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是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一生中无法承受的伤痛,而且这种刻骨铭心的伤痛如果没有妥善处理,会紧紧跟随当事人一生,对她或他的人生造成重大且致命的影响。此时如果身边的亲友和师长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辅导技巧,敏感度不够,那么很可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二度伤害。本书作者不仅以专业的角度详细地说明了在儿童丧亲后的各个阶段应该怎样进行哀伤心理辅导,而且引用了她们处理过的许多真实案例和访谈实录。除了对儿童心理的关注,作者也为处于哀伤中慌乱无措的父母提供了实用的建议,指导他们如何寻找合适的心理治疗师、如何进行财务规划。
《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是由美国两位资深的临床心理学家帕迪?格林沃尔?刘易斯博士和杰西卡?G?李普曼共同编写的一本给成年人的指导手册,指导孩子身边的亲友和师长对丧亲的儿童进行哀伤心理辅导。本书从孩子知道父母即将离世开始,说明了孩子在丧亲初期可能出现哪些反应、特别难过的日子应该怎么度过、身边的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能出现的自杀和意外等等,还提供了关于如何寻找合适的心理治疗师、如何进行财务规划等实用的建议。
帕迪·格林沃尔·刘易斯(Paddy Greenwall Lewis),博士,临床心理学家。私人开业超过25年,专精于儿童心理学,建立并运营“失去母亲的女儿支持团体”。
杰西卡·G·李普曼(Jessica G. Lippman),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在芝加哥地区开业超过25年,擅长儿童心理,经常治疗父母亡故的儿童和年轻人,与刘易斯博士一起成立了“失去母亲的女儿支持团体”。
《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我之所以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身边有亲戚的孩子,在不久前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看着那个曾经活泼可爱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眼神中充满了悲伤,我的心也跟着揪紧。这本书,从一个非常独特且充满人文关怀的角度,探讨了儿童丧亲的问题。作者并没有将孩子视为需要被“修理”的病人,而是将他们看作是在特殊时期需要被理解、被支持、被引导的小生命。书中对于“孩子如何理解死亡”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指出,孩子对死亡的理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并且会受到成人观念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用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方式去解释,并且要诚实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即使问题有些令人不安。书中关于“鼓励孩子继续生活”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强调,帮助孩子走出悲伤,并不是让他们忘记逝去的亲人,而是让他们学会带着爱和回忆,继续积极地生活。他建议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去发展新的兴趣爱好,去结交新的朋友,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好。这些建议,并非要孩子“转移注意力”,而是要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按照书中的建议,尝试着与亲戚的孩子分享一些关于“生命中的小确幸”的故事,引导他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虽然过程很漫长,但渐渐地,我能看到他眼中的光芒重新闪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爱和智慧去滋养孩子心灵的书。
评分《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治愈之书”。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理论书籍,也不是那种空洞无物的鸡汤文,而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实用的方法。我之前也读过一些关于儿童心理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缺乏针对性。而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并且充满同理心的方式,描绘了孩子在经历丧亲之痛时的内心世界。作者非常深入地剖析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面对亲人离去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比如,年幼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睡眠问题、食欲不振、或者突然出现一些以前从未有过的坏习惯。而到了学龄期,孩子可能会因为悲伤而影响学习成绩,甚至在社交上变得孤僻。这本书都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分析和建议,帮助家长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允许孩子犯错”的章节。作者强调,在孩子悲伤的时期,他们可能会变得不那么“懂事”,可能会做出一些让家长头疼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责备,而是要理解,这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内心的痛苦。书中还提到了如何用“隐喻”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理解死亡。比如,可以将死亡比作一个漫长的旅行,逝去的亲人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并且会一直在天上守护着我们。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比喻,能够有效地缓解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并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我按照书中的建议,尝试着和自己的孩子分享一些关于生命和死亡的简单道理,虽然他年纪还小,但我能感觉到,他在慢慢地理解,并且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提及“死亡”这个词。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导师,它不仅教会我如何去引导孩子,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关爱自己,如何在艰难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
评分《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辅导的书,它更像是黑暗中伸出的一双温暖的手,触及了我内心最柔软也最脆弱的地方。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看着她和孩子一起经历的种种磨难,我的心也跟着揪紧。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买了它,希望能给我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平实,却又充满了力量。它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心理学术语,而是用一种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方式,讲述了儿童丧亲的复杂性。书中提到,孩子在经历丧亲之痛时,他们的世界会瞬间崩塌,他们的安全感会受到极大的威胁。作者并没有试图去“修复”他们的伤痛,而是强调了“陪伴”的重要性。他建议我们,要允许孩子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悲伤,去表达。有时候,孩子可能不会哭,但他们可能通过画画、通过玩耍来释放内心的痛苦。这本书引导我们去观察,去倾听,去理解孩子们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含义。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如何与孩子一起“告别”。这个“告别”并不是一次性的仪式,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作者鼓励我们,用一种积极而富有创造力的方式,去纪念逝去的亲人。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本纪念册,里面记录着与逝去亲人相关的点滴美好回忆,也可以一起种植一棵树,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延续。这些方法都非常具有操作性,而且充满了爱意。我的朋友按照书中的建议,尝试着和孩子一起做这些事情。刚开始,孩子会很排斥,甚至会发脾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朋友耐心的引导下,孩子开始愿意分享,开始重新找回笑容。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丧亲之痛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是生命中一个巨大的创伤,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最温柔的爱,陪伴他们一起去面对,去疗愈。
评分《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爱与成长的深刻探索。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真正意识到,一个孩子在失去亲人后,内心会经历如此复杂且深刻的痛苦。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温柔而充满智慧的方式,为我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作者不仅仅是一位心理学的专家,更像是一位充满母性光辉的守护者,它用最真挚的情感,与读者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对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如何用积极的视角看待死亡”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回避死亡的残酷性,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在生命的终点找到新的意义。比如,可以将逝去的亲人比作播撒种子的人,他们的爱和精神会永远延续下去,并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些富有诗意的比喻,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孩子对死亡的恐惧,更能够帮助他们建立一种积极的生命观。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与孩子一起建立新的生活连接”的实用建议。作者认为,帮助孩子走出悲伤,并不是让他们忘记过去,而是让他们学会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找到快乐和希望。比如,可以鼓励孩子去发展新的兴趣爱好,去参加集体活动,去与同龄人建立友谊。这些建议,都充满了对孩子生命力的信任和对未来的期盼。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爱与希望也永远不会缺席。它不仅仅是一本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爱去守护孩子,让他们带着勇气和希望,去迎接未来的生活。
评分《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这本书,对我而言,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在我迷茫无助的时候,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如何安抚一个经历丧亲之痛的孩子,一直感到束手无策。总觉得言语苍白无力,行为也显得笨拙。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这一切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同情心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儿童在经历失去亲人这一巨大创伤时的心理反应。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和行为表现,并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允许悲伤的自然发生”的观点。作者明确指出,悲伤并非需要被“治愈”的疾病,而是生命中一种正常的、不可避免的情感体验。我们应该做的,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被理解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悲伤,而不是压抑或掩饰。书中还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表达性治疗”的方法,比如鼓励孩子通过绘画、玩偶表演、或者写故事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将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可视化,从而减轻内心的负担。我按照书中的建议,尝试着与家中的孩子们一起进行一些“情感表达游戏”,比如用橡皮泥塑造不同的情绪,或者画出他们心中“快乐”和“悲伤”的样子。我能感觉到,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去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让我更加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本书,就像一剂温柔的良药,它不仅仅是针对孩子,更是对我自己的一种疗愈。
评分《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迷雾中闪烁的一盏灯,为我指引了方向。作为一个在生活中也曾经历过亲人离世的人,我深知那种无助和悲伤。而当我得知身边有孩子正遭受着同样的痛苦时,我更加希望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找到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父母般的温柔。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悲伤的残酷性,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探讨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和走出这种巨大的伤痛。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为孩子提供选择权”的论述。作者指出,在经历丧亲之痛的孩子,他们会感到自己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感。因此,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他们一些选择权,比如选择墓碑上的照片,或者参与家庭的某个决定,能够帮助他们重新找回一些安全感和掌控感。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与孩子一起“处理”和“转化”负面情绪。作者并不是鼓励我们去压抑悲伤,而是引导我们去接纳它,去理解它。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情绪表达方式,比如让孩子通过绘画、音乐、或者写日记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创造美好的回忆”的章节。作者鼓励我们,用积极的方式去回忆逝去的亲人,关注那些美好的时光,而不是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通过分享逝去亲人的趣事,或者一起做他们生前喜欢的事情,能够帮助孩子将对亲人的思念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面对最痛苦的离别,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希望,并且能够用爱和耐心,帮助孩子重拾生活的勇气。
评分《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的“接地气”和“有人情味”。它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孩子们的深切关爱。我曾经也为如何与经历丧亲之痛的孩子沟通而感到困惑,总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够恰当,担心会加剧他们的痛苦。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又充满爱心的长辈,手把手地教我该如何去做。书中关于“允许孩子表达各种情绪”的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我以前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坚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这本书告诉我,悲伤本身就需要被表达,被看见。孩子可能会因为失去亲人而感到愤怒、沮丧、甚至做出一些“不乖”的行为,而这些,都是他们处理内心痛苦的方式。作者鼓励我们,要耐心地倾听,用支持性的语言回应,让孩子知道,无论他们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我们都会在那里,陪伴着他们。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共同创造纪念仪式”的章节。作者认为,丧亲之痛并非一次性的告别,而是需要一个持续的“纪念”过程。比如,可以定期一起回忆逝去亲人的美好时光,一起制作与亲人相关的纪念品,或者一起参与慈善活动,将爱延续下去。这些充满创意和爱意的建议,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巩固与亲人的情感连接,更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爱是永恒的,生命是充满希望的。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陪伴”的真正含义,也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依然能够用爱和智慧,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评分《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礼物,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用心血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实践指南。我一直相信,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经历丧亲之痛的孩子,更是需要我们格外的关注和支持。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和贴切的方式,描绘了孩子在失去亲人后所经历的复杂情感世界。从最初的震惊、否认,到后来的愤怒、悲伤、焦虑,甚至是对死亡本身的恐惧,书中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建立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的建议。作者强调,在孩子已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依靠时,家中的稳定性和常规性反而能够提供一种无形的安慰。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维持家庭原有的生活习惯,都会让孩子感到安心。书中还提到了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死亡”。作者并没有回避死亡这个话题,而是鼓励家长用诚实而温柔的语言,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去解释生命的终结。书中提供了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比喻,比如将逝去的亲人比作天上的星星,永远闪耀着,看着我们。这些比喻能够有效地缓解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并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连接。我按照书中的建议,尝试着与家中的孩子们分享一些关于生命轮回和爱的永恒的故事。虽然他们还小,但我能感觉到,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在慢慢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爱的珍视。这本书,让我明白,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不仅仅是让他们“忘记”悲伤,更是让他们学会“带着爱”继续前行。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有些沉重的。毕竟,这个主题本身就带着一丝忧伤。然而,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便被它所散发出的温柔和希望所吸引。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触及了儿童丧亲这个敏感而又普遍存在的问题。作者并没有回避悲伤的残酷性,而是直面它,并用充满智慧和爱意的方式,引导读者理解和应对。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年龄段孩子应对悲伤方式的细致分析。比如,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可能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痛苦,更多地会通过行为来展现,比如退行到更小的行为模式,或者出现攻击性行为。而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疑问,甚至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这本书都提供了相应的解读和策略,帮助家长和监护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并给予恰当的支持。书中关于“创造安全空间”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物理上的安静空间,更是指建立一个让孩子感到被爱、被理解、能够安全地表达一切情绪的环境。作者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他们表达出什么样的情绪,无论是愤怒、悲伤、还是困惑,都不会被评判或拒绝。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故事疗法”的介绍,鼓励家长通过编织关于逝去亲人的故事,或者鼓励孩子画出他们对亲人的思念,来帮助他们构建积极的记忆,并逐渐接纳现实。这些方法都非常实用,并且能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会让孩子感到额外的压力。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意识到,在孩子最脆弱的时候,陪伴和理解比任何物质上的安慰都来得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黑暗中为我点亮的一盏灯,让我看到了走出困境的希望。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为那些正在经历生命中最艰难时刻的孩子们量身定做的,我真是太庆幸能发现它了。当我第一次看到《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这个书名时,我的心就被深深地触动了。我有一个侄女,她的父母在一场意外中离开了,留下了年幼的她,看着她日渐消沉,我这个做姑姑的心疼极了,却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买下了这本书,希望它能给我一些指引。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中的语言温暖而充满力量,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更多的是一种温柔的陪伴和理解。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孩子在经历丧亲之痛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绪和行为,比如突然的愤怒、退缩、失眠、甚至是对死亡的过度恐惧。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家长和监护人去应对这些挑战。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允许孩子悲伤”的章节,它强调了不压抑、不强迫孩子“坚强”的重要性,而是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被理解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悲伤。书中还提到了如何与孩子一起回忆逝去的亲人,用积极的方式去纪念他们,而不是沉浸在痛苦中。我按照书中的建议,尝试着和侄女一起整理她妈妈的照片,一起做她妈妈生前最喜欢的点心。一开始,她很抗拒,但慢慢地,她开始愿意和我分享关于她妈妈的点滴回忆,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处理悲伤,它更像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以爱和耐心去守护孩子心灵的指南。它让我明白,悲伤并不是一个需要被“治愈”的疾病,而是一个需要被理解、被陪伴、最终会被时间温柔抚平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手足无措的旁观者,而是能够成为侄女身边坚实的依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