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垃圾土生态修复应用研究》内容简介:本书主要研究了存量垃圾土的特性,包括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等方面的特性,并进行了垃圾筛分土在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中应用的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通过人工配制、压实等手段,构建基于师法自然生态修复理论的人工土体和植被恢复技术。本书可为环境保护、垃圾土应用、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供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参考,还可供其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张成梁
张成梁,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北科土地修复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主持项目三十余个,获奖五项,发明专利七项,实用新型专利二十六项,发表论文近七十篇,参加编著多部学术著作。目前主要从事煤矸石山等矿山胁迫环境下的植被重建和生态恢复研究,近年来在存量垃圾无害化资源化方面做了较多研究。
序
前言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存量垃圾土简述
第二节人工土简述
第三节采石场迹地简述
第四节压实的影响简述
第五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
第三章存量垃圾土的基本性质
第一节物理性质
第二节化学性质
第三节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第四节大肠菌群
第五节垃圾土松散堆积体水分及径流特性
第六节垃圾土与植物
第四章存量垃圾 — 石砾人工土体的配制及基本特征
第一节水分物理常数
第二节抗剪强度
第三节人工土体坡面径流特征
第四节人工土含水量及时空特征
第五节人工土蒸散特性
第六节人工土与植被
第五章压实人工土的构建及特征
第一节压实人工土水分特征
第二节压实人工土体蒸散特性
第三节压实区植物生长情况
第四节压实区植物空间分布特征
第六章存量垃圾土配制喷播基材
第一节添加剂对垃圾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第二节垃圾土配制喷播基材方案设计
第三节喷播示范试验
第四节垃圾土配制喷播基材效益评价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垃圾填埋场治理和修复案例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展,人口快速增加。与此同时,城市每天产生的大量垃圾给市民日常生活和环境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负担,影响着自然环境,也威胁着社会和谐。在京津冀地区,老旧垃圾填埋场随城市的扩张而日益中心化,垃圾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延长填埋场的使用寿命,安全、经济地处理城市垃圾,可将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中的存量垃圾原地筛分,将富含腐殖质的垃圾土作为植物生长基质应用于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本书对存量垃圾土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评价了垃圾土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将垃圾土与粗颗粒采石废弃物按照不同比例混合,配制成存量垃圾 — 石砾人工土,构建矿山废弃地人工土体;研究人工土的物理特性、水分特征、植物生长特性及植被构建技术;以师法自然理论为指导,针对粗粒土质地松散、漏水漏肥的特点,通过机械压实等手段,对石砾含量较高的人工土进行物理结构调节,增加土壤孔隙率,提高土壤毛管水含量,改善植物生长环境,恢复近自然植被。
研究表明:存量垃圾土可以作为土壤资源,替代传统绿化用土应用于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植被恢复)。利用存量垃圾土配制矿山废弃地人工土,改良粗颗粒采石废弃物,构建矿区新土体,改善矿区迹地立地条件,促进植被恢复。在矿渣中添加存量垃圾土30%以上,矿山废弃地人工土的养分、水分、通气条件就可满足生态修复先锋植物的生长需要。当垃圾土体积含量低于该配比时,可通过机械压实措施,改善人工土的水分物理性质,提高植物生长适宜性。压实强度过大不利于植物生长,应依据人工土和植物特性决定压实强度,保持土壤适宜的土体密实度。
由于作者学识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整体而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持续的知识刷新过程。它成功地将原本枯燥的土壤修复技术,融入了宏观的生态哲学思考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们在论述修复技术时,反复强调了对当地微生境的最小化干扰原则,这体现了当代环境科学的最高追求——即修复的目的不是彻底消灭污染源,而是建立一个新的、能够自我维持的、健康的生态平衡点。书末尾关于未来技术融合方向的展望部分,充满了洞察力,特别是对人工智能辅助下的智能修复策略的探讨,显示出作者们紧跟科技前沿的视野。读完之后,我感觉对“存量垃圾土”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再是需要被‘清除’的废弃物,而是一个等待被‘激活’的、具有潜在生态价值的复杂系统。
评分读完全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跨学科融合的广度。它绝非简单的环境工程手册,而是将生物学、化学工程、土壤学乃至经济学模型都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书中对特定微生物菌群在降解高浓度芳香烃污染物过程中的动力学模拟部分,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没有停留在描述“有效”,而是深入挖掘了影响酶活性的环境因子(如pH值微波动、水分活度变化)如何实时反馈到修复效率上。这种颗粒度极细的分析,使得书中的技术路线图不再是僵硬的流程,而更像是一个可以根据现场条件动态调整的“智能系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长期稳定性监测的设计思路,超越了一般研究中只关注短期达标的局限,展现出对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深层关怀。
评分我个人认为,该书在构建理论模型与反映基层实践之间的桥梁搭建上做得非常出色。书中收录的一些地方性试点项目的讨论部分,尤其接地气。它坦诚地指出了某些前沿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阻力,比如设备维护的复杂性、操作人员技能的匹配度,乃至地方政府在资金筹措上的顾虑。这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份面向工程界的“避坑指南”。它不是高高在上地指导,而是带着同行的身份,分享着从失败中汲取的宝贵经验。这种务实的风格,极大地增强了其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参考价值,让人感觉作者们真正“走”进了现场,而不是仅仅待在实验室里推导公式。
评分这本《存量垃圾土生态修复应用研究》的厚重感和学术深度,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这一领域所付出的心血。书中的前置章节,清晰地勾勒出了当前土壤污染治理,尤其是针对复杂有机混合垃圾土这一特殊介质所面临的挑战。不同于泛泛而谈的理论探讨,作者们似乎在开篇就将读者拉入了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研究现场,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背景,构建了一个严谨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绪论部分对“存量”这一概念的界定与深化,它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堆积,更是指代了成分的复杂性、污染的历史沉淀以及修复成本的高昂性。这种对研究对象的精准剖析,为后续深入探讨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本书的结构设计,像是为科研人员和政策制定者量身定制的指南针,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预示着一场深入的知识探险,让人期待它如何在实践层面给出创新的、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带着一种冷静而坚定的实践主义色彩。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来渲染环境问题的紧迫性,而是通过大量详实的工程案例和对比实验数据,不动声色地展示了技术的力量。例如,其中一章详细对比了三种不同原位钝化剂在不同含水率垃圾土中的迁移和固化效果,那份严谨的表格和曲线图,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具说服力。对于我这个长期关注城市更新和土地再开发的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价值在于其对“风险可控”的量化阐释。它告诉我们,面对那些看似无解的“城市疤痕地”,如何通过科学的、基于证据的路径,一步步实现价值重塑,而不是寄希望于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