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的来临,给现代法治秩序提出了挑战,在一个无法将风险削减为零的世界中,如何去预防和控制风险,是人类*应该考虑的问题。纵观人类历史,每遇到一次危机,总会伴有科技和制度的不断创新。风险社会已经来临,高科技风险、环境风险、公共安全风险等危机纷至沓来,风险的不确定性,全球性、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等特征不同于先前社会,传统刑法理论及其研究范式受到了严峻挑战。面对风险社会,刑法不能墨守成规。传统的刑法价值体系既然已经存在裂缝,所以在某些特定领域,有必要将风险思维引入传统刑法立法当中,对现行刑法理论、立法、司法层面进行适度修正,以满足风险社会控制风险的需要。
张道许,男,河南许昌人,法学博士,在站博士后,现为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法学院刑法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11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进入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前 言
第1章 风险与风险社会理论
1.1 风险问题的历史演进
1.1.1 风险的词源考察
1.1.2 风险问题的历史考察
1.1.3 当代西方风险问题研究的基本脉络
1.2 风险社会理论简介
1.2.1 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
1.2.2 风险社会的特征
1.2.3 风险社会中的责任——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1.2.4 科技发展与风险社会
1.3 风险社会视野下的中国
1.3.1 中国正步入风险社会
1.3.2 中国当前的公共安全状况
1.3.3 风险社会与法律变革
第2章 风险社会的刑法危机
2.1 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反思
2.1.1 科学主义的概念
2.1.2 科学主义发展简史
2.1.3 科学主义方法论的反思
2.2 自由与安全之间的价值冲突
2.2.1 刑法价值简述
2.2.2 风险社会中自由与安全的紧张关系
2.2.3 风险社会中自由与安全的合理界限
2.3 风险社会对责任理论的冲击
2.3.1 责任主义概说
2.3.2 有关责任的学说
2.3.3 风险社会对传统归责原则的冲击
2.4 风险社会对传统法益理论的冲击
2.4.1 传统法益保护范围的局限
2.4.2 法益侵害说的危机
2.4.3 结果无价值论的困境
2.5 刑罚相关问题反思
2.5.1 刑罚理念的反思
2.5.2 刑罚体系的反思
2.5.3 单一预防模式的不足
第3章 刑法危机的理论应对
3.1 全盘否定还是调整应对——风险社会刑法的立场选择
3.1.1 风险刑法理论
3.1.2 安全刑法理论
3.1.3 敌人刑法理论
3.1.4 出路——现有体系的调整应对
3.2 客观归责理论的借鉴
3.2.1 客观归责的一般理论
3.2.2 罗克辛的客观归责理论
3.2.3 客观归责理论的借鉴意义
3.3 风险社会中的法益理论变迁
3.3.1 法益内涵的演变
3.3.2 法益侵害说的出路
3.3.3 行为无价值论——风险社会的必然选择
3.4 风险社会中过失理论的应对
3.4.1 过失理论的发展脉络
3.4.2 新过失论更适合于风险社会
3.4.3 监督过失理论的提倡
3.5 积极的一般预防理论之提倡
3.5.1 报应刑论与特别预防论
3.5.2 消极的一般预防论
3.5.3 风险社会对积极的一般预防论之选择
第4章 刑法危机的立法应对
4.1 刑法立法的宏观应对
4.1.1 风险社会刑法立法的正当性
4.1.2 现有刑法立法应对措施的梳理
4.1.3 风险社会中犯罪圈的适度扩大
4.2 科技风险管理与刑法立法
4.2.1 科技风险管理概述
4.2.2 风险评估制度的引入
4.2.3 科技风险管理与刑法立法
4.3 刑法的立法应对——以罪的完善为视角
4.3.1 刑法立法应具有前瞻性
4.3.2 犯罪构成应具有开放性
4.3.3 刑法的前置化处罚
4.4 刑法的立法应对——以刑罚的完善为视角
4.4.1 加大对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的处罚力度
4.4.2 我国现有刑罚制度的完善
4.4.3 适时引入保安处分制度
第5章 刑法危机的司法应对
5.1 处置风险衍生犯罪的司法政策
5.1.1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风险社会的题中之意
5.1.2 避免刑事司法地方化
5.1.3 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5.1.4 注重引导刑事司法中的舆论
5.2 风险社会视野下的刑法解释
5.2.1 罪刑法定原则的相对理解
5.2.2 “合目的性”解释方法的选择
5.2.3 法官解释的限度
5.3 刑事司法程序应对的几点思考
5.3.1 美国“9·11”事件对刑事司法程序理念的影响
5.3.2 刑事司法中科技证据的运用
5.3.3 刑事公益诉讼的完善
参考文献
后记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识。传染病、火灾、矿难、污染等事故频发,尤其是近些年发生的一系列全球性危机事件,诸如非典、禽流感、甲流等灾难,都以席卷全球的态势震惊了整个世界。可以说,风险的规模、性质和程度远远超过先前任何时代,而且已经跨越了地域、民族、国家、阶级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对人类的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
风险社会的来临,给现代法治秩序提出了挑战,在一个无法将风险削减为零的世界中,如何预防和控制风险,是人类最应该考虑的问题。纵观人类历史,每遇到一次危机,总会伴有科技和制度的不断创新。风险社会理论的创始人贝克认为,风险社会中的风险主要来自人类自身,防范风险的手段主要靠制度的理性建构,而制度中最具有理性和公信力的就是法治。刑法学作为研究刑法的科学,是随着刑法的产生而出现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对犯罪和刑罚的认识不断深入,积累了大量的刑法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刑法学理论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也要受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学说的制约,它是一个开放系统,要不断顺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风险社会已经来临,高科技风险、环境风险、公共安全风险等危机纷至沓来,风险的不确定性,全球性、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性等特征不同于先前社会,传统刑法理论及其研究范式受到了严峻挑战。
从危害性方面来看,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对社会的危害范围极其广泛,涉及人身、财产、人格、名誉、尊严、伦理、信用、人类生存环境和条件、社会经济、政治等。其中,最突出、最直接、最严重的是危害公共安全。它不仅对包括人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安全、财产安全乃至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安全的公共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很多风险已现实化为对公共安全巨大的现实损害。因此,不断反思并用刑法手段预防风险的重要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
风险社会中,刑法对风险预防和危害管理日渐重视,这一转向有可能导致国家以避免风险为由滥用刑罚权力,导致个人自由的工具化。不能将人权保障与公共安全彻底对立,二者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风险社会的刑法不能放弃对自由的保障,这是现代刑法确立的基础,是个大局。但基于风险社会的现实,在遇到个人自由与公共安全发生冲突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面对风险社会,刑法不能墨守成规。传统的刑法价值体系既然已经存在裂缝,所以在某些特定领域,有必要将风险思维引入传统刑法立法当中,对现行刑法理论、立法、司法层面进行适度修正,以满足风险社会控制风险的需要。
《无形的锁链:社会结构与犯罪个体》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察犯罪的视角。作者巧妙地将社会学理论与刑法实践相结合,揭示了那些隐藏在犯罪行为背后的深刻社会根源。他并非将犯罪简单地归结为个体道德的败坏,而是深入剖析了贫困、教育缺失、社会歧视、家庭功能失调等一系列社会结构性因素,如何一步步将个体推向犯罪的边缘。书中关于“社会排斥”对青少年犯罪影响的分析,让我对那些误入歧途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清晰地展现了当个体被社会边缘化,缺乏合法途径实现自身价值时,他们可能选择走上犯罪道路的无奈与悲剧。这种以社会学“宏观”视角解释“微观”犯罪现象的方法,极具说服力。同时,作者也探讨了法律制度本身,在无意中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从而间接导致犯罪发生的情况,这一点尤其发人深省。这本书挑战了我们对犯罪的刻板印象,让我们认识到,有效的犯罪治理,不能仅仅依靠严厉的法律制裁,更需要关注和解决导致犯罪的深层社会问题。它是一本关于理解人性、理解社会,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公正、更包容社会的深刻论述。
评分《技术革新与刑法的未来:数字时代的挑战与机遇》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刑法在飞速发展的科技面前所面临的崭新图景。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预见了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虚拟现实等技术,将如何深刻地重塑犯罪的面貌,以及现有的法律体系又将如何被这些颠覆性的变革所挑战。书中关于“算法犯罪”的章节,尤其让我感到震撼。作者描绘了当AI系统被恶意利用,或在设计上存在缺陷时,可能产生的各种新型犯罪形态,其隐蔽性、复杂性和潜在危害性,都远超传统犯罪。他不仅指出了这些挑战,更积极地探讨了如何在法律层面应对这些挑战,例如,如何界定算法的责任主体,如何设计适应新型犯罪的证据收集和证明规则。此外,本书对“数字身份”、“生物信息”等敏感数据的刑法保护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勾勒了未来刑法在保护个人数字权利方面可能的发展方向。这并非一本杞人忧天的预言,而是一次基于理性分析和前瞻性思考的严肃探讨。它促使我们思考,当科技的力量日益强大,刑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本书对于所有关注科技发展和法律演进的读者来说,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罪与罚的重塑:刑事司法改革的时代之问》一书,可以说是一场关于刑事司法体系未来走向的深度对话。作者并非简单地批判现有体系的不足,而是以一种建设性的姿态,提出了诸多关于刑事司法改革的可能路径。他对“重返常识”的呼吁,尤其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日益复杂化的犯罪现象面前,我们似乎常常陷入技术和理论的迷宫,反而忽略了一些朴素的正义原则。书中关于“社区矫正”的章节,详细阐述了其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其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应对策略。这让我看到了不同于传统监禁式的、更具人本关怀的刑罚可能性。此外,作者对“被害人中心主义”的强调,也极具意义。在传统的刑事司法过程中,被害人的声音往往被边缘化,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如何更好地保障被害人的权利,如何让他们在司法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救济。这种视角上的转变,无疑是对现代刑事司法理念的一次重要补充和完善。整本书的论述逻辑清晰,语言生动,引用了大量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刑事司法改革前沿动态的窗口。它鼓励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实践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刑事司法模式。
评分《法律的边界: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的博弈》这本书,是一次对现代法治国家核心困境的深刻探寻。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将个人权利与国家强制力之间的张力,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自由”与“秩序”的权衡,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情境下,这一权衡如何发生微妙变化,进行了详尽而富有说服力的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隐私权保护时,并未停留在抽象的权利宣言,而是结合了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的具体案例,深入剖析了国家在数据监控、信息收集方面的权力扩张,以及这种权力扩张对公民自由构成的潜在威胁。这种将宏大理论与鲜活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作和深远影响。同时,书中对“预防性羁押”、“危险驾驶”等制度的批判性反思,也引发了我对于法律是否应当过度介入个人行为,以“潜在风险”为由限制个人自由的哲学思考。作者强调,任何对自由的限制,都必须有坚实的法律依据和充分的社会必要性,而不能沦为政府权力扩张的借口。这本书不仅适合法律专业人士阅读,对于每一个关心个人权利、关注社会治理的公民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法律的边界,思考我们愿意为“安全”付出多少“自由”。
评分作为一名对法律和社会学交叉领域颇感兴趣的读者,我最近有幸拜读了《法治的迷雾:现代社会中的犯罪与惩罚》一书。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视角,剖析了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复杂犯罪形态,以及传统刑法理论在面对这些新兴挑战时的捉襟见肘。作者并未满足于仅仅罗列犯罪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社会结构、技术进步、经济转型等宏观因素如何深刻影响犯罪的生成机制,并进一步反思了现行法律体系在预防、打击和矫正犯罪方面的局限性。书中关于“风险社会”概念的引入,为理解当前社会犯罪的新特征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让我对那些看似偶然的犯罪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例如,关于网络欺诈和虚拟财产犯罪的章节,作者不仅清晰地勾勒了其发展脉络,更敏锐地捕捉到了其跨越国界、隐匿性强等核心难题,并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法律应对思路,这对于我们理解和规制数字时代的新型犯罪至关重要。此外,本书对于“去犯罪化”和“重新犯罪化”议题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它促使我思考,在何种情况下,某些行为应当被纳入刑事管辖,又在何种情况下,过度刑化反而会加剧社会问题。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现实关怀的力作,它挑战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也为我们应对复杂的犯罪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