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落 战后日本国家转型失败及其历史后果的政治经济学

陨落 战后日本国家转型失败及其历史后果的政治经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铁城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研究
  • 战后日本
  • 政治经济学
  • 国家转型
  • 历史分析
  • 经济发展
  • 社会变迁
  • 失败转型
  • 战后重建
  • 政治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759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65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陨落 战后日本国家转型失败及其历史后果的政治经济学》立足于“国家转型”的崭新视角,并在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分析框架下,对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社会长期停滞的根源进行了剖析。作者在对战后日本国家工业化发展历程中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结构进行深层剖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指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关键历史节点上,日本国家转型的失败乃是导致其后经济泡沫膨胀以及泡沫崩溃后日本经济社会陷入长期停滞危机的根源。作者进而指出,日本国家转型失败的原因则存在于战后由保守主义历史集团所确立的保守主义国家体制之中,这一体制以对外依附于世界体系霸权国美国和对内依附于垄断资本为其主要特质,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依附发展主义”路线,严重侵蚀了日本社会民主主义政治以及社会力量的根基,从而导致日本国家无法生长出健全而强大的革新性政治/社会制衡力量。最后作者论断,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家转型失败的恶果不仅在于它造就了日本今天的困境,还在于它甚至破灭了日本未来走向健康发展方向的希望。
  《陨落 战后日本国家转型失败及其历史后果的政治经济学》突破了国内既有的日本研究框架,在空间层面搭建了“世界体系一国家一国内社会”三层次联结的分析结构,在时间层面则遵循了“大历史观”、“长时段”历史研究的原则,从而确立起综合性的、结构性的日本研究框架,并进而分析得出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结论。对于在现代世界体系中谋求崛起且正处于国家转型的关键历史节点的中国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朱铁城,法学博士(国际关系专业、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向)。1995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大学,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工作数年;1998年自费赴日留学,2000至2002年就读于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获政治学硕士学位;2003年回国后,在大连外国语大学从事教学工作数年;2009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5年获博士学位。曾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及其背后:美国世界战略剖析》《日本长期萧条成因剖析:国家社会转型视角》《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与社会:兼论中国发展模式选择》等多篇学术论文。现任教于大连外国语大学。

目录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回顾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视角

第一章 对美依附下的高速经济增长与日本型大众社会的形成(1945-1968/1973年)
第一节 美国的民主化改革与日本国内的社会民主转型
第二节 冷战和日本保守国家体制的形成与确立
一、冷战与日本的“1955年体制”
二、“1955年体制”的特征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日本型资本积累结构
一、日本型资本积累结构的主体:垄断企业集团
二、形成“长期费用递减趋势”的诸要素分析
第四节 企业组合主义、利益诱导政治与日本型大众社会
一、企业组合主义与日本的生产社会关系结构
二、企业组合主义与利益诱导政治的社会统合

第二章 日本国家转型的失败与保守依附发展主义国家体制的强化(1968/1973-1982年)
第一节 日本国家转型的内外契机:作为重要历史节 点的1960年代末与1970年代初
第二节 “1955年体制”的重构与强化
一、《美日安保条约》的自动延长
二、保守统治集团的外部危机:从“保革伯仲”到“保守回归”
三、保守统治集团的内部危机:从“椎名裁定”、三木改革到“三木讨伐”
第三节 日本型资本积累结构的强化
一、垄断企业集团的水平扩展
二、垄断企业集团的垂直深化
三、日本型融资体系、劳动力政策及出口的强化
四、日本型资本积累结构强化的后果
第四节 企业组合主义主导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固化与利益诱导政治的扩大
一、“全民春斗”路线和革新自治体运动
二、“企业社会”的强化及其结果
三、福利国家路线的挫折和利益诱导政治的扩大

第三章 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反动与经济泡沫的膨胀(1982-1990/1991年)
第一节 中曾根政权下的“战后政治清算”:“第二临调·行政改革”及其挫折
一、“增强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对美依附下的民族主义”
二、“建设有活力的福利社会”:从“不增税的财政重建”到“释放民间活力”
三、“第二临调·行政改革”的挫折及其原因
第二节 日本型资本积累结构的动摇及经济泡沫的膨胀
一、日本型资本积累结构的动摇:金融自由化、生产跨国化及其影响
二、新·旧保守主义的纠结和经济泡沫的膨胀
第三节 企业组合主义的动摇、“新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及“福利会论”的泛滥
一、“减量经营”的强化和企业组合主义的动摇
二、“福利社会论”的泛滥与“新日本列岛改造计划”

第四章 混沌的时代:日本经济社会停滞局面的形成及其长期化(1990/1991年至今)
第一节 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主导权的确立及日本政治的“漂流”
一、国家体制的重构:小泽一郎的“日本改造计划”和“1955年体制”的解体
二、“1996年体制”的确立和“漂流的政治”
第二节 日本型资本积累结构的全面解体和长期经济停滞
一、银行信贷功能的弱化
二、企业设备投资的萎缩与国民消费的低迷
第三节 “结构改革”冲击下社会危机的累积与深化
一、企业组合主义的崩溃和劳动条件的恶化
二、利益诱导政治的后退和边缘社会的衰颓
三、国家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弱化和社会危机的深化

第五章 革新政治/社会力量与日本国家转型
第一节 日本社会党的“左倾僵化症”及其原因
第二节 战后日本劳动阵线的大分裂及其后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二战后日本历届内阁
《帝国黄昏:明治维新后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困局》 导言: 本书聚焦于一个深刻的历史命题:支撑了日本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政治经济结构,在面对内外剧变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僵化与失效的。我们并非探究日本战后的浴火重生,而是深入剖析其在迈向现代国家的过程中,那些未被有效解决的核心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如何塑造了其在二十世纪初的对外扩张路径与最终的悲剧性结局。 第一部分:明治体制的权力基石与内在张力 明治维新(1868年)的成功,建立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政治安排之上。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革命”模式,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深刻的结构性缺陷。本部分将详细考察“藩阀”集团如何通过对中央权力的垄断,构建了一个效率与压制并存的治理模式。 1. 藩阀的连续性与官僚体系的固化: 我们分析了在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少数精英主导下,如何利用“忠诚”而非“能力”作为晋升的主要标准,形成了精英集团的世袭化。这种体制虽然在初期具有强大的执行力,但很快就演变成一个排斥新兴社会力量的封闭圈子。我们将考察“元老”制度如何凌驾于议会和内阁之上,使得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制形同虚设。这种权力结构的刚性,使得任何对国家战略方向的根本性修正都变得极其困难。 2. 帝国宪法下的“权力真空”: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在形式上引入了代议制,但在实质上将国家最高权力(统帅权与戒严权)牢牢掌握在天皇和枢密院手中。我们考察了这种“双重主权”如何为军部和元老集团提供了干预民政的合法性武器。这种宪政安排,本质上是一种为精英统治服务的工具,而非权力制衡的机制。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现文官政府在面对军方要求时的长期退缩与最终的无力。 3. 财阀的形成与国家资本主义的异化: 日本的工业化是国家主导的“官营企业”向私人财阀(如三井、三菱)转让的结果。本书深入探讨了这种政商合谋的模式如何塑造了日本的资本结构。财阀不仅是经济实体,更是政治影响力的放大器。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权力如何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并在资源分配上形成了对国家战略的单向度倾斜,最终服务于军备竞赛的需求,而非国民福利的提升。 第二部分:现代化困境:社会断裂与意识形态的工具化 明治的成功,是以牺牲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引入高度集中的国家意识形态为代价的。本部分探讨了这种“双轨制”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后果。 1. 农民阶层的困境与工业化的人口红利: 地税改革虽然为国家提供了原始积累,但却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化。我们详细分析了在重税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压力下,大量农民家庭如何被迫将子女送入城市工厂,成为廉价劳动力。这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近乎掠夺式的汲取,是日本初期工业奇迹的隐秘基础。我们探讨了农民起义和劳工运动如何被国家机器以强硬手段镇压,以及这种压制如何延缓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阶层流动。 2. 国体论与“家国一体”的意识形态灌输: 为了凝聚一个快速扩张的民族国家,政府大力推广以“天照大神”、“万世一系”为核心的“国体论”。本书考察了教育系统(尤其是小学教育)在普及国家神道和天皇崇拜方面的关键作用。这种意识形态的灌输,有效地将个人利益从属于国家利益,压制了自由主义和个人权利的讨论空间。我们审视了这种单一化叙事如何为后来的极端民族主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 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政治犬儒主义: 尽管日本引入了西方的学术思想,但真正的自由思想家和反对派知识分子长期处于被边缘化或被严密监控的状态。我们将分析,为何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那些本应承担批判和引导责任的知识群体,多数选择成为体制的辩护者或沉默的旁观者,这反过来进一步削弱了社会对既得利益集团的有效制衡。 第三部分:帝国扩张的政治经济驱动力 日本在二十世纪初的对外政策,并非简单的地缘政治博弈,而是其内部经济结构失衡和权力集团自我维护的必然产物。 1. 资源需求的紧迫性与国内市场的狭隘: 受制于其岛国资源禀赋,日本的工业化始终面临“原料—成品—市场”的循环困境。财阀急需稳定的铁矿石、石油和棉花供应,而国内市场又因农业生产力低下而无法有效吸收工业产出。这种内在的结构性矛盾,使得通过殖民扩张来获取“生命线”资源和倾销市场,成为藩阀和军部眼中唯一可行的战略选择。 2. 军费开支的恶性循环与财政压力: 日俄战争(1904-1905)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军方的信心,但也带来了沉重的战争债务。为了维护庞大的常备军和海军建设计划,政府不得不长期维持高额的财政支出,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对内榨取(税收、向财阀借贷)。这种“军事化财政”模式,使得经济政策始终围绕着战争动员进行,进一步挤压了民生领域的发展空间。 3. 亚洲大陆的“殖民诱惑”与国内改革的拖延: 对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觊觎,不仅是安全考虑,更是解决国内剩余资本和过剩劳动力的“幻想空间”。本书将分析,正是对海外扩张的依赖,使得统治精英有理由推迟解决国内土地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等根本性政治经济改革。对外攫取成为了对内矛盾的“替罪羊”和暂时性释放阀。 结语:结构性僵化的历史代价 本书的结论是:明治维新构建的政治经济体制,在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时,其内在的精英垄断性、政治僵化性和意识形态单一性,使其失去了自我修正的能力。这种结构性僵化,最终将日本引向了对外全面冒险的深渊,并为日后的历史悲剧埋下了无法挽回的伏笔。我们所审视的,是一个看似快速现代化的国家,如何因其基础结构的设计缺陷,而注定走向自我毁灭的政治经济学案例。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陨落》,脑海中回荡着的是一种深刻的思考。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叙述,更像是一声对战后日本转型道路的深刻诘问。从作者的笔触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批判并存的态度。他并没有简单地歌颂日本的经济成就,而是着力于揭示那些被忽略的、甚至是刻意被淡化的政治经济层面的“陨落”。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勾勒出战后日本政治经济结构中的内在矛盾感到好奇。是何种因素,使得看似强大的国家机器,在某些关键领域,最终走向了与预期相悖的结局?作者是如何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来解读这些错综复杂的现象的?是凯恩斯主义的局限,还是自由市场原则的扭曲?亦或是国家主义干预的负面效应?我相信,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关于日本的故事,它更是一种关于国家转型普遍性规律的深刻洞察,为我们理解当下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境,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评分

《陨落》这本书,从标题上看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不可避免的悲剧色彩。当我在书店里看到它,那一刻就被深深吸引了。我对战后日本的命运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它如何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又在某些方面走上了看似辉煌实则潜藏危机的道路,这其中一定有太多值得探究的细节。《陨落》这个名字,仿佛直接点出了那些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深层问题,暗示着一种未能完全实现的转型,或者转型过程中付出的沉重代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决定日本国家走向的关键时刻,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腾飞,更重要的是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国民心态的变化。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些微妙而又关键的转折点的?是通过宏观的数据分析,还是微观的案例研究?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个角度切入,去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陨落”之处。战后日本的历史,绝非简单的经济奇迹,它背后一定交织着复杂的权力斗争、意识形态的博弈,以及国际格局的影响。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解答,理解那些“失败”的根源,以及它们至今依然存在的历史回响。

评分

当翻开《陨落》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呈现出的宏大叙事所吸引。作者仿佛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用一种深邃的目光审视着战后日本的命运轨迹。它并非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试图去解读那些驱动历史前进的深层力量——政治经济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些决定国家转型成败的关键“节点”的?是政治体制的僵化,经济结构的失衡,还是社会思潮的异变?这本书的标题“陨落”二字,无疑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它告诉我,在这条看似光明的转型道路上,一定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阴影和代价。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时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来为我们揭示那些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真相。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日本的历史,更是一种对国家发展规律的深刻反思,它可能为我们理解当下世界的种种挑战,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

评分

《陨落》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一种沉重的现实主义。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没有对任何一个阶段的日本发展进行简单的美化。相反,作者似乎是带着一种解剖刀般的精准,去深入探究那些促成“陨落”的政治经济因素。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宏观的政治经济理论,与微观的历史事件相结合的?他笔下的“失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坚实的证据和严谨的论证支撑。从战后初期美国的援助与改造,到后来的经济泡沫及其破裂,再到社会结构的变化,每一个环节似乎都与书中揭示的“转型失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零散的事件,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揭示出其背后深刻的政治经济逻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国家的故事,更提供了一个看待国家发展和转型的全新视角,让我们能够更理性、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进程。

评分

《陨落》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历史深层肌理的探索。作者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审视了战后日本国家转型的方方面面。我被书中可能包含的那些对经济政策制定者、政治精英乃至社会文化演变的深刻洞察所吸引。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日本战后历史的细致梳理,来揭示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决策,如何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陨落”之潮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日本历史的考察,它更像是一个寓言,关于任何一个国家在追求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都可能面临的内在挑战和外部压力。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政治经济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见解,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转型的艰辛与复杂,以及那些历史遗留问题对当下仍然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