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研究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红 著
图书标签:
  • 行政复议
  • 行政诉讼
  • 衔接机制
  • 法律适用
  • 程序研究
  • 救济途径
  • 行政法
  • 公共管理
  • 法学
  • 争议解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726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049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22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法学学者、学生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研究》将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界定为功能衔接、程序衔接、实体衔接三个方面。

内容简介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研究》将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界定为功能衔接、程序衔接、实体衔接三个方面。针对我国两种制度的衔接现状,作者提出三个方面建议:一是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功能衔接的路径选择;二是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的完善思路。一方面,应以自由选择为主,统一复议前置的法律规定,明晰复议前面是行政复议申请程序与行政诉讼起诉程序衔接模式的选择。另一方面是行政复议审查程序与行政诉讼审判程序的对接;三是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实体衔接的具体建议:一,受案范围衔接的进路分析。第二,当事人资格衔接的对策探讨。第三,审查标准衔接的措施探究。,第四,法律适用衔接的若干建议。

目录

摘 要 1

绪 论 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4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7

四、创新与不足 11

第一章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概论 14

第一节“衔接”的界定 14

一、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概念 14

二、“衔接”的含义 17

三、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的范围 21

第二节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的价值分析 28

一、理论价值——建立大行政救济理论体系 28

二、实践价值——优化解纷资源 32

第二章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需要衔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42

第一节 理论基础 42

一、分权理论 42

二、权力制约理论 49

三、诉权理论 54

四、司法最终裁决理论 58

第二节 实证分析 62

一、案例引出 62

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实务中亟待解决的衔接问题 66

第三章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关系横向比较 72

第一节 域外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关系综览 72

一、域外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关系梳理 72

二、域外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关系的主要特点 91

第二节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程度的决定因素 99

一、宏观因素——政治体制 100

二、微观因素——案件特点 105

第四章 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现状分析 110

第一节 功能衔接现状梳理 111

一、基本概念厘清 111

二、行政复议的功能 116

三、行政诉讼的功能 123

四、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功能定位不统一的负面影响 130

第二节 程序衔接述评 132

一、行政复议申请程序与行政诉讼起诉程序衔接模式

述评 132

二、行政复议审查程序与行政诉讼审判程序衔接问题

厘清 140

第三节实体衔接问题的规范分析 146

一、受案范围不衔接的主要表现 146

二、当事人资格衔接问题梳理 156

三、审查标准衔接亟待明确的问题 160

四、法律适用衔接不畅的表现 163

第五章 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机制的修正 166

第一节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功能衔接的路径选择 167

一、行政复议制度的功能定位 167

二、行政复议功能定位引发的改革争议 177

第二节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的完善思路 190

一、行政复议申请程序与行政诉讼起诉程序衔接模式的

选择 190

二、行政复议审查程序与行政诉讼审判程序的对接 200

第三节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实体衔接的具体建议 215

一、受案范围衔接的进路分析 216

二、当事人资格衔接的对策探讨 230

三、审查标准衔接的措施探究 246

四、法律适用衔接的若干建议 252

结 论 259

参考文献 262

后 记 277


精彩书摘

  摘 要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我国解决行政争议的法定制度,理应成为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但是,近年来行政纠纷信访案件居高不下,出现了“大信访、中诉讼、小复议”的行政争议解决局面。法定制度不能发挥预期的功效,现实困境倒逼对制度自身的反思,在完善两部法律相关制度的过程中,不应再单打独斗,而应在认真审视这两种制度的定位设计的基础上,从彰显制度自身优势的角度,以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的,调整各自为政的立法思路,基于协同并进的主导思想来完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关系。

  本书将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界定为功能衔接、程序衔接、实体衔接三个方面。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是否科学衔接,既关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理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建立大行政救济理论体系,对于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制度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优化解纷资源。为了促使理论和实务部门对两种制度的衔接形成共识,本书一方面就分权理论、权力制约理论、诉权理论、司法最终裁决理论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中的体现进行探讨和研究,进一步奠定了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需要衔接的理论基石。另一方面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在程序衔接、受案范围衔接、当事人资格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了两种制度需要衔接的现实紧迫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和梳理域外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关系的特点,探究域外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程度的决定因素,为客观全面分析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现状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为功能定位的不衔接,程序衔接问题较多,实体规定脱节严重等。基于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需要衔接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以域外经验为参照,针对我国两种制度的衔接现状,修正的思路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功能衔接的路径选择。在强调解决行政争议的同时,还应当正视功能的多元化,行政复议制度的功能定位需坚持个性化发展。二是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的完善思路。一方面是行政复议申请程序与行政诉讼起诉程序衔接模式的选择,结合现行立法的规定,参考域外做法,我国应以自由选择为主,统一复议前置的法律规定,明晰复议前置的标准,走出复议前置认识误区,在坚持司法最终审查原则的前提下,逐步取消相对终局的规定,明确绝对终局的标准。另一方面是行政复议审查程序与行政诉讼审判程序的对接,具体思路为:根据不同的行政复议审查程序确定不同的行政诉讼审查标准,以行政诉讼审查标准倒逼行政程序的完善,推动行政程序法治进程,激发行政主体规范行政行为的动力。三是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实体衔接的具体建议:第一,受案范围衔接的进路分析。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衔接一方面应当实现法律概念之间的统一,并正视采用统一的行政行为概念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在肯定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应当保留行政复议在解决内部行为、自由裁量行为、终局裁决行为等领域争议的特色。第二,当事人资格衔接的对策探讨。当事人资格衔接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尽快解决立法中当事人资格的脱节问题,二是论证并跟踪了解修订后的《行政诉讼法》规定复议维持后行政复议机关为被告的利与弊。第三,审查标准衔接的措施探究。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审查标准衔接中首先需要对超越职权与滥用职权的界定、正当程序与法定程序的关系等有关问题加以明确,以实现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审查标准的对接。另外,正视行政复议在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以及合理性审查的程度两方面的特殊要求。第四,法律适用衔接的若干建议。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中法律适用的衔接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理清行政执法与行政救济中法律适用的差异,客观认识行政法法源的范围,统一立法之间的规定,赋予人民法院对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的权力。

  综上,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的后立法时代,法律的修改和完善不宜单兵突进,在大行政救济体系的框架内,整合解纷资源,实现行政救济立法之间的衔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应有之义。

  ……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为您构思了一份关于《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行政法学、诉讼程序以及法律制度的交叉与融合,力求深入、详实,且不提及您原书名。 --- 法律前沿观察:行政法制中的程序正义与实体保障 导言:现代国家治理与法治体系的基石 在构建现代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关键指标。行政活动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规范化、透明化和可问责性,直接关乎公民权利的实现与社会秩序的稳定。本书并非针对某一项具体法律制度的个案分析,而是立足于宏观视角,对我国行政法制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两大支柱——行政争议的内部救济途径与外部司法审查机制——如何协同运作、形成合力,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学理探讨与实践考察。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公正、有序的行政争议解决生态系统? 这一系统的构建,不仅要求对传统理论进行批判性继承,更需要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作出前瞻性回应。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行政争议的解决,本质上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动态平衡的体现。 第一部分: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演进 本部分首先对行政争议的发生根源、法律性质及其在法治国家中的功能进行了奠基性的梳理。 一、行政争议的内涵界定与司法能动性 行政争议不再被简单视为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对立,而是现代社会复杂利益冲突在法律框架内的投射。我们深入探讨了行政行为的法律属性、事实认定标准以及裁量权的边界,特别是对“合法性审查”与“合理性审查”的理论张力进行了剖析。 (一)从“不干预主义”到“司法能动”的转变: 考察了司法机关在审查行政行为时,如何平衡对行政机关专业性和效率的尊重,以及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重点分析了最高人民法院近年来对特定类型行政行为(如抽象行政行为、不作为的司法审查)态度的演变,揭示了司法审查权限边界的拓展趋势。 (二)程序正义在争议解决中的核心地位: 法律程序的公正性是实体结果正义的前提。本部分详细论述了听证权、告知义务、证据开示等核心程序保障如何在行政裁决和司法审判中得以落实,并对比了不同法律体系下对程序瑕疵影响的评价标准。 二、内部救济的职能定位与功能再造 行政争议的内部救济,作为国家机器自我修正的第一道防线,其效能直接决定了进入外部司法程序的案件数量与质量。 (一)内部审查的法定逻辑与实践悖论: 分析了内部复议制度设立的初衷——即减轻司法负担、发挥行政机关的专业优势。然而,实践中存在的“自己纠正自己”的公信力困境,以及层级审批带来的效率损耗,构成了对现有制度的严峻挑战。 (二)复议裁决的说服力与约束力研究: 探讨了复议决定在法律文书制作、说理深度、事实认定标准等方面应达到的专业水平。一个高质量的内部裁决,应当具备堪比甚至超越初审法院判决的说服力,从而实现对行政行为的有效事前过滤。我们还分析了内部裁决对下级机关的指导和约束效力,特别是其在行政体系内部的示范作用。 第二部分:外部司法审查的边界拓展与深度介入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环节,分析了司法审查如何成为保障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以及其审查范围的不断深化。 一、行政诉讼的“请求基础”与“诉由”界定 司法审查并非对所有行政行为的全面复盘,而是受到诉讼请求和诉讼理由的严格限制。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原告提起诉讼时,如何精准界定其主张的侵权行为类型(确认违法、撤销、给付或责令履行)。 (一)“起诉不能”的边界与司法救济的盲区: 梳理了法律明确规定不得起诉的行政行为类型(如内部决策、纯政策性决定等),并探讨了在这些领域,公民权利受损后,司法救济的缺位状态及其可能的理论填补路径。 (二)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差异化: 对比了行政机关和法院在对同一事实进行认定时,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司法机关在审查过程中,应如何运用“证据开示”和“专家辅助”等机制,有效弥补行政机关在证据收集和事实认定上的不足,是本部分探讨的重点。 二、司法审查的量化标准与“高度自治”领域的审慎介入 司法审查权力的行使,必须保持审慎,尤其是在涉及公共政策、经济调控、社会管理等具有高度行政裁量空间的事项上。 (一)公共政策领域的司法克制: 系统考察了法院在审查涉及公共利益平衡、资源配置等“自由裁量权”较高的领域时,所采取的审查模式。这包括对“明显不当”的界定,以及如何避免司法权对行政部门专业决策权的过度干预(即司法审慎原则的实践应用)。 (二)判决的类型与导向: 详细分析了不同判决类型(如撤销判决、确认违法判决、判令履行判决)对行政机关行为的实质性影响。特别关注了具有指令性内容的判决,如何实现对特定行政行为的修正,并对未来同类行为产生规范效应。 第三部分:制度衔接:构建协同共治的争议解决闭环 本书的价值核心在于对“衔接”这一动态过程的深入解构。衔接不仅仅是案件的流转,更是制度逻辑的平稳过渡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 一、程序衔接中的信息流转与证据互认 案件从内部救济程序转入司法诉讼程序后,信息的不连续性往往成为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一)内部审查材料的司法采纳问题: 探讨了行政复议机关的审查笔录、听证报告、内部调查证据等材料,在进入法院后,其证明力应如何被认定。如何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证据交接机制,确保程序转换的平滑和证据的连续性。 (二)当事人“路径依赖”与程序选择的考量: 分析了当事人基于对不同程序效率和结果的预期,如何选择先申请复议后诉讼,或直接提起诉讼。制度设计应当如何引导当事人进行最优化的程序选择,避免“程序空转”。 二、实体规则的统一与价值导向的协调 衔接的最高目标是确保行政争议在整个解决过程中,实体法的适用和价值判断保持基本一致性。 (一)相同侵权事实下的结果一致性要求: 强调了在相似的行政事实面前,内部救济与外部救济应得出趋同的法律结论。如果复议机关认为行政行为合法,而法院认定违法,这种巨大反差将严重损害法治的公信力。本书提出了对内部裁决质量进行量化评估的初步设想。 (二)协调司法审查中的“谦抑”与行政内部的“纠错”: 探讨了如何平衡法院在审查时表现出的谦抑姿态与行政机关在自我纠错时应采取的积极姿态。理想的衔接状态是,内部救济成为法院审查的有力支撑,而非审判的障碍或重复。 结语:面向未来行政法治的制度展望 本书最后展望了在深化依法行政、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的背景下,行政争议解决机制面临的新挑战,如数字化证据的效力认定、跨层级协作的法律机制构建,以及在重大突发事件中行政行为的快速司法审查路径等。本书的研究成果旨在为立法者、司法者和行政管理者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的制度建议,以期构建一个更为成熟、更具韧性的法治保障体系。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的目光停留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研究”这个书名上,脑海中立刻涌现出许多关于“流程再造”和“效率提升”的想法。在现代社会,任何一项制度的生命力,都离不开其内在的顺畅性和外在的有效性。行政复议作为一种“内部”的自我纠错机制,与行政诉讼这一“外部”的司法审查,看似平行,实则应该有着内在的联系。我猜想,这本书会重点探讨这种“联系”的实质,以及如何才能将这种潜在的联系转化为实际的“衔接”。比如,如何避免行政复议成为行政诉讼的“前置门槛”而实质上形同虚设?又如何让行政诉讼的判决,能够更有效地约束和引导行政复议的未来实践?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否会从比较法的角度,借鉴一些国际上先进的行政争议解决模式,并思考如何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构建一个更加高效、便捷、公正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联动机制。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如何让公民在遭遇不公时,能够获得更及时、更有效的救济,所进行的一次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其标题中蕴含的“衔接”二字所吸引。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很多时候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制度,而在于制度之间的配合是否默契,流程是否顺畅。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这两个本应是公民寻求行政救济的重要途径,但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听到关于它们之间“脱节”、“冗余”甚至“相互掣肘”的讨论。这本书,我想象它会深入剖析这种“脱节”的具体表现,比如,行政复议的结论是否对后续的行政诉讼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行政诉讼在审查复议决定时,又应该采取怎样的审查标准?我更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思路,来构建一个更加紧密、高效的“前置”与“后置”联动模式。比如,是否可以探索在特定类型的案件中,将行政复议的某些功能前置到行政诉讼的审查程序中,或者反之,让行政诉讼的某些原则性裁决能够引导行政复议的方向?作者的笔触,或许会带我们穿越繁复的法律条文,直击那些影响公民权利实现的核心环节,并尝试为打破制度壁垒,优化救济流程,提供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让公民在遭遇不公时,能够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运作和公民权利保障的严肃议题,光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这两个词汇的并置,就立刻勾起了我对法治国家如何自我纠错、如何回应民众质疑的思考。我猜想,本书的作者一定对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有着深入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我特别好奇的是,在实际操作层面,这两个看似独立的程序是如何相互衔接,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真正地解决公民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矛盾。书中是否会探讨在程序设计上,如何避免行政复议的“内部消化”倾向,以及行政诉讼如何更好地介入和监督,从而形成一个更具韧性、更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案例,公民在遭遇不公正行政行为时,往往在复议和诉讼之间感到迷茫,不知该如何选择,或者即使选择了,也可能面临程序上的困境。这本书,如果真的能够阐释清楚这两个环节的逻辑关系,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衔接路径,那将是对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一大贡献。我想象中,书中或许会引用大量的案例分析,剥丝抽茧地揭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革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个“闭环”的形象。行政管理是一个持续反馈和调整的过程,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在我看来,正是这个闭环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节点。我推测,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这两个制度各自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在探讨它们之间如何形成一个有效的“反馈回路”。例如,公民在提起行政诉讼时,如果能够基于此前行政复议的审查过程,有更清晰的案件脉络和事实依据,那么诉讼的效率和公正性无疑会大大提升。反之,行政复议在进行审查时,如果能够借鉴行政诉讼的既有判例和法律解释,其结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将更为坚实。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互动”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强化这种互动,使其成为提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强大动力。或许,作者会从理论的高度,探讨不同法域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方面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改革建议,为构建一个更加成熟、完善的法治框架贡献智慧。

评分

书名中的“衔接”二字,让我联想到了一幅精密的齿轮咬合图。在行政管理和司法审查的体系中,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就像是相互连接的两个齿轮,它们的顺畅运转,直接关系到整个体系的效能。我比较关注的是,本书是否会深入研究这两个齿轮之间“咬合”的实际情况,包括它们在衔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空转”、“卡滞”甚至“逆转”。比如,行政复议的审查范围是否会影响到行政诉讼的审理,或者行政诉讼的判决又会对行政复议的实践产生怎样的引导作用?我期待书中能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在不同类型的行政争议中,复议和诉讼是如何相互作用,又是如何影响最终的处理结果的。或许,作者还会提出一些创新的方法,来优化这种衔接,比如,建立更加畅通的信息共享机制,或者在某些特定领域,尝试实现程序上的“并联”或“串联”,以期在最大限度上提高行政争议解决的效率和公信力。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我国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一次深刻审视和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