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

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巫仁恕 著
图书标签:
  • 明清史
  • 江南
  • 城市史
  • 休闲文化
  • 消费文化
  • 空间研究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建筑史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5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088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台湾学者巫仁恕在社会文化史领域的又一力作,以消费为切入点,展示明清城市社会生活的休闲惬意和城市空间的百年变迁。

☆ 娱乐、购物、旅游、园林,勾勒出了明清江南城市社会生活图景,带你体味彼时江南市民的休闲生活,领略江南都市的繁华盛景。

☆ 志、画、集等史料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跨学科研究。史论结合,史料扎实,跨学科视角呈现三四百年前江南消费的繁荣景象及其背后的大历史。

内容简介

  《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是台湾学者巫仁恕先生对明中叶以后到清中叶江南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与社会生活的新研究。以消费为切入点,以江南城市为案例,探讨明清城市内休闲消费活动如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而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权力纠结。

  休闲消费如何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店铺为满足消费需求如何改造其空间配置?休闲的空间如何扩大与分化?私人性质的休闲空间为何走向公共化?男性与女性在消费空间上有何差异?……诸多问题,作者在书中都一一解答,并总结指出,消费是城市性格的重要特征,同时以休闲消费的吸引力来解释明清乡绅逐渐城居化的原因,阐明十八世纪江南官绅对休闲消费的观念有去道德化与去政治化的可能性。透过本书也可以管窥明清时代江南市民的休闲生活,领略江南都市的繁华盛景。

作者简介

  巫仁恕,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专长领域是明清城市史与明清社会文化史,主要聚焦于明清城市群众集体运动、明清物质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研究上。研究成果丰硕,著有《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2007)、《游道:明清旅游文化》(2010)、《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2011)与《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2017)等专著。另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及多篇书评。

目录

导 论

上篇 休闲消费与城市空间的改造

第一章 休闲设施与城市空间的变化

第一节 休闲游观

第二节 声色之娱

第三节 闲饮适意

第四节 斗赌争胜

第五节 休闲空间的变化

小 结

第二章 休闲购物与城市景观的变化

第一节 城市商业中心与商店街道的形成

第二节 商店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第三节 视觉广告与城市景观的变化

小 结


中篇 休闲空间变迁的社会意义

第三章 城市私家园林的公共化

第一节 明清江南城市的筑园风潮

第二节 江南城市园林与城市空间

第三节 社会的观感与批评

第四节 园林的开放与市民空间

小 结

第四章 旅游空间的演变与社会分层化

第一节 大众游观活动的兴盛

第二节 游观活动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 士大夫与旅游空间的开发

第四节 晚清苏州旅游空间的退缩

小 结


下篇 性别与消费空间的区分

第五章 明清妇女的休闲消费空间

第一节 妇女的休闲活动

第二节 妇女的消费与购物

第三节 妓女的角色与作用

小 结

第六章 士商的休闲消费与男性特质

第一节 士大夫对妇女休闲消费的偏见

第二节 士大夫的休闲旅游与男性特质

第三节 士大夫的购物行为与男性特质

第四节 士商共享的男性消费文化

小 结


结 论

附 录

征引书目

后 记

精彩书摘

  妇女的消费与购物

  关于妇女的消费方面,在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记载是描述或谈论妇女的奢侈行为,尤其指妇女在衣裙的穿着与发髻的妆饰上。虽然宋元时代江南民风一度奢靡,但到了明朝前期,江南百姓的服饰是朴素的,无太多装饰,妇女的服饰亦是如此。据正德《松江府志》记载:

  习俗奢靡见于《旧志》,大率指宋元时。入国朝来一变而为俭朴。天顺、景泰以前,男子窄袖短躬,衫裾幅甚狭,虽士人亦然。妇女平髻宽衫,制甚朴古。婚会以大衣(俗谓长袄子),领袖缘以圈金或挑线为上饰,其彩绣织金之类,非仕宦家绝不敢用。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到,松江府地区的妇女,除了仕宦家在婚会时会穿着圈金或挑线装饰的大衣以外,大部分都是穿着宽衫,发饰为平髻。在南直隶其他地区的方志中,也有相同的记载。如扬州一地,“国初民朴质,务俭素,室庐佩服,无大文饰” 。

直到成化年间以后,随着经济情况的改进,民间风气逐渐走向奢靡,而妇女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变。正德《松江府志》即言:“成化以来渐侈靡,近岁益甚然,其殷甚非前日比矣。” 南直隶其他地区的方志,提到当地妇女服饰与风气的变化,也大多是始自成化年间。南直隶宁国府的情形,据嘉靖《泾县志》载,该地在明初人尚检朴,“衣不过土布,非达宦不得辄用纻丝”。但是,“至成化、弘治间,生养日久,轻役省费,民弥滋殖,此后渐侈。……男女衣文绣,女子服五彩,衣珠翠,金银满饰,务华靡,喜夸诈” 。又如浙江温州府太平县,在明初,“衣不过细布土缣,仕非宦达官员,领不得辄用纻丝;女子勤纺绩蚕桑,衣服视丈夫子;士人之妻,非受封,不得长衫束带” 。至成化、弘治间,“女子服五彩,衣金珠石山虎魄翠翟,冠嫁娶用长衫束带,赀装缇帷竟道” 。

明中叶以后妇女的服饰出现很大的变化,就像明人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形容南京在正德、嘉靖以前,风尚最为醇厚,“妇女以深居不露面、治酒浆、工织纴为常,珠翠绮罗之事少” ;但是到万历年间,“俗尚日奢,妇女尤甚。家才担石,已贸绮罗;积未锱铢,先营珠翠” 。江南妇女的服饰风尚愈加华丽。如松江府嘉定县辖下地区妇女服饰的变化,崇祯《外冈志》的作者记录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验:

予犹记少时多见人以紫花布为衣,今已绝无,即衣之,群相嗤以为鄙。市中浮薄子弟,家无担石,妻孥冻馁不顾,而华其躬,美其服,即□亦以绮谷为之。妇女之妆,向惟禅笄〔笔者按: 女插头发之簪〕,今则云鬓高髻翠珥珠珰,以相炫耀,即一服饰犹然,其他可知矣。

又如扬州一地,据万历《江都县志》记晚明风尚:“妇人无事居,恒修冶容,斗巧妆,镂金玉为首饰,杂以明珠翠羽,被服绮绣,袒衣皆纯采,其侈丽极矣,此皆什九商贾之家,闾右轻薄子弟率起效之。” 不仅仅是妇女的服饰出现变化,妇女头发的样式、头上的装饰、身上的衣与裙的形式及衣的质料,都出现愈加精致与复杂化的趋向,如《敬所笔记》记录了杭州府海宁县袁花镇一地的变化:

丙寅年(1566)……女子下体尚霸之服,上衣胸背花,下衣织金,膝裥裙用夹裙、绵裙,新妇亦以此为聘。今则绢纻俱软,而夹裙、绵裙、细简褶,沓然不见矣。女子戴辫梁髻,妇人馒头髻,用四簪向前。今则两簪拖后矣。

明清易代之际的江南因广受兵灾的影响,经济衰退,繁荣不再,所以服饰也返朴归真。不过,这样的情形并没有维持太久,又重回晚明的老路。如杭州府辖下余姚县的市镇,据《余姚六仓志》记载,当地服饰的变化如下:

明季清初,服尚布素,平民不论贫富,皆衣粗布。贵族亦不盛饰,以衣土�r深衣,为华服。……后渐侈多,华冠彩履,色衣绫罗锦绮,下及奴婢。富家取织造名缎为常服,妇女多用貂额银鼠套衣,少年之徒皆马褂。

黄卬的《锡金识小录》曾述及常州府无锡县的妇女衣饰,在衣料上虽然在清初曾返尚雅淡,不过发髻形式却仍是随时易制:

妇女衣饰,近日反尚雅淡。昔衣裙多刺绣盘金,故善绣者每获厚值。今服绫缎绣者绝稀,惟年长者尚老色,少者尚嫩色耳。冬月昔多置貂于首,谓之“罨头”,昔以无为耻,今则以为俗。但以轻纱黑纱衬少绵裹首,垂两角以取。致髻式高下大小,随时履易。近多尚假髻,以铁丝扎胎做作髻式,缚发髢〔笔者按: 指发少者添加新发〕而为之,便捷是趋,可征于闺阃〔笔者按: 指女子所居室内〕矣。

到了乾隆朝,江南经济恢复,而且达到鼎盛的程度,妇女的服饰更趋华丽。就像乾隆《金山县志》直指此现象为“服妖”,其云明时士人服饰制皆古朴,“今则衣帽华丽,妇女亦为宫妆等名色,云片垂后,络以金珠,晃耀人目,识者以为‘服妖’,无怪乎俗日贫,而贵贱无等也” 。金陵一带的记述亦云:“江南妇人喜妆饰,领标襟裾诸缘,有金线阑干旗带花边之属。斌璘错采,类皆出于织工。” 苏州的妇女服饰更是奢华,“即妇人女子,轻装直髻,一变古风,或冶容炫服。有一衣之值。至二三十金者” 。而乾隆《濮院琐志》则说得更具体:

畴习,冬衣只绵袍绵挂,表用濮绸。近则各色皮裘咸备,洋呢羽毛,日多一日矣。前辈袜履多家造者,近无论大小人家,都向市铺购买新样,备极工巧。余童时,履价只三四钱,今不啻四五倍矣。妇人装饰,一如苏州。更有穿短臂及马挂者,以为时式。妇人外挂,谓之“披风”,又称“大盖”,有顾绣、有镂彩、有织金、盘金、泥金、缉金;又有纵线、有二色锦、八团花、八团金等制。近则好雅素,雕文刻镂渐非时尚。其衣袖之大小,纯缘之宽窄,亦随时转移,并无定制。

引文里描述当地妇人的外挂谓之“披风”,又称“大盖”,有顾绣、镂彩、织金、盘金、泥金、缉金多种;又有纵线、二色锦、八团花、八团金等制品。其衣袖的大小与缘边的宽窄,也是“随时转移,并无定制”。

  士大夫对妇女休闲消费的偏见

  明代中叶以后一直到清代,许多士大夫都对妇女的休闲与消费行为提出批评。这些出自男性的批评,相当程度上与当时整个社会对奢侈风气的批评是一致的,并不全然是站在性别的角度,但是其中某些论述明显地带有性别的偏见。甚至以男性主导的政治里还会有更严厉的措施,也就是以法令来规范或禁止妇女的休闲消费活动。这些批评与举动的背后,其实反映了部分男性的焦虑感。


  对妇女休闲活动的偏见

针对妇女的休闲旅游活动,明清士大夫有一套强调礼制教化的论述。就以江南为例,乾隆朝任职江苏巡抚的陈宏谋(1696~1771)发布过《风俗条约》,主张应禁止妇女进香旅游:

妇女礼处深闺,坐则垂帘,出必拥面,所以别嫌疑、杜窥伺也。何乃习于游荡,少妇艳妆,抛头露面,绝无顾忌;或兜轿游山,或镫夕走月,甚至寺庙游观,烧香做会,跪听讲经,僧房道院谈笑自如。

  他认为妇女就该“礼处深闺”,不应抛头露面,更何况是去旅游进香。所以他规定:“现在出示庵观,有听从少年妇女入寺庙者,地方官即将僧道枷示庙门,仍拘夫男惩处。”他的继任者们对前任官员的观点颇有同感,清中后期的江苏巡抚,如裕谦(1793~1841)有《训俗条约》,丁日昌(1823~1882)有“告谕”,都强调了妇女的行为规范问题。

  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也有许多类似的告诫。如清初戴舒庵在浙江天台县任上,先后发布了《严禁妇女入庙烧香以正人心以端风俗事》及《再行严禁妇女入庙烧香以养廉耻以挽颓风事》的告示,批评当时妇女红裙翠服、俏装倩服、携榼提壶、玩水游山、朝神礼佛等现象,认为这些“真正可鄙、可贱、可悲、可痛!若不严加禁止,将来败俗安穷” !地方的士人也有不少赞同官府的禁令,如清代苏州府吴县人钱辰(1808~1863)在其日记中,对妇女烧香活动也颇有意见:“妇女入庙烧香,臬司出示严禁,奈何许多妇女犹公然朝山进香耶!”

  从强调礼教风化的角度来批评妇女这类活动的论述中,核心观念是“男女之防”。如康熙年间江苏巡抚汤斌(1627~1687)《抚吴告谕》中主张禁止妇女朝圣游山的原因,便是:“男女混杂,伤风败俗,闻者掩耳。” 第一章提到的清代士人钱泳,虽然主张江南的休闲设施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但是却又认同妇女参与节日赛会活动是为时弊,盖因会“混男女”也!其曰:

凡乡城有盛会,观者如山,妇女焉得不出?妇女既多,则轻薄少年逐队随行,焉得不看?趁游人之如沸,揽芳泽于咫尺,看回头一笑,便错认有情;听娇语数声,则神魂若失。甚至同船唤渡,舟覆人亡,挨跻翻舆,鬓蓬钗堕,伤风败俗,莫此为甚。

  也就是“男女之防”会因此而打破。同治年间,江苏巡抚丁日昌严禁妇女入茶馆饮茶,理由也是认为“贞淫为风化之首,男女宜授受不亲”,所以妇女入茶馆饮茶的“士女混坐”情况,“即使瓜李无嫌,而履舄交错,亦复成何事体?伤风败俗,莫此为甚” 。

  严格“男女之防”就是要将妇女的活动空间与男性区隔开来,这样的做法是对妇女活动空间的一种制约,不顾妇女的需求,也不承认现实 。然而,这样的偏见其实反映了一个有趣的矛盾心理,也就是士大夫感觉到妇女的休闲活动威胁到或是干预了男性的休闲空间。我们从第四章明清苏州的例子,可以看到士大夫对妇女出现在休闲旅游空间的偏见。如李流芳说:“虎丘中秋游者尤胜。仕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又如归庄《支硎山》诗也说:“士女春游常杂沓,只今明净爱秋林。” 显然,这类男性文士把休闲旅游空间被妇女视为庸俗化的起点。


对妇女奢侈消费的偏见

传统中国政府的经济观念是强调“崇俭黜奢”,在此观念影响之下,奢侈消费成了一种浪费。明人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形容南京的情形:“俗尚日奢,妇女尤甚。家才担石,已贸绮罗;积未锱铢,先营珠翠。” 明代内阁首辅申时行(1535~1614)的《吴山行》一文,一方面描写苏州旅游季节时士女群聚的狂热景象,另一方面也说:“若狂举国空豪奢,比岁仓箱多匮乏;县官赋敛转增加,闾阎凋瘵〔笔者按: 乃肺痨病也〕谁能恤,杼轴空虚更可嗟。” 他批评这种旅游活动太过奢侈浪费,使得官、民蓄积不多,一旦地方政府增加税赋,必会导致人们无力负担,国家基础也因而动摇。

这种看法很普遍,持续到清代,如陈宏谋发布的《风俗条约》,对于妇女穿着的华丽奢侈不以为然:

  妇女宜端庄洁净,不在艳妆华服。素衣淡妆,荆钗布裙,更见女德。身著绮罗�r缎,头戴金银首饰,已云华美,何乃裙必绣锦织,金钗环必珍珠宝石,以贵为美,以多为胜;虽贩竖肩挑之辈,逐日营趁,生计艰难,而妻女亦皆�r缎金珠,不肖一著布素,物力日难,奢靡日甚,焉得不贫?贫则无赖何所不为,此地方官所宜劝诫者。

  他认为妇女喜好奢侈消费,将导致家庭“生计艰难”而走向贫困。针对这样的情形,他下令:“嗣后地方官见有此等,均宜量责以示惩戒,妇女则惩其夫男也。” 明清江南地方志里的《风俗志》关于奢侈风气的记载,当论及妇女奢华时也带有批判的意味。

  上述观念不仅是官员的看法,明清时期的家训、俗语与治家格言等文本中,都有类似的言论。这显示妇女在消费购物方面的主动性与能力,已激起士大夫心中潜藏的焦虑。所以明清时人有俗语云:“破家之道,半在妇人。”又如《农桑易知录》就提到:

  若妇人之不贤者,骄傲成性,忘夫男之经营,唯知一日之粉饰,穿的花绣绮罗,插的金朱玉翠;假入庵拜佛,以显其华丽;托三姑六婆,以引其游玩。此不特视钱财如粪土,直把廉耻为虚无。

  显见作者在强调持家治生的同时,已经注意到操纵家内消费的主角其实是妇女。同时也反映出男性担心家中妇女的消费行为,认为她们的休闲与购物活动是败家的主因。



  休闲空间的变化

  外部空间的扩展

  从上述介绍的江南城市休闲设施,可以看到在空间变迁上有两个面向的变化。首先是许多休闲设施历经明清两朝的发展,呈现出由城市往市镇扩张的现象。诸如茶肆、酒坊、蟋蟀局、鹌鹑场,甚至是私人的园林,都不再只限于城市内,还逐渐普及于市镇。如明清时期一些关于江南市镇的记载,将市镇描绘成休闲设施非常多元之所,如《贤己编》记吴江县周庄镇内的情景:

  乾嘉间,吴江周庄有褚添一者,名捕也。……所居周庄,烟户稠密,聚博演剧,每为之幸,篷寮栉比,舟舫云屯,约束井然,绝无滋事失物者,居行咸称感焉。

  茶肆与茶坊不但设置在大城市里,在市镇上也相当普遍。市镇上茶馆之多,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太仓州的璜泾镇,据道光镇志的记载:“自嘉庆以来,酒肆有四五十家,茶肆倍之。” 该镇之镇民有数千家,酒肆与茶馆数量之多,令人惊讶。但此非特例,而是江南市镇的普遍现象。又如吴江县的盛泽镇,据1946年的调查,全镇有四十五家茶馆,其中九家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建立者有一,道光年间有三,同光年间有五家。各个市镇中茶馆的数量多寡,大体上可以反映出该市镇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

  还有一些市镇原本即是居交通枢纽的位置,因设酒馆待客而兴盛。如吴江县的八斥市,据清代县志的记载如下:

  在三都东,离县治东南二十四里,地当南北要冲。明初居民仅十家,嘉靖间乃至二百余家,多设酒馆以待行旅,久而居民辐辏,百货并集。明季庐舍毁于兵火,民多荡析。国初渐次安集,而市移于塘之东,迄今贸易亦盛,盖不减于昔云。

  江南的茶肆与茶坊逐渐普及到乡村,与赌博有很大的关联性。就如《锡金识小录》形容酒馆茶坊:

  至各乡村镇,亦多开张,此则近在数年以内,闻乡之老成人云:“由赌博者多,故乐其就食之便。”

  晚清民初的江南乡镇志,几乎异口同声地指责乡镇茶坊大半皆赌场,不但妨碍农工,甚至让人倾家荡产。尤其是雍正以后,在江南市镇流行的赌场,称作“宝场”,有许多就是设在茶肆里。

  蟋蟀局的设置也是另一个由大城市蔓延到市镇的例子。如前述朱从延《蚟孙鉴》的记载,江浙斗赌蟋蟀设局的风气,最早最盛的地方是苏州,之后开始扩散到他地:

  后苏州废而归昆山,昆山弛而聚于嘉善之枫泾镇,分而之松江。松江歇而之平湖,及昆山之斜路、朱家角,再散于各乡镇,非复旧时之盛矣。

  开局的风气传播有两个方向,一是从苏州传到昆山县,再传到嘉善县辖下的枫泾镇;另一方向是传到松江府,再传到平湖县,以及昆山县辖下的斜路镇与朱家角镇。最后再散播到各乡镇。


  内部空间的分化

  然而,更重要的发展是许多休闲设施的内部空间出现阶层的分化,高级的休闲设施开始朝向精致化发展。如戏馆、游船、妓院、酒楼、茶肆与浴堂等,都有类似的现象。先以戏馆为例作说明。雍正以后江南城市内形成的戏馆,与过去勾阑、广场、游船的场合有很大的不同: 在建筑结构上已是固定又有遮蔽的剧院,而非临时性的搭棚;戏馆有职业戏班固定收费的公演,而非临时性聘请的公演;而且提供饮食的服务。可以确定的是,清代戏馆的出现,说明演剧的场所由晚明的流动性与临时性,转向固定性与经常性,亦即成为城市内固定的休闲娱乐场所。所以钱泳在《履园丛话》里说:

  今富贵场中及市井暴发之家,有奢有俭,难以一概而论。其暴殄之最甚者,莫过于吴门之戏馆。当开席时,哗然杂沓,上下千百人,一时齐集,真所谓酒池肉林,饮食如流者也。尤在五、六、七月内天气蒸热之时,虽山珍海错,顷刻变味,随即弃之,至于狗彘不能食。呜呼!暴殄如此,而犹不知惜耶!

  戏馆的内部空间还有进一步的分化,这可以从刘鹗(1857~1909)《老残游记》中的描述看到。该书第二回提到主角到了山东济南府城,在城内的一家戏园“明湖居”观说鼓书的过程:

  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引文里描述的戏园,不但多达一百张桌子,而且还有专门保留给高官订位的贵宾席,而且园里提供了小吃,即使没吃饭的观众也可以到此充饥。虽然刘鹗的时代已是清末19世纪,但是这样的戏馆应该在18世纪的江南已甚普遍。

  江南的游船发展到了清代,内部空间也是愈加精致化。有关清代游船形制的记载,以苏州一地最为细致。如虎丘山塘一带的灯船:

  船顶间有启一穴作洋台式者,穹以蠡窗,日色照临,纤细可烛。炕侧必安置一小榻,与栏楹桌椅,竟尚大理石,以紫檀红镶嵌。门窗又多雕刻黑漆粉地书画。陈设则有自鸣钟、镜屏、瓶花。

  苏州当地人与外来客商都常租来宴客会饮的沙飞船,不但船制甚宽,而且艄舱有灶;大者可容三席,小者亦可容两筵。船窗为蠡壳嵌玻璃所制,桌椅布置雅洁,置有香鼎瓶花 。值得注意的是玻璃窗的广泛应用,再如嘉庆年间金陵秦淮画舫的装饰也可见玻璃制品 。由此可见,到了19世纪初,苏州与金陵的游船装饰经常出现玻璃制品。

  关于青楼的内部空间方面,明中叶以后江南名妓所住的高级妓院建筑形式,已成为各地城市内奢华建筑的代表之一;如嘉靖以后的南京,“下至勾阑之中,亦多画屋矣” 。单是妓院建筑的外观装饰,就已够醒目撩人。《炳烛里谈》就形容清代金陵的妓院外观:“丁字帘前皆门临垂柳,间以紫薇;夏秋之交,红绿掩映。” 在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从王九妈引领秦重逛妓院的情景,看到妓院内部的布置与陈设:

  王九妈引着秦重,弯弯曲曲,走过许多房头,到一个所在,不是楼房,却是个平屋三间,甚是高爽。左一间是丫鬟的空房,一般有床榻桌椅之类,却是备官铺的;右一间是花魁娘子卧室,锁着在那里。两旁又有耳房。中间客座上面挂一幅名人山水,香几上博山古铜炉,烧着龙涎香饼,两旁书桌,摆设些古玩,壁上贴许多诗稿。

  以上描绘倒也并非全是小说家杜撰之词,如晚明南京名妓马湘兰,“所居在秦淮胜处,池馆清疏,花石幽洁,曲廊便房,迷不可出” 。又如《板桥杂记》一书中谈到明末南京名妓李十娘所居之处,有曲房密室,帷帐尊彝,楚楚有致。中构有长轩,轩左种老梅一树,开花时香雪霏拂几榻。轩右则种梧桐树二株,及巨竹数竿。每日晨夕洗桐拭竹,翠色可餐,人称:“入其室者,疑非尘境。”妓院的内部布置能够呈现如此“疑非尘境”的园林意趣与特质,绝非一般人家的居住条件。这就同士大夫文人的书房一般,是一种奢侈的物质文化消费所堆积而成 。

  江南的酒楼茶坊不仅提供饮食,其内部陈设与空间装饰,也是非比寻常。如扬州的例子,李斗就得意地说:“吾乡茶肆,甲于天下,多有以此为业者。出金建造花园,或鬻故家大宅废园为之。楼台亭舍,花木竹石,杯盘匙箸,无不精美。” 杭州亦是如此,例如城内吴山附近有许多民房开设茶店,其室“金碧交辉,雕梁画栋,匾额、对联、单条、屏幅,悉臻幽雅,悬挂各式灯景,玻璃窗棂,即瓷器均皆精致” 。又如苏州茶坊酒肆集中地,一是城中的玄妙观,另一是阊门虎丘山塘一带 。虎丘的茶坊,“多门临塘河,不下十余处。皆筑危楼杰阁,妆点书画,以迎游客,而以斟酌桥东情园为最” 。扬州的茶坊酒肆还会利用大量的花卉作为装饰。据李渔《闲情偶寄》记载,藤花竹屏作为室内间隔的布置逐渐流行:“近日茶坊酒肆,无一不然,有花即以植花,无花则以代壁,此习始于维扬,今日渐及他处矣。” 苏州的茶肆在装饰陈设方面,虽然没有扬州的茶肆来得炫目,但也会在菊花季时,购入大量菊花,置于庭院或大厅中,堆叠千百盆,并且绉纸为山,号称“菊花山”。

  此外,苏州虎丘山塘一带的酒楼中,内部陈设如园林之景,系以山景园开风气之先。据《桐桥倚棹录》所载:

  乾隆某年,戴大伦于引善桥旁,即接驾楼遗址,筑山景园酒楼,疏泉叠石,略具林亭之胜。亭曰“坐花醉月”,堂曰“勺水卷石之堂”。上有飞阁,接翠流丹,额曰“留仙”。联曰:“莺花几屐,虾菜一扁舟。”又柱联曰:“竹外山影,花间水香。”皆吴云书。左楼三楹,扁曰“一楼山向酒人青”,程振甲书,摘吴薗次《饮虎丘酒楼》诗句也。右楼曰“涵翠”、“笔锋”、“白云阳春阁”。冰盘牙箸,美酒精肴。客至则先飨以佳荈,此风实开吴市酒楼之先。

  有关茶肆内部的陈设,扬州一地的记载最丰富。如关于“小秦淮茶肆”的记载如下:

  小秦淮茶肆在五敌台。入门,阶十余级,螺转而下,小屋三楹,屋旁小阁二楹,黄石岏,石中古木十数株。下围一弓地,置石几、石床,前构方亭,亭左河房四间,久称佳构,后改名“东篱”,今又改为客舍,为清客评话戏法女班,及妓馆母家来访者所寓焉。

  由此可知,扬州著名的茶肆里,非常宽敞,有园林之胜外,还有不少建筑,且有供戏班与妓女的住房。清代金陵的茶寮也有内部陈设如园林者,像幸春园茶社:“湖石嵌空,梓阴蔽日,林亭点缀,郁为茶寮。” 然而,城市里一般的茶肆或茶坊,和酒楼相似,都是楼房建筑。无论是茶坊或酒楼,在其内部空间的运用上,也出现和戏园类似的阶层分化情形;亦即楼上是专门提供有身份地位的雅座或贵宾席,楼下则为一般客人的座位。如《清稗类钞》有一则关于上海茶肆的小故事:

  上海北四川路之侨民,以东西洋人及广东人为多,其妇女皆天足也。自余各省,亦间有之,土著则绝少。有施少兰者,好天足,落拓不羁,常至北四川路三多里口之茶肆品茗,然不于楼上而于楼下,以来往之妇女多,可作刘桢之平视,不必倚楼俯察,以耗目力也。或问之曰:“君亦上流社会中人,盍不上楼品茗,而自亵乃如此乎?”少兰曰:“吾在此,看洋广杂货也。”

  这则故事显示,所谓的“上流社会中人”都是上楼品茗,坐楼下则是有失身份。

  浴堂的发展也是呈现阶层分化,尤其是在扬州的浴堂,走精致化的路线。据《扬州画舫录》形容浴堂内部的设施如下:

  并以白石为池,方丈余,间为大小数格。其大者近镬水热,为大池;次者为中池;小而水不甚热者,为娃娃池。贮衣之匮,环而列于厅事者,为“座箱”,在两旁者为“站箱”。内通小室,谓之“暖房”。茶香酒碧之余,侍者折枝按摩,备极豪侈。男子亲迎前一夕入浴,动费数十金。除夕浴谓之“洗邋遢”,端午谓之“百草水”。

  又清人林苏门《邗江三百吟》关于扬州“混堂”的描述:

  澡身之地,名曰混堂,城内外数以百计,凡堂外有立箱,有坐箱,有凉池,有暖房,有茶汤处,有剃头修脚处。堂内之池取乎洁,用白矾石,界为三四池。水之温凉各池不同。午前留头堂,虽混而不觉其混。午后人多,未免混矣。

  ……


枕石漱流: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与山水情怀 本书深入探寻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聚焦于他们寄情山水、追求闲适的独特生活方式,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如何与他们的文学创作、艺术追求以及人生选择紧密相连。我们将时间轴拉回到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那个文人阶层开始兴起,并逐渐形成独特生活美学的时代。 第一章:魏晋风骨的遗韵——玄言清谈与自然情趣 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回顾魏晋时期文人所崇尚的“玄学”与“清谈”之风。这不是简单的谈论,而是对宇宙人生、哲学思想的深刻探讨,是文人精神独立的体现。我们也将深入分析,在这种思潮的驱动下,文人如何将目光投向自然,从山水草木中汲取灵感,寻求精神的慰藉与生命的意义。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洒脱不羁,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折射出文人对自由、纯粹的精神空间的渴望。我们将通过对这些史料的解读,展现文人早期对闲适生活的初步探索,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表达内心的淡泊与超然。 第二章:山水寄情——文人画的兴起与意境营造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人对山水的亲近不再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而是逐渐转化为一种艺术实践。本章将聚焦于中国山水画的早期发展,特别是文人画的崛起。我们认为,文人画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法,更是文人内心世界的写照。画家们不再追求对景物的精确描摹,而是通过笔墨的挥洒,传达对自然的情感,营造出一种“可游可居”的意境。我们将以谢赫的“六法”为线索,探讨山水画如何从“山水游观”转向“山水寄情”。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宗炳的“山水有神,可以神遇”,再到李思训、王维等人的创作实践,我们将展示文人如何将个人的情怀、哲思融入笔墨之中,创造出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山水画作品。这些画作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文人雅士精神栖居的理想场所。 第三章:隐逸情结——退隐山林与田园理想 在中国古代社会,仕途的起伏与官场的复杂,往往让许多文人感到身心俱疲。因此,“隐逸”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选择,也是他们追求闲适生活的重要途径。本章将深入探讨文人的“隐逸情结”,分析他们为何选择退隐山林,以及在隐逸生活中如何实践他们的闲适理想。我们将考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他所描绘的淳朴自然、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成为后世文人心中永恒的田园诗。同时,我们也将分析白居易晚年退居庐山,在草堂中读书、写诗,与僧侣往来的生活片段。这些隐逸者并非完全脱离社会,而是在一种精神上的疏离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并通过与自然的亲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四章:诗酒风流——文人聚会与精神交流 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绝不仅仅是独处的静思,更是群体间的精神交流与情感共鸣。本章将聚焦于古代文人特有的聚会形式——诗会、酒会以及雅集。这些场合不仅是文人品酒赏乐、交流技艺的平台,更是他们抒发情怀、砥砺学问、构建社交网络的重要空间。从唐代“初唐四杰”的诗酒唱和,到“唐宋八大家”的文坛佳话,再到明清时期文人社团的蓬勃发展,我们看到文人如何在共同的兴趣和追求中,形成紧密的联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正是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契合的写照。我们将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和文献的梳理,展现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以及他们如何在彼此的激励下,共同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五章:生活美学——器物、园林与茶道 闲适的生活,需要物质的支撑和精神的升华。本章将从物质层面,探讨文人雅士所追求的生活美学。我们将关注他们对于器物的选择,例如文房四宝的精益求精,古琴、书画的赏玩。这些器物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文人品味和格调的体现。同时,我们也将深入解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理念,这些园林是如何模仿自然,将山水意境融入有限的空间,为文人提供一个可以观赏、游憩、寄情的理想场所。最后,我们将聚焦于茶道。茶,作为一种饮品,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品茶的技艺,到茶与诗、与禅的结合,茶道所蕴含的清雅、宁静、专注的精神,与文人追求的闲适生活方式不谋而合。 结语: 《枕石漱流》试图勾勒出一幅古代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图景,揭示他们如何通过亲近自然、寄情山水、追求艺术、构建精神家园,来对抗现实的浮躁与压力,实现内心的安宁与丰盈。本书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回溯,更是对当下人们如何平衡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深刻启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重温文人雅士的闲适之道,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别样的生活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就是作者对于“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他并没有满足于对大的历史趋势的概括,而是深入到每一个角落,去捕捉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痕迹。比如,在描写休闲消费时,我相信作者一定搜集了大量关于当时人们在衣、食、住、行、娱等方面的具体信息。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对当时的“食”和“娱”有什么样的描绘。明清江南的美食闻名遐迩,那些经典的江南菜肴,在当时是如何融入市民的休闲生活中的?有没有关于酒楼、茶馆、点心铺的具体记载?而“娱”,更是丰富多样,从评弹、戏曲到杂耍、灯会,这些丰富的娱乐形式,又是如何与城市空间相结合,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期待书中能够给我带来足够多的“干货”,让我能够具体地了解到,古人是如何享受生活,如何在忙碌之余,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乐趣。这不仅仅是历史的知识,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追溯。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每一章都像是在拆解一个精美的盒子,里面藏着不同的惊喜。我喜欢作者在探讨“休闲消费”时,能够将“空间变迁”这一维度紧密结合。这不仅仅是静态的地理描述,更是动态的历史演进。例如,一些原本是官署或军事用途的区域,是如何逐渐演变为市民休闲场所的?一些新兴的商业街区,又是如何改变了原有的城市肌理?这其中的逻辑和过程,绝对是值得深思的。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标志性的休闲空间,比如江南的水乡集市,那些临水而建的茶楼酒肆,那些依河而设的歌舞场所,它们在视觉上是如何呈现的?在功能上又是如何满足市民多样化的休闲需求的?我希望作者能运用丰富的史料,将这些空间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丝竹之声,看到灯火辉煌的夜市景象。同时,我也对“变迁”一词下的功夫感到好奇,这种变迁是循序渐进的,还是伴随着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这种空间上的变化,又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部分章节,我发现作者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更是在试图重建一种“体验”。他对于明清江南城市休闲消费的描绘,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而带有一种浓厚的“现场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空间变迁”时,能够从宏观的城市规划,过渡到微观的街巷肌理,再到具体的建筑细节。这种多层次的观察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城市是如何被塑造,又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的。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城市改造项目,或者是一些标志性的休闲建筑的兴衰历史?比如,一些曾经辉煌的园林,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衰落,又或者是一些新兴的商业街区,是如何迅速崛起,改变了城市的风貌?我对这些具体的“变迁”过程充满了兴趣,它能帮助我理解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能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沧桑与变幻。

评分

这本书让我觉得,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能力,能够捕捉到明清江南城市最细腻的情感和最生动的画面。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坊厢”内部的详细描绘。所谓的“坊厢”,在古代城市中,往往是具有一定社会功能和空间特征的区域。作者是如何界定这些“坊厢”的?它们在地理位置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功能上又有什么样的侧重?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不同类型的“坊厢”是如何承载着不同的休闲消费活动。比如,一些文人雅士聚集的书院坊,一些商贾云集的商业坊,又或者是一些娱乐场所集中的娱乐厢。这些具体的空间描绘,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明清江南的城市生活图景。同时,我也对“变迁”一词下的功夫感到好奇,这种变迁是平缓的,还是剧烈的?这种变迁的原因又是什么?

评分

从书名“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来看,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选择从政治、经济或军事角度来解读明清江南,而是聚焦于“休闲消费”和“空间变迁”这两个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主题。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接地气。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将“休闲消费”与“空间”进行关联的。比如,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市民会有怎样的休闲消费活动?是临水而居的居民,更喜欢在河边的茶馆聚会,还是商业繁华的街区,聚集了更多的酒楼和戏园?这些空间上的差异,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了市民的休闲消费模式?同时,我也对“空间变迁”的叙述非常感兴趣。在我看来,城市的空间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演变和重塑。那些曾经的城市空间,是如何被改造,被遗忘,又有哪些新的空间被创造出来?这些空间的变化,又对市民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消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富诗意,“优游坊厢”,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古代江南生活的美好想象。作者在字里行间,似乎是在努力还原那些曾经的“悠游”时光。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如何界定“休闲消费”的范畴。它是否仅仅局限于娱乐活动,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例如购买服饰、字画、古董,或者参与节庆活动等?这些消费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论述,揭示出明清江南的市民阶层,是如何通过这些消费行为,来体现他们的经济实力、文化品味,甚至是社会地位。同时,“坊厢”的变迁,也预示着城市功能的转变,我很好奇,在这些空间变迁的过程中,哪些曾经的“坊厢”被改造,哪些被保留,又有哪些新的“坊厢”被创造出来?这种空间上的演变,是否也反映了市民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的变化?

评分

当我深入阅读这本书的开篇章节时,我被作者严谨而不失趣味的考证方式深深吸引。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叙述,而是像一个侦探,从各种珍贵的文献资料中搜寻蛛丝马迹。比如,关于明清时期江南城市的“厢”的定义,他就详细探讨了其演变和在城市空间中的具体指代,这对于理解当时城市的基本格局至关重要。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梳理城市空间的同时,并没有忽略最鲜活的部分——人。那些在街头巷尾发生的市井交易,那些在茶馆酒楼里进行的社交活动,那些在戏园子里上演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作者的笔触得以生动展现。我总觉得,要理解一个城市,就必须理解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这本书似乎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在讲历史,更是在讲“生活史”。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消费”概念,具体化到明清江南的场景中的。是不是有关于饮食、服饰、娱乐、甚至是某些奢侈品的购买行为的详细描述?这些消费的背后,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我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关于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能够更真切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体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淡雅的水墨风格,几处点缀的红色印章,像是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印记,瞬间就把我拉回了那个悠然的年代。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尽管我之前对明清江南城市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模糊的文学印象,比如《红楼梦》里繁华的江南,或是古诗词里描绘的烟雨朦胧。但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就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勾勒出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江南:它不仅仅是诗情画意的画卷,更是烟火气十足的市井生活,是充满活力的经济中心,更是市民休闲消费的乐园。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史料细节中的生活片段,从市井小巷到达官贵人的宅邸,从节令庆典到日常的茶楼酒肆,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具体的休闲方式?是如同《清明上河图》里展现的各种摊贩、说书人、杂技表演,还是更为雅致的文人雅集、园林游赏?那些曾经的江南人,如何在繁忙的生计之余,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闲适与乐趣?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感觉它会像一位老朋友,耐心地给我讲述那些早已远去的时光,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即使在学术著作中也显得尤为亲切。作者在严谨的学术论证基础上,运用了大量的生动形象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江南。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具体的“坊厢”进行案例分析,比如,某个著名的商业街区,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在其中的休闲消费活动。或者,某个特定的居民区,它的空间布局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这些具体的个案研究,能够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优游坊厢”的概念,也更能体会到明清江南城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希望作者能够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来支撑这些案例,让读者能够看到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和场景。同时,我也关注作者对于“变迁”的解读,这种变迁是自发的,还是受到某些政策或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变迁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评分

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在浩瀚的史料中,找到那些关于“优游坊厢”的具体证据的。从文献的类型来看,除了官方记载,我想一定也包含了大量的笔记、小说、戏曲、以及一些地方志的片段。正是这些看似零散的信息,汇聚起来,才能勾勒出如此生动的生活画卷。我尤其期待书中对“坊”和“厢”这两个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和功能。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复杂性的?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不同类型的“坊”或“厢”是如何承载着不同的休闲消费活动的?比如,是文人聚集的雅致书院,还是市民喧闹的市井街区?是繁华的商业中心,还是隐秘的娱乐场所?这种空间层面的区分,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分工和生活方式,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对明清江南城市“一刀切”的认知,看到其中丰富的层次和细微的差异。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巫仁恕的书一直很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台湾学者的著作,有台版

评分

好书,京东物流也很给力的,赞一个!

评分

可以,中华书局出的新书,看看参考一下

评分

内容深入浅出,值得一看。

评分

送花,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