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风格(修订版)

古典风格(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查尔斯·罗森(CharlesRosen)著杨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西方经典
  • 修订版
  • 文学批评
  • 思想史
  • 人文社科
  • 经典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7543546
商品编码:10285183714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 著;杨燕迪 译 著作 定  价:138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01日 页  数:616 装  帧:精装 ISBN:9787567543546 中译者序
中译本导读
初版前言
扩充版前言
致谢
参考文献说明
谱例说明
卷一导论
1、18世纪晚期的音乐语言
时代风格与群体风格;调性;主-属对极;转调;平均律制;线型形式的削弱
2、形式的理论
19世纪的奏鸣曲式概念;20世纪的修正;申克尔;动机分析;常见的错误
3、古典风格的起源
古典风格的戏剧性格;1755-1775年间各种风格的能力范围;公众性音乐与私密性音乐;矫饰风格时期;初期古典风格的对称与模式;形式的决定因素
卷二古典风格
1、古典音乐语言的聚合性
周期性乐句;对称与节奏转换;同质的(巴洛克)节奏体系对异质的(古典)节奏体系;力度与装饰;节奏与力度转换(海顿四重奏Op.33No.3);和声过渡(转调);装饰性风格对戏剧性风格;惯例性材料;调性稳定与解决;再现和张力的表达;重新诠释与第二群组;下属调性;主题的对比;对比矛盾的和解,对称的解决;大型曲式与乐句的关系,扩展技巧(海顿钢琴三重奏,H.19);单音、和弦、与转调的对应;节奏的清晰表述[articulation],单个节拍的份量;奏鸣曲风格和异乎寻常的材料:幻想曲(莫扎特的幻想曲,K.475);可听形式对不可听形式;非音乐的影响;音乐中的机智。
2、结构与装饰
奏鸣曲式概说;结构装饰;18世纪晚期的装饰音处理;装饰功能的激烈变化。
卷三海顿:从1770年到莫扎特逝世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这是一位音乐奇人书写的一部音乐奇书。这是迄今为止,仅有的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音乐书籍。这是近五十年来,认可的影响力、引用率方面“无有比肩者”的西方经典音乐论著,为音乐文脉的著述和音乐分析的批评确立了崭新的标杆与尺度。
《古典风格(修订版)》新增杨燕迪教授的导读一篇,供读者进一步认识作者深刻的音乐思想和洞见。
西方学界已有共识,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书是近五十年以来认可的影响力、引用率方面“无有比肩者”的西方经典音乐论著——没有之一(至少在英语世界)。此书于1971年出版,翌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迄今没有第二本音乐书籍获得过此项殊荣,其在音乐书中的“塔尖”地位俨然不可撼动。
《古典风格》分为八个部分(中译本分“八卷”)的总体布局,前两卷是对18世纪音乐语言和古典风格的概貌总览,为等
(美)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 著;杨燕迪 译 著作 查尔斯·罗森,美国钢琴家,作家。他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建筑师之家,自幼习琴,少年时拜钢琴家罗森塔尔为师,可算是李斯特显赫谱系的“嫡传”。他的正式职业身份是音乐会钢琴家,成名后频频在欧美各重要音乐舞台和音乐节上亮相,并留下为数甚多的唱片录音。傅聪先生曾经用“音乐中的钱钟书”来定位罗森。

杨燕迪(1963-),音乐学家、音乐评论家、音乐翻译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 初版前言

    笔者并不想对古典时期的音乐进行全面综述,只是想对该时期的音乐语言进行一番描述。在音乐中与在绘画和建筑中一样,人们对所谓“古典”艺术的原则进行总结梳理(如果你愿意,不妨称之为“古典化”[classicized]),恰是在其创造动力消失以后。笔者力图想做的是重新恢复古典风格仍具有自由生命力的某种感觉。笔者的论述范围只涉及古典时期的三位大师,因为笔者坚持一种似乎过时的立场:必须以这三位大师的成就为标准,才能认识这一时期的音乐语言。也许可以区分1770年间的英语和(比如说)约翰逊博士[Dr. Johnson]的文字风格,但在18世纪后期的音乐语言和海顿的风格之间做出区别,不仅困难重重,而且很值得怀疑是否有必要这样做。
有人相信,ZUI伟大的艺术家必须以周围的平庸之辈为反衬背景,才会彰显突出的效果。换言之,等
《现代设计思潮:从后现代到数字时代的视觉语言》 一部深入剖析近五十年设计领域演变脉络的权威著作 本书核心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直至当前“数字媒介与体验设计”主导的格局中,视觉艺术、平面设计、工业设计以及建筑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核心驱动力。它并非对既有风格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于探究驱动这些风格演进的社会、技术和哲学基础,揭示设计语言如何适应并重塑我们对真实与虚拟世界的感知。 --- 第一章:告别乌托邦——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解构与反思(约300字) 本章深入剖析了1970年代中期西方设计界对现代主义“形式追随功能”教条的反叛。我们不再将设计视为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万能钥匙,而是开始关注意义、历史语境和符号的复杂性。重点探讨了诸如孟菲斯集团(Memphis Group)对实用主义的戏谑、意大利的“激进设计”(Radical Design)如何挑战工业化生产的美学规范,以及符号学和解构主义哲学如何渗透到视觉传达的肌理之中。设计不再追求纯粹的、普世的美,而是拥抱了地方性、拼贴和装饰的回归。本章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文本与图像之间张力的重塑,以及设计如何开始承担起文化评论的职能。 第二章: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设计语境(约350字)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设计的话语权开始从西方主导转向更加多元的视角。本章聚焦于探讨非西方文化(尤其是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设计实践如何以其独特的历史遗产和手工艺传统,挑战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设计叙事。我们审视了全球供应链对设计伦理的影响,以及设计如何试图在标准化的工业流程中,保护和弘扬地方性的文化记忆。同时,深入分析了“简约主义”(Minimalism)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化解读——它在西方可能意味着对消费主义的抵抗,而在某些语境下则可能被迅速商品化。本章引入了批判性设计(Critical Design)的概念,探讨设计师如何利用设计对象本身来提出社会、政治和环境问题的尖锐质询。 第三章:技术跃迁:数字时代的降临与媒介的融合(约400字) 2000年以后,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普及彻底颠覆了设计的载体和传播方式。本章的核心在于分析“媒介即信息”的时代特征如何重塑了用户体验(UX)和界面设计(UI)。我们探讨了从桌面排版到动态、响应式界面的范式转移,以及“拟物化”(Skeuomorphism)到“扁平化”(Flat Design)再到“材料设计”(Material Design)的演变路径,这背后反映的是对信息获取效率和美学追求的持续拉锯。重点分析了交互设计中“可用性”与“愉悦性”之间的平衡,以及动态图形和微动效如何成为叙事的新语言。本章还讨论了算法和大数据在设计决策中的介入,以及这给设计师的创造性和原创性带来的伦理挑战。 第四章:可持续性、体验与共创:面向未来的设计伦理(约350字) 进入当前阶段,设计议题已不再局限于“美观”或“有效”,而是深度嵌入到气候变化、社会公平和长久福祉的宏大叙事中。本章考察了“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和“系统思维”如何超越单一产品,关注用户与服务网络的全流程体验。我们详细阐述了“循环经济”原则在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材料选择和生命周期规划来减少环境足迹。此外,本章还重点探讨了“共创设计”(Co-creation)模式,即设计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决策者,而是赋能社区和用户参与到设计过程中的引导者。讨论了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如何开辟出新的、沉浸式的设计空间,并对物理世界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可能性。 第五章:设计的边界消融与跨学科的未来(约100字) 最后,本章总结了设计领域日益明显的学科边界消融现象。我们看到,设计思维正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战略、医疗流程优化和城市规划。设计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审美活动,而是成为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元工具。本书展望了未来设计教育和实践的可能走向,强调对复杂系统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以迎接一个更加模糊、更具流动性的创造性未来。 --- 本书特色: 深度理论框架: 不满足于风格的表面描述,力求追溯每一设计转向背后的哲学根源。 案例精选: 选取了大量跨越工业、平面、数字媒介的标志性案例进行剖析,展现设计的整体性。 批判性视角: 始终保持对技术乐观主义和市场驱动的警惕,鼓励读者以审慎的态度审视设计的作用。 适合读者: 设计专业学生、资深从业人员、艺术史研究者,以及任何对当代视觉文化和技术演变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著作时,我就知道它绝不是市面上那些浮光掠影的“速成指南”。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一步一步引导我进入古典世界的精妙殿堂。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个人色彩,行文流畅,带着一种老派学者特有的沉稳和对细节的执着。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们如何“复兴”和“解读”古代遗迹的详细考证。比如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上的创新,是如何巧妙地融合了古典的逻辑与新兴的工程技术。书中对于人文主义思潮如何影响建筑形式的分析,也令人耳目一新,它成功地将建筑从纯粹的技术领域提升到了文化和思想的层面。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有些专业术语需要反复查阅,但只要你愿意投入时间,这本书的回报是巨大的。它不是让你快速学会画一个三角楣饰,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那个三角楣饰会是那个样子,它背后承载的是什么样的宇宙观和人类理想。读起来非常“扎实”,很有分量感,绝对是书架上需要留出一块重要位置的参考书。

评分

我是在为我的毕业设计寻找灵感时偶然发现这本书的,起初只是抱着翻阅的心态,但很快就被其严谨的考据和宏大的视野所吸引。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古典建筑“规范”的阐释——那些看似僵硬的黄金比例和模数系统,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生机,被揭示为一种对人类尺度和自然韵律的深刻洞察。它没有过度美化古典的“完美”,而是客观地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工匠和建筑师们在实践中如何灵活运用、甚至突破这些既定规则。其中有一章专门论述了古典元素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变异和适应性,比如巴洛克时期对古典语汇的夸张和戏剧化处理,以及新古典主义对简洁的回归,这使得全书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地中海区域。文字密度很高,但排版和图注的配合非常出色,清晰地标示出了每一个构件的名称和功能。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形式追随功能”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因为在古典语境中,形式本身就蕴含着至高的精神功能。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沉静的力量”。它没有激昂的论调,也没有追逐时髦的批判,它只是以一种极其沉稳、近乎冥想的状态,带领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经历了数千年风雨考验的建筑范式。作者对光影和比例的描述,充满了诗意和数学的精确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古典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章节,书中通过大量的剖面图和轴测图,展示了建筑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使人工制品融入地貌,而非生硬地占据空间。这本著作无疑是面向严肃学习者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几何学和历史背景知识,但它提供的知识体系是如此的完整和自洽,让人感觉整个西方建筑的演进逻辑豁然开朗。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慢、更审慎的眼光去衡量设计中的每一个决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永恒的参照系,让我们在瞬息万变的当代设计浪潮中,依然能找到那份对永恒美的追求和对人类尺度最基本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建筑史爱好者和设计从业者的宝典!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其中,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辉煌时代。作者对古典建筑语汇的剖析深入浅出,无论是多立克、爱奥尼克还是科林斯柱式的细微差别,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比例、对称以及空间序列的讨论,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有大量的实物案例支撑,比如万神庙的穹顶结构、帕特农神庙的立面处理,那些高清的图片和精细的测绘图,简直让人爱不释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永恒性”和“理性美”时所流露出的学识与情怀。对于想要了解西方古典美学思想根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图集,更是一部关于秩序与和谐的哲学著作。读完后,我再去看任何现代建筑,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古典基因,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阅读这本书带来的最宝贵的收获。唯一的遗憾是,某些极为冷门的拜占庭晚期建筑的实例略显单薄,但瑕不掩瑜,对于主流的古典主义脉络的梳理,已然是登峰造极的水准。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和封面设计透露着一种低调的学术气息,初看之下,可能不会像那些色彩斑斓的图册那样引人注目。然而,一旦你翻开它,就会被其深厚的内涵所折服。这本书的叙事线索非常清晰,它没有简单地按时间顺序罗列建筑,而是选择了几个核心概念——如“人与神的关系”、“公共空间的概念”、“纪念碑性”——来串联起不同时期的古典实践。这种结构使得读者能够跳出单纯的风格比较,而是去探讨建筑背后的社会需求和权力表达。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材料运用的探讨,比如不同石材的肌理如何影响光影在立面上的表现,这在很多纯理论的书籍中是很少被深入提及的。它教会我如何“看”建筑,而不仅仅是“读”建筑。它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比如拱券的结构力学分析,虽然有些枯燥,但对于理解古典建筑的持久性至关重要。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建筑史而非仅仅停留在皮相鉴赏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深度和广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