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益民 著
图书标签:
  • 华侨华人
  • 侨务研究
  • 华人研究
  • 中国海外
  • 社会科学
  • 报告
  • 2016
  • 民族问题
  • 文化交流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13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989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华侨华人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页数:364
字数:3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所受到的制约;以福建省为例,分析国内企业利用华商网络资源走出去的优势与问题,以及泰国华商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及其变化,还有人民币汇率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影响;在菲律宾、美国与非洲新侨的案例中,分析了新移民与过去的华人移民动机、文化融入以及生活遭遇问题的差异;揭示了华侨华人回馈祖国的新动向。

作者简介

贾益民,男,汉族,1956年10月生,山东省惠民县人。现任华侨大学校长,厦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11年9月22日任命为国立华侨大学校长、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院长。此前为暨南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暨南大学第五届董事会董事兼副秘书长,兼任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华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暨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中心主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主编、《广州华苑》主编。研究方向为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际教育、文艺学、美学、语言学。
张禹东,男,福建惠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先后担任(兼任)华侨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主任、社会科学系主任、国际经济系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和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等职。研究方向主要为:文化哲学、宗教学理论、华侨华人宗教与文化、华商管理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庄国土,男,1952年12月生,福建晋江人,籍贯福建晋江。知名的海外华人研究和东南亚研究专家,广西首批“八桂学者”。现为华侨大学讲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委员会委员兼综合研究学部召集人,国家“985”东南亚创新平台主持人兼首席专家,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东南亚学会会长。198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82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所所长、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学术院长。研究方向:海外华人、华人华侨研究、国际关系理论、中外关系史、东南亚地区问题与国别政治。
游国龙,男,台湾台北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专业)。现为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文化与国家行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理论、文化与国家行为、心理文化学方面研究。很早以日本为研究对象,近来亦尝试将美国、中国、印度等国家纳入进行相互间的比较,重点是从心理与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解释人的行为、国家行为。

目录

Ⅰ 总报告
1 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问题与新动向【游国龙 张禹东】/001
  一 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002
  二 华商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006
  三 华侨华人的新移民问题/010
  四 结语/013

Ⅱ “一带一路”篇
2 “一带一路”建设与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作用【曾少聪 李善龙】/015
3 中东地区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建设【张秀明】/042
4 海外华人与海上丝绸之路:关联与思考【李安山】/078
5 东南亚华侨华人推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潜力探析【赵 健】/092

Ⅲ 华商篇
6 海外闽商网络与福建经济走出去战略研究【饶志明】/106
7 泰国华商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中资企业的泰国投资战略选择
  【吴东儒 李义斌 林春培】/148
8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间汇率关系与汇率变动对华商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赵 凯 高友笙 黄志国】/175

Ⅳ 新移民篇
9 菲律宾华侨华人新移民:历史、现状与前景【朱东芹】/228
10 非洲华侨华人新移民教育需求分析与供给模式探索【吕 挺】/259
11 美国华裔新移民文化认同的世代差异:以《初来乍到》为案例的分析
  【陈琮渊 王超群】/283

Ⅴ 专题篇
12 华侨华人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研究
  ——以甘肃省积石山县为例【黄晓瑞】/313

Abstract/338
Contents/340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是一部深入探讨当代华侨华人社会、历史、文化、经济以及政治参与等多元议题的学术力作。本书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华侨华人研究学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研究视角,呈现了2016年华侨华人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一、 时代背景与研究视野的拓展 2016年,全球化进程持续深入,地缘政治格局日益复杂,国际移民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紧密关注这些宏观环境变化对华侨华人社群产生的影响。报告不仅回顾了华侨华人跨越时空的迁徙历程,更着眼于当下,分析了新一代华侨华人的身份认同、社会融入、文化传承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变迁。 本书的研究视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输出国”或“输入国”视角,而是更加强调华侨华人在全球网络中的动态联系和互动。报告关注华侨华人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文化交流、政治参与,以及如何应对跨国挑战。同时,研究也更加关注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探讨他们在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中的作用。 二、 核心研究内容与前沿探索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在内容上涵盖了华侨华人研究的多个重要维度: 历史回溯与传承: 报告深入挖掘华侨华人的历史足迹,从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华人移民的动因、模式、定居及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为了理解当代华侨华人社群的形成基础和文化基因。研究者们通过文献考证、口述史访谈等多种方式,力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并探讨历史经验对当下华侨华人社群发展的启示。 经济活动与全球化: 华侨华人一直是全球经济版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报告详细分析了2016年华侨华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包括投资、创业、贸易、金融等领域。研究重点关注了新兴经济体中的华商网络、科技创新与华侨华人的结合,以及华侨华人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报告还探讨了华侨华人在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经济合作新模式。 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 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压力下,华侨华人的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报告分析了不同代际华侨华人在母语、传统习俗、节日庆典等方面的传承状况,以及他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如何建构和重塑自身身份。研究者们关注华侨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华人社团、教育机构、媒体平台等在维系和传播中华文化中的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华侨华人如何吸纳和融合当地文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在地中华文化”。 政治参与与公民权利: 随着华侨华人社群的日益壮大和成熟,他们在居住国的政治参与也日益受到关注。《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对华侨华人在不同国家的政治参与形式、程度及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这包括他们在当地选举中的投票行为、担任公职的情况、参与政治组织和社会运动等。报告也关注了华侨华人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争取公民权利以及参与国家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挑战。 社会融入与跨国联系: 社会融入是所有移民社群面临的核心议题。《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探讨了华侨华人在居住国社会中的融入程度,包括他们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状况,以及与当地社会的互动模式。与此同时,报告也强调了华侨华人跨国联系的重要性,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现代通讯技术、家庭纽带、社团网络等方式,维系与祖籍国的联系,并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具有韧性的社群网络。 新移民与老移民的比较: 报告关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华侨华人群体,特别是2016年前后涌现的新移民群体。研究者们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移民群体在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认同、融入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 海外华人媒体与文化传播: 报告专题分析了海外华人媒体的发展现状、传播内容和功能,以及它们在凝聚社群、传承文化、塑造公众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 报告也触及了华侨华人在居住国与中国之间关系中的作用,探讨了他们在民间外交、促进理解、化解误会等方面的潜力。 三、 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多元化和创新。研究者们不仅运用了传统的文献研究、历史分析方法,还积极采纳了民族志、社会学调查、口述史、计量分析、网络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这种跨学科、跨方法的研究取向,使得报告的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理论层面,报告也对华侨华人研究的现有理论框架进行了梳理和拓展。研究者们在借鉴跨国主义、认同理论、网络理论、文化变迁理论等的基础上,结合华侨华人群体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解释模型和分析工具,为深化华侨华人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 现实意义与未来展望 《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政府部门制定涉侨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为社会组织开展侨务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广大华侨华人及其后代更好地认识自身、融入社会、传承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促进中国与各国的友好交往、维护全球稳定与繁荣都具有积极作用。报告所揭示的华侨华人在全球化时代的新角色和新贡献,也为我们展望未来华侨华人群体的持续发展和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总而言之,《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6)》是一部集学术性、前沿性、资料性于一体的重量级研究成果,它全面、深入地展现了2016年华侨华人群体的复杂图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对华侨华人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经济人类学和跨国资本流动比较感兴趣,所以翻阅这本书时,我会特别留意其中关于“家族企业传承”和“财富再分配”的章节。华商在亚洲经济奇迹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随着创始一代的逐步淡出,如何将那些建立在人情网络和非正式契约基础上的商业帝国,成功过渡到更依赖制度化管理和全球资本运作的新模式,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希望能看到对不同代际管理者在经营理念上的冲突、以及他们如何应对全球金融监管趋严的实证研究。此外,华侨华人通过海外投资回流的资金,对家乡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影响,也值得深入剖析。这种资金流动的“目的性”和“可持续性”,是判断其长期效益的关键,希望书中能对此进行量化的评估,而不仅仅是定性的描述。

评分

从一个关注国际关系和区域政治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潜在价值在于其对“侨务外交”和“软实力”构建的分析。华侨华人作为天然的跨国行为体,他们与原居国政府以及所在国政府之间的互动模式,是研究双边关系时不可绕过的一环。我关注的是,在近年来全球民族主义情绪抬头的背景下,一些传统上被视为友好的侨社,其立场是否正在发生微妙的偏移?尤其是在涉及到国家主权争议或国际贸易摩擦时,华人群体的政治站队和发声模式,是否呈现出新的复杂性?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信息战或舆论引导对侨界影响的专题讨论,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往往是引发族群内部矛盾的关键因素。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基于事实的、去意识形态化的分析框架来审视这些敏感议题,无疑将是一部极具时效性和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学术气息,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金色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觉得这是一部严谨的著作。我之所以对它感兴趣,主要是冲着“华侨华人研究”这个领域来的。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这个群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他们不仅是连接祖籍国与居住国的桥梁,其内部社会结构、文化适应乃至政治参与的议题,都充满了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性。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梳理出过去一年间,尤其是在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全球华人群体的整体面貌和主要动向。比如,对于新一代移民的身份认同危机,或者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东南亚、欧美等不同区域的华商群体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我希望能够看到扎实的田野调查和细致的案例分析来支撑论点,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宏大叙事。如果它能对不同国家政策对华人群体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那就更令人惊喜了。总而言之,这份期待建立在对该研究领域持续关注的基础上,希望它能带来新的启发和更深入的洞察力。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全球化下身份政治议题的普通读者,我更看重的是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和对个体经验的细腻描摹。学术报告往往给人冰冷、疏离的印象,但我更想了解的是,在那些光鲜的商业成就或政治参与背后,一个普通的华裔移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处理“我是谁”这个终极命题的。比如,他们在面对医疗、教育、养老等基础社会服务时的切身体会;他们在跨文化婚姻中如何协商家庭规范;或者是在海外遭遇歧视时,他们的集体抗争方式与个体忍耐限度之间的微妙平衡。如果这本书能穿插一些鲜活的口述历史片段,或者采用文学性更强的叙事手法来呈现这些个案,那么它将超越纯粹的学术研究,成为一部能引发广泛共鸣的社会观察报告。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往往比自上而下的宏观总结更能触动人心。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厚重感,它似乎在无声地宣告自己内容的详实与分量。我个人对社会变迁中的文化摩擦特别着迷。想象一下,一个家庭的第二代或第三代,他们可能在语言、价值观上已经高度融入了接收国,但在某些关键时刻,比如重大节庆或涉及到族群认同的公共事件中,那种“他者”的烙印依然存在。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这种内在的张力,比如探讨当代华裔青年在重塑传统与拥抱主流文化之间的复杂心理调适过程。他们如何处理代际间的文化冲突?在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是如何影响他们对“根”的理解和构建的?我尤其关注那些非主流的、散居在小城镇或特定工业区的华人社区,他们的生存状态往往更容易被主流的学术研究所忽略。那些关于社区组织、互助网络如何在新环境下维持或瓦解的观察,对我来说价值非凡,因为这些微观层面的变化,往往预示着未来宏观走向的端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