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地缘政治经济结构进化与治理》利用系统建模的方法,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探析创新发展下国家间的政治、经济与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分析复杂的新地缘政治经济结构下全球化带来的管理问题,即创新机制下的全球治理问题。另外,通过多种政策模拟(如地缘政治经济结构建模、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投资结构政策模拟、汇率政策模拟、能源政策模拟及全球治理政策模拟),对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经济发展进行了模拟和预测。
《新地缘政治经济结构进化与治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主要使用计算地理学的方法展开研究,可供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参阅。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第1章 绪论
1.1 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概述
1.1.1 地缘政治学
1.1.2 地缘经济学
1.1.3 地缘政治经济学
1.2 全球治理
1.2.1 全球经济治理
1.2.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各区域应对危机的治理政策
1.2.3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第2章 带创新机制的全球一般均衡模型的建模
2.1 生产行为设计
2.1.1 产品生产
2.1.2 资本生产
2.2 创新与技术进步
2.2.1 劳动力技术水平进步
2.2.2 过程技术进步
2.3 进出口价格体系
2.3.1 出口市场与国内市场
2.3.2 进口市场与国内市场
2.4 工资率
2.5 市场出清与均衡条件
2.6 储蓄行为
2.7 投资模式设计
2.8 碳核算模块
2.9 气候反馈模块
2.10 数据来源
2.10.1 国家与产业部门的划分
2.10.2 数据来源
2.10.3 数据估计
2.10.4 碳核算模块数据来源
2.10.5 气候反馈模块数据来源
2.11 小结
第3章 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
3.1 GDP发展对比
3.1.1 各区域GDP结果的校验
3.1.2 各区域GDP的发展分析
3.2 各行业国际分工格局分析
3.2.1 农业
3.2.2 食品加工业
3.2.3 能源开采与加工业
3.2.4 金属及其他矿
3.2.5 轻工业
3.2.6 化学工业
3.2.7 重工业
3.2.8 建筑业
3.2.9 商贸零售业
3.2.10 交通运输业
3.2.11 金融保险业
3.2.12 其他服务业
3.3 各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3.3.1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
3.3.2 美国产业结构变化
3.3.3 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
3.3.4 欧盟的产业结构变化
3.3.5 印度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3.3.6 俄罗斯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3.3.7 资源供应业国家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3.3.8 高收入国家(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3.3.9 中收入发展中国家(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3.3.10 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3.4 各区域能量使用与碳排放变化趋势
3.4.1 各区域累计碳排放量
3.4.2 各区域人均碳排放量
3.4.3 各区域人均累计碳排放量
3.4.4 各区域各产业能源使用趋势
3.5 小结
第4章 作为治理手段的投资结构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模拟
4.1 产业结构进化
4.1.1 产业结构进化理论
4.1.2 产业结构进化理论的发展
4.1.3 产业结构进化与地缘政治经济
4.1.4 产业投资:产业进化的治理政策
4.2 对中国的不同投资结构的治理评估
4.2.1 政策①:增加中国第一产业的投资
4.2.2 政策②:增加中国第二产业的投资
4.2.3 政策③:增加中国第三产业的投资
4.3 对发达国家(地区)第二产业投资的治理评估
4.3.1 政策④:增加美国第二产业的投资
4.3.2 政策⑤:增加日本第二产业的投资
4.3.3 政策⑥:增加欧盟第二产业的投资
4.4 对“金砖国家”第二产业投资的治理评估
4.4.1 政策⑦:增加印度第二产业的投资
4.4.2 政策⑧:增加俄罗斯第二产业的投资
4.5 小结
第5章 人民币汇率作为治理手段对各区域经济的影响
5.1 经济增长分析
5.2 产业结构分析
5.3 中国国际贸易分析
5.4 产业地位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国际能源价格变动及碳减排治理对各区域经济的影响评估,
6.1 能源价格下降的政策模拟
6.1.1 能源价格下降的情景设定
6.1.2 不同能源价格情景下各区域的GDP增长模拟
6.1.3 不同能源价格情景下各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6.1.4 不同能源价格情景下各区域碳排放的变化
6.2 中美两国碳减排情景下各国GDP增长情况模拟
6.3 小结
第7章 全球治理及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
7.1 全球经济治理
7.1.1 中国的治理责任
7.1.2 亚投行与全球金融治理
7.2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7.2.1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的模拟
7.2.2 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
7.3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讨论
8.1 总结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3Gov模型的GAMS代码
附录B 2007-2050年全球与各区域GDP预测值
前言/序言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加快,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竞争也越发激烈。与过去的国际经济竞争不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手段往往成为世界各国(地区)政治博弈的主要手段,更进一步,“经济制裁”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在政治、经济领域全面展开。我在《地理本性进化与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基础探析》一文中指出,这种变化实际上是新的产业革命在全球引起的产业分工的结果这种结果导致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就是新地缘政治经济结构
事实上,早在1990年,美国国防部高级顾问、华盛顿战略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战略专家EdwardLuttwak于1990年在一次国会听证会上就首次提出了地缘经济学((3eo-economics)的概念。Luttwak认为世界已经进人了地缘经济时代,国际关系中的“低级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第一次明显地超过“高级政治”(军事对抗和核威慑),而地缘经济学则在战略上对军事对抗起到了缓冲作用,这一转向“开拓了超过国界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新时代”。Grossmann和Helpman(1991)发现国际贸易中存在明显的经济溢出,这种溢出以GDP溢出和技术溢出为代表,使得各国经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博弈。这一形势意味着经典的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麦金德,1962)需要进一步拓展与丰富。Demko和Wood(1994)提出将地缘政治和经济竞争结合起来,并提出了地缘政治的经济学(Geopolinomics)概念。1998年,Douven和Peeters(1998)研究了多国GDP溢出,发展了Mundell-Fleming模型,来描述各国经济相互作用,使得地缘经济分析有了进步的分析工具。此外,Smith(2002)基于冷战结束的现实对欧洲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问题进行了讨论,清晰地强调了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是密不可分的。最近几年,新的研究把地缘政治经济学与产业发展(ojanen,2004)及气候变化(Manzo,2012)等联系了起来,这是地缘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在实践中,上海合作组织就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一种地缘政治经济组织(Zeb2006),因为它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国际关系政治联盟,如北约那种具有明显政治特色的地缘集团,而关注的是经济合作与反恐。更进一步,美国倡导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则公开以全球经济联盟来挑战全球政治秩序在美国推动下以“俱乐部”形式重组世界的变动是地缘政治经济的一种大变革这种变革已经引起东南亚地区、东欧地区的一系列新的对抗,它的演化趋势如何需要新的研究。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新地缘政治经济结构进化与治理》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中不涉及该书的任何具体内容,而是围绕其主题展开,描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重要性以及可能涵盖的宏大议题。 --- 图书简介:全球秩序重塑与未来图景 本书聚焦于当代国际关系领域最引人瞩目的核心议题: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及其对人类社会治理体系的挑战与重塑。在经历了数十年以单极或多极并存为特征的国际体系演变后,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传统的地缘政治边界正在模糊,经济联系的深度与广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相互依赖,但同时也加剧了结构性矛盾与竞争的复杂性。理解这些动态的演化过程,对于把握全球经济的走向、预测未来的冲突与合作模式,乃至制定有效的国家战略与跨国治理方案,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一部分:历史回溯与结构性断裂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目睹了国际经济力量的再分配,这不仅是简单的“国家实力”的增减,更是底层生产要素、技术能力和资本流动的结构性重塑。本书首先深入剖析了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内在张力及其在21世纪初期的瓦解迹象。 我们考察了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如何影响了不同经济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过去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禀赋的增长模式正面临瓶颈,而知识密集型产业、数字经济以及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的兴起,正在催生新的竞争维度。这种“技术地缘政治”的崛起,使得技术优势不仅是经济实力,更是国家安全和战略自主的核心要素。 此外,本书探讨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以及主权债务的风险,构成了复杂而相互交织的金融安全网络。在各国寻求经济韧性的背景下,金融工具不再仅仅是中立的交易媒介,它们日益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武器。理解这种金融化与政治化的深度融合,是把握全球经济脉搏的关键。 第二部分:地缘政治的维度延伸与冲突新形态 当代地缘政治的战场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陆地和海洋,而是拓展到了信息空间、太空以及深海等全新领域。本书强调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日益凸显,例如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供应链的韧性以及资源获取的战略博弈。 在资源方面,对化石燃料依赖的逐步减少并未终结能源地缘政治,而是将其转向了关键矿产和清洁能源技术。对锂、钴、稀土等战略物资的控制权,正成为新的“权力制高点”。这种对未来关键资源的争夺,不仅关乎经济发展,更牵动着军事和技术竞争的神经。 同时,区域整合与解耦的张力成为显著特征。区域经济集团的深化发展,既是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防御性措施,也可能成为新的地缘政治板块划分的依据。本书将细致审视各大区域经济体的内部活力与外部互动模式,分析其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冲击与影响。 第三部分:全球治理的困境与重构的必要性 面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战,从气候变化到公共卫生危机,再到跨国犯罪和金融稳定,现有的全球治理机制正面临严峻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危机。本书深入分析了多边主义在当前复杂环境下的困境。 传统的多边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其治理结构与当前的权力分布已不再匹配。本书探讨了新型的治理模式和合作机制的萌芽,以及新兴大国在现有框架内外所采取的行动。这包括了南南合作的深化、区域性治理方案的探索,以及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角色的变化。 治理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制度设计,更依赖于各国间的信任与共识。在意识形态竞争加剧、国家利益优先的背景下,如何重建合作的基础,如何平衡主权原则与共同责任,是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如何确保全球经济体系的公平性、包容性与可持续性,要求我们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观,探索更具前瞻性的全球治理理念。 第四部分:未来图景的审慎展望 展望未来,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球结构演化的可能情景。我们可能面临一个高度碎片化的世界,贸易和技术壁垒加深;也可能出现一种基于特定议题的、灵活的“网络化治理”形态;或者是在新的权力中心之间的动态平衡。 理解当前结构性变革的底层逻辑,要求我们摒弃简单的“零和博弈”思维,转而关注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共存、在冲突中建立护栏。这不仅是政策制定者的任务,也是所有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的行动者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本书旨在为研究者、决策者以及关心世界未来走向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