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汉语指代词》是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经典著作。本书结构严密,呈现了近代汉语的指代词系统;以丰富的实例说明每一个指代词的用法和语义;用现代语言学的论证方法追溯了大部分近代汉语指代词的根,在汉语指代词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吕叔湘,著名语言学家。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78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起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第三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吕叔湘先生的研究重点是汉语语法。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 (与朱德熙合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等,并主持和参与了许多重大语文活动和语文工作计划的制订。
   江蓝生,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师从吕叔湘、刘坚先生攻读近代汉语专业,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后,任近代汉语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1993年后任研究员,兼任研究生院语言系主任、博士生导师。1998年11月至200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008年3月任11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0届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主任。研究领域是汉语史,专攻近代汉语词汇和语法
对于一个对语言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高耸的知识灯塔,它指明了方向,但同时也投下了巨大的阴影,让你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关于句法结构重组的数学模型部分,那部分内容涉及到的逻辑推理强度,远超出了我日常阅读小说或散文时所需的思维强度。虽然我没能完全掌握其所有的技术细节,但光是理解作者试图解决问题的那个“高度”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当前某些过于简化或过于宏大的汉语史研究范式的一次有力矫正,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进步,往往隐藏在那些枯燥乏味、需要耗费巨大心力去爬梳的细微之处。总而言之,它不是一本能让你轻松度过周末的读物,而是一本需要你带着笔记和疑问,去进行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赛跑的专业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更多体现在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近代汉语形态演变的时间切片视角。我读到其中一章专门对比了晚清小说中人物对话与官方文告在语体风格上的巨大张力时,感觉醍醐灌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社会语言学的概念,将语言现象置于更广阔的文化权力结构中去考察,这一点是我在其他同类研究中很少看到的角度。他通过对数个关键历史节点的文本进行高频词汇的频率对比,清晰地勾勒出“书面语”与“口语”在相互渗透与抗拒中的动态平衡。当然,本书在论述方法上,似乎也继承了某些早期欧洲汉学研究的某些特点,即在构建理论模型时,有时会略显僵硬,对某些极具弹性或非标准化的语言现象的处理上,显得力不从心,总想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去套牢活泼的语言变化。这让我思考,是否在未来的研究中,能有更多元、更灵活的分析工具来弥补这种结构上的局限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它非同一般的学术分量。我当初把它从书架上抽出来时,那种纸张特有的、略微粗糙的触感,比那些光滑的现代印刷品要舒服得多,仿佛握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段流动的历史。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距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初学者,在长时间阅读后也不会感到眼部疲劳。不过,初次翻阅时,我还是被其中严谨的学术术语阵住了。虽然这本厚重的著作显然是为专业研究者量身定做的,但它的开篇导言部分,作者试图用一种平易近人的口吻来勾勒出研究的脉络和意义,那段论述对于理解整个语言史的宏大图景非常有帮助。我特别欣赏它在引文处理上的规范性,每一条例句的出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想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定历史语料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可靠的检索基础,可以说是为后续的学术探索铺设了一条平坦的道路。
评分从学术贡献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对一系列长期被模糊处理的语言史“模糊地带”进行了扎实的考据和界定。特别是它对某个特定时期语法范畴的“固化”过程所做的详尽论证,为我们理解现代汉语最终定型的历史轨迹,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系。那些穿插在论述中的历史文献影印件和手写体样本,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让人仿佛能直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笔墨痕迹。不过,说句老实话,这本书的讨论范围似乎过度集中于官方或相对“精英化”的文本,对于市井底层或非主流的民间口语材料的挖掘和引用相对较少。这或许是受限于史料的保存条件,但也使得全书的“声音图景”稍微显得有些单薄和单向。如果能加入更多关于地方方言和江湖俚语的对比分析,那这部著作的社会语言学深度将更上一层楼,真正实现对“近代汉语”全貌的描摹。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试图消化这本书前三章的核心论点,坦白说,这阅读体验是需要高度集中的心力投入的。作者在梳理清代中晚期白话文发展脉络时,所采用的那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论证方法,简直像一台精密运转的语言分析机器。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了社会结构变迁如何影响口语习惯的深层机制。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语法结构在不同地域间的变异性所做的统计分析,其数据收集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叹服,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此类现象的某些固有认知。然而,也正因为这种极致的精细,导致某些章节的阅读节奏显得有些缓慢,对于期待快速获取结论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本书不适合碎片时间翻阅,它要求你为它保留大块、不被打扰的时间,去细细咀嚼每一个句子的潜在含义,去对照每一个图表背后的历史逻辑,否则很容易迷失在繁复的脚注和专业术语的海洋里,无法抓住作者真正的“弦外之音”。
评分研究书目 推荐推荐 下次应该还会买
评分研究书目 推荐推荐 下次应该还会买
评分研究书目 推荐推荐 下次应该还会买
评分研究书目 推荐推荐 下次应该还会买
评分研究书目 推荐推荐 下次应该还会买
评分研究书目 推荐推荐 下次应该还会买
评分研究书目 推荐推荐 下次应该还会买
评分研究书目 推荐推荐 下次应该还会买
评分研究书目 推荐推荐 下次应该还会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