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意志(套装共2册)

权力意志(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著,吴崇庆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尼采
  • 权力意志
  • 思想
  • 文化
  • 西方哲学
  • 伦理学
  • 人生哲学
  • 德国哲学
  • 经典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12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5352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0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权力意志》为尼采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作,集中表达了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和超人理论,是尼采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尼采哲学的精髓即是重估一切价值,其“意志”是压倒一切的。正像“德国高于一切”一样,他的光辉与黑暗都是系于这个意志,而这意志又是反辩证法的。尼采主张权力意志是支配世界和人类行为的绝对动因,人生就是权力意志的追求。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很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著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目录

序言 / 001

第一篇?欧洲虚无主义

Ⅰ虚无主义 / 004

Ⅱ欧洲虚无主义历史 / 045

第二卷?对迄今为止最高价值的批判

Ⅰ对宗教的批判 / 094

Ⅱ对道德的批判 / 171

Ⅲ对哲学的批判 / 263


第三卷?新评估的原则

Ⅰ作为认知的权力意志 / 308

Ⅱ权利意志的本质 / 401

Ⅲ作为社会和个体的权利意志 / 460

Ⅳ作为艺术的权利意志 / 506

第四卷?纪律和教养

Ⅰ等级制度 / 550

Ⅱ狄俄尼索斯 / 624

Ⅲ永恒的重复 / 653

名词录 / 662


译后记 / 670


精彩书摘

Ⅱ权利意志的本质

一、世界的机械论解释

618. (1885)

迄今为止所有关于世界的解释的尝试,机械论在今天看来好像是占上风的。很明显这是对得起良心的;科学相信除非有机械论程序的帮助,否则不会有进步和成功。每个人都知道这些程序:他们把“推理”和“目的”放在离解释尽可能远的地方,他们表明,如果给予足够的时间,任何东西都可以进化成其他东西,当植物和蛋黄的命运中“表面的目的”一旦再一次被追溯到挤压和撞击时,人们会忍不住恶意窃笑的:简而言之,如果允许在这么严肃的事情上开玩笑的话,那么人们就是在由衷地尊敬极致愚蠢的原则。同时,预感或忧虑出现在涉及这种运动中挑选出来的智者中,好像理论有一个洞并且它迟早会被揭露:我的意思是就像在一个极端的紧急情况中的鸣笛,而人们中终于开始尖叫。人们不能“解释”挤压和撞击本身,不能免除距离中的行动:——人们失去了对解释的信仰,并且用歪曲的表达承认用动力学解释世界是可能的,用它对“真空”的否认和原子堆理论,这很快就会控制物理学家,但只能描述,不能解释;尽管可以得到动力学的内在性质——


619. (1885)

“力”的概念的胜利,据此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上帝和世界,但它仍然需要被完善:一个内在的意志必须归于一个其他的东西,我们把它叫作“权力意志”,即,对明显的权力不知足的欲望;或者作为创造性的驱动力运用和实践权力,等等。物理学家们不能从他们的原理中消除“远距效应”,也不能消除斥力(或者引力)。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用:人们不得不将所有的运动、所有的“表象”、所有的“法则”理解为内部的象征,并且把人当作达到这个目的的类比。在一个动物中,可以把它所有的驱动力看作权力意志;同样地,有机生命的所有功能有同一个来源。


620. (1885—1886)

力量曾经被证明吗?不是,只有结果被完全翻译成了外语。无论如何,我们习惯于继承,因此对看起来古怪的并不感到奇怪。


621. (1885—1886)

我们不能想象的力量只是空洞的词汇,在科学中没有作为公民资格的权力;像所谓引力和斥力的纯机械力,只是为了使我们想象世界,没有其他的!


622. (1885—1886)

挤压和碰撞,是后来才有的东西,是衍生物,不是原来就有的。它是联合而形成的,以有东西可以被挤压、碰撞为基础!但是,是由哪些东西联合起来的呢?


623. (1888年3—6月)

在化学过程中没有不变的:这只是表面现象,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偏见。我们的意识已经悄悄地进入了不变的想象中,我的物理学家朋友们总是从形而上学中获得这些。认为金刚石、石墨和炭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就是单纯从表面读到了事实。为什么?因为它们实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好吧,它们有一些相同的东西;但是在它们的转化过程中,我们不能看见微粒的活动,或者称出它们质量的变化,将一种材料变成某些不同的东西——特别是不同的性质。


624. (1883—1888)

反对物理中的原子。——为了理解世界,我们不得不计算它;为了进行计算,我们不得不找出恒定的原因;因为在现实中我们没有找到恒定不变的原因,所以我们就自己发明了原因——原子。这是原子论的起源。

世界的可计算性,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公式表达——这真的能“理解”吗?当音乐变得可计算,可以被简化成综合的公式,有多少音乐能被理解呢?——“恒定的原因”,事物、实体、某些“绝对的”东西;发明——人们得到了什么?


625. (1888年3—6月)

“运动”的机械论概念早已将原始过程转化成视觉和触觉的标志语言。

“原子”的概念,“驱动力的所在和驱动力本身”之间的区别是从我们的逻辑物理世界中得到的标志语言。

我们不能改变意志的表达方式:可以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仅仅是标记。要求一个合适的表达模式是愚蠢的:语言的本质、表达方式仅仅表达了一种关系——

“真理”的概念是无意义的。“对—错”所在的全部领域仅仅适用于相对关系,而不适用于“事情本身”——没有“本质本身”(有的仅仅是构成本质的关系——),就像没有“认识本身”一样。


626. (1883—1886)

“力量的感觉不是从意向中开始的:一般而言,感觉不是从意向中开始。”

“仅仅是表面上的经验支持了这一点:在一个实体(大脑)中,感觉是由意向(刺激)传导产生的。但是通过什么产生的感觉?这能证明感觉一点都不存在吗?因此它的表面现象被设想为是由意向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实体的兴奋状态仅仅是假设的!不是经验!——感觉是实体的一种性质:有感觉的实体。”

“在一定的实体中我们发现他们没有感觉吗?不是,我们只是没有发现他们有什么。我们不可能从感觉中获得一个没有感觉的实体。”——多么草率的结论!


627. (1885—1886)

“引力”和“斥力”在纯粹的机械论感觉中是完全虚构的:只是词汇而已。我们不能将引力从意图中分开。——占有事物或者抵抗反驳它的意志——我们“理解”的是



《探寻人性的深渊与超越:一部关于自由、责任与生命意义的沉思录》 开篇:生存的诘问与灵魂的求索 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人类的存在如同一个永恒的命题,不断引人深思。我们为何而来?又将归往何处?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个体如何安放自己渺小却又充满渴望的灵魂?《探寻人性的深渊与超越》便是一部深入剖析这些终极问题的著作。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引导读者一同潜入人性的深渊,去审视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冲动、欲望与挣扎,并在此过程中,追寻通往超越之路的可能性。 本书的主旨并非鼓吹虚无或绝望,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肯定——对生命本身,对每一个个体可能拥有的潜能的肯定。它挑战了那些安于现状、被既定规范所束缚的思维模式,鼓励读者审视自身存在的根基,去辨析那些被社会、文化、甚至自身习以为常的观念所塑造的“自我”,是否真正属于自己。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剥开层层伪装,直指那些驱动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无论是显而易见的权力欲,还是隐匿在温情面纱下的控制欲,抑或是对意义的永恒渴求。 第一部分:人性的深渊——审视内在的混沌与束缚 本书的开篇,便是一次对人性的深刻解剖。作者并非带着道德审判的眼光,而是以一种冷静、甚至略带悲悯的态度,去观察和呈现人类的复杂性。他指出,人类并非纯粹理性的存在,情感、欲望、本能,这些看似“非理性”的元素,恰恰是构成我们内在世界的重要部分。 1. 权力欲望的纠缠: 书中深入探讨了“权力意志”这一概念,但这并非仅仅指代政治上的统治或社会的地位。作者将其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生命冲动,一种生命体在面对存在本身的压力时,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去扩张、去影响、去克服障碍、去实现自身的可能。这种意志,存在于最微小的生物体中,也体现在人类最宏大的事业中。然而,当这种意志缺乏审慎的引导,或者被扭曲时,便可能导致压迫、剥削与毁灭。作者通过丰富的历史案例和哲学思辨,展现了权力欲望如何在个体与集体层面制造深渊,如何让生命迷失在对控制的无尽追逐中。 2. 价值体系的颠覆与重塑: 作者认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往往建立在既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这些价值,可能是由宗教、道德、传统所赋予,它们如同无形的枷锁,规范着我们的行为,限制着我们的想象。然而,这些价值并非永恒不变,也并非绝对真理。在本书中,作者大胆地挑战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道德准则,质疑它们在真实生命体验面前的局限性。他鼓励读者去审视这些价值的来源,去辨析它们是否真的服务于生命的蓬勃发展,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压抑了生命的活力。这种对传统价值的批判性反思,是通往真正自由的第一步。 3. 虚无主义的阴影与存在的焦虑: 当既定的价值体系动摇,当对宏大意义的信仰崩塌,个体便可能坠入虚无主义的深渊。本书直面了这种存在性的焦虑。在意义缺失的世界里,人如何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个体如何对抗被遗忘、被忽视的恐惧?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令人不安的问题,而是将其视为个体成熟的必经之路。他认为,正是在对虚无的直面中,生命才能激发出最原始的创造力,才能在无意义的宇宙中,为自己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意义。 4. 欲望的迷宫与诱惑的陷阱: 欲望是生命的原动力,但也是最容易将人引入歧途的陷阱。从感官的享乐到精神的追求,欲望的形式千变万化。本书深入剖析了各种欲望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作者警示我们,沉溺于短暂的感官满足,或被物质和名利的诱惑所蒙蔽,都会使人失去对生命真正价值的追求。如何在欲望的洪流中保持清醒,如何驾驭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所奴役,是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二部分:超越的可能——重塑自我与拥抱生命 在对人性的深渊进行深入审视之后,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转向了“超越”。这并非意味着逃离现实,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态度,去面对和转化人性的局限,去实现个体的自由与生命的丰盈。 1. 自我超越的决心与勇气: 超越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个体具备强大的自我意识和坚定的决心。作者强调,真正的超越,始于对自身弱点、局限和错误的清醒认知,并愿意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克服它们。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自我革新,一种对现状不满足,并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这种勇气,来源于对生命潜能的信任,以及对更有意义存在的向往。 2. 创造力的解放与价值的生成: 当个体摆脱了既定的价值体系的束缚,当对虚无的恐惧被转化为对自由的渴望,创造力便有了勃发的空间。作者认为,生命本身的创造力,是超越虚无、生成意义的关键。这种创造力,体现在艺术、思想、科学,也体现在每一个平凡生活中的创新与突破。通过创造,个体不仅能够实现自我,更能为世界留下独特的印记。本书鼓励读者去发掘和释放自己内在的创造能量,去积极地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 3. 责任的担当与自由的实现: 自由与责任,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维度。作者指出,真正的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在深刻理解自身责任的基础上,去做出最符合自身生命发展的选择。这种责任,是对生命本身的责任,是对他人和世界的责任。当个体能够承担起这份责任,便能够在复杂的现实中,实现真正的、不受外在力量摆布的自由。本书强调,对自身选择的承担,正是个体走向成熟与独立的标志。 4. 永恒回归的智慧与生命力的肯定: 在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永恒回归”的思考。这并非简单的宿命论,而是一种对生命深层律动的洞察。如果生命可以被无限重复,你是否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种思想实验,促使我们更加认真地审视每一个当下,去活出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个可能性。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加积极、更加热爱的方式去拥抱生命,去肯定生命本身的价值,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 结语:在实践中寻找生命的真实 《探寻人性的深渊与超越》并非一本理论枯燥的哲学著作,它更像是一份行动指南,一份对每一位渴望理解生命、追求自由的个体的真诚邀请。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更在于它对读者提出的挑战——去实践,去反思,去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它鼓励我们走出舒适区,去直面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去审视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价值体系,去拥抱我们内在的创造力,去承担起生命的责任。最终,在对深渊的审视与对超越的追寻中,我们或许能够抵达一种更为澄澈、更为自由的存在状态,一种对生命本身充满敬畏与热爱的状态。这是一种艰难却也无比辉煌的旅程,而本书,正是这场旅程中一位忠诚而睿智的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平时偏爱那种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非虚构作品,所以最初对这本名声显赫但又充满争议的著作是持保留态度的。然而,这套书的体量和它所覆盖的议题的广度,很快就让我放下了偏见。我发现,作者构建了一个异常宏大的思想体系,其中充满了对欧洲文化传统深刻的批判性回顾。我特别喜欢它探讨艺术和艺术家的那一章节,那里面描述的创造过程,简直就是对灵感和挣扎的完美捕捉。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行动指南,反而更像是一种世界观的重建工具。每次我感到生活陷入某种停滞或迷茫时,翻开这本书的任意一页,都能从中汲取到一种重生的能量——那种要打破现状、不断向更高处攀登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的阅读难度是毋庸置疑的,它要求你耐心地去适应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但一旦你成功“破译”了其中几段关键的论述,你就会发现,它为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世界和自己的位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略带粗粝的质感,让我一拿到手就感觉到了某种厚重感,仿佛里面蕴含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我其实对哲学原著不太感冒,总觉得晦涩难懂,但看到“权力意志”这个标题,心里还是起了强烈的好奇心,它不像其他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反而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特别留意了它在排版上的处理,字体选择很经典,阅读起来倒是不费力。至于内容本身,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得非常专注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脑力去梳理。我花了几天时间才勉强啃完第一部分,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向上一步都需要极大的毅力。不过,一旦抓住了一两个核心概念,后面的理解就会顺畅很多。我更喜欢它在描述人类动机和历史进程时那种毫不留情的犀利,它不像很多历史书那样温吞水,而是直接把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撕开,露出底下的驱动力。这本书更像是一剂猛药,或许不适合所有人,但对于寻求更深层次理解的人来说,绝对是值得反复咀嚼的。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沉甸甸”——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思想上的压迫感。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已经算是比较透彻了,毕竟社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什么人情世故没见过?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很多根深蒂固的认知。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应该如何”的书,而是冷酷地揭示“世界如何运作”的底层逻辑。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忙碌的人群,然后重新审视我刚才读到的那些观点,内心总会掀起一阵波澜。作者的笔触极其冷静,甚至可以说是残酷,他似乎对人类那些自以为是的道德和崇高理想嗤之以鼻,直接指向最原始、最本能的冲动。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做出一些看似不可理喻的选择,因为在这本书的框架下,那些选择背后有着更宏大的“意志”在推动。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自私和渴望,坦白说,读完某些章节后,我会感到一种轻微的眩晕,仿佛脚下的现实基础都在动摇。

评分

说实话,我这次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是带着收获的,类似于高强度训练后的那种肌肉酸痛感。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政治或历史权谋的书,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很“硬核”。结果发现,它的核心探讨远比我想象的要深邃和个人化得多。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超越”和“自我克服”这两个概念时的细腻和反复强调。他似乎在不断地告诉读者,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对外界的征服,而是对自身局限性的挣脱。我发现,在读完它之后,我对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的看法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不再只关注他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开始好奇他们为了达成目标,在精神上进行了怎样的自我搏斗和重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煽动性,虽然是理论著作,但读起来却有一种史诗般的悲壮感。它没有提供任何安慰,但却给予了一种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这大概就是它价值所在吧。

评分

我买这本书是抱着“挑战自我”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太多快餐式的成功学或者鸡汤文学,我已经审美疲劳了。我需要一些能真正让我“动脑子”的东西。这套书的两个册子设计得很有意思,装帧风格保持了一致性,但内容的侧重点似乎有所不同,仿佛是两个互为补充的面向。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作者那种旁征博引、跳跃性很强的论述方式,有时候他会突然从古希腊谈到文艺复兴,又瞬间拉回到对个体精神状态的剖析。这种阅读体验不是放松的,更像是在跟随一个思维极其敏捷但路线不定的向导在迷宫里探险。我不得不承认,有好几页我至少读了三遍才勉强理解作者想表达的那个复杂概念的相互关系。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强迫你去质疑一切既定的“真理”。那些我们从小被教导的美德、善良,在这本书里似乎都被放在了显微镜下,被解剖成了更原始的成分。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闲暇时翻阅的小说,它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和批判性的思考。

评分

纸质还不错,字迹清晰,油默清香,手感舒适。是正版。

评分

还可以吧,哈哈哈哈哈,精装本

评分

好书,活动期间屯的很优惠

评分

翻译的会不会很拗口?不,不能有这种想法,那么,找自身的问题吧,我的理解能力比较差,这点倒是事实。这本书读起来,理解有时候跟不上文字的表述,总觉得和作者隔着一面厚厚的墙,我在墙这边不停的问,你说什么,大点声,听不见。只能明白大概观点和思想,才读到122页,慢慢读吧。帮助是有的,很大!

评分

买了一堆书,京东购书最方便快捷。相信京东商城。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

评分

生命就是权力意志!尼采说的

评分

活动批量购入,值得收藏的经典。

评分

生活并工作在国际空间站中,是一项非凡的殊荣,也是一段特别的经历。在太空以及重返地球的这段时间里,也许最触动我的事,是我们的身体在调整适应颇为不同的环境时有多么出色。六个月的太空飞行,人的身体会感到吃力——对我们的前庭系统、心脑血管以及免疫系统都会造成改变,而不只是皮肤、肌肉重量、骨密度和视力。然而,落地后仅仅几星期,人类的身体就能完全恢复,尽管骨密度的恢复需要近一年。这些变化的发生也给科学家和科研团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得以深入研究人的身体功能是怎么实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