐藏的意义层层剥离的技艺,以及他那充满诗意的论述风格感到着迷。想象一下,在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力挑战的迷宫,准备跟随作者的指引,一点点揭开这位思想巨匠的神秘面纱。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巴特那些极具影响力的概念,比如“作者之死”、“能指与所指”、“神话”等等。我渴望了解,他是如何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出如此超前的理论框架的?他的思想是如何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影响,又反过来塑造了后来的学术界?这本书会不会也像巴特的作品一样,充满着意想不到的转折和闪光的见解?我期待它不仅仅是对其生平的简单罗列,更是一场关于思想演进的精彩旅程,让我能够更立体地理解巴特,理解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我希望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巴特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及他试图将巴特的思想传递给读者的那份诚意。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罗兰·巴特的人生轨迹的书,虽然我无法在这里详细描述它的具体内容,但它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学者的传记,它更像是试图去捕捉一个时代的灵魂,一个思想家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声音,并最终发出震撼人心的回响。我猜测,书中一定描绘了巴特从青年时代到成熟时期的心路历程,他可能经历了什么样的学术探索,遇到了哪些重要的导师或同僚,又是在怎样的思想碰撞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视角。我很好奇,他的生活经历是否与他的学术成就有着某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比如,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他对日常生活背后隐藏的意义的挖掘,是否源于他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试图通过对巴特一生的梳理,来呈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罗兰·巴特,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困惑与坚持,他的灵感闪现,以及他最终走向思想巅峰的足迹。

评分

对于罗兰·巴特这样一位在现代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任何关于他的著作都自然而然地会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眼前这本书,它所传递出的信息,似乎在邀请我走进巴特那复杂而迷人的思想世界。我一直在思考,一位理论家,他的思想是如何在社会变迁和文化思潮中孕育、成长并最终产生深远影响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勾勒出巴特思想发展的轨迹,比如,他如何从结构主义的框架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在后来的探索中超越和批判它。我想了解,他的哪些文本,哪些观点,成为了后来者研究的基石,又有哪些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这本书会不会也像巴特的著作一样,充满了某种“玩味”的精神,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体验到解构与再创造的乐趣?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巴特那些看似晦涩的理论,是如何与现实生活、与我们身处的社会文化现象紧密相连的。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了一次与一位伟大思想家进行深度对话的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