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政治孤立——新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政治哲学转向

走出政治孤立——新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政治哲学转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应奇 著
图书标签:
  • 法兰克福学派
  • 政治哲学
  • 西方马克思主义
  • 批判理论
  • 后结构主义
  • 文化研究
  • 社会理论
  • 政治思想
  • 现代性
  • 启蒙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816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9199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立足于世界范围内“政治哲学转向”的视野,应奇主编的《走出政治孤立(新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政治哲学转向)》在探究法兰克福学派的法治国理论传统、阐发哈贝马斯法权哲学的智识背景和规范蕴涵的基础上,分别从伦理生活的民主形式与民主的伦理生活形式、正义理论的批判与批判的正义理论、政治哲学中的团结与团结的政治哲学三个方向和维度全面阐述了新法兰克福学派“走出政治孤立”的理论建构,并尝试从内在的视角构想了哈贝马斯与孔子之间的可能对话,凡此均构成了中文语境下新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之再出发的崭新努力。

作者简介

应奇,浙江诸暨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概念图式与形而上学》《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古典革命风月》《生活并不在别处》《理智并非干燥的光》,主编《当代政治哲学名著导读》和学术译丛多种。

目录

导论 走出政治孤立?
第一章 “民主体制中的政治学”:权力、自由与自然法的三重奏
一、“世所罕见”的法兰克福学派学者
二、中道之权力
三、全面之自由
四、圆融之自然法
第二章 哈贝马斯智识生涯中的政治意识与政治无意识
一、引言
二、1945年:不仅有纳粹崩溃,还有被扭曲的德国思想传统
三、1968年:除了左派法西斯,还有右派保守主义
四、1989:“两德统一”“宪政爱国主义”与欧盟一体化加速
五、结语
第三章 论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建筑学的法权定位
一、引言
二、道德与法律在实践理性建筑学中的从属性互补关系
三、法律与道德在交往理性建筑学中的同源性互补关系
四、结语
第四章 论规范遵循之可期待性的理性基础
一、引言
二、何谓伦理学的应用问题
三、规范应用的情境合适性
四、规范遵循之可期待性的理性基础
五、结语
第五章 从伦理生活的民主形式到民主的伦理生活形式
一、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
二、新法兰克福学派之介入与转向
三、黑格尔与托克维尔之互释
四、在哈贝马斯与罗尔斯之间
第六章 从正义理论的批判到批判的正义理论
一、当代正义理论之批判
二、自由的谱系
三、消极自由的社会机制及其超越
四、反思的自由的社会机制及其超越
五、在现代社会实现自由
六、何种之正义?
第七章 从政治哲学的团结到团结的政治哲学
一、团结问题在当代政治哲学中的出场
二、一种团结的政治哲学
三、结语
第八章 在哈贝马斯与孔子之间对勘的一种可能路径
一、引言
二、神话的特征
三、从语义学到语用学
四、兼容可错性:一种实在论的方案
五、附论:哈贝马斯还是孔子?
代跋 新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之再出发
《重塑公共领域: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社会转型》 简介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社会思潮激荡的当下,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理论工具,来审视现代社会的种种困境,并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重塑公共领域: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社会转型》一书,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深入剖析现代社会结构性弊病,并探索其可能出路的思想力作。它不仅是对新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思想资源的梳理与呈现,更在于其对这些理论遗产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应用,为我们理解和介入复杂的社会现实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框架。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新法兰克福学派各位学者的观点,而是致力于揭示其思想体系中内在的逻辑脉络与核心关切。新法兰克福学派,作为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传统的重要学术流派,继承并发展了其对资本主义晚期社会、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深刻批判。然而,与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宿命论式的悲观不同,新一代的学者们在保持批判精神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了理论的可能性,试图在既定的社会结构中寻找解放的空间与变革的动力。 核心议题与理论维度 《重塑公共领域》一书着重探讨了新法兰克福学派在以下几个关键维度上的理论贡献: 1. 公共领域批判与重建: 哈贝马斯作为新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其关于“公共领域”的理论是本书着力展开的重点。本书详细阐述了哈贝马斯对历史上理性协商、公众舆论形成与民主运作的“公共领域”的经典描绘,并深刻分析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商业化、政治权力的介入以及市民社会空间的萎缩,这一理想的公共领域是如何遭受侵蚀、退化的。书中不回避对“公共领域”被“虚伪的公众舆论”所取代,或者被“私人利益”所操控的现实的尖锐批判。 然而,本书并非仅止于批判。它更进一步,深入挖掘了新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如何在当下环境中“重建”或“重塑”公共领域的努力。这涉及到对新的传播技术(如互联网、社交媒体)可能性的辩证考察,以及如何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重新构筑一个能够促进理性沟通、包容多元声音、并有效影响公共决策的“第二公共领域”。本书将详细讨论,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公民参与、以及对媒介伦理的重塑,来抵御公共领域的侵蚀,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2. 现代性批判与合法性危机: 新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其前辈对现代性内在矛盾的深刻洞察。本书将深入剖析,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理性如何异化为工具理性,技术逻辑如何压制人文关怀,以及这种工具理性的扩张如何导致社会整体的“失范”与“异化”。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关注新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国家“合法性危机”的分析。在后福利国家时代,随着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以及传统意识形态的衰落,国家如何维持其统治的合法性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本书将分析,当国家过度依赖技术性管理、经济增长导向的政策,而忽略了社会正义、民主参与和文化价值时,它如何面临着来自民众的质疑与挑战。书中将探讨,新法兰克福学派如何通过对“合法性”的社会建构性理解,来揭示当前政治制度的内在张力,并为寻求更加民主、更具包容性的政治合法性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3. 多元文化主义与身份政治的辩证审视: 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里,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和回应身份政治的兴起,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本书将从新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出发,对多元文化主义和身份政治进行一番辩证的审视。 书中将呈现,新法兰克福学派如何认识到,对少数群体权利的尊重和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是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的必要条件。他们可能会批判那些忽视或压制少数群体声音的单边文化或主流文化。然而,与某些简单化的论调不同,新法兰克福学派也可能对身份政治的某些倾向持审慎态度,例如,当身份政治过于强调群体间的隔阂,甚至导致碎片化和互相敌视时,它可能无意中削弱了构建更广泛的社会团结与共同体意识的可能性。本书将探讨,新法兰克福学派如何试图在承认和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寻找能够促进社会整合、实现跨群体对话与合作的路径,避免身份政治走向极端,导致社会的分裂。 4. 全球化、新自由主义与反抗的可能性: 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一体化和新自由主义的扩张,深刻地重塑了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本书将深入分析,新法兰克福学派如何批判新自由主义逻辑对社会公正、公共福利以及民主程序的侵蚀。他们可能会揭示,新自由主义如何将一切都商品化、市场化,如何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如何通过“全球治理”的名义,削弱国家层面的民主决策能力。 然而,与仅仅停留在批判的层面不同,本书更会着力于挖掘新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反抗的可能性”。即使在看似无所不能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下,新法兰克福学派也会在社会运动、公民抵抗、以及新的集体行动模式中寻找希望。本书将探讨,他们如何分析当代社会运动的特征,例如其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对全球议题的关注,以及如何通过网络和跨国合作来挑战现有的权力结构。书中将展现,新法兰克福学派如何试图为这些反抗行动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并思考如何将零散的反抗汇聚成一股能够真正推动社会转型的力量。 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意义 《重塑公共领域》一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新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梳理,更在于其对这些理论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适用性进行探索。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理解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性思考,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例如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的平衡、技术发展与人文价值的融合、以及如何构建更具活力的公共领域以回应社会诉求。 本书将强调,批判理论并非仅仅是一种学术的“象牙塔”理论,它更是一种“实践智慧”。通过对新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深入理解,读者不仅能够获得一种更深刻的分析工具,更能激发一种积极介入社会、推动变革的动力。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简单化的二元对立,以一种更为 nuanced 和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为在复杂的世界中寻找更公正、更民主、更具人文关怀的社会未来贡献智慧。 总而言之,《重塑公共领域: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社会转型》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著作。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力作,更是面向所有关怀社会发展、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的读者的思想指南,引导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的挑战中,重塑公共领域,实现更有意义的社会转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不张扬的厚重感,很符合它所探讨主题的深度。初捧读时,我就被它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作者显然在梳理思想脉络时下了大工夫,逻辑推导层层递进,没有丝毫跳跃感。尽管主题涉及到复杂的哲学思辨,但文字表达却出奇地清晰有力,仿佛作者在为你拨开迷雾,一步步引导你进入一个全新的思想场域。尤其在梳理早期学派核心成员的理论演变时,作者的叙述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晦涩的德语哲学概念被赋予了鲜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关切,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能力,对于想要进入这一领域但又缺乏深厚基础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座及时雨。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拒人千里,反而像一位耐心且渊博的导师,引导你探索思想的深度。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思想的重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理论家之间的微妙张力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他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归为一类或完全对立,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他们思想光谱中的细微偏移,以及这些偏移背后所根植的时代焦虑和对特定社会现象的回应。这种精微的辨析,使得整个理论图景变得立体而富有层次感。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单纯的文献梳理,他不断地将这些理论置于宏大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审视,使得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学思辨,立刻与20世纪中后期的社会剧变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读完某些章节,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这种知识与现实的有效连接,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之一。

评分

从文本的结构来看,作者的布局显示出高度的自觉性。全书的展开如同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主题的引入、变奏、再回归都显得水到渠成。特别是在处理理论遗产的继承与断裂这一核心议题时,作者的笔触显得尤为老练。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通过对比不同代际的思想家对同一核心命题的不同处理方式,构建了一个动态发展的思想谱系。这种动态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这一思想流派的理解——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在不断自我批判和修正中寻求新出路的有机体。这种对“过程”的关注,远比简单地总结“结论”要来得更有价值和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风格颇具感染力,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院派报告,而是充满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批判精神。作者在阐述过程中,时常流露出对现有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机制的深刻忧虑。这种忧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概念分析和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通过细读这些思想家的发展轨迹,我开始理解为何在特定的历史节点,这些知识分子会选择那样一种看似“高冷”却又极度敏感的理论姿态来回应现实。它揭示了一种深刻的知识分子困境:当主流话语变得日益僵化和霸道时,保持批判的独立性本身就成了一种艰巨的政治行动。这种对知识分子责任的探讨,为这本书增添了超越纯粹理论研究的人文厚度。

评分

读完后留下的是一种久久不能散去的“思想回响”。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成功地提供了一套理解现代性困境的深度工具箱。它不像某些流行读物那样提供速效的答案,而是强迫读者去面对那些最根本、最难以回答的问题。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提醒,真正的深刻洞察往往需要穿透表象、直抵结构性矛盾。作者的文字犹如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诸多社会现象背后的哲学基础。对于任何一个关心批判理论发展、并试图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清醒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思想洗礼,它提供了一种更为内省和坚韧的视角,去面对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不确定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