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至少要准备三样东西:米饭,是为了书中的菜香;茶水,是为了书中的清谈;纸巾,是为了书中的浓情。
彩宣特种纸软精装,四色印刷,一本带感的饮食名作。
《味蕾的乡愁》是饮食文化名家谈正衡的作品集,全书分为“珍馐”“野味”“乡气”“食间”“时鲜”“酒风”六部分。其中“珍馐”主要涉及一些看起来制作复杂,需要手艺的菜品,食材的不易寻找也是选编的标准;“野味”和“乡气”描绘的是乡土气息浓厚的农家美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吃到的饮食。“时鲜”主要记述鱼类、贝类等具有一定时间条件限制的美食;“食间”与“酒风”主要描绘了江南地区的饮食文化以及人们在吃的过程中体味到的人情冷暖。书中几十篇文章描绘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回忆和味道,由此引发的体悟和思绪,或许比我们的人生路更绵延和深远。
谈正衡,出生于长江边,讨生活于长江边。下过放,行过船,捕过鱼,业过医,教过书,做过文化馆创作辅导员和县委机关干部,上世纪90年代初入职某都市晚报任专副刊业务总监二十余年。本是江南老饕客,浮生为食不为诗。缘于江南,耽于口腹,近年出版多部写食畅销书。另有寄怀田园之“江南记忆”系列书多部,亦深受读者喜爱。
谈正衡先生这本关乎饮食的书,犹如暮春江南的清华水木,恰似雨丝风片的水乡风情。无论是村落里的炊烟,闾巷中的香味,直到时令的出产,应时的江鲜,都只有在江南才能体味其中的韵致。作者的文笔是平缓直白的,没有矫揉造作,读来舒服自然,会与喧嚣的世态,浮躁的心境形成很大的逆差,让读者得到一种少有的宁静。普通人,平常菜,淡然心,我想,这或许是本书的特点,也是具有更多亲和魅力的所在。
——赵珩
一部非常下饭的书,一部勾起回忆的书,一部充满温情的书。
旧时光中的江南,总是伴着鱼米香,流入水波荡漾的船舱,在舌尖碰触青花汤碗的一刻,几辈子的味道就被一饮而尽了。
“清明螺,赛老鹅。”是说清明时螺蛳大补,且味美。这个时候的螺蛳刚由冬眠中醒来,少泥腥气,基本上无子,用姜丝喷酒爆炒,放少许水磨红辣椒,再撒上些葱花,那种紧结而又柔嫩的螺蛳肉,滋味实在不错。亦有以葱头椒丝爆炒,喷酒加糖,再倒上少许红酱油,后加宽汤,汤一开即出锅,这种做法比较清淡,着力突出螺蛳自身的鲜味,不仅螺蛳好吃,汤也鲜美,鲜美的汤里还含有缕缕沼泽的清凉气息。若是讲究的,将螺蛳连壳焖,佐以火腿丁、鲜笋条、东北茸耳、鲜辣椒丝和姜丝,让它们都淹在汤里,弄成咸鲜口味,则是仿制江浙那边餐馆里算得是豪华之作的“上汤螺蛳”了。
事实上,螺蛳在圩乡,根本算不上是一道菜。打撒网的,拉拖网的,用耥网推虾子的,经常连泥带水将螺蛳弄上来,这里一堆,那里一堆,也没见谁来拾取。初夏天,走在乡下的水塘边,水面是随风翻卷而下覆的荷叶,还有慈菇叶,水底是隐约可见的披纷的水草,这些水草和插在水底的荷叶杆上,附着螺蛳历历可数,有时能看清它们结成长长一串缓慢爬行,伸手即可捞上来一捧。
倒是在我离开家乡出外工作后,吃螺蛳的机会反多了起来。除了在餐馆里点菜时来一盘,不过事先要看好:一要新鲜,二要干净,偶尔也从菜场买回现成螺肉(那是螺蛳烫过后把肉挑出来)自家烧。螺蛳炒韭菜,是最易拿出手的。三月的螺蛳对三月的新韭,犹似好心情对好天气,清新鲜美,自可想象。只是这螺肉不是那么容易洗净,里面常常夹杂着一些鳞盖片、尾肠和草屑,最好放淘米水中洗,淘米水去腥去黏,且能让螺肉变嫩。螺肉下锅爆炝,火候一定要掌握好,既要炒透入味,又不使过老难嚼。
街头常有卖五香螺蛳的。通常是推个小车,车上焐个煤炭炉子,炉子上垛只大号钢精锅,里面是热腾腾香喷喷的五香螺蛳,红尖椒和乌黑桂皮杂在其中胜过鲜艳广告。有一次,我仿其法,买来一堆青壳螺蛳家来做。先将螺蛳放在清水里养两三天,漂几滴生菜油让螺蛳吐脏。待灰色棉絮状的秽物吐尽,淘净外壳再用老虎钳子一个个剪去螺尾,放油锅喷酒爆炒,加入姜、蒜头、盐、糖、红椒、五香和少量水,五六分钟后起锅撒上葱花就上桌了。其诀窍,务要使汤少,成粘黏状,螺蛳才入味。
螺蛳最好吸着吃,这样螺蛳壳里的螺肉和汁同时吸进嘴里,味道特别丰满滋润。拿牙签挑虽然方便,口味却差多了。螺蛳要剪去后壳,两头通风才能吸得动。吸螺蛳和嗑瓜子一样,是个技术活,吸时用力不可猛,猛吸就把螺蛳屁股里的屎肠子也吸进嘴里了,要吸得恰到好处,让螺蛳头进嘴,牙尖轻轻把后半截截住,舌尖裹住一吮,整个螺肉便裹挟带着鲜美的汤汁轻轻滑出。若是吮不动时,可用筷子头将螺肉往里抵一抵,抵松动了,再一吮就出来了。有人一双筷子将一盘螺蛳吃得烟消云散,清清爽爽,手根本不需碰螺蛳。也常有人戏谑说吃螺蛳像接吻,吃螺蛳多的人,接吻的功夫一定不会差。更有邪乎的,据说吃“上汤螺蛳”的高人,如果他要嘬口用力一吐,螺蛳壳能噗的钉入门板上,简直如同武侠小说中杀人于无形的独门暗器!尤佩服浙人吮吸螺蛳的本事和吮吸钞票的本事一样了得,但不知他们是否还记得自己乡土岁月时的民谚:“毛豆剥剥,螺蛳嘬嘬……”他们彼时的人生惬意,也就不过如此吧。
在街头,那些嘴馋的吊带衫女孩,常常买它一块钱两块钱的,拿个塑料袋或硬饭盒子一装,卖螺蛳的人再送上几根牙签,然后不甚文雅又不顾环境卫生地边走边吃。自然,也有三两衣衫上品相的女孩子,先寻到湖边一处长椅相向对坐下来,铺一方餐巾纸收拢螺蛳壳,翘着染有蔻丹的兰花指,边挑边吃,巧笑倩兮,路人为之侧目,尤觉花草生情。
夏夜,于习习凉风中选一大排档,炒上一盘螺蛳、一盘龙虾,要上几瓶冰镇啤酒,再打手机叫来一友,对坐着便能将不尽的话题聊到深夜,不失为一祛暑快事。但有时不幸会遭遇一颗晦气的“炸弹”,正说着或听着时,这里用力一吮吸,“呵……”喉嗓眼里如同给噗的捣了一拳,“呸!呸!”真正是臭到肚肠根里去了。于是赶紧用杯子里剩余的啤酒漱口,高声叫来老板,老板一个劲地点烟赔笑脸,连说再免费送上两瓶冰啤。摇一摇头,想想算了,人一生不就这样嘛,顺也好背也好,总少不了有几桩霉事臭事搅搅局的……于是就结账,就挥别朋友趿拉着拖鞋踉跄走人。
这本书,我推荐给那些真正懂得食物背后情感的人。它不像是一本菜谱,告诉你如何烹饪,更不像是一篇游记,带你去远方。它更像是一次深入内心的探索,通过味蕾,去触碰那些关于“家”的、关于“过去”的、关于“人情”的点滴。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怀旧的氛围,然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过往的珍视,却能轻易地打动人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逢年过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的场景。那些细微的动作,那些简单的对话,都充满了温暖和力量。那种感觉,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丰盈。我想,这或许就是“乡愁”的真正含义吧——它不单单是地理上的“家”,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归属,一种在喧嚣都市中,渴望找到的那份宁静和踏实。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或许平淡,但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醇厚和芬芳。
评分当我拿起《味蕾的乡愁》时,我预设了很多可能,也许是关于某个地方的特色小吃,也许是某种失传的烹饪技艺。然而,阅读的过程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描绘了食物与人、食物与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他没有像许多美食评论者那样,去追逐新奇的食材或复杂的烹饪手法,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最寻常、最朴素的味道。这些味道,或许是我们每个人童年记忆里都曾出现过的,是家庭聚会时桌上必不可少的,是某个特定季节才能品尝到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母亲的手艺”的描述所打动。那种用爱和耐心烹饪出的食物,即使是最简单的食材,也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美味。我回想起自己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那份温暖,那份付出,仿佛通过作者的文字,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和肯定。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食物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物质,更是承载情感、维系亲情的载体。
评分刚拿到《味蕾的乡愁》时,我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市面上关于美食的书籍浩如烟海,大多数无非是食谱的堆砌,或是对高端菜肴的华丽辞藻描摹。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朴实”的姿态,悄然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欣赏作者那种不加雕饰的叙事风格,没有刻意卖弄的文采,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只是娓娓道来,仿佛是一位久违的老友,在分享他一路走来的故事。他笔下的食材,不再是冰冷的、匿名的,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比如,那道描写家乡腌菜的章节,从选料、腌制的过程,到最终端上餐桌时的那份酸爽,无不透着生活的智慧和岁月的沉淀。我读着读着,仿佛闻到了那股熟悉的、带着点儿辛辣的清香,那是我记忆深处,餐桌上永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中的一些段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就是站在我的身边,替我说出了那些藏在心底的话。这种“懂”的感觉,在阅读中是极其难得的,它让阅读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一种灵魂的交流。
评分这本书,我大概是在一个雨后的午后翻开的。那天阳光正好,窗外有海子的诗句在低语,而手中的这本《味蕾的乡愁》则像一股暖流,缓缓注入心田。我并非专业的美食评论家,也不是深谙文学创作的学者,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一个偶尔会对某种味道、某种场景产生深深眷恋的人。拿到这本书时,它轻盈的纸张和雅致的装帧就让我心生好感。翻开扉页,并没有立刻被大段大段的文字包围,而是几幅意境悠远的插画,寥寥几笔,勾勒出那些遥远而亲切的画面,仿佛预告着一段味觉的旅程。我尤其喜欢其中描绘的关于儿时小镇巷口那家老字号点心铺的片段,那酥脆的饼皮,那内馅儿的清甜,甚至连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的油香,都仿佛被作者捕捉得恰到好处,跃然纸上。我合上书,闭上眼睛,脑海里竟然清晰地浮现出小时候围在灶台边,看奶奶忙碌的身影,那种纯粹的快乐,伴随着食物的香气,是如此鲜活。这本书,它不只是关于食物,它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门,门后是无数被时光掩埋的记忆碎片,被作者用文字和情感串联起来,让我得以重新拾起,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我承认,在翻阅《味蕾的乡愁》之前,我对于“味蕾”和“乡愁”这两个词的关联,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我以为,乡愁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一种对故土的思念,而味蕾,仅仅是对食物的感知。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在了一起,让我看到了食物是如何成为连接我们与过去、与家乡、与亲人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纽带。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伤的情绪,而是用一种平和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描绘了食物所带来的温暖和慰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季节的味道”的描写,那些随着四季更迭而变换的食材,那些只有在特定时节才能品尝到的美味,都唤醒了我对时光流逝的感知,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原来那些看似平凡的食物,承载了如此厚重的情感,它是我们心灵深处的锚点,是我们在漂泊生活中,最坚实的依靠。
评分很厚的一本书嘛,慢慢看
评分包装完好,京东活动价格确实便宜。
评分包装完好,京东活动价格确实便宜。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不错,纸张还算可以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包装不错,京东送的也很快。
评分非常漂亮的书,内容也很好
评分喜欢的作者 文笔细腻有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